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原人暴露于海拔3500m以上高原,特别是急进高原之后存在体重下降现象,但其体重下降程度与高原反应相关关系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选择修建青藏铁路可可西里昆仑山口区的120名男性铁路建设者为研究对象,全体受检者居住环境、进食以及劳动强度等条件基本相当,其中85名来自平原地区(平原组),35名来自青海东部农业区(中海拔组;海拔2200m)。受检者乘火车到格尔木地区(海拔2800m),并在此停留7d,测定体重、体重指数、腰围等指标,之后乘车到昆仑山口(海拔4678m)工作33d后再次测定以上各指标。到达昆仑山口2d后,采用LakeLouise急性高原病(acutemountainsickness,AMS)评分规则对平原组和高原组进行评分。为了动态观察体重的日变化,对来自平原组的20名施工人员,每天早上施工之前测体重,连续测量33d。结果显示,平原组在格尔木和昆仑山所测平均体重分别为(67.1±9.5)kg和(60.0±8.1)kg(P0.01),中海拔组体重分别为(63.1±5.5)kg和(61.7±6.4)kg(P0.05)。平原组平均体重降低幅度为10.4%(范围6.5%~29%),而中海拔组为2.2%(范围-2%~9.1%)。平原组体重下降的程度与暴露高原之前的体重(基础值)呈显著正相关(r=0.677,P0.01),而中海拔组体重下降程度与基础体重不相关(r=0.296,P0.05)。20名平原人到达高原20d内体重降低最明显,之后体重基本保持不变。平原组AMS评分(4.69±2.48)显著高于中海拔组(2.97±1.38),两组AMS评分与基础体重值呈正相关(r=0.643,P0.01)。以上结果提示:(1)平原人暴露高原环境之后体重显著减轻,体重越高者体重减轻程度越高;(2)较高体重指数的平原人快速进入高原之后,易出现急性高原反应,甚至发生AMS。  相似文献   

2.
高原病易感人的预测是当前高原医学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学者多认为高山适应与肺通气关系密切。我们于海拔1400m对即将进入高原的46名青年做了肺通气功能测验,并随受试者乘汽车(5d)进入海拔5 200m喀喇昆仑山某地进行观察研究。 对象与方法 受试者为汉族男性,生于平原,年龄17~23岁,经体检,X线胸透,心电图检查除外心肺疾患。用美国ES800肺功能仪在静息状态下测验FVC(用力肺活量),FEV_1(Is用力呼气量),FEV_1%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进驻不同海拔高度时血浆NO和NOS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氧化氮(NO)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10个最小分子中的1个,并在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中充当化学信使的重要角色。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参与高原缺氧引起机体的生理病理性变化已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高原居住人群NO和NOS的变化对高原疾病防治和提高高原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 方法1998年4月我们对进驻海拔3700m(10人)、5070m(10人)和5380m(10人)不同海拔高度8~10d的健康士兵检测了血浆NO和NOS的含量,并以平原(1400m)10名健康士兵为对照。(1)检测对象 汉族男性,平原出生,年龄18~24岁,平均19.8岁,…  相似文献   

4.
1987年7月作者于喀喇昆仑山海拔1410、3700、4300、5100、5200、5380m对291名健康青年做了几项肺通气功能测验,结果如下。 被测者生于平原,年龄17~28岁,均进入高原1个月,已基本习服。仪器为美国ES-800肺功能仪,室温20℃,每人重复测试2~3次,仪器自动选择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高原低氧对机体无氧代谢阈值(AT)的影响,本研究采用Wasserman无创性方法,分别测定了11名新兵在平原(四川淮口,海拔500m)和经空运进驻高原 (西藏错那,海拔4370m)后的第3、5、7和14天的AT。结果表明:新兵进驻高原后AT由平原的813.6±147.4kg·m/min降低到395.5±194.5 kg·m/min(P<0.01);高原低氧引起AT的降低幅度与受试者平原AT的高低呈正相关(r=0.933,P<0.01);进驻高原后第3、5、7天AT维持在较低水平,随后呈上升趋势。但移居高原1年战士的AT仍低于平原水平(P<0.05)。提示,高原低氧能够显著地降低机体的AT,并且AT越高的个体进驻高原后受低氧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居住在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人员进行高原脱习服症状评分调查,为制定有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主观症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由不同高原地区返回同一平原地区的159名青年人群的18项症状进行调查及症状评分,分析其与居住地海拔高度、人员年龄、居住时间、不同单位、持续或断续居住及文化程度高低的相关性。结果:高原脱习服主观症状评分,海拔5000m以上组明显高于4300m和3700m组,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海拔4300m组与3700m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居住人员(不同年龄、职务、单位、文化程度、时间、持续或断续)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持续高原居住组与断续居住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人员返回平原后脱习服主观症状评分与居民年龄、高原暴露时间、居住海拔高度、工作量大小、高原持续暴露成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高原暴露时间越长、居住地海拔越高、工作量越大者高原脱习服主观症状评分越高。  相似文献   

7.
高原低氧坏境下,左心搏血功能及其调节尤为重要。我们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了不同海拔健康人左心泵功能指标,从而初步探讨了自身调节机制对高原心搏量的调节作用。 对象与方法 检查对象分别为平原南京(海拔20m),高原西宁(海拔2260m)与哈尔盖(海拔3232m)三  相似文献   

8.
在海拔5010~5380m检测了15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和8例健康习服者的全血比粘度(η_b)、血浆比粘度(η_p)、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以及6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受测对象是进驻高原4个月已习服的边防官兵,年龄18~27岁,平均21.7岁,均为男性,进入高原前经过体检确认健康。在高原自然条件下实地检测,室温18~20℃。每人重复测试2~3次,仪器自动选择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9.
高原睡眠结构紊乱和周期性呼吸已有较多记载,我们对海拔3730m处8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在高原和平原夜间睡眠呼吸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高原与平原对其夜间睡眠、呼吸和血氧饱和度(Sao_2)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平原人进驻高原后凝血和纤溶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下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对从平原(海拔1 400 m)进驻3700 m和5 380 m高原第7 d及半年的40名健康青年血浆抗凝血酶Ⅲ(AT-M)、纤溶酶原含量(PLG)、D-二聚体含量(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纤溶蛋白原(Fg)、α2-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PI)进行检测,并与20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高原低氧环境AT-Ⅲ、t-PA明显低于平原(P<0.05或P<0.01),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P<0.01),随居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或P<0.01).PLG、DD、PAI、α2-PI及Fg在海拔3 700 m第7 d和海拔5 380 m第7d及半年均较平原增高显著((P<0.05或P<0.01),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高,居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或P<0.01);3 700 m居住半年时较平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低氧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凝血与纤溶被激活的同时伴有纤溶受抑,凝血及纤溶的平衡被破坏而使血液呈高凝和低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在高原肺水肿 (HAPE)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测定HAPE患者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GMP 140 )的变化以研究血小板活化程度 ,国内外报道较少。我们用抗人活化血小板表面GMP 140的单克隆抗体观察了 8例HAPE患者血浆GMP 140的变化 ,旨在进一步揭示HAPE的发生、发展的机制。1 材料与方法(1)对象  8例HAPE患者均来自海拔 430 0m以上边防哨卡和新藏公路沿线民工 ,汉族男性 ,年龄 2 0~ 45岁 ,平均 30 6岁 ,平原出生 ,进驻高原 3~ 5d发病 ,1d内送抵海拔 3 70 0m医疗站救治。HAPE诊断…  相似文献   

12.
液态氧在高原地区供氧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原单兵及车载液态氧供氧效果.方法:观察高原单兵速跑和乘车中液氧罐的供氧时间及血氧饱和度(SaO2)和脉搏(P)的变化.结果:1.5 L单兵罐可供1名士兵持续吸氧(2 L·min-1)8~10 h;15 L车载罐可供4人同时吸氧(2 L·min-1)25~27 h.海拔3 700 m和5 380 m携罐吸氧速跑后较常氧速跑后SaO2显著增加(P<0.01),海拔3 700~5 380 m吸氧乘车平均SaO2较常氧乘车显著增高(P<0.01).结论:液态氧在高原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速跑或乘车时吸氧可使SaO2增加.  相似文献   

13.
1988~1989年我们对乘车快速(5d)进驻喀喇昆仑山(海拔5200m)第3天和在该地连续居住1年的同一人群共37名青年做了两次心阻抗图测定。受试者均为汉族男性,生于平原, 平均年龄19.5岁,进驻高原前10d于海拔1400m驻地进行体检、X线胸透和心电图检查以除外心肺疾患,同时做心阻抗图测定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4.
高原人体左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同步描记心电图、心音图、颈动脉搏动图和心尖搏动图以测定高原人体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在4个不同海拔高度进行实验,即76m(海平对照)、2161m、3270m和4179m,每一高度40名健康男性青年,高原3组世居、移居各20名。结果显示:随着海拔增高,主动舒张时间指数(TRTI)有减小趋势,RF波相对振幅(F/H)逐渐降低,A波相对振幅(A/D)则渐趋增大,3270m以上增大明显(p<0.05),舒张振幅时间指数(DATI)逐渐降低,3270m以上差异极显著(p<0.001)。高原世居与移居者相比,在海拔4179m出现明显差别,移居组TRTI、DATI、F/H较低而A/D较高(D<0.05)。测定射血前期与左室射血时间比值(PEP/LVET)、射血分数(EF)及左室周径纤维平均缩短速度(mVcf)3项指标作对照,显示在此高度左室收缩功能仍能保持。高原慢性心肌缺氧可能是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轻度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模拟不同海拔高度时,拟赴高原的参训官兵在急进高原时高原反应发生的特点,为高原参训官兵高原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模拟不同海拔高度,随机对516名平原部队参训官兵进行急进不同海拔高原反应进行测试,动态观察平原环境、急进高原2000 m、3000 m、4500 m海拔高度的自觉症状及部分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以及进舱前和出舱后血压值变化情况。结果:(1)516名官兵均完成测试,在海拔2000 m时,53例出现耳闷、耳涨症状,94例出现耳鸣症状,作吞咽动作后在以后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均未出现症状;在海拔4500 m时,39例出现高原反应,其中19例出现头晕症状,20例出现手足麻木,高原反应发生率7.56%。(2)随着海拔高度逐渐升高,受试者心率逐渐加快,从2000 m开始加快明显(p0.05),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到3000 m开始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p0.05)。(3)进舱前和出舱后血压值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训官兵急进高原后,高原反应主要出现在4500 m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发生率7.56%;高原环境对机体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2000 m开始心率明显加快,3000 m开始出现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耳部不适症状主要出现在2000 m,但在做吞咽动作后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原脱习服成人的脑电图变化规律。方法:117名健康成人(海拔≤4300m组有39人,〉4300m组有78人)在高原居住1年以上返回平原(海拔1380m),3d内接受脑电图检查分析。结果:≤4300m组、〉4300m组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30.8%和57.7%(P〈0.01);背景脑电图少-中量θ波节律检出率分别为18.O%和37.2%(P〈O.05);过度换气试验所检测到可疑波形的检出率分别为12例(30.8%)和43例(55.1%)(P〈O.05)。此外,与≤4300m组相比,〉4300m组的异常波、睁闭眼、闪光刺激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高原习服人群由高海拔低氧状态恢复至低海拔常氧状态下生活工作,机体需经历一个高原脱习服过程,高原脱习服人群脑电图易发生异常,海拔越高愈加明显;所记录的θ波表明高原脱习服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常处于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7.
内皮素 (ET 1 )、血栓素A2 (TxA2 )、前列环素 (PGI2 )与心、肺疾病发病的关系受到了广泛重视 ,但在高原肺水肿 (HAPE)发病中的作用国内报道尚少。为此本研究测定了 8例HAPE患者的血浆ET 1含量以及TxA2 、PGI2 代谢产物血栓素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a(6 keto PGF1a)含量变化 ,探讨其在HAPE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 )受试对象  8例HAPE患者均来自海拔 430 0m以上边防哨卡和新藏公路沿线民工 ,汉族男性 ,年龄 2 0~ 45岁 ,平均30 6岁 ,平原出生 ,进驻高原 3~ 5d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治疗(HBO)对高原人体耐缺氧抗疲劳的影响。方法:①海拔3700m的20名习服男青年,于HBO预处理前(对照组,)、预处理2次(A组,10人)和预处理5次(B组,10人)后的第2、第8d和第2、第5d作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实验,运动结束后测血中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BLA)、尿素氮(BUN)、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的含量。②20名青年自海拔1400m乘车抵达海拔3700m,分为HBO组(10人)和对照组(10人),HBO组连续HBO预处理3d,每天1次,第4d两组同时乘车进驻海拔5380m,到达后第5d清晨采空腹静脉血。③29名青年分为HBO组(11人)和对照组(18人),HBO组于进入高原前2d在海拔1400m接受HBO预处理,每天1次,连续2d,第3d两组同时乘车进驻海拔5200m,到达后第5d清晨采空腹静脉血;结果:①在海拔3700mHBO可使SOD、NO、NOS增高,BLA、BUN、MDA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可持续保留8d以上。②进驻海拔5200m和5380m的青年,实验组较对照组SOD、NO、NOS增高,BLA、BUN、MDA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HBO可增强高原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和乳酸清除能力,具有抗疲劳作用,且这种效应可持续8d以上。  相似文献   

19.
青海高原6—7岁小儿红细胞形态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计算机辅助形态测量系统,对我国青海高原贵南县(海拔3100m)、玛多县(海拔4300m)6-7岁小儿红细胞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北京市儿童(平原地区)相比,高原正常儿童细胞平均周长、面积、直径较平原对照组大,而红细胞平均厚度减小(P<0.01)。且红细胞平均、面积、直径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红细胞平均厚度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P<0.0001)。在高原低氧状态下,红细胞形态的这种改变使红细胞比表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进和渐进西藏高原对拟进入中国南极考察昆仑站的第31、32和 33次预选队员的心血管功能及其相关应激因子水平的影响,为选拔合格的内陆考察队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 2014~2016 年第 31、32 和33次队共 85名中国南极考察昆仑站预选队员为研究对象,依据进入高原方式分为乘飞机急进高原组(急进组,n=55)和乘火车渐进高原组(渐进组,n=30),分别在上海出发(海拔 4 m)、到达拉萨(海拔 3 658 m)和进入更高海拔的羊八井(海拔 4 300 m)3个时间点,采用心功能仪和心电图仪动态检测预选队员的心血管功能,并同步采集队员的唾液样本,采用 ELISA法检测唾液中应激因子睾酮(T)、皮质醇(COR)和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结果: 与海拔 4 m 相比,两组队员在到达海拔 3 658 m、4 300 m 高原时,心率(HR)显著升高(P<0.05),指端静脉血氧饱和度(SpO2)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在相同海拔高度上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心电传导异常率无显著差异;与海拔4 m相比,到达 3 658 m和 4 300 m处两组队员的血压均显著升高(P<0.05),部分心肌收缩和泵血功能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但由于心率增加代偿,心输出量(CO)无显著变化。在海拔4 300 m时,急进组的肺水指数(TFC)显著高于渐进组(P<0.01)。进入高原后与出发水平的差值比较,两组在海拔3 658 m 处 T变化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进组 COR 和IgA变化量显著高于渐进组(P<0.05);在海拔 4 300 m 处急进组 IgA变化量显著高于渐进组(P<0.05)。结论: 对比渐进高原,急进高原对南极考察昆仑站预选队员的心血管功能及唾液中的应激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更明显影响。提示应在岗前严格选拔能适应南极昆仑站低氧环境的考察队员,保障南极考察队员身心健康,确保南极考察任务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