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亚致死效应的生理生化机制,阐明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食物利用、能量物质含量以及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室内采用土壤混药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毒力,并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LC10, LC25和LC40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营养指标和体内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采用酶动力学法检测了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处理1, 6, 12, 24, 48和72 h后沟金针虫3龄幼虫体内消化酶(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海藻糖酶)、保护酶(CAT, POD和SOD)以及解毒酶(CarE, MFO和GST)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有较高毒力,其LC50值为1.2397 mg/kg。LC10和LC40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沟金针虫3龄幼虫后,平均相对生长率(MRGR)和近似消化率(AD)显著降低,严重干扰其对食物的利用;LC10, LC25和LC40剂量处理后沟金针虫3龄幼虫体内主要的能量物质(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海藻糖)含量和消化酶活力均明显降低,而解毒酶和保护酶活力显著增加,最终延缓其生长发育。【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幼虫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低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沟金针虫幼虫后,通过抑制消化酶活性,使其对食物的利用能力降低和生长发育延缓,以及诱导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来阻止外界毒物侵害。研究结果为阐明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的亚致死效应机制及作用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吴铱  彭中允 《昆虫学报》1954,(2):125-138
1.沟金针虫需2年以上完成一代生活史。越冬成虫2月下旬出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期,产卵在1至2寸表土内,卵于5月初孵化,卵期为5至8星期。老熟幼虫8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中旬起羽化,蛹期约2星期。成虫羽化后即行越冬。 2.越冬幼虫2月底至3月中旬开始向表土活动(10厘米处地温8—12℃左右),3月中旬及4月全月是为害盛期(80%以上幼虫集中在1至2寸之表土内),8月至12月表土之幼虫密度极小(仅有虫1.2—6.8%),不致为害成灾。 3.沟金针虫之天敌除一种壁虱(Cheyletus sp.)和一种蜘蛛及蚂蚁外,尚有寄生菌2种,具中一种经鉴定为冬虫夏草(Cordyceps sp.)之一种。 4.小麦整地时适当深犁(5—7寸)并精耕细作能毁杀大部分蛹体及成虫,并可将幼虫翻上来供鸟类捕食(9,10月间97%老熟幼虫,在5—7寸土内化蛹及羽化,同时88%幼虫分布于1—7寸土内)。此外以芝麻与豆类为小麦前作及夏季休间结合翻耕曝晒亦能减少虫害损失。 5.沟金针虫在河南的主要为害期系在春季,所以早春於麦行间耩666毒土或毒沙以毒杀向表土上升之幼虫是值得继续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沟金针虫生长发育与土壤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金针虫是我国北方旱农地区的一种重要地下害虫,通过在不同温度的土壤中饲养观察得出,低龄沟金针虫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最低土壤含水量为11.26%;高龄沟金针虫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最低土壤含水量为12.11%;在湿度小于沟金针虫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含水量的土壤中,其体重随时间延长呈直线下阵。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对沟金针虫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应用多通道昆虫呼吸仪测定了不同温度、O2浓度、光照强度和湿度条件下沟金针虫的呼吸率。结果显示: 沟金针虫的呼吸模式为不规则波动型。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沟金针虫的CO2释放率影响突出, 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 不同温度条件下, CO2释放率最小和最大值分别为5℃时的7.22 μL/h和35℃时的180.74 μL/h, 两者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强光条件下的沟金针虫呼吸代谢强度大约是无光条件下的2倍(P<0.05)。不同的O2浓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对沟金针虫的CO2释放率无明显影响。同时确定了沟金针虫呼吸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Q10值。结果表明沟金针虫在呼吸代谢过程中对温度和光照反应敏感, 对低氧和湿度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金针虫常见属的鉴别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履鸿  张丽坤 《昆虫知识》1990,27(4):233-235,248
<正> 我国对叩甲科(Elateridae)的分类工作不多,对其幼虫金针虫的鉴别研究更少。对出现的成虫的鉴别及其数量估计虽可大致反映为害种的情况,但与当地为害的幼虫种类未必总能准确对号。例如某地沟金针虫为害严重,但采到该成虫的机会和数量不一定很多;诱虫灯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邳县官湖红旗人民公社第11大队,在花生套种蓖麻防洽金针虫的耕作习惯,当地农民称为“果子地点麻子”,此法流传甚久。 最早他们在花生田头点上些蓖麻,在旧历7月间曾发现蓖麻周围有很多金针虫的尸体,因此逐渐创造了套种的办法。该地金针虫有2个为害期,当春夏之交,越冬幼虫开始活动,此时蓖麻出芽,幼虫食害根茎,即中毒死亡。此后至旧历7月间,一部分成虫出土,食害蓖麻叶,幼虫则在土中食害根,亦中  相似文献   

7.
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我国南方竹林区重要的地下害虫,监测及防治相当困难。为了探索竹林金针虫搜索地下食物的机制,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不同食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筛胸梳爪叩甲幼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数量、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发芽的玉米、小麦种子及竹笋均能吸引到金针虫,鲜竹笋的引诱能力显著强于发芽种子和燕麦。筛胸梳爪叩甲幼虫触角上分布有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钩形感器、圆盘形感器4类8种,下颚须上分布有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坛形感器3类4种,下唇须上则分布有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坛形感器、毛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凹槽形感器、哑铃形感器7类9种。这些研究结果证实了植物挥发物在金针虫觅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揭示幼虫头部感器在觅食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饥饿胁迫对褐纹金针虫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发生为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分析饥饿环境条件下褐纹金针虫的生理特征变化,以期揭示其饥饿胁迫下的生理和生态适应对策。【方法】以2-3龄幼虫为试验的起始对象,以喂食小麦(中旱101)苗的褐纹金针虫为对照,在土壤和蛭石两种饲养环境条件下测定不同饥饿时期金针虫的存活率、活动性、蜕皮次数、体重、含水量及呼吸率的变化。【结果】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存活率、蜕皮次数与喂食(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饥饿120 d的情况下仍有90%以上的存活率,蜕皮次数10次左右,试虫在触碰时全部具有活动性。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鲜重、干重分别呈下降趋势,与喂食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处理120 d时,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褐纹金针虫的含水量分别达到72.52%和72.22%,相应对照组的含水量分别为49.01%和51.37%,饥饿组含水量较喂食对照组显著升高。随饥饿处理时间的延长褐纹金针虫呼吸率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土壤和蛭石环境饥饿胁迫下褐纹金针虫的CO2释放率分别下降了62.11%和60.46%。【结论】褐纹金针虫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在饥饿胁迫下可通过降低呼吸代谢的生理对策维持其生长发育(正常蜕皮)。  相似文献   

9.
轮作倒茬与沟金针虫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铱 《昆虫学报》1966,(2):131-136
沟金针虫在南阳一带主要分布在沿河平原壤土地区。1963年在新野严重为害地区的初步调查表明:高密度(每平方米23.5头)地块多为连年一年两熟或四年七熟,晚秋作物多系玉米、绿豆和红薯等;低密度(每平方米2.7头)地块则以三年五熟及一年一熟为主,晚秋作物多为芝麻和黄豆。结合沟金针虫在当地的生活习性分析,认为伴随不同轮作制的土壤耕作是影响金针虫数量变动的主导因子。鉴于当前农业生产上急于要求合理轮作倒茬,同时有关文献也述及对大面积金针虫防治应重视农业措施的方向,建议除对金针虫发生为害与当地农作制的关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外,在严重为害区,建立这方面的防治示范点。就南阳地区情况,试采用如下措施:(1)金针虫严重地块,当季作物收获后尽可能休闲。否则进行666土壤处理。(2)尽可能采用三年五熟或四年六熟的轮作制,避免三年以上的连年—年两熟。(3)在以小麦为主的轮作制中,尽可能用芝麻、黄豆等换替玉来、绿豆及红薯等;避免三年以上的小麦与玉米、绿豆及红薯等连年连作。  相似文献   

10.
总说 地下害虫包括各种在为害期间生活在土中的害虫,种类很多,如直翅目蝼蛄科中的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nssure)和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de Beauvois),蟋蟀科中的黄褐油葫芦(Gryllustestaceus Walker)和大蟋蟀(Brachytrupesportentosus Lichten.),鞘翅目叩头(虫甲)科中的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icollis  相似文献   

11.
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是地下害虫重要的生防真菌,为了明确绿僵菌对金针虫的驱避作用,本文以平沙绿僵菌WP08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Y型管等嗅觉生测方法测定了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绿僵菌分生孢子、非挥发物和挥发性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金针虫的选择行为与土壤中平沙绿僵菌分生孢子浓度密切相关,当土壤中绿僵菌孢子浓度达到5×10~8个·g~(-1)干土时,绿僵菌对金针虫表现出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0.001),随着浓度的降低,驱避作用减弱,当浓度达到5×10~6个·g~(-1)干土时,驱避作用消失;平沙绿僵菌孢子发酵液(浓度为1×10~8个·mL~(-1))对金针虫驱避作用极显著(P0.001),而挥发物对金针虫驱避作用不明显(P0.05)。本研究结果为揭示绿僵菌驱虫的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及其为害棉株的趋性行为, 可为高效应用中红侧沟茧蜂控制棉铃虫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实验室内以中红侧沟茧蜂雌蜂、1~5龄棉铃虫幼虫及其为害棉花植株(去虫或未去虫)为试验材料, 采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雌蜂对1~5龄棉铃虫幼虫及其为害棉株的趋性行为反应。结果表明: 中红侧沟茧蜂对3龄、4龄和5龄棉铃虫幼虫均没有明显的趋向行为反应, 1龄和2龄棉铃虫幼虫对中红侧沟茧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此外, 1~5龄棉铃虫幼虫为害后去虫棉株与健康棉株均对中红侧沟茧蜂有吸引作用。在未去虫的处理中, 虫害诱导棉株比健康植株更能吸引中红侧沟茧蜂, 与健康植株差异显著, 而且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为害处理间差异较大, 对中红侧沟茧蜂引诱作用的相对顺序为: 5龄为害植株>2龄和4龄为害植株>1龄和3龄为害植株 (2龄和4龄为害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1龄和3龄为害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中红侧沟茧蜂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取食4种植物后对马尼拉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anil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利用该蜂开展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人工气候箱内(26℃±1℃、RH 65%±5%、L∶D=12∶12)研究了斜纹夜蛾取食豇豆Vigna unguiculata、芋艿Colocasia esculenta、烟草Nicotiana tabacum和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4种植物对马尼拉侧沟茧蜂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尼拉侧沟茧蜂寄生取食豇豆的夜蛾幼虫,其幼虫期最短,化蛹率、羽化率和累计存活率最高,性比最低,寿命最长;寄生取食烟草的夜蛾幼虫,其幼虫期最长,化蛹率、羽化率和累计存活率最低,蛹重最轻,蛹期最长;从取食芥蓝的斜纹夜蛾幼虫体内育出的雌蜂产卵量最高,但成蜂寿命最短;斜纹夜蛾取食4种植物对雌蜂个体大小无显著影响,但取食烟草的夜蛾幼虫体内育出的雄蜂个体最小。马尼拉侧沟茧蜂寄生取食不同植物的斜纹夜蛾幼虫,马尼拉侧沟茧蜂的发育和繁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是江苏省主要地下害虫之一。为害麦类、玉米、高粱、棉花、马铃薯等作物,但尚未见为害湖桑的记载。 1965年4月23日,在湖桑嫁接田松土时,发现大量为金针虫为害嫁接后尚未露出土面的桑芽,已膨大的嫩芽被咬食一空,有的桑芽受害后已开始腐烂。当时对该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多点取样检查,大部分金针虫集中在3-5厘米的土面下(上面也有)活动,平均每平方米有虫11头,其  相似文献   

15.
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 Teng系邓国藩(1977)所建立。以前文献中将此种误订为蓖子硬蜱I.ricinus或全沟硬蜱 I.persulcatus。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详细观察了中华硬蜱幼虫的形态,发现它与蓖子硬蜱和全沟硬蜱的幼虫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明确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Haliday)寄生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幼虫取食和发育的影响及评价其田间应用价值。【方法】比较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寄生不同日龄粘虫对粘虫幼虫取食量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被寄生的粘虫4、6、8日龄幼虫与未被寄生的同龄期幼虫取食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被寄生的4、6、8日龄粘虫幼虫间的取食量差异不显著。被寄生的幼虫,5 d前体重缓慢上升,之后缓慢下降,所有被寄生的幼虫均不能化蛹。4、6、8日龄粘虫幼虫被寄生后,中红侧沟茧蜂幼虫在其体内的发育历期不同,不同日龄间差异显著,随着日龄的增大显著缩短。【结论】表明该蜂不仅能有效地控制粘虫当代危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抑制粘虫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调控寄主的生理机制,测定了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血淋巴总糖、蛋白质及虫体脂类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寄生后连续5 d的观察时间内,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总糖含量从寄生后第1天开始就高于未寄生寄主幼虫,且在寄生后第2至5天达到显著水平;除寄生后第3天外,被寄生寄主幼虫血淋巴总蛋白质含量始终低于未寄生幼虫,且在寄生后第1、4、5天达到显著水平;甜菜夜蛾被寄生后,虫体脂质含量始终高于未寄生幼虫,且从寄生后第2天开始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揭示,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刺激了寄主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总糖合成,但抑制了其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刺激了甜菜夜蛾虫体脂质合成。  相似文献   

18.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存活率、发育历期、寄主感染病毒时间、病毒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传毒效率.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体内寄生蜂历期无明显影响,寄生在幼虫体内的寄生蜂能在寄主病死前完成发育,存活比例因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和浓度而异.斜纹夜蛾被寄生后接种病毒(SINPV),距离寄生时间越长,饲毒浓度越低,寄生蜂完成发育的比例越大,但饲毒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感病幼虫体内发育成的侧沟茧蜂或曾经在感病寄主上产过卵的寄生蜂,以及通过人工方式使产卵器被病毒污染的寄生蜂,均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通过产卵活动,侧沟茧蜂成蜂能在寄主幼虫个体间传递病毒.当寄生蜂在感病的寄主幼虫上产卵带毒后,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14头幼虫;发育于感病幼虫体内的寄生蜂,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45头幼虫.通过用病毒液浸茧或用混有病毒的蜂蜜饲喂成蜂等方式使产卵器污染病毒的寄生蜂,传毒效率随饲毒浓度增加而提高,平均可传递病毒1.45头和0.94头幼虫  相似文献   

19.
麦田沟金针虫种群垂直分布与夏眠的生态特性及其与防治的关系罗益镇,牛赡光,龙岩(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济南250100)(山东省膝州市植保站,277500)EcologicalCharactersofVerticalDistributionandAest...  相似文献   

20.
Zhang J  Zeng L  Huang J  Chen KW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126-2132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水稻与白瓜、番茄及玉米等邻作生境内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格局与变异.结果表明: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分布基本为聚集分布,且两者的空间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1.91~182.57m和3.70~9.70m;种群密度的等值线图表明,两者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吻合程度高,说明食虫沟瘤蛛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较强的追随效应和控制作用;不同邻作模式下以白瓜邻作水稻田的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