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篇文章是继“中国北部沿海的船蛆及其形态的变异”(1955),对我国沿海船蛆种类记载的另一篇报告。在我国北部沿海船蛆的种类很少,只有船蛆(Teredo (Teredo)navalis L.)和萨摩亚船蛆(reredo(Lyrodus)Samoaensis Miller)两种。但是在我国南部沿海,特别是南海地区,因为隣近热带船蛆的种类是比较多的。可惜截至本篇文章发表以前,对这一区域内的船蛆种类还一直没有记载过。我们从1953年到1957年曾先后在浙江省,广东省(包括北部湾、海南岛等地)、江苏省,福建省沿岸进行了软体动物的采集和调查工作,对船蛆科的种类也特别进行了搜集。本文所叙述的种类是这些材料中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因为标本和文献都需要再为补充,所以还有待於今后陆续整理发表。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船蛆是棲息在海洋中木材裹面的一类软体动物,只有极少数种类生活在沙滩上和极少数的种类分怖在淡水裹。因为它是鑿木穴居,而且繁殖力强、生长迅速,所以对海裹的木質建筑物、木船和定置网具的网檣等为害十分严重。世界各地,尤其是温  相似文献   

3.
太阳虫、钟虫和喇叭虫韩志泉(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已描述的有2万多种,绝大多数属世界性分布。太阳虫、钟虫和喇叭虫就是其中的习见类群。太阳虫(Actinophrys)常见的有放射太阳虫(A.sol)和多泡太阳虫(A.Ve...  相似文献   

4.
我们和县卫生局在去年试验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气温最低8℃,最高27℃)又开展了应用白僵菌灭蛆的试验。用白僵菌粉水剂(白僵菌粉1斤,水50斤),对449个厕所进行喷雾(厕所平均容粪尿量0.22立方米,用白僵菌粉5克)。结果,蛆全部死完的厕所占喷菌的14.25%,死80%的占48.64%,死60%的占20.7%。同时,进行了室内观察,每盆取100头活蛆,喷菌后连同粪尿放在盆内,其中3个盆内的蛆全部死完,另外两个分别死88%和84%。  相似文献   

5.
【目的】害虫受到病原生物、化学农药作用后,会引起其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本研究旨在阐明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联合作用下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韭蛆)的杀虫效果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测定了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F-SN(Sf)(60头/幼虫)与噻虫嗪(15 mg/L)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LT_(50);采用生化分析法比较分析不同时间下两者混用对其幼虫体内酶液蛋白质含量和体内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Sf与噻虫嗪混用处理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其LT_(50)值为41.05 h,比单独使用Sf(LT_(50):167.93 h)和噻虫嗪(LT_(50):72.82 h)时分别缩短了126.88 h和31.77 h;处理后24-72 h,两者混用时对试虫的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两者单用,且在处理72 h时,校正死亡率达到96.61%。与对照组相比,两者混用处理后12,24和36 h时,韭蛆体内酶液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3.88%,46.87%和57.9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f处理组和噻虫嗪处理组。处理24 h时,两者混用组SOD,CAT,AChE和GTSs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7.48%,28.73%,71.04%和29.97%;处理36 h时,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6.34%,42.22%,58.37%和11.8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f处理组和噻虫嗪组,比单剂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Sf和噻虫嗪联合作用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后,其LT_(50)值比两者单用时显著缩短,且对幼虫体内SOD,CAT,AChE和GSTs活性均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苕子Vicia cracca L.是川西平原主要绿肥饲料作物。苕蛆Dasyneura Viciae(Kieffer)属双翅目,瘿蚊科,是川西苕子上的一大害虫,发生猖獗,以幼虫为害苕子心叶,被害叶形成饺子状的虫瘿。每一瘿内藏幼虫4—18头不等。羽状复叶被害后,扭结成一虫瘿团,颜色淡绿,使苕子生长停滞,由瘿最后于缩腐烂,对苕青和苕籽产量影响甚大。当严重发生时,其心叶被害率可达100%,而籽种产量由原亩产140斤降至30斤。  相似文献   

7.
东北秋季大白菜,栽培面积很广,例如南部的锦州约佔蔬菜总播种面积的40—50%,北部的哈尔滨可达总耕地面积的8%(4981公顷),是为东北调剂冬期需要,解决周年供应的主要蔬菜。但是在其生长期间,遭受地蛆为害,极其严重。根据1954年各地反映的情况:鞍山市菜株的被害率达94%,吉林市平均为75%,金县  相似文献   

8.
家蝇蛆抗菌肽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婕  钟雅  柳林  付康  陈正望 《昆虫学报》2007,50(2):106-112
蝇蛆抗菌肽多有广谱抗菌、抗癌等功能,是很好的天然抗菌药物来源,但由于得率较低,目 前对其产品开发的研究较少。以家蝇Musca domestica干蝇蛆为原料,利用加热-层析法和海藻酸吸附法2种工艺提取蝇蛆抗菌肽。结果表明:加热-层析法快速、简便,抗菌肽提取得率达0.26%,是海藻酸吸附法提取抗菌肽得率的5.2倍。提取的家蝇抗菌肽主要是分子量6.2~17.2 kD、等电点5.59~5.91的弱酸性小分子多肽,其热稳定性高,能杀灭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加热-层析法能有效去除外源性蛋白酶,保证肽类产品的稳定性,同时还能提取出非蛋白类的抗菌成分,提示其对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抗菌产品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965年5月我们在文登县界石公社调查苗圃害虫时,发现有两个大队苗圃所育国槐(Sophora japonica)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的幼苗遭受土壤根蛆为害。经鉴定主要有两种:葱蝇(Hylemyia antiguaMeigen)和种蝇(Hylemyia platura Meigen)的幼虫。 国槐、刺槐幼苗受害期一般是从出土开始至第二片羽状复叶长出,以后随着苗木的木质化而不再受害。土壤根蛆只为害苗木地下幼嫩的根茎部分,由下而上  相似文献   

10.
杨干象虫的生物学和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干象虫是杨树的毁灭性害虫,严重为害3年生以上的幼树,近年来在东北已蔓延成灾。在东北只为害杨柳科植物,其中以中东杨和加拿大杨被害最重,但小青杨×加拿大杨的杂种场有强度抗性作用,可供选择树种参考。杨干象虫在辽宁一年一代,以初龄幼虫、卵和成虫越冬。成虫在无风和高湿高温条件下可以飞行。将卵产于寄主的木栓层内.每头雌虫平均产卵44粒,产卵期平均36.5日。卵期2—3周,蛹期平均10日。成虫寿命较长,雄虫平均63日,雌虫平均85.5日。 应用白僵菌防治幼虫试验表明,往杨干象虫幼虫坑道口喷射每毫升含孢子18—20亿或9—10亿的白僵菌液,均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虫霉目的一个新种和3个新记录种。新种叶蝉虫疫霉(Erynia cicadellisLi et Fan sp.nov.)是我国南方稻叶蝉虫霉流行病的病原之一,与近缘种飞虱虫疫霉[E.Deiphaeis (Heri) Humber et Ben-Ze’ev] 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孢子较大,且不具有假根。蚜虫疫霉[E. aphidis (Hoffm.) Humber et Ben-Ze'ev]系世界不常见种,国内首次在陕西岚皋及福州的桃蚜上记录;飞虱虫疫霉和佩氏虫疫霉[E.Petchii Ben-Ze'ev et Kenneth)皆系南方褐稻虱虫霉流行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2.
松小毛虫(Cosmotriche inexperta Leech)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冷杉枯叶蛾属,是我省松林的重要害虫之一。1965年在西天目林场自然保护区和千秋关林区的金钱松及黄山松林内发现此虫危害,但未大面积成灾。1977至1980年在宁波地区黄山松(Pinus tatwanensis Hayata)林内此虫连续大发生,1978年仅四明山林场发生面积就达14,448亩,轻则影响松林生长,重则松林成片枯死。 浙江省的余姚、奉化、宁海、象山、临安等县有此虫分布。主要危害黄山松(Pinus tatwancnsis Hayata)、  相似文献   

13.
颜改兰  王圣印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0):3289-3295
为明确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防治入侵害虫西花蓟马的抗性风险及抗性稳定性,本研究采用芸豆浸药法对西花蓟马敏感种群初羽化雌成虫进行连续筛选获得抗性种群,根据抗性现实遗传力计算公式分析西花蓟马对上述3种杀虫剂的抗性风险,预测其抗性发展速度,并测定抗性稳定性。结果表明: 经过30代抗性筛选,西花蓟马对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均达到高水平抗性(44.7、45.5和32.7倍)。西花蓟马对噻虫胺、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发展速度依次降低,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503、0.1336和0.1258。对抗性种群在无选择压力下继续饲养10代,西花蓟马对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水平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均未能恢复到敏感性水平。抗性选育后,西花蓟马若虫与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缩小,西花蓟马敏感种群及抗性种群若虫对上述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虫。西花蓟马对烯啶虫胺、噻虫胺和噻虫嗪均存在高抗风险,噻虫嗪的抗性上升速度较慢且抗性稳定性最低。因此,在西花蓟马若虫期使用噻虫嗪有利于西花蓟马防治。  相似文献   

14.
虫霉目新和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增智  樊美珍 《真菌学报》1992,11(3):182-187
  相似文献   

15.
大陆漂移和缺翅虫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复生 《动物学研究》1982,3(3):269-274
作者于1973—1976年西藏考察期间,分别在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和墨脱两地的原始森林中采到缺翅目昆虫,并于1974年、1975年间在墨脱的汉密采到了缺翅虫的有翅类型。1974年在我国第一次报道了中华缺翅虫 Zorotypus sinensis Huang,1976年再次发表了墨脱缺翅虫 Z.medoensis Huang。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缺翅虫的形态习性、生活环境以及缺翅虫在世界各地的分布状况,结合目前地质学上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使我们得到启示,缺翅虫的起源与进化和大陆漂移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存兵  席贻龙  陶李祥 《生态学报》2008,28(12):5957-5863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215;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在18、23、28℃和33℃下,对分类存疑种类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轮虫的生殖前期和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生命期望均逐渐显著地缩短,而种群内禀增长率却极显著地增大。红臂尾轮虫在28℃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与23℃和33℃间均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在28℃和33℃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也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在其他3个温度间都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28℃下最大。18、23℃和28℃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短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3℃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长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前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各温度下,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极显著地高于壶状臂尾轮虫,但两种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偏向于r-对策者,体现在其较低的生命期望、较高的繁殖率和种群增长率;而壶状臂尾轮虫则显示出较高的生命期望、较低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率,偏向于k-对策者。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寻大麦虫Zophobas morio变态发育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本研究利用薄层色谱技术对大麦虫的3个虫态(幼虫、 蛹和成虫)甲醇粗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 利用柱色谱技术、 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 M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蛹甲醇粗提物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 虫蛹甲醇粗提物中含有幼虫和成虫甲醇粗提物中不存在的化学成分。对虫蛹甲醇粗提物进行针对性的结构研究, 共鉴定出10个脂肪酸。其中, 存在于大麦虫虫蛹中的10-十六碳酮酸、 10-十八碳酮酸为首次从自然界昆虫中获得; (8E, 11E)-8, 11-十八碳烯酸、 (9Z, 12Z)-9, 12-十八碳烯酸、 (9Z, 12Z, 15Z)-9, 12, 15-十八碳烯酸、 8-(3-辛基-2-环氧乙烷基)辛酸和8-(2-辛基环丙烷基)辛酸为首次从大麦虫中发现。以上研究结果为针对大麦虫不同生物阶段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县广大工农兵和科技工作者,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开展了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盆栽试验,用松毛虫卵培养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都在80%以上。 田间防治第二代稻纵卷叶螟每亩放蜂2—3万头,经6—7天后检查,卵寄生率比对照区高出37.0—41.2%,15天后卷叶虫密度比对照区下降75.4—100%,卷叶率下降60.4—78.3%。赤眼蜂可在稻田内继续繁殖,寄生下一代稻纵卷叶螟的卵。 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出蜂正常,蜂体大而活耀。据室内观察,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在90%以上。一粒松毛虫卵平均可出螟黄赤眼蜂17.1头,出松毛虫赤眼蜂13.66头。松毛虫卵冷藏15—36天后,仍保持新鲜,不影响寄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噻虫嗪与噻虫胺2种新烟碱农药对鸟类的风险。[方法]采用经口灌胃法测定98%噻虫嗪或噻虫胺原药、30%噻虫嗪或20%噻虫胺悬浮剂、42%噻虫嗪或46%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日本鹌鹑的毒性等级。根据供试农药对鸟类的毒性数据,结合田间用药信息,开展了2种农药对鸟类的初级风险评估。[结果]98%噻虫嗪原药、30%噻虫嗪悬浮剂和42%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日本鹌鹑的半致死剂量(7 d-LD50)分别为1500、481和266 mg·kg-1,毒性等级分别为低毒、中毒、中毒,悬浮剂和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毒性高于原药。98%噻虫胺原药、20%噻虫胺悬浮剂和46%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日本鹌鹑的7 d-LD50分别为369、397和1569 mg·kg-1,毒性等级分别为中毒、中毒和低毒,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毒性最低。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悬浮剂在水稻田间使用时,对鸟类急性、短期和长期暴露的风险商值均小于1,风险可接受;噻虫嗪和噻虫胺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在玉米田应用时,对鸟类急性、短期和长期暴露的风险商值均大于1,风险不可接受。[结论]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悬浮剂在田间应用时对鸟类相对安全,2种农药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可能对鸟类产生危害。在种子处理场景中,播种后尽可能覆土或覆膜,减少种子直接暴露被鸟类取食;在鸟类保护区域,应避免使用噻虫嗪和噻虫胺的种子处理悬浮剂,以减轻农药施用对鸟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