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是我省重要药材之一。它具有补肾,强筋骨、祛风湿之功能。巴戟天的本草考证[1]指出,古代本草上所记载的巴戟天有两种:归州巴戟天和滁洲巴戟天。前者的原植物是四川伏牛花(Damncanthus officinarum Huang);后者的原植物为阔叶麦门冬(Liriope platyphylla Wang et Tang)。  相似文献   

2.
苍耳子入药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文献,可知古代文献对苍耳子的记载较为简单,其基源归属还仅限于简单的形态描述和绘图,难以确定药材对应的植物基源。现在市场上的苍耳子主要来自植物苍耳,少量来自蒙古苍耳。本文结合历代本草、《中国药典》及各地方标准等资料,系统总结苍耳子药用植物的历史变迁,进行本草考证,为苍耳子药用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蕲蛇与其伪品的区别蒋媚媚(福建省南平地区药品检验所)蕲蛇为常用中药,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常用于风温顽痹,麻木构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等症。其药材始载于唐代《药性论》。原名白花蛇,载于宋《开宝本草》后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4.
南药巴戟天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是我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对南药巴戟天的基原、产地变迁、加工炮制和品质评价等方面的记载。经考证,古今巴戟天基原植物差异很大,清末以前本草记载的巴戟天涉及基原植物有6科10属12种,通过比对本草文献中对巴戟天的有效生物学描述,可以明确古代巴戟天来源于葡萄科(Vitaceae)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num Diels et Gilg)、百合科(Liliflorae)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及开口箭(Campylandra chinensis(Baker)M.N.Tamura et al.)3种;古代巴戟天产地与现代《中国药典》记载的品种产地差异大;炮制方法古今沿用,炮制品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和酒巴戟天;品质以条粗大而且呈连珠状、肉厚、色紫质软、内芯木部细、味微甜、无蛀虫、体干者为佳。通过本草考证,可厘清巴戟天古今之变,为巴戟天商品规格研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是我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对南药巴戟天的基原、产地变迁、加工炮制和品质评价等方面的记载。经考证,古今巴戟天基原植物差异很大,清末以前本草记载的巴戟天涉及基原植物有6科10属12种,通过比对本草文献中对巴戟天的有效生物学描述,可以明确古代巴戟天来源于葡萄科(Vitaceae)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num Diels et Gilg)、百合科(Liliflorae)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及开口箭(Campylandra chinensis(Baker)M.N.Tamura et al.)3种;古代巴戟天产地与现代《中国药典》记载的品种产地差异大;炮制方法古今沿用,炮制品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和酒巴戟天;品质以条粗大而且呈连珠状、肉厚、色紫质软、内芯木部细、味微甜、无蛀虫、体干者为佳。通过本草考证,可厘清巴戟天古今之变,为巴戟天商品规格研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白月苹  刘海波  任艳  孟杨 《四川动物》2020,39(1):116-120
蜚蠊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药用历史悠久,现被多部地方药材标准单独入药收载,药用主流种为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的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innaeus,1758),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积、生肌等功效。本文通过查阅本草典籍中关于蜚蠊的记载,对蜚蠊的名称、基源、效用、炮制方法进行考证,为蜚蠊资源的药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古代文献记载的"黑芝"在名称、地理分布、形态特性和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对"黑芝"的记载,与紫芝(Ganoderma sinense J.D. Zhao,L.W. HsuX.Q. Zhang)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进行对照。初步认为古代记载的"黑芝"和"紫芝"是同一种真菌,即灵芝科真菌紫芝子实体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8.
对《本草图经》中兴化军防己的附图及文字记载进行本草考证,探究其原植物品种。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产地分布及性味功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本草图经》中的兴化军防己应为今之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 (L.) DC.],为防己类中药的古今品种沿革及基原考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的收集整理并结合现代书籍、文献资料,对羌活的名称、基原、产地分布、性味、毒性和功能主治进行本草考证,对其古今炮制沿革进行梳理,为羌活的临床应用、炮制规范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羌活入药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作为独活的异名出现的.梁时期独活、羌活药材开始区分并非一物.羌活与独活在临床上开...  相似文献   

10.
“山慈菇”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慈菇"之名使用的中药材,来源于多种不同植物,造成日前在命名和药材使用上的混乱.本文根据古代和现代文献中的图文,以时间为脉络,对山慈菇药用植物的形态性状、古文献的附图、地理分布等进行考证,并澄清了几种古文献里"山慈菇"的原植物,指出<本草拾遗>(唐)记载的"山慈菇"应该是来源于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此后的古文献里记载的"山慈菇"则包括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和杜鹃兰C.appendiculata两种植物.而现代文献又收录了两种独蒜兰属Pleione植物及其他多种植物,都不是山慈菇的原植物.  相似文献   

11.
对古代文献记载的"冬虫夏草"进行本草考证,正本溯源,古为今用,为冬虫夏草未来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根据历代文献中记载"冬虫夏草"的特点,对冬虫夏草的名称来源、形态分布及功效等进行考证,对比冬虫夏草及其易混淆品亚香棒虫草Cordyceps hawkesii、凉山虫草Cordyceps liangshanensis、戴氏虫草Cordyceps taii,认为古代部分文献存在将混淆品记载为冬虫夏草的现象。冬虫夏草为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所形成的药材,药用历史悠久,是其他混淆品不可替代的药用品种。  相似文献   

12.
《本草纲目》中有关植物果实与鸟类之间的生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本草学巨著,该书除了在中医药学、药用植物学、本草考证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外,在生态学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考察了《本草纲目》中有关鸟类对梧桐(Firmiana simplex)、楝(Melia azedarach)和乌桕(Sapium sebiferum)等9种植物果实的取食作用,以及鸟类取食果实对植物的影响等内容记载,并结合现代研究资料。分析了有关植物果实与鸟类之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结合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对桑白皮药材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明确了桑白皮的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和性味功效的古今差异与变迁.经考证可知,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以后,出现白桑、鸡桑、子桑、山桑、荆桑、鲁桑等数种,近现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桑白皮正品基原为白桑Morus alb...  相似文献   

14.
国产血竭植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血竭是中药的传统品种之一,其性味甘、温、咸、平,兼有活血、化瘀、止血、补血的功效,古代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金枪等症,内科亦兼用之。此一药物在我国的记载可以追逆到南北朝宋人沈怀远撰的《南越志》(公元五世纪六十年代),该书称此药物为“骐麟竭”。(原书失传,公元779年唐人李珣的《海药本草》及公元1578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均有引述)稍后,唐人苏敬所著的《新修本草》(公元659年)中也有记述,因而血竭一药在我国的记载及应用至少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块菌是指Tuber属的真菌种类,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生在地下,其中包含着世界上最美味和价值最昂贵的食用菌.中国食与药用真菌文化悠久,历代本草都不乏各种菌类的记载,但在本草中记载的与块菌有关系的菌类唯有1245年陈仁玉编撰的“菌谱”中称之为“麦蕈”和俗名为“麦丹蕈”的一种地下真菌.日本本草对“麦蕈”也屡有记载,并把“麦蕈”叫“地肾”和“松露”.这是“松露”一名的最早记载,“麦蕈”或“松露”可能是被现代菌物学称之为须腹菌(Rhizopogon spp.)的真菌种类.因而,“松露”一名虽是汉字,但是所指并非真正的块菌,应是须腹菌(Rhizopogon spp.),也称“假块菌”(false truffle),所以松露和块菌寓意各异.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食用黑块菌主要是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或中华块菌(T.sinernse)、夏块菌(T.aestivum=T.uncinatu)和拟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T.pseudoexcavatum),近年来身价倍增,成为中国野生食用菌出口种类中名列前三甲的菌类,在世界块菌市场上也颇受欢迎.喜马拉雅块菌(T.himalayense)在我国尚未发现它的踪迹.印度块菌和中华块菌形态上有差异,若把中国产的类似黑孢块菌的黑块菌统称为印度块菌(T.indicum)尚值得商榷.中华块菌或印度块菌形态和遗传变异多样,尚需进一步研究.2010年在云南和四川相继发现的大型香味浓郁的白块菌,近似于波氏块菌(T.borchii)组的块菌,颇具研究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表明我国块菌资源比原有记载的要丰富的多.由于利益之驱动和疏于管理,掠夺式的采收方法造成了块菌产区生态环境毁灭性的破坏,一些商业化采集区的块菌已濒临灭绝,中国西南地区的块菌资源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对产自欧洲、美洲的块菌、沙漠块菌,以及块菌的生态意义和种植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很注意向作物的害虫作斗争,远在公元前几百年的周礼秋官中就有用莽草除蠹物的记载,齐民要术(公元504—549)中记载了利用作物的成熟期与害虫的繁殖期错开以防治病虫害。虽然,在利用有毒植物防治病虫害方面,历来只有比较零星的记载,但是在研究植物有没有毒性方面,却是做了不少工作的。从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和三国时代的李当之、吴普本草经开始到清朝为止,单是本草方面的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对具有滋阴补肾以及其它具补益作用的常用中药材如黄精、玉竹、淫羊藿(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肉苁蓉、锁阳、蛇床子、菟丝子从本草考证、品种鉴别、资源、质量及生物活性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澄清了这些药材在应用中的混淆情况,建立了有效的鉴别方法,从而保证了药材来源的正确性,对这些药材从质和量方面进行分析,提供鉴定、评价其质量的方面,证实传统功能作用的基础上还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文中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白芝"进行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白芝"的特点,对可能是白芝的香栓菌[Trametes suaveloens(L.)Fr.]、苦白蹄[Fomitopsis officinalis(Vill.:Fr.)Bond.]、桦剥管菌[Piptoporus betulinus(Bull.ex Fr.)Karst.]、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 T.H.Li et al.)这4种真菌从名称、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用功效等方面与白芝进行了比较,认为古代"白芝"应为现代多孔菌科真菌香栓菌。  相似文献   

19.
延胡索最早(公元1000年左右)在我国作为植物药物记载于宋《开宝本草》,迄今长期沿用这一名称,专指浙江主产的栽培种。延胡索别名"元胡",为著名行气止痛中药,在医药界从来不存在名称混乱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古代记载的"青芝"的名称、形态特性、地理分布和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青芝"的特点,将其与现代中药杂色云芝进行形态学、生境与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比较考证,结合云芝现代药理活性方面研究成果,认为古代"青芝"应为多孔菌科真菌杂色云芝,并非灵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