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了解农业害虫的发生动态,对制订防治规划,掌握防治的主动权,很有用处。根据在江西三十多年来的了解,将水稻害虫的发生动态,粗分为七种消长类型,加以概述: 1.历年危害严重,只年度间有起落。如三化螟,一向是省内的重要水稻害虫,解放前常年损失稻谷10—20%,严重年份达30—50%。1928年和1929年更是江西螟害最严重的年份。当时南昌郊区几十里宽的田里,几乎尽是白穗,损失很大。解放后,为害较重年份是1949—1950、1953、1956、1959、1961、1963—1964、1970—1971和1974—1975。其中,1964和1974年,是解放后两次特大发生年。大概趋势是:在六十年代以前,每二、三年大发生一次,1965年起出现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2.
盲蝽是江汉平原棉区的十大棉花害虫之一。一般发生年,棉苗受害株卒在4.5—11.2%,大发生年,受害株率高达40%。我们几年来对盲蝽为害与棉蕾脱落关系作了些调查,兹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高粱蚜虫危害的严重性 高粱蚜(Aphis sacchari Zehn)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在大发生年份,常造成巨大损失。据肇东、肇州、呼兰、兰西等4个县的调查,1949年因蚜虫危害高粱减产一半左右,1957年减产20—30%。1958年又是高粱蚜虫的大发生年,早在7月中旬,阿城、呼兰、哈尔滨等地就开始发生,当时虫株率仅10—20%,每叶虫数不过几十个,但至7月末,蚜虫已普遍蔓延,几乎棵棵发生,叶叶有虫,严重的植株起油发亮,给高粱生育带来很大威胁,群众反映:“苦干一春遇大旱,高粱起腻(蚜虫)定  相似文献   

4.
<正> 在洞庭湖区。发现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列星大螟Sesamia vuteria(stoll)幼虫为害棉花,被害率为0.1—0.2%,个别严重的年份在0.5%左右,而且多发生在9月中旬以后,两种幼虫一生能转移为害3—4个棉桃,被钻食的棉桃,几乎全部烂掉。 大螟和列星大螟在本区的第一代至第三代以为害玉米、高梁、芦苇、甘蔗为主(大螟还为害水稻),偶尔还为害莎草、三稜草,但对棉茎也小有为害,被害率在0.03%以下。国营大通湖农场植保站在1983年5月查到大螟和列星大螟为害棉花,被害率在0.02%以  相似文献   

5.
水貂犬瘟热是高度接触性的急性传染病,又称水貂瘟。本病任何季节都能发生,呈地方性暴发流行,成年貂死亡率为30—50%,幼年貂高达80—90%,患病母貂常常出现空怀、流产和胚胎吸收。因此,该病给水貂饲养业带来颇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养貂业迅速发展,种貂交换频繁,饲料种类和来源不断扩大,对水貂犬瘟热病防治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当前广大水貂饲养人员和兽医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1984—1985年,查清豫西鼠形动物共3目9科26种,其中啮齿类古北界种有16种,东洋界种4种,广布种4种;河谷盆地农耕区分布鼠类11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丘陵浅山区分布有14种,大仓鼠为优势鼠种。中山深山区生境复杂,分布鼠类20种,主要鼠种为大林姬鼠、岢岚绒鼠、社鼠,三鼠种分别占该生态地貌捕鼠总量的38.7%、17.4%和15.3%;鼠患是近年该区农林业主要灾害之一,鼠类年平均捕获率10—40%左右。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尾蚴在钻穿7种哺乳动物宿主皮肤而转变为童虫时,均发生了自然死亡,而且童虫的死亡率依宿主种类或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系而异。它们皮肤内平均童虫死亡率分别为:小鼠3.7—7.2%、大鼠6.3%、金黄仑鼠7.0%、长爪沙鼠5.1%、豚鼠6.9%、兔4.9%、恒河猴12.8%。实验证明日本血吸虫尾蚴亦能钻入不易感的鸟类——鸽的皮肤,虽有1/4童虫立即在其皮肤内发生死亡,但部分童虫可移行至肺,然后在肺中消亡。  相似文献   

8.
灯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我省以往很少发生,未曾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作物种植改革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其发生为害逐年趋向严重,特别是1972年,中南部地区突然爆发,主要为害玉米、大豆,一般发生田虫株率达50—90%,个别地块高达100%,被害严重,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链壶菌在实验室内对白纹伊蚊及其它几种贵州蚊虫的幼虫进行杀灭试验。白纹伊蚊的感染率为25—89%,而致倦库蚊的感染率可达90—100%。实验结果为大链壶菌的宿主记录新增加一个属和五个种。  相似文献   

10.
<正> 红肩灰夜蛾Apamea sordens(Hufnagel)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北郊、乌兰察布盟沿大青山小气候较好的山谷盆地、丘陵凹地。自1977年首次大发生以来,连年猖獗,严重为害莜麦和小麦,大发生年可减产10—40%。为摸清其生物学特性,我们于1979—1982年对该虫进行研究,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