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兔抗角蛋白抗体、豚鼠抗波形纤维蛋白抗体和抗角蛋白单抗AE1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比较了两个人体肝癌细胞系(BEL-7402和BEL-7404)和HeLa细胞中等纤维的分布式样,同时用SDS-PAGE法分析了上述细胞的中等纤维抽提物的多肽组成。结果表明:三种上皮细胞均含有两套不同类型的中等纤维系统:角蛋白纤维和波形纤维。但是,人体肝癌细胞和HeLa细胞的中等纤维分布式样和角蛋白多肽组成均有明显的差别。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是HeLa细胞具有丰富的桥粒-张力纤维复合物和分子量为40 kd的角蛋白多肽,而在两个人体肝癌细胞系中看不到。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豚鼠抗小牛晶状体波形纤维蛋白的血清抗体,对经细胞松驰素B(CB)和秋水仙素等药物处理后再离心去核的CHO细胞及其核体、胞质体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并对核体做了电镜观察。CB处理后离心的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去核过程中核的后方始终伴有强烈的荧光,核体上也有强荧光斑。在核体的电镜材料中同样观察到了中等纤维。经CB和秋水仙素合并处理后离心的细胞,去核效果比仅用CB处理有明显的增强,免疫荧光染色表明,核后的荧光并不因秋水仙素处理而消失。实验结果表明:1.微丝对维持细胞表面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CB能破坏微丝故有利于离心去核。2.中等纤维与核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在核膜的某些区域比较集中、牢固,不易为离心力所破坏。3.微管对核固着作用有重要意义,细胞核可能通过中等纤维与微管相连而抛锚在胞质中,故秋水仙素可增强去核作用。微管对维持细胞表面强度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间纤维与细胞核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火鸡红细胞作为研究材料,首先用细胞分级抽提结合免疫印迹反应显示火鸡红细胞中间纤维蛋白为波形纤维蛋白。然后,我们采用细胞分级抽提结合包埋前免疫胶体金标记的方法显示胞质中间纤维被抗波形纤维蛋白抗体-蛋白A-胶体金特异标记。同时,我们显示结合于核孔复合体上的胞质纤维被抗波形纤维蛋白抗体-蛋白A-胶体金所特异标记。本文结果表明,结合于核孔复合体上  相似文献   

4.
中间纤维与细胞核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火鸡红细胞作为研究材料,首先用细胞分级抽提结合免疫印迹反应显示火鸡红细胞中间纤维蛋白为波形纤维蛋白。然后,我们采用细胞分级抽提结合包埋前免疫胶体金标记的方法显示胞质中间纤维被抗波形纤维蛋白抗体-蛋白A-胶体金特异标记。同时,我们显示结合于核孔复合体上的胞质纤维被抗波形纤维蛋白抗体-蛋白A-胶体金所特异标记。本文结果表明,结合于核孔复合体上的胞质纤维是波形纤维,并且提示波形纤维可能通过与Nup 180的结合附着在核孔复合体上,为进一步探讨中间纤维与核孔运输的关系提供了初步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用0℃冷冻处理2—3 h,一些PcaSE-1和BEL-7404细胞的角蛋白纤维能部分地转化成凝聚颗粒,但在HeLa 和CNE 细胞中不发生这种角蛋白纤维结构转化。当回复温度到37℃15—30 min 时,PcaSE-1 和BEL-7404细胞的这种结构转化能快速回复。相反,在HeLa 和CNE 细胞有丝分裂时,角蛋白纤维能转化成凝聚颗粒,但PcaSE-1细胞和BEL-7404细胞的角蛋白纤维网始终维持纤维状态,且围绕纺锤体分布。上述结果表明:两类上皮细胞角蛋白纤维结构的转化似由不同因子所引起。我们的结果还指出:(1)单用秋水仙素或用秋水仙素和细胞松弛素D 合并处理PcaSE-1细胞不能引起角蛋白纤维凝聚。但经秋水仙素解聚微管后,会增强细胞对冷处理的凝聚反应。(2)冷处理时角蛋白纤维凝聚的形成与细胞是否具有两套不同的中间纤维无关。(3)予先用TritonX-100抽提细胞,角蛋白纤维在冷冻后不能转化成凝聚颗粒。(4)冷冻处理引起的结构转化可能是某些上皮细胞系的角蛋白纤维的一种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6.
应用制备的血清抗体,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两株培养上皮细胞的分裂过程中IF的动态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在上皮细胞分裂过程中,IF形态结构及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细胞之间存在差异,分裂的Vero细胞中角蛋白纤维和波形纤维都维持纤维形态,围绕分裂器形成纤维网罩或纤维束环,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IF网的空间组织结构和外观发生动态变化;分裂的HeLa细胞中,角蛋白纤维和波形纤维广泛重组形成颗粒状胞质小体,分裂结束后重建IF网。实验结果表明,IF变化具有细胞周期依赖性和一定的细胞特异性。本文对IF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功能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将抗波形纤维蛋白单抗通过显微注射导入未分化的大鼠前体脂肪细胞的细胞质,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分化,及其中等纤维——内源波形纤维形态的影响。以注射人IgG和未注射的前体脂肪细胞作为对照,发现注射单抗的前体脂肪细胞呈现以下特征:(1)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经Hoechst33342着染可见胞核呈致密浓染的颗粒状或块状荧光,胞内脂滴几乎没有;(2)增殖的细胞数和甘油三酯值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3)波形纤维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微弱,纤维束解聚成短小团块状,分布无序、弥散。上述结果表明,抗波形纤维蛋白单抗对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明显阻滞作用。同时为揭示波形纤维蛋白可能参与了脂肪细胞形成这一重要生理过程提供了证据[动物学报49(6):807~812,2003]。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红色酵母D 氨基酸氧化酶 (DAAO)基因在人宫颈癌细胞 (HeLa细胞 )中的表达及其功能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含有CMV启动子和EGFP、DAAO基因开放阅读框 (ORF)的真核表达载体 pIRES DAAO。脂质体法转染HeLa细胞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 ,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效率并筛选荧光阳性细胞 ,命名为HeLa D。以不同浓度的前药D Ala处理HeLa D细胞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蛋白在HeLa D细胞中表达 ,流式细胞术成功筛选出HeLa D细胞。前药D Ala能明显杀伤HeLa D细胞。结果表明 ,EGFP可作为报告基因快速筛选DAAO表达载体转染的细胞 ,DAAO/D Ala自杀基因系统可进一步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P53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血清中的癌胚抗原、角质蛋白21-1以指导对临床上肺癌复发和转移的分析,用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正常组30例,肺良性疾病组10例,肺癌组45例,肺癌全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术后10、30、60和90天时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23例肺癌病例于手术后120天,15例病例于手术后180天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肺良性疾病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正常组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53抗体和角质蛋白21-1,采用荧光酶标免疫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结果:血清P53抗体、CYFRA21-1和CEA在正常人组、良性疾病组、肺癌组术前阳性率的比较三种肿瘤标志物阳性率经X2检验,在肺癌组分别与正常人组和良性病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病例组和正常人组之间无显著行差异(P>0.05)。并与手术后复发与转移相关。结论:联合检测癌胚抗原、角质蛋白21-1及血清P53抗体水平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手术前后动态测定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和角质蛋白21-1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判断疗效,监测预后和指导肺癌术后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骆驼血清中制备抗CD47特异性抗体并分析其与重组蛋白CD47和EC9706细胞膜表面CD47结合情况。从骆驼血清中纯化出总Ig G,再利用偶联上CD47的CNBr琼脂糖树脂免疫亲和纯化出抗CD47特异性抗体,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其结合情况,通过细胞ELISA鉴定抗CD47特异性抗体与食管癌细胞膜表面CD47结合。结果显示通过两步免疫亲和色谱成功获得抗CD47特异性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ting说明该抗体与重组蛋白CD47有强的结合活性和特异性,细胞ELISA检测抗CD47抗体浓度在20μg/mL时与EC9706细胞表面CD47有较好的结合。本研究首次利用免疫亲和色谱方法从骆驼血清中获得抗CD47特异性抗体,并与食管癌细胞有一定的结合活性,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中华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表达系统制备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 Erns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原性。以BVDV-1 NADL标准毒株基因序列为基础,构建BVDV Erns蛋白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BVDV-Erns,转染悬浮培养的CHO细胞,进行上清分泌表达。SDS-PAGE分析Erns蛋白的表达和纯化,并用抗His单克隆抗体和BVDV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纯化蛋白;进一步使用纯化的Erns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细胞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FA)实验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及其免疫反应活性,用病毒中和实验测定免疫兔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检测纯化的Erns  相似文献   

12.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鼠源性抗CD3抗体HIT3a的可变区和人源抗体(IgG)的完整的恒定区连接起来,构建全抗型抗CD3嵌合抗体,该型抗体具有较低的免疫源性可作为免疫抑制剂应用于器官移植,减少受体产生免疫排斥,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利用PCR方法从抗CD3 ScFv重组噬菌体表达载体pCANTAB 5E上扩增抗CD3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将轻链和重链可变区组装到含有人抗体(IgG)恒定区的表达载体中,构建抗CD3嵌合抗体IgG的轻链和重链表达载体PKN100和PG1D105,并用脂质体法共转染CHO细胞。结果证明,抗CD3嵌合抗体的VL和VH与HIT3a抗体的VL和VH完全相符,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含有抗CD3嵌合抗体IgG的表达,表达产物能与Jurkat细胞结合,并能竞争性抑制HIT3a抗体和Jurkat细胞结合活性,3H-TdR掺入实验表明, 抗CD3嵌合抗体与亲代抗体HIT3a一样,具有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增殖的作用。我室构建的全抗型抗CD3嵌合抗体分子表达载体可在CHO细胞中稳定表达,表达产物有较好生物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泛素与EB病毒核抗原1融合基因的DNA免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了EB病毒核抗原1(EBNA1)基因的表达质粒pCI-EBNA1和泛素(ubiquitin,Ub)与EBNA1融合基因的表达质粒pCI-Ub-EBNA1.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两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后均能瞬时表达.两种质粒DNA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后,分别检测小鼠血清抗EBNA1的抗体和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比较单基因与融合基因DNA免疫所诱生免疫应答的强度.结果显示:二者诱生抗体的效率无明显差别,但泛素的融合使得针对EBNA1的特异性CTL反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正> 用骨髓瘤SP 2/0与主要亚单位S_(234)复合物免疫的BALB/C 小鼠脾细胞杂交的杂交株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单克隆抗体,抗百日咳毒素S_2亚单位抗体命名为 9G8,抗S_2和S_3亚单位抗体命名为11E6。 11E 6对S_2和S_3都能结合,可能表示在S_2和S_3之间存在着共同抗原性。1B7和3F10能中和百日咳毒素的 ADP-核糖转化活性或S1,而9 G 8和11E 6不能中和。 1B7表现出对百日咳毒素的白细胞促进活性、胰岛激活性、渗透性活性及CHO细胞凝集性有很有效的中和作用,而 3 F10不能中和,虽然两种抗体抗ADP-核糖转移活性的活性相同。 11E6有中和白细胞促进活性、胰岛素活性、CHO凝集活性和血凝活性的活性,而无中和渗透性活性的作用。9G8有轻微的中和白细胞促进活性和CHO细胞凝集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靳海龙  王雪玉  时广利  丁香彧  韩毅 《生物磁学》2011,(24):4873-4876,4882
目的:研究血清P53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血清中的癌胚抗原、角质蛋白21-1以指导对临床上肺癌复发和转移的分析,用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正常组30例,肺良性疾病组10例,肺癌组45例,肺癌全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术后10、30、60和90天时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23例肺癌病例于手术后120天,15例病例于手术后180天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肺良性疾病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正常组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53抗体和角质蛋白21-1,采用荧光酶标免疫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结果:血清P53抗体、CYFRA21-1和CEA在正常人组、良性疾病组、肺癌组术前阳性率的比较三种肿瘤标志物阳性率经X2检验,在肺癌组分别与正常人组和良性病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病例组和正常人组之间无显著行差异(P〉0.05)。并与手术后复发与转移相关。结论:联合检测癌胚抗原、角质蛋白21-1及血清P53抗体水平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手术前后动态测定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和角质蛋白21-1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判断疗效,监测预后和指导肺癌术后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从硬皮病人血清中筛选出一例含有自发抗核仁抗体的血清,利用这个血清对核仁抗原的性质及其在细胞中随分裂周期不同产生的分布变化做了初步研究,并把结果与核仁嗜银蛋白做了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及细胞化学分析表明,这种核仁抗原的性质是蛋白质,其分布与嗜银蛋白相似,在间期,抗原呈颗粒状簇集在核仁中,而在分裂中期,抗原颗粒与染色体NORs部位接合,但有证据指出,这种抗原蛋白与核仁嗜银蛋白有所不同,同时还发现,经长时间秋水仙素处理诱导产生微核化的多核细胞中尽管微核的数目远多于细胞中NORs的数目,免疫荧光染色和银染都显示出每个微核中类核仁小体的存在。这说明(1)类核仁小体也是由核仁物质构成;(2)某些类核仁小体的产生可能与NORs无关。对这个现象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适于无血清贴壁培养的抗凋亡宿主细胞系CHO-IVB2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HO细胞时,由于没有血清提供各种贴壁因子,细胞以悬浮的方式生长。在实际的大规模细胞培养中,CHO细胞往往以贴壁方式培养,要么贴壁于悬浮的微载体中,要么贴壁于固定的聚酯盘状介质或中空纤维中,而很少直接悬浮于培养基中。在无血清培养基中,Vitronectin单一组分可以促使CHO细胞的贴壁和扩增。通过双表达lgf-1和Bcl-2基因,已经构建了可以在无蛋白培养基IMEM中抗凋亡生长的细胞株CHO-IB3。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以同时表达Igf-1、Vitronectin和Bcl-2三个蛋白的三顺反子表达载体pCI—NII—IVB。将该载体转染于CHO—dhfr^-细胞中,构建了一个细胞株CHO—IVB2。该细胞株可以在无蛋白培养基中抗凋亡生长,适于以贴壁的方式大规模培养,用于大量生产外源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18.
CD80是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分化抗原,它提供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并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克隆了CD80全长。cDNA的基础上,将其与逆转录病毒pLXSN表达载体连接,构建成表达质粒,并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其转染PA317和CHO细胞,经G_(418)筛选获得抗G_(418)的PA317和CHO细胞克隆。以RIA,FACs和Westernblot检测CD80分子在PA317和CHO细胞上的表达、分布和分子量,结果显示,pLXSN-CD80转染的CHO细胞可表达较高丰度的CD80分子,其表观分子量为40kD。pLXSN-CD80转染的PA317和CHO细胞经5个月连续传代培养,无论存在G_(418)的选择压力与否,仍然持续表达CD80分子,表明我们构建的pLXSN-CD80表达载体具有应用于试验性治疗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20.
使用5—10微克/毫升浓度的CB处理生长在特制的玻片上的HeLa、IB-RS-2、BHK-21细胞,然后离心去核。去核过程的不同阶段中的细胞经临界点干燥,用SEM观察。用CB处理后,细胞表面出现大量泡状物,偶尔也发生自发排核。离心时,包着细胞核的胞质突起物从细胞表面升起,逐渐拉长至念珠状,最后断裂。同时也可看到核从胞质突起中剥出。所获得胞质体形状随离心力与细胞生长面的角度不同而异。含有CB和秋水仙素的营养液处理细胞冲刷去核的过程,也使用SEM进行了观察,突出的核可被冲掉,留下胞质体。这种情况下泡状物失去很多,因而可能失去较多的膜物质和核糖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