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花粉形态特征试论壳斗科的系统分类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通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中国壳斗科,包括三个亚科、6属、10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做了较全面的研究,认为壳斗科植物花粉分为四个类型,分别归于三个亚科。根据花粉形态特征笔者支持将Cyclobalanopsis作为 Quercus的亚属处理,并对三棱栎的分类位置及壳斗科各属的亲缘关系及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生物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一部分,它在地球上可能存在近40亿年了。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生物形成了庞杂的类群,仅现存的种类可能就大大超过500万种,据说这尚不足曾生存过种类的1%;其中约150万种(包括一些化石种)已被记录下来。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这数目繁多的生物,明确它们各自在生物世界中的地位,则必须探讨各生物种类之间进化上的联系,对其加以鉴别并归类,即按生物的系统加以分类。  相似文献   

3.
张琼 《化石》2000,(1):10-11
“文雅博物馆”在辽西名城锦州落成,这是锦州人杜文雅个人创办的。开业典礼将于2000年1月8日举行。由个人投资800万兴建博物馆,这在我国尚属创举。所以开业前“文雅博物馆”已经引起国内新闻媒体的关注。作为文雅博物馆的珍贵收藏———古生物化石精品,曾经在世界古生物学界引起强烈震撼,作为其收藏者的锦州人也令世界瞩目。锦州人与珍稀古生物化石结缘,起于1994年。一块兽类化石标本轰动世界,该化石被古生物学家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为“张和兽”。张和是锦州一位奇石收藏爱好者,化石收藏只是其中之一。寻根溯源,我国科…  相似文献   

4.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之类的"化石燃料"虽然是现今的主要能源,但它们都是非再生能源,就是说,它们的储量有限,用一点就少一点.据统计,到本世纪末,石油、天然气生产将达到最高峰;到22世纪中叶或末叶,煤炭生产也将达到最高峰,从此以后,产量就将下降.所以,有识之士已经提出开发其它能源是当务之  相似文献   

5.
胡雨帆 《化石》1997,(3):20-21
港澳地质与古生物初探胡雨帆1990—1991年间,我应澳门市政厅及香港理工学院之邀,访问了澳门和香港,并对港澳的地质古生物作了考察和调查。由于在港澳逗留时间不长,还有其它任务,不可能作专门细致的考察,靠市政厅及有关部门的精心按排参观和座谈,对该区的地...  相似文献   

6.
地球在太阳系的特殊地位造就了她是一个有生命的五彩缤纷的星体。这个运动着的球体促进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适应环境的迁移被认为是传统达尔文进化学说中不可动摇的唯一因果。经典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理论可以被理解为,生物体适应了千变万化的运动着的地球后的适者生存,它是生物体完全自觉(或自我)地去适应环境的结果,其中包括生  相似文献   

7.
王阶平  刘波  刘欣  刘芸 《生物资源》2019,41(6):471-485
乳酸菌是重要的益生菌资源,在食品、农业、化工业、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熟知的乳酸菌主要集中在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片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等少数属种。为了拓宽人们对乳酸菌的认知,本文就乳酸菌的系统分类学进行阐述。在系统分类学上,乳酸菌分别隶属于厚壁菌门4纲7目18科39属653种和放线菌门2纲2目3科12属88种。最后,对乳酸菌的益生作用、安全性与有效来源、益生潜能的体外评价指标等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原生生物(Protista)一词早期用来指所有原始的简单生物,1866年海克尔(E. Haeckel)把原生生物划分出来作为生物分类的一个界,从而在林奈(Linnaeus,1735)的两界(植物和动物)系统基础上建立了三界分类系统。本世纪上半叶,随着细胞类型认识的深入,科帕兰(Copeland,1938)根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巨大差异提出把细菌、蓝藻等原核细胞生物由原生生物中  相似文献   

9.
rRNA同源性分析与细菌系统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恩涛  陈文新   《微生物学通报》1990,17(6):346-350,369
目前,在系统分类学研究中最有用和最常用的分子钟是rRNAs。rRNA分子具有功能上的高度保守性,在所有细胞生物中都存在,其进化具有良好的时钟性质,其序列中不同的位置上变化的速度不同。上述性质使其可以用来测定几乎全部生物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于形态简单,化石资料匮乏的原核生物来说,它  相似文献   

10.
陆生软体动物的系统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很早便认识了陆生软体动物。据Solem,A.(1980)报道,从Muller(1774)正式建属后,经过186年,Zilch(1959—1960)归纳1091属。其中,约有58.40%建立于1870至1929年;以后便逐渐减少。现估计全世界陆生软体动物约有二万五千余种,仅柄眼目的种类已知约有二万零五百种;陆生前鳃类、圆口螺类(Cyclophoraceans)约计2300种;树螺类(Helicinids)约600种;圆盖螺类(Pomatiasids)和粒盖螺类(Chondropomids)约600种;近水螺类(Hydrocenids)、针刺螺类(Acmaids)和同型螺类(Assimineids)约150种;真正陆生截形螺类(Truncatellids)约有3650种。从陆生软体动…  相似文献   

11.
12.
<正>古生物化石图片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将研究人员对化石的观察和对比研究清晰准确地反映在论文中,为研究者对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命名和分类等研究所依据的科学元素在同行交流中给出直观的参照。同时,它还能完善古生物化石的资料档案,为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和利用、科普宣传和陈列展示提供生动客观的形象资料。同其它类型的摄影图片需要讲究画面效果一样,古生物图片摄制质量的好坏,也关系着研究的准确性及展示效果的完美性等方  相似文献   

13.
论禾本科黍亚科的系统分类与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4.
关于节肢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的分子佐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子系统学方面就了肢动物系统进化及高级阶元分类研究中争论的关键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述了该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着重从分子水平来探讨节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相似文献   

15.
系统回顾了微孢子虫起源进化的研究进展及其系统分类现状。近30年来,一些依据SSU r DNA序列、翻译延伸因子1α序列、直系同源蛋白基因树及真菌蛋白质组生命树等的研究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原生生物。但同时大量的单基因或多基因系统发育研究又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真菌。最近一系列独立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结果,加上在罗兹菌门中发现了介于真菌和微孢子虫中间类型的近微孢虫菌属(Paramicrosporidium)、线孢虫菌属(Mitosporidium)和噬核菌属(Nucleophaga),进一步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罗兹菌门的噬核菌属谱系。  相似文献   

16.
软体动物的染色体和系统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软体动物的染色体,很早以前就在进行研究,但直到1930年报道仍然较少,由于固定方法不完备等,几乎没有可信赖的结果。又因软体动物的染色体比植物和昆虫的要小,所以直到压碎法普及的60年代仅报道了约有150  相似文献   

17.
中国鸦雀的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的鸦雀,提出一个新的分类系统,列有4个亚属,14种;同时还报道一个新亚种,即黄嘴鸦雀贡山亚种。从鸦雀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及棕头鸦雀亚种组的形成,推测鸦雀的起源地可能是在我国西南区的横断山脉。  相似文献   

18.
王永栋 《古生物学报》2004,43(1):159-159
德国古生物学会第73届年会于2003年9月29日-10月3日在德国中部的美茵茨大学举行。来自德国各大学、研究所、博物馆、联邦州地质与环境、国土资源部门,以及英国、法国、瑞士、瑞典、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的280余位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和地质学家聚集一堂,共同就生物多样性和古 生物演化为主题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系统单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任何自然对象或現象,首先需要认識它、区别它,进一步加以系統化,才可获得全面完整的了解。系統化的第一个阶段,总是从个别現象或个体出发。例如,研究植物的第一步就要认識植物个体的外部形态,根据形态的不同,把若干植物区別开来,概括它們的相似特点,系統地分为不同的科、属、种;这是属于植物分类研究的阶段。但是,每一种植物需要一定特有的外界环境条件,才能維持生存。因此,在分析植物特征时,就必須了解四周环境及其与植物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要弄清植物与植物間以及植物与环境間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从植物羣落的角度,进一步系統化,卽进行植被分类,分为  相似文献   

20.
廖晋雄 《化石》1991,(3):18-19
广东省始兴县位于著名的南雄盆地的西端,自60年代初首次在马市附近找到了晚白垩世恐龙化石以来,有关这方面的发现并未有重要进展。最近几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与始兴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始兴县境内调查时,发现了很多成窝的恐龙蛋和其它的恐龙等骨化石,从而引起了中外有关专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