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介了“基于问题的二次实验”教学设计的教学结构,并以“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为例描述了该设计的一般操作程序:课前让学生尝试独立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摸索实验条件,感悟设计原理和方法,并获得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课上进行二次实验奠定基础;课首对初次实验的结果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中引导小组重新设计方案和进行二次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后对结果进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2.
基于听障人士生活质量受影响的真实情境,以“制作人工耳”活动为例,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理念,通过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利用“SPOC+”教学平台等进行学情分析,思考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再尝试结合多学科知识,探索融合基于挑战的学习和工程设计过程开展跨学科实践的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实现从“解题”向“像工程师一样去解决问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为例.论述初中阶段基于“做科学”活动的有效概念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明确知识体系,找到“做科学”活动的最佳契合点,然后进行合理的安排,确定“做科学”活动的最佳安排,活动之后引领学生建构思维导图,对“做科学”活动进行最佳的收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有关自然和城市关系的成果,可供学界和业界参考。其中的研究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带来的影响;当前城市水管理面临的挑战;以及与城市景观和福祉相关的健康问题研究;景观的无形社会价值等。研究表明,当下正值风景园林研究范式的转变时期,有关城市和自然的思考从对立转变为并置,知识体系也通过将实践和学术研究并行而得以构建。在这种范式转变过程中,“设计驱动型研究”(Research-through-Designing)应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物学核心概念进行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遗传信息的传递”为例,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6.
依据“做中学”理念,在“DNA的结构”一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中学”去认知,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的设计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思维探究,在做中发现的问题是通过小组体验合作的方式先行解决,无法解决的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目的是促进知识的内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以“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MUN)”的教学形式为载体,站在各个国家角度思考《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议定书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任务单整理收集的资料进行论证,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评”一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结果表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实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科学思维,培养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尽管探究性学习早就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写进了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但现实的课堂中仍然缺乏高质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反而虚假探究现象丛生,探究活动经常被简化为线性、刻板和形式化的教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设计高质量探究教学活动的参照范式。探讨\"基于模型的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并以\"植物如何能向光生长\"为例,对如何围绕模型构建设计探究活动进行诠释,有助于教师设计更高质量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当前国际前沿的屋顶绿化研究表明,屋顶绿化的城市能源和城市生态环境等环境综合效能越来越受重视。结合屋顶绿化全生命周期分析,提出基于环境效能的“预研究、深化设计、效能评估”的屋顶绿化研究性设计,并将此设计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Joy Garden屋顶花园中,对其进行风环境和日照模拟,初步设计出3种方案,从安全性、环境效益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评价并确定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环境效能的深化设计项目建成后的效能评估结果表明,案例屋顶花园在建筑节能、雨洪管理、改善城市热环境、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提高环境效能方面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