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瓦氏黄颡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在长江中游嘉鱼至新滩口江段采集的瓦氏黄颡鱼标本,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以脊椎骨为年龄鉴定材料,胸鳍棘和耳石作为对照材料。透射光下,脊椎骨上较宽的暗带和较窄的亮带相间排列成同心圆环,一个暗带和一个亮带构成一个年轮。2—7月形成新年轮,脊椎骨上不存在幼轮。雌、雄鱼的脊椎骨半径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L_♀=6.95 131.46R-10.12R~2,L_♂=18.06 113.64R-1.70R~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分别为:W_♀=1.85×10~(-5)L~(2.98),W_♂=1.69×10~(-5)L~(2.55)。雌鱼为等速生长,雄鱼为异速生长。雌、雄鱼的生长存在差异,1龄后雄鱼生长明显快于雌鱼。雌、雄鱼适宜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_t=300.88e~(-1.67e~(-0.42t)),W_t=511.77e~(-4.98e~(-0.38t)),♂:L_t=415.15e~(-1.96e~(-0.33t)),W_t=777.53e~(-4.92e~(-0.32t))。雌鱼体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22龄和4.22龄,雄鱼分别为2.04龄和4.98龄。 相似文献
2.
抚仙湖外来黄颡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是近年被无意引入到抚仙湖的外来鱼类,自2002年以来在渔获物中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量。根据2002年9月至2005年5月采集的708尾标本对抚仙湖黄颡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表明种群的年龄分别为雌性0 -5 龄6个龄组和雄性0 -7 龄8个龄组组成;拟合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雄性L∞=294·68mm,k=0·2476/y,t0=-0·0298y,W∞=209·93g;雌性L∞=257·13mm,k=0·2476/y,t0=-0·3329y,W∞=184·45g;生长特征参数分别为=4·3324(♂)和=4·1665(♀)。雄鱼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1龄时,重60·98g;雌鱼为3·6龄,重54·47g。与其它种群的生活史特征相比,抚仙湖种群表现出年龄结构复杂和生长缓慢的特点,这些变化是黄颡鱼在抚仙湖建立种群过程中为增加总体适合度而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响应[动物学报52(2):263-271,2006]。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在洞庭湖逐月采集到的胃含物样品,对光泽黄颡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泽黄颡鱼全年摄食,在繁殖期摄食强度下降。共鉴定17类饵料生物,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水生昆虫幼虫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食物,二者在食物中所占重量百分比为90.6%。摄食的水生昆虫主要为蜉蝣目稚虫(数量百分比:24.2%;重量百分比:41.1%)、双翅目幼虫(数量百分比:58.4%;重量百分比:7.5%)和蜻蜓目稚虫(数量百分比:3.2%;重量百分比:22.8%)。光泽黄颡鱼的食物组成在季节上存在明显差异。从数量百分比看,春季和冬季均以双翅目(秋季64.6%;85.0%)为主,夏季以双翅目(28.2%)和蜻蜓目(22.3%)为主,秋季以蜉蝣目(45.7%)为主;从重量百分比看,春季以双翅目(53.0%)为主,夏季以蜻蜓目(55.7%)为主,秋季和冬季以蜉蝣目(秋季53.7%;冬季76.6%)为主。分析表明,光泽黄颡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差异与食物资源的季节动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区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及其杂交种,前期研究构建了一个YY超雄黄颡鱼的BAC文库并筛选到了一个包含性别连锁标记Pf62-Y的BAC克隆。研究对该BAC克隆进行测序并鉴定到了一个新基因Inad-like,而且Inad-like的外显子序列在X和Y染色体上基本一致。通过黄颡鱼Inad-like的外显子序列及序列的保守性我们设计引物在瓦氏黄颡鱼中扩增获得了其部分内含子序列。通过内含子序列比对,发现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少了一个DNA片段。基于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显著遗传差异,设计了一对引物,该引物在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1908和1178 bp DNA片段,而且在杂交黄颡鱼中同时扩增出这两个DNA片段。总之,这个新的遗传标记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识别黄颡鱼及其与瓦氏黄颡鱼杂交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翻阳黄颡鱼种内性状变异,食性,年龄和生长,成熟系数,周年变化,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和增养殖黄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普通黄颡鱼幼鱼为实验对象, 拟通过8周的投喂生长和低氧胁迫实验, 比较研究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及耐低氧抗逆性。投喂生长实验: 经过8周的养殖, 杂交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9.60±0.88) g/尾, 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5.74±0.42) g/尾(P<0.05), 杂交黄颡鱼幼鱼较普通黄颡鱼幼鱼体重生长快24.52%; 杂交黄颡鱼幼鱼存活率为(87.78±1.92)%, 显著高于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67.78±1.92)% (P<0.05), 杂交黄颡鱼幼鱼比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高 29.51%; 杂交黄颡鱼的饲料系数为1.18±0.14, 普通黄颡鱼饲料系数为1.36±0.21。低氧胁迫实验: 同时将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置于在溶氧量(1.48 ± 0.27) mg/L的水体中, 分别在低氧胁迫0、6h、12h和24h后, 检测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发现: 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氧胁迫后 6h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低氧胁迫后 12h较低氧胁迫 0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普通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在低氧胁迫后出现显著性上升(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 24h杂交黄颡鱼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普通黄颡鱼。从无氧代谢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缺氧诱导基因相对表达量3方面分析表明杂交黄颡鱼和黄颡鱼低氧胁迫短时间均具有一定的低氧耐受能力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会出现氧化损伤且杂交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要显著性高于普通黄颡鱼。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 (Pseudobagrus fulvidraco) ,鱼危科 ,体青黄色 ,大都具有不规则褐色斑纹 ,喜欢生活在静水或江河的缓流中 ,白天趴在水底休息 ,夜晚游到水面上觅食。黄颡鱼的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营养价值高 ,人工养殖大有可为。从天然水域中捕捞鱼苗 ,一是数量有限 ,二是质量没有保证 ,三是天然苗养殖成活率低。人工繁殖是一条解决苗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也是致富的新门路。1 亲鱼的选择与暂养要人工繁殖黄颡鱼苗种 ,首先需要性成熟的亲鱼 ,黄颡鱼的生长比较慢 ,在 3龄以上才能性成熟 ,雌鱼在南方地区一般 4~ 5月开始产卵 ,北方地区 6月以后… 相似文献
9.
10.
在平均水温25℃条件下,测得平均体重10.0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及平均体重12.6g的黄颡鱼(P.fulvidraco)耗氧率分别为0.21和0.23 mg/g.h,窒息点分别为0.91和0.75 mg/L;平均体重75.8 g的瓦氏黄颡鱼及平均体重85.4 g的黄颡鱼耗氧率分别为0.16和0.12 mg/g.h,窒息点分别为0.77和0.54 mg/L。分析表明,瓦氏黄颡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都高于黄颡鱼。 相似文献
11.
12.
2012 年11 月至2013 年10 月逐月对三峡水库木洞江段秀丽白虾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秀丽白虾是一年生的虾类, 寿命为1214 个月。雌性个体的平均体长(37.727.92) mm 显著大于雄性(37.086.59) mm, 具有明显的雌雄异形现象。秀丽白虾的渐近体长(L)为59.33 mm, 生长系数(K)是1.6/年, 生长方程为:Lt=59.33[-e-1.6(t+0.081)]。雌虾繁殖季节从4 月上旬持续至9 月下旬, 繁殖高峰期为4 月中旬至6 月中旬, 由越冬虾和当年虾两个世代的繁殖群体组成。抱卵雌虾的体长为27.0753.71 mm, 平均体长(L50)为37.06 mm。雌雄性比月变化为1.112.36, 平均为1.46, 群体中雌性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雄性(P 0.001)。绝对繁殖力(FA)为31294 粒, 相对繁殖力(FR)为(11522)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FA=0.0031L2.8632, r=0.72, n=106), 而与体重呈直线关系(FA=104.63W+9.9534, r=0.79, n=106)。卵径(D)平均值为(1215102) m。为合理保护和利用三峡水库秀丽白虾种群资源, 建议加强虾类捕捞管理, 繁殖期间(49 月)禁止捕捞虾类或限制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三峡水库在蓄水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探索水文情势改变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 年8 月、11 月及2013 年4 月对三峡水库的秭归、巫山、云阳、忠县和木洞五个断面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共记录底栖动物43 个属种, 木洞种类最多(29 种), 秭归最少(12 种)。优势种为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肥满仙女虫(Nais inflat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一种钩虾(Gammaridae);(2)在空间分布上, 密度以木洞最高[(81802740) ind./m2],忠县最低[(11642) ind./m2];生物量以木洞最高[(8.663.65) g/m2], 云阳最低[(0.170.06) g/m2];(3)在季节动态上,密度以秋季最高[(31401450) ind./m2], 夏季最低[(11537) ind./m2];生物量则以春季最高[(3.832.11) g/m2], 夏季最低[(0.650.46) g/m2];(4)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水深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在水深小于20 m 的浅水区递减率最大;(5)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 曲线)分析显示, 巫山属于中等干扰条件下的群落结构(W=-0.003), 而木洞属于严重干扰条件下的群落结构(W=-0.101);(6)与建坝前相比, 三峡水库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趋于减少。流速减缓、水深增加、水位波幅加大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升高可能是造成三峡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三峡库区即将淹没的嘉陵江下游 段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成鱼群体为实验对象,于2000年12月至2001年10月期间,分冬、春,、繁殖期、繁殖后、秋季5个时间共采集到标本114尾(体重变幅为47.60-165.30g)。其中冬、春、繁殖后、秋季分别采集雌、雄性标本各10尾;繁殖期的雌性标本为14尾,雄性20尾。测定了这10个样本的鱼化化学组成,估算了其能量密度,并对鱼体的化学组成与能量密度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为三峡工程截流后鱼类种群变动的对比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实验结果表明:各时期样本能量密度均分别与干物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冬季雌性和秋季雄怀样本的能量密度与蛋白质含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性,繁殖后雌性样本及春季、繁殖期、繁殖后和秋季雄性标本的能量密度与灰分含量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10个样本各自的能量密度(kJ/g)分别与其干物质含量(D,%B.W.)的直线回归主程的协方差分析(ANCOVA),可将雄性5个样本的回归方程合并为一个公共方程作为预测雄性鱼体能量密度(EA)的模型:EA=-4.33 0.408D,将雌性冬季、春季、繁殖后及秋季的4个回归方程合并为一个公共方程作为预测雌性鱼体非繁殖期的能量密度(EB)的模型;EB=-3.09 0.395D,而雌性繁殖期的能量密度(EC)的预测模型为:EC=-3.16 0.381D。通过讨论发现,该种鱼的脂肪含量占体重的变幅为8.72%-14.3%(B.W),占其干物质含量的变幅为30.5%-43.7%(D.W)。高于文献报道的大多数鱼类的相应的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5.
2000~2004年,对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部分主要支流的冬季鸟类分布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野外调查工作中,统计到鸟类56种,隶属9目21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Ⅱ级保护动物3种。由于不同类群的鸟类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差别较大,所以,将观察到的与水域生境密切相关的鸟类分为游禽类、涉禽类、傍水栖息类和空中傍水栖息类等4种类型,对各类群在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39m高程前后的种群状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水禽中以雁鸭类为主体的游禽类总体计数差别不大;涉禽类数量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动;库区11种傍水栖息类型鸟类总体数量在蓄水前后出现急剧变动,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于20122013 年对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进行了周年季度调查, 共鉴定浮游植物151 种属, 其中绿藻门71 种, 硅藻门47 种, 蓝藻门20 种, 隐藻门和甲藻门各4 种,裸藻门和金藻门各2 种, 黄藻门1 种。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 夏季和秋季优势种类为硅藻和绿藻,冬季为硅藻、蓝藻和绿藻, 春季为绿藻、硅藻和隐藻。浮游植物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5106 ind./L 和4.078 mg/L, 空间差异表现为支流和库湾远高于干流, 季节动态表现为夏季最高, 春季和冬季次之, 秋季最低。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偏低, 水体污染类型属于-中污染。研究为客观了解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蓄水对三峡库区重庆段长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分析三峡库区长江干流重庆段因蓄水产生的三类不同水体(自然河流型、过渡型、类湖泊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分别于不同季节和蓄水期对水体浮游植物进行了群落调查,结果显示各群落指标仍呈现亚热带河流型水库的季节变化趋势:春季绿藻、隐藻占优势,夏季蓝藻所占比例增加,冬季硅藻占绝对优势,但不同类型水体对季节的响应程度不同:(1)2010年3月春季调查期间绿藻的优势种的优势度以及所占比例均呈现随水体类型改变逐渐增加趋势,并在类湖泊型水体中达到最大(优势度0.62、所占比例达67.8%),而夏秋季(9月蓄水前)蓝藻的优势种数、优势度、藻密度以及所占比例也存在同样的变化,2009年9月蓝藻所占比例由河流型水体的8.5%增加到类湖泊型水体的52.6%,到2010年9月类湖泊型水体蓝藻比例甚至达到63.8%。冬季蓄水期间(2010年1月),硅藻占绝对优势,但绿藻在类湖泊型水体中的比例要大于其他两类型水体。(2)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43,总体呈现出河流型水体>过渡型水体>类湖泊型水体,类湖泊型水体多样性指数夏秋季>冬季>春季,而自然河流型和过渡型水体冬季多样性指数低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18.
Deborah L. Crook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4,93(2):217-227
This paper reports the growth status of a sample of Mopan Maya school children living in a rural village in Belize. These children exhibit a growth pattern typical of chronic undernutrition, in that a high percentage are stunted (66%), but virtually none are wasted by WHO criteria. The Belize Maya children are compared to four other Amerindian groups and found to be shorter and lighter than a semi-urban group from Guatemala, but taller and heavier than three rural groups from Guatemala and Mexico. The Belize children exhibit the largest arm circumferences among all five groups. This pattern of growth is discussed in light of current ideas concer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genetics vs. environment to childhood growth and population wellbeing. © 1994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蓄水后,大部分库湾已出现富营养化态势,并暴发了数次以甲藻(拟多甲藻)和硅藻(小环藻)为主的水华现象,特别是在春季。以香溪河库湾为例,分析两周年的营养状态变化,总体上说,除冬季外,大多数月份为富营养,在春季则为重富营养。对三峡水库22条入库支流库湾的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5条(22.7%)支流库湾为中营养,17条(77.3%)支流库湾为富营养(重富营养化支流库湾有10条,占45.5%);但三峡水库本身水质尚好,仍保持中营养状态。统计分析表明,入库支流流域的年均流量和流域面积与支流库湾叶绿素a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支流库湾越小或年均流量越小,藻类叶绿素a浓度就越高,即越容易在春季形成水华。文中讨论了控制和减缓富营养化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