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的情况 金小蜂Dibrachys carus(Walker)是仓库中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天敌,在我省应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下,金小蜂的研究和应用又获得蓬勃的发展。不少县、区、社和国营农场都连续坚持大面积饲、放金小蜂工作在十  相似文献   

2.
萧山县1961—1964年四年放养金小蜂的经验证明,防治棉仓越冬红铃虫效果平均达92.69%,田间效果在第一代达64.18%,第二代达31.84%。但大量繁殖金小蜂的饲料问题不易解决,我们于1962—1963年进行了大量繁殖金小蜂的红铃虫茧收集方法试验,初步得出以盒装草灰强制红铃虫结茧法最为理想,方法简便,收茧量大,养蜂效果优良。两年来,应用灰茧饲养繁殖金小蜂达721万头,金小蜂的生活力及在棉仓内寄生率与草茧均无差别,为今后解决大量繁殖金小蜂饲料问题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黑青小峰(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是红铃虫的重要天敌,应用于棉仓越冬红铃虫的防治,效果显著。目前若干主要棉区正在推广之中。应用此蜂采取的是大量散放的办法,在散放之前,必须人工大规模进行繁殖。据观察,此蜂繁殖对湿度的要求并不严格,  相似文献   

4.
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alker),是越冬红铃虫的天敌,目前大都是用越冬红铃虫虫茧作为饲料的,因为红铃虫茧难以大量收集,所以在大量培养金小蜂上产生一些困难,困此,有必要找出其他昆虫来培养金小蜂,以辅助解决红铃虫不足的困难。用避债蛾(Clania minuscula Butl)的幼虫(有的地方称皮虫)培养出的金小蜂个体大,雌性比例高(见表1)。但在实际应用时,常常被它咬破人工纸茧爬出,使金小蜂的寄生率大大降低。下面介绍一个简便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棉花红铃虫在不同处所的越冬比例,据1951年在南京、浏何两地考查结果,每公斤棉籽内有越冬红铃虫10.6—17.6头,占越冬总虫数13.9%。由於各地棉区条件不同,或因气候变化的差异,棉籽内红铃虫常有增减,越冬比例并不固定。目前,棉籽榨油工业,多半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榨油用的棉籽,转移距离、流动方向、加工时间都有一定范围,棉籽内的越冬红铃虫也因此受到了限制,活动面不大。最引人注意的是充作播种材料的棉种;在交换品种或推广良种时,借人为的力量,随棉种转移,传至各地,  相似文献   

6.
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北部棉区作好越冬防治是消灭虫害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目的,为利用红外线辐射处理越冬红铃虫,探索直接杀死越冬幼虫的照射条件。  相似文献   

7.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8.
红铃虫在南方棉区为害棉花相当严重,除去脱落蕾铃外,僵黄花率为10—30%,我们针对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红铃虫生活史的观察研究与防治方法试验,写出初步结果,提供防治参考。 1.红铃虫在华中武昌棉区一年有三代。第一代羽化在5至6月,7月中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第一代的蛹和幼虫所需时期均较第二、三代长。 2.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7时以后无风天气活跃最盛,产卵以在青铃上及花萼上为最多。孵化后三十多分钟即钻入棉桃内为害,4天即侵入棉籽内取食,10天棉瓤纤维呈僵黄状,半月后幼虫即可老熟(第三代的)。 3.田间防治红铃虫以10%滴滴涕硫磺粉喷三次效果显著,在后期棉虫严重地区可结合防治叶跳虫卷叶虫等同时进行。 4.籽花内的幼虫在群众家里及晒花时逃出84%,因此指导群众将籽花堆上加覆盖物,再结合帘架晒花是消减过冬红铃虫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4.防治仓库越冬红铃虫以50%可混性滴滴涕1:30倍水溶液杀虫效果最佳。30天内死亡率达91%.6.5%可混性666(1:20)死亡率为63%。但是1:100倍的水溶液杀卵效率高到99.4%。稀释万分之一的E605为97.7%。50%可混性滴滴涕1:100杀卵率为64.2%,砒酸铃最差为16.2%。 6.越冬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有39.1%,发现天敌有二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榖痒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  相似文献   

9.
1973年,湖北省随县采集避债蛾(蓑蛾)茧共8万多头,饲养金小蜂120万头,释放在1,000多个生产队棉仓内,防治红铃虫的死亡率达80%以上。具体做法是: 采集树上悬挂的避债蛾茧,选取雄茧备用。因雌茧内幼虫皮厚,金小蜂不易寄生。一般雌茧比雄茧大三分之一,雌茧黑褐色,雄茧黄白色,雌雄幼虫的体色均与其茧色一致,可作区别。  相似文献   

10.
1957年黄梅县在湖北农科所的帮助下,引进了少量黑青小蜂(Dibrachys cavas)蜂种,于3月份在孔垄公社少数仓库里进行试放,获得理想效果,寄生率都在90%以上,如孔东管理区辉煌生产队茅屋仓库放蜂后,5月下旬检查寄生率达100%,这对压缩第一代红铃虫虫口起了很大作用。7月份在其附近棉地调查,棉花  相似文献   

11.
<正> 本省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发生少,为害经;二代明显上升,为害加重;三代虫量显著激增,严重为害中、上部青铃。如不及时防治,青铃被害率可在90%以上,棉产量损失为20%左右。因此查清红铃虫第三代虫源,搞好测报,及时指导田间药剂防治很有必要。现将1977—1982年在肖山棉区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方法和过程 选有代表性的棉田定300—500株棉花,调  相似文献   

12.
1956-1958年间, 作者在南京考查菜粉蝶天敌, 发现重要种类有:黄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L.))、广大腿蜂(Brachymeria euploeae Westwood)、菜粉蝶黑疣姬蜂(Pimla sp.)和黄绒茧蜂(Apantelesglomeratus(L.))等数种。幼虫期寄生蜂的寄生率平均为3.3%, 蛹期为53.86%。黄金小蜂为蛹寄生蜂, 一年发生11-12代(室内), 以幼虫或蛹在寄主蛹壳内越冬, 寄生率平均为50.52%, 高者可达80%以上;雌峰率为65.12%;羽化率为93.17%。广大腿蜂寄生率平均为3.34%, 蛹寄生, 雌蜂率为58.43%。菜粉蝶黑疣姬蜂在国内寄生于菜粉蝶, 尚属初次报导。单寄生于越冬寄主蛹内, 寄生率为1.91%。黄绒茧峰只在一头菜粉蝶幼虫中发现, 寄生率为3.3%。黄金小蜂为菜粉蝶生物防治较合理想的一种寄生蜂, 但不能终年抑制菜粉蝶的猖獗。作者建议:(1)增加早春黄金小蜂的虫口数量;(2)解决8月间寄主数量的不足, 从而使黄金小蜂充分发挥其寄生能力, 达到菜粉蝶生物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根据湖北省江汉棉区棉花铃期红铃虫发生为害的现状,通过田间取样,室内测定,统计分析,探讨了棉花铃期红铃虫为害损失程度估计的方法,提出了进行损失估计的经验公式,为制定经济允许为害水平和防治标准提供了初步依据。 一、红铃虫第二代发生量和棉花受害程度的关系 江汉棉区红铃虫第二代发生于棉花大量坐伏桃的立秋前后,产卵主要集中于日龄二、  相似文献   

14.
我公社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发动群众,利用金小蜂防治红铃虫已有十二年历史。1960—1964年平均每年放蜂量40万头左右,平均每间棉仓放蜂800头,每间投资1.25元。1965—1968年平均每年放蜂量170万头,平均每间棉仓放蜂3,400头。每间投资3.10元。1969—1972年平均每年放蜂量335.2万头,平均每间棉仓放蜂1万头,每间投资0.50元。总的看来,放蜂量逐年增加,投资额成倍减少。现将做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晋中专区基本肃清棉花红铃虫的成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战胜并消灭自然灾害的现实例证之一。此项工作是在1955年开始的,当时以汾阳县为重点,建立了彻底防治红铃虫示范区,全面推广种籽燻蒸、仓库喷药、帘架晒花等项防治措施。全县的500余万斤种籽普遍经过燻蒸以后,对减低红铃虫为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不能彻底消灭为害,据1956年汾阳棉花试?站调查,青铃被害率虽大大降低,但仍有5.75%被害。  相似文献   

16.
胡萃 《昆虫学报》1964,(5):689-714
黑青小蜂系棉红铃虫的外寄生蜂。在杭州,年发生11代,少数12代。主要以幼虫在越冬红铃虫的茧内越冬。每雌平均寄生红铃虫10.67头,产子蜂100.47头。若寄主供应不充分,则子蜂数量显著减少。性比高,通常为80-90%。成虫寿命与温度关系密切,雌蜂一般长于雄蜂。喂以蜂蜜或给以寄主供其寄生,寿命均能显著延长。卵期2—5天;非越冬幼虫历期5—14天,越冬幼虫历期141—145天;非越冬蛹历期5—35天。 综合文献记载,已知寄主6目36科148种(包括亚种)。经室内试验,能顺利地寄生并育出子蜂的,尚有米淡墨虫、中国齿腿瘦姬蜂以及一种绒茧蜂。后二者均为红铃虫的寄生蜂。 此蜂易于饲养,采取一系列简易的办法,能顺利地进行大量繁殖。在二百余棉仓放蜂116万余头的结果,对活红铃虫的寄生率自33.61%提高至95.93%,增高1.85倍,红铃虫活虫率则自19.32%降至0.86%,抑低95.55%。 越冬红铃虫能在沙土中作茧;所结之茧,此蜂同样寄生、发育并羽化,可望通过这一途径,改进繁殖用寄主的采集方法,以节约劳力。幼虫于5℃上下、0—10℃范围内冷藏64天后表现仍正常,但长期冷藏则生活力大受影响,而繁殖一代后又显然有所恢复。各地蜂种比较结果,以运城的为最差,九江、杭州、永济表现良好,三者之间差异尚不显著。种内杂交有可能提高生活力,“杭州×永济”杂交第一代比母系,平均寄生能力提高40.71%,子代数增加25.34%,雌雄蜂寿命延长16.81%与60.32%;与父系相比,提高更多。此蜂既能原寄生,又可重寄生,既有益又有害,应用时应加注意,惟初步估计棉仓放蜂的弊害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几年来,经过大量的模拟与标记试验,基本证明一代红铃虫为害所造成的虫害花脱落率在长江下游棉区要比健花脱落率高30—35%,在长江中、上游棉区要比健花脱落率高40%左右。但是,在当前长江流域棉花产量构成水平下,经考察对棉花的结铃和产量未造成明显的影响。由于这一试验结果有可能涉及到今后对红铃虫的综合防治,为了早日使其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使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第一代红铃虫为害与棉花的总脱落率 由于花芽是棉花形成蕾、花、铃的基础,因此用棉花分化的有效花芽数量来计算棉花的总脱落率要比用蕾、花、铃等资料计算的棉花总脱  相似文献   

18.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 walker)是膜翅目的一种寄生性昆虫,其幼期阶段寄生于蝇蛹体内,取食蛹内组织,起到灭蝇作用。该蜂在寄主蝇蛹内进行胚胎期、幼虫期和蛹期各阶段的发育。蜂卵孵化出幼虫,经过三个龄期、预蛹与蛹再羽化出成蜂啮破蝇蛹壳而出,整个过程都是在寄主蝇蛹内进行。羽化出的成蜂再交配、寻找寄主、产卵寄生。因此,作者认为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主蝇蛹就是该蜂生长发育的微生态环境(Microen vironment)。蜂幼并在寄主蝇蛹内越冬,所以,蝇蛹自然成为蜂幼虫越冬的微生态环境。关于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生物学与生态习性的研究报告很多,但对该蜂的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报告很少。对该蜂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研究有助于其生物学与生产实践利用的探讨。作者于1984年4月至1985年12月对该蜂的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黑光萤光灯诱集棉红铃虫及其他棉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红铃虫的成虫趋光性问题在文献中有不同意见。巴劳(Ballou,1918)在埃及曾用电灯光从仓库内诱到了大量红铃虫蛾。布司克(Busck,1917)则认为该虫无趋光性。却普曼(Chapman)认为红铃虫蛾趋向蓝色光线。朝鲜的报告认为该蛾趋向紫光。1953年富洛斯忒(Frost)曾用紫外线灯与白色灯光作诱虫比较,就诱虫总数而  相似文献   

20.
<正> 期距预测法使用简便,适于作中期预测的参考。据此,今将我站通过实践所得的有关红铃虫期距方面的多年资料,按虫态和世代间的期距、期距变异原因及其预测方法,整理报告于后。 一、期距观察结果 根据1958—1967年的室内饲养和1960—1977年的田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得知红铃虫各世代和虫态间的期距历年变异较大,如越冬红铃虫化蛹高峰至羽化高峰的期距,最长的1976年18天,最短的1967年仅9天,平均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