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毛色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毛色是人类正向选择产生的表型之一,在遗传与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马的毛色丰富多变,单从表型无法准确判别其属于哪种毛色,造成马品种登记时毛色性状记录不准确,因此研究马毛色形成机理在育种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基因组学及测序技术的日益成熟,马毛色形成遗传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发现不同毛色性状与特定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本文从遗传学的角度对马的毛色进行归类,对与其形成的相关基因、作用机理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马毛色形成机理的系统性研究和马匹选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毛色遗传分析证实,红眼白色仓鼠和野生色仓鼠交配的F1杂合子呈野生色,在F2(子二代)中野生色与白色分离比率为3∶1,回交(BC)子代中(白×F1)野生色与白色的比例是1∶1。结果表明黑线仓鼠白化性状属单一隐性遗传,由常染色体上一个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4.
马毛色遗传的分子基础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色不仅是马品种和个体识别的重要依据,而且还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和手段。马的毛色主要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真黑素和褐黑素两种黑色素的分布及比例所决定,许多基因对黑色素的产生和分布的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基因相互间共同作用最终形成各种单毛色和复毛色,这些基因主要包括MC1R、ASIP、KIT、TYRP和EDNRB。另外STX17、MATP和PMEL17也在马毛色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发现个别毛色基因与黑色素瘤疾病有关。文章对近年来马主要毛色候选基因的作用机理、DNA序列多态性与毛色性状及黑色素瘤疾病的关系等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今后马匹育种工作和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实际观察、考察育种记录、遗传分析和适合性检验,分析了秦皇岛市波尔山羊繁育改良研究中心波尔山羊以及波尔山羊与唐山奶山羊级进杂交改良后代的头颈部毛色特征及蹄色特征的遗传方式。结果表明,波尔山羊头颈部毛色特征以及黑色蹄两个性状均分别由两个连锁在同一条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二者间为不完全连锁遗传,其遗传距离为7.5个遗传单位。
Inheritance of Head and Neck Colour and Black Hoof of Boer Goat
LI Xiang-long,GONG Yuan-fang,LIU Zheng-zhu,HAN Xiu-li
Department of Animal Science,Hebei Vocation-techenic Teachers College,Changli hebei,066600,China
Abstract:The inheritance of head and neck color and black hoof of Boer goats and their offspring were analyzed by observing,breeding data and statistic test in the Crossbreeding and Improving Research Center of Boer goat in Qinhuangdao cit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lor of head and neck and black hoof of Boer goat were all controlled respectively by two linked recessive genes on one autosome.The rate of crossing-over between the genes of head and neck color and black hoof was 7.5 genetic units.
Key words:boer goat; color of head and neck; black hoof; inheritance 相似文献
7.
8.
归纳总结了猫的毛色遗传规律和虹膜颜色遗传规律,解释了"鸳鸯眼"猫的成因。在X染色体随机失活影响其连锁基因表达的基础上,常染色体上的白化基因、淡化基因及斑点基因等,会影响X染色体上控制毛色的基因是否表达、表达程度及表达的时空特点,即猫的毛色遗传规律。虹膜中的色素含量及光线的折射会使虹膜呈现特定的颜色,而"鸳鸯眼"是虹膜异色症的表现,先天遗传和后天变异都可能导致虹膜异色症。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类群呈现出的丰富毛色是引人注目的一种生物现象,是研究和理解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理想模型之一。哺乳动物的毛色多态在躲避天敌、捕食、求偶及抵御紫外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哺乳动物毛发的色素化过程由体内黑色素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所决定。黑色素的形成过程复杂,包括黑素细胞的分化、成熟,黑素体等细胞器的形态发生及黑色素在黑素细胞中的合成代谢和转运等过程;而在细胞色素化的每个阶段/时相都伴随着一些重要功能基因的参与,并通过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黑色素生物代谢的复杂调控网络,进而形成不同的毛色有助于哺乳动物适应不同生存环境。对哺乳动物不同毛色形成机制的探究一直以来都是遗传学及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和聚焦热点。本文综述了哺乳动物毛色色素化过程的主要分子机制以及毛色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以期为哺乳动物毛色多态及其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乌骨鸡在验证遗传规律实验中的应用韩君林(安徽省五河第二中学233300)乌骨鸡也称乌鸡,原产江西省泰和县及广东省等地。由于其含有特殊的营养成份,加上相貌奇特(俗称十全乌骨鸡),故为我国特有珍贵的药用、观赏用鸡种。由于引种培育,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乌鸡... 相似文献
11.
12.
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对水牛毛色遗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C1R在很多动物的色素沉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阐明MC1R基因是否与水牛毛色性状相关,本研究对216头遗传背景清楚的水牛进行了该基因编码区DNA序列测定。研究的样品包括49头黑色河流型水牛(包括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136头毛色为灰色或白色的沼泽型水牛(包括德宏水牛、滇东南水牛、德昌水牛、贵州水牛和西林水牛)和31头尼里-拉菲水牛或摩拉水牛与沼泽型水牛的杂交后代。序列分析发现在水牛群体中存在3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SNPs),其中SNP684是同义替换,而SNP310和SNP384为非同义替换,并分别导致p.G104S和p.M128I氨基酸的改变。只有基因型为河流型等位基因纯合子胪铲的个体毛色表型为黑色。对黑色河流型水牛与灰色沼泽型水牛的杂交后代基因型和毛色表型的分析进一步揭示:河流型等位基因E^BR或编码p.104S的等位基因对保证MC1R具有正常功能起重要作用。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显示,p.G104S和p.M128I两个氨基酸替换对MC1R的功能有显著影响,进一步支持矿。等位基因或编码p.104S的等位基因与水牛黑色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13.
小鼠是最常用的哺乳动物模式生物,其毛色有白色、灰色、黄色、黑色等,是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性状。但在本科遗传学教学中,一般只在介绍隐性致死基因的时候才提到小鼠毛色遗传的例子。作者深入挖掘和整理了小鼠毛色遗传的分子机制,并把这个例子贯穿于讲解孟德尔遗传以及介绍分子遗传学的基因结构、基因功能、基因调控、基因互作、基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和数量性状遗传等,尝试用同一个案例贯穿本科遗传学教学,培养学生建立由表及里的系统分析能力,既凸显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性和完整性,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番茄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细菌性斑点病的抗病番茄品种(红珍珠和美味樱桃)和感病品种(中蔬四号、美国大红樱桃和MR),通过常规田间抗感杂交、回交,接种病原菌鉴定子代的抗病性分离情况,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杂交F2代全部抗病,F2代和BC1代的抗感分离比分别符合3:1和1:1的理论分离比,说明了红珍珠和美味樱桃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抗病性为单基因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南郑县南湖公园于1986年7月15日收购1只猕猴(Macaca mulatta),雌性。入园时,食欲正常,健康,无任何病状,其毛色及活动情况与园内另外15只猕猴一样,并一起混养。 1987年4月20日,该猴产1死胎,3天后,死胎被该猴吃掉一部分,6月开始换毛,脱毛速度比一般产仔母猴要快。这时新毛颜色开始从臀、背至头部变白,全身无杂色毛,皮肤也逐渐变白。1990年10月,该猴体重已达6.5公斤,体长750毫米;尾长215毫米;后足长154毫米;耳长38毫米;年龄11—12岁。现公园将其与另1只成年雄猴并居,专笼成对饲养。有关猕猴毛色白化变异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由组合规律的概率分析方炜,吴渝生(云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昆明650201)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孟德尔遗传规律实质上是一个概率规律,因此可以用概率原理的计算形式来分析和表示多对非连锁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其基本原理是乘法定理和加法定理。下面通过举例来具体介...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遗传及白化现象的生化成因。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的白化性状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性状,白化成因在于白化鼠兔体内不能产生足量的黑色素。文中还对白化鼠兔的有关特征和野生色鼠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叶片性状和单果质量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相关性,对‘宁海白’与‘大房’杂交组合的F1群体(123株)的7个叶片性状与单果质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的长度、宽度、厚度和叶柄长度及单果质量5个性状在后代中均呈现连续性较好的正态分布,其中单果质量、叶片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呈趋小遗传趋势,叶柄长度呈趋中变异趋势。F1杂交群体叶面形态主要以“稍皱”为主,叶片形状以“椭圆形”为主,叶基形状以“楔形”为主。单果质量与叶柄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厚度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叶柄长度可考虑作为早期筛选大果优株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合丰25×东农7296系谱法经5个世代选育获得多小叶突变体,并以其作为父本分别与4个小叶正常的栽培大豆配制杂交组合的F1、F2为试验材料,进行多小叶类型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数正常的不同大豆亲本与多小叶大豆杂交(3叶×5叶),F1全部植株均表现为5叶,说明5叶性状是受显性核基因控制;不同组合3片叶、3+4片叶、3+5片叶、3+4+5片叶、4+5片叶和5片叶类型组成遗传分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而在3片叶和>3片叶的遗传分离模式相同。杂交F2单株复叶为3片叶和>3片叶的个体分离的比例呈1∶3,符合1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因此,该多小叶突变体牡5796-3的复叶数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多小叶突变体可作为新种质用于大豆遗传育种及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