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华乌塘鳢的生长、生长模型和生活史类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健东 《生态学报》2002,22(6):841-846
采用胸鳍第三支鳍骨作为研究湛江沿海中华乌塘鳢的年龄鉴定材料。胸鳍第三支鳍骨(远侧部)的关径(R)与体长(L)的关系为L=6.1145 51.1288R。用特殊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一般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逻辑斯谛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和灰色动态生长模型等5种生长模型拟合了中华乌塘鳢的生长,根据各模型拟合残差平方和大小判断,灰色动态生长模型对中华乌塘鳢生长的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一般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根据r-选择和κ-选择的典型行征以及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κ)、初次生殖年龄(Tm)、最大年龄(Tmax)、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性腺指数(GI)等7个生态学参数值,可以判断中华乌塘鳢偏向r-选择。应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计算改变起捕年龄(Tc)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的产量,分析产量变化曲线同样证实中华乌塘鳢生活史偏向r-选择。作为渔业管理对策,中华乌塘鳢的起捕年龄应定为2龄。  相似文献   

2.
东江七种鱼类的生活史类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K)、初次生殖年龄(Tm)、最大年龄(Tmax)、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性腺指数(Gl)等7个生态学参数来分析鱼类种群生活史类型。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各参数间相互关系的显著性,性腺指数、瞬时死亡率和生长系数是判断东江7种鱼类种群偏向rF)和改变渔业补充年龄(tc)时的产量变化,分析产量变化曲线可知,作为偏向r型的种群,提高捕捞强度不能增加渔业产量,适当的捕捞强度可以取得较高的产量;在低龄阶段提高起捕年龄能增加一定产量,但到达一定年龄后再提高起捕年龄,反而引起产量大幅度下降。只有合理控制捕捞强度和起捕年龄,才能获取最大持续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15种已知生活史类型鱼类为参照,选择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k)、自然死亡系数(M)、初次性成熟年龄(Tm)、最大年龄(Tmax)和种群繁殖力系数(PF)等7个生态学参数作指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和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等4种方法判断为r-选择类型鱼类....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7年3月—1998年2月在梁子湖取得的672尾乌鳢标本研究了其种群动态及最大持续渔获量。用鳞片鉴定年龄,鳞径与体长的关系为L=2.7683 9.0184S;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26L~(3.0197),体长与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81.03×[1-e~(-0.1755(t 0.5690))];W_t=7310×[1-e~(-0.1755(t 0.5690))]~(3.0197)。种群的年总死亡率为0.5232,自然死亡率为0.3049,捕捞死亡率为0.2182。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F=0.40和最小捕捞年龄t_c=4。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东江鲤鱼的种群动态并进行渔业生物学分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可以表达东江鲤鱼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L=39.308R-42.611,L_t=851[1-e(-0.173(t 0.0394))]W_t=19171.5[1-e~(-0.173(t 0.0394))]~3。通过渔获物统计资料计算种群的自然死亡率D=0.27和捕捞死亡率E=0.25,并分析比较产卵力及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F=0.35及最小捕捞年龄t=2。  相似文献   

6.
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南北盘江、元江、澜沧江和怒江等。以2008-2009年在北盘江采集的261尾光唇裂腹鱼为材料,研究了光唇裂腹鱼的年龄和生长特征。选用鳞片作为年龄鉴定的主要材料,并结合主鳃盖骨、匙骨、背鳍条等材料,对光唇裂腹鱼个体进行了年龄鉴定。结果表明:这4种材料年龄鉴定结果趋于一致,吻合性高。光唇裂腹鱼体长与鳞径的最佳函数关系为线性函数L=20.202R+65.726,体长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方程呈幂函数关系W=4×10-5L2.8208。Von Bertalanffy方程、Logistic方程、Gompertz方程均为光唇裂腹鱼拟合性较好的生长方程,并以Von Bertalan-ffy方程的拟合度最高;光唇裂腹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475.51[1-e-0.138(t+1.1397)],Wt=1424.93[1-e-0.138(t+1.1397)]2.8208;体重生长拐点为6.37龄。1~4龄为光唇裂腹鱼生长的快速阶段,而5龄以上个体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渐近体长(L∞)、渐近体...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上游铜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铜鱼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和天然捕捞对象,1990—1995年作者利用在长江中上游收集的1030尾标本,对铜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W=0.005413L~(3.113)(r=0.9982),生长方程为L_t=60.0229[1-e~(-0.2325(t 0.6108))];W_t=3261.9137[1-e~(-0.2325(t 0.6108))]~(3.113),体重生长拐点t=4.2龄,相应的体长41.05cm、体重973.03g。按生长指标值分析,阶段生长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即4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4龄后的生长减缓期。因此,天然渔业的捕捞规格应控制在约1000g以上的个体,目前在葛洲坝以下的中游江段主要捕捞幼鱼的现状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羽鳃鲐的生长特性和死亡参数,并讨论了捕捞规格问题。其纯体重 W 和总体重 W’与叉长的相关式分别为 W=2.5687×10~(-7)L~(3.7545),W’=1.003×10~(-6)L~(3.5140);叉长生长方程 L_t=346.5[1-e~(-0.2209(t+1.2263))]~(0.5700),体重生长方程 W_t=881.1[1-e~(-0.2209(t+1.2263))]~(2.1399);1988—1989年种群存活率为0.2808,瞬时总死亡率为1.2600,瞬时自然死亡率和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5863和0.6738;最佳最小捕捞叉长为170.3mm,最佳最小捕捞纯体重和总体重分别为63.9g 和71.0g.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种群资源现状,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长江一级支流岷江眉山段采集了580尾四川华鳊样本,以鳞片作为鉴定材料,对其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鳞片年轮特征明显,表现为普通疏密型,为一年一个周期。研究样品的年龄由0~+~3~+(1~4龄)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1~+~2~+龄(2~3龄)为主,占样品总量的96.07%。体长(L,m)和鳞径(R,mm)具有显著相关性雌、雄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式为L=25.45R+65.73。体质量(W,g)与体长呈幂函数相关,雌、雄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等速增长,表达式为W=2.4×10~(-5)L~(2.94)(R~2=0.25)。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139.57×[1-e~(-0.15(t+3.16))],W_t=47.97×[1-e~(-0.15(t+3.16))]~(2.94),生长系数为0.15,拐点年龄为4.09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L_i=92.06mm,W_i=14.13g。岷江眉山段四川华鳊属于生长相对较快型鱼类。建议依法取缔非法捕捞工具,减少水电工程建设,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四川华鳊种质资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怒江、槟榔江和龙川江共采集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230尾,对其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胸鳍棘作为大鳍异鮡年龄鉴定材料,鉴定结果与脊椎骨的吻合率为86.36%,胸鳍棘是比较可靠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集样本年龄范围为1—9龄,1—3龄为主,占65.00%。雌雄个体生长不存在显著差异,全长与胸鳍棘半径呈幂函数关系,L=2.0787·R_C~(0.6273)(R~2=0.8866,n=180)。各龄组实测体长均值和退算体长均值无明显差异(χ~2=0.776,df=8,P=0.999)。雌雄群体实测全长与体重之间无明显差异,拟合得体重与全长的关系式为:W=1E–4L2.4807(R~2=0.8189,n=180),其生长属异速生长类型。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L_t=377.015·[1–e~(–0.0491)(t+4.0195)],W_t=246.134·[1–e~(–0.0491(t+4.0195))]~(2.4807)。生长拐点年龄为14.48龄,拐点处的全长和体重分别为225.00 mm和68.40 g。大鳍异鮡个体出现小型化现象,应合理捕捞、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1.
2017年7月—2018年5月,于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浪错采集268尾兰格湖裸鲤Gymnocypris chui开展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雌、雄鱼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分别为W♀=2.03×10-2L2.822(n=134,R2=0.969)、W♂=2.52×10-2L2.738(n=105,R2=0.966)。通过观察微耳石,发现样本由1~23龄组成;采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雌、雄鱼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Lt♀=34.239[1-e-0.136(t+0.11)]、Wt♀=434.42[1-e-0.136(t+0.11)]2.822;Lt♂=32.201[1-e-0.136(t+0.287)]、Wt♂=338.8[1-e-0.136(t+0.287)]2.738;拐点年龄分别为7.52龄和7.12龄,对应体长分别为22.12cm和20.45cm,体质量分别为126.59g和97.71g。初步研究表明,兰格湖裸鲤生长慢、体型小,种群被破坏后不易恢复,亟待开展资源评估及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养殖美洲鲥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各周年生长阶段的养殖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体长、体重的测量与分析,研究了工厂化养殖美洲鲥的周年生长特性。养殖美洲鲥雌雄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均呈幂函数增长相关,其方程分别为,雌:W=0.8062×10~(-5) L~(3.1113)(n=122,R~2=0.997 5,P0.01);雄:W=1.0047×10~(-5) L~(3.0574)(n=125,R~2=0.997 5,P0.01),b均接近于3,呈等速生长;雌雄鱼生长均可分快速生长期(0~+龄)、稳定生长期(1~+龄)、生长衰老期(2~+龄)三个时期,雌鱼生长快于雄鱼。拟合出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雌:Lt=467.92(1﹣e~(-0.5748(t+0.1710))),Wt=1637.72(1﹣e~(-0.5748(t+0.1710)))~(3.1113);雄:Lt=389.21(1﹣e~(-0.7374(t+0.1975))),Wt=834.08(1﹣e~(-0.7374(t+0.7189)))~(3.0574)。雌雄鱼体重生长拐点分别位于1.517 8 a和1.224 7 a,属性成熟拐点,拐点前生长较快;拐点后,特别是性成熟后(2龄),2~+龄鱼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同时,2龄鱼繁殖季节过后会出现大量死亡。建议商业化工厂化养殖美洲鲥以2龄前上市为宜。  相似文献   

13.
光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的年龄与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光倒刺鲃鳞片年轮特征主要为疏密切割型。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L=44.44R-11.69,体重与体长呈指数函数相关W=0.0258L2.9125,4龄以前生长较快,生长指标高,体长指标高,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大,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达:Lt=67.3[1-e-0.2018(t-0.1338)],Wt=5441.44[1-e-0.2018(t-0.1338)]3。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t=5.678,拐点体长Lr=45.313cm,拐点体重Wr=1660.885g。光倒刺鲃雌性一般在3~4龄性成熟,雄鱼3龄时性成熟。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太湖似刺鳊(鱼句)(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的年龄和生长,并对种的繁殖保护措施作了探讨。共积累756尾标本的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 在怒江、槟榔江和龙川江共采集大鳍异鲦(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230尾, 对其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胸鳍棘作为大鳍异鲦年龄鉴定材料, 鉴定结果与脊椎骨的吻合率为86.36%, 胸鳍棘是比较可靠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集样本年龄范围为1—9龄, 1—3龄为主, 占65.00%。雌雄个体生长不存在显著差异, 全长与胸鳍棘半径呈幂函数关系, L=2.0787·RC0.6273(R2=0.8866, n=180)。各龄组实测体长均值和退算体长均值无明显差异(χ2=0.776, df=8, P=0.999)。雌雄群体实测全长与体重之间无明显差异, 拟合得体重与全长的关系式为: W=1E–4L2.4807(R2=0.8189, n=180), 其生长属异速生长类型。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 Lt=377.015·[1–e–0.0491(t+4.0195)], Wt=246.134·[1–e–0.0491(t+4.0195)]2.4807。生长拐点年龄为14.48龄, 拐点处的全长和体重分别为225.00 mm和68.40 g。大鳍异鲦个体出现小型化现象, 应合理捕捞、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6.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95-704
拟尖头鲌(Culter oxycephaloides)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Cyprinidae), 鲌亚科(Cultrinae), 鲌属(Culter), 为中国特有鱼类, 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湖南等省的江河湖泊中。2013年47月以及1012月在三峡库区支流小江江段收集拟尖头鲌样本1741尾, 对其年龄、生长、繁殖及其资源开发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采集的拟尖头鲌包括5个年龄组, 其中23龄年龄组为优势年龄组, 占78.59% (N=425尾); 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 表达式为W = 0.000007L3.10(R2=0.99, N=789尾), 其生长属于匀速生长类型; 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拟合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 其表达式分别为: Lt=519.631-e-0.22(t+0.12), Wt=1806.081-e-0.22(t+0.12)3.10; 生长拐点年龄t=5.02龄, 此时对应的体长348 mm, 体重558.8 g; 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2038288430粒/尾, 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54161粒/g, 体重与绝对繁殖力的关系以二次方程曲线拟合度最优, 其表达式为Fabs=33462.08+0.11W-44.01W2(R2=0.49, sig.=0.020.05, N=31); Ⅳ卵巢卵径变动范围为0.06750.1325 cm, 平均值为0.1060 cm; 拟尖头鲌产卵类型为分批产卵类型; 小江拟尖头鲌的现有开发率为E=0.51/年; 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显示, 目前小江拟尖头鲌的Emax为0.40/年, E10为0.32/年, E50为0.25/年。根据研究, 目前小江拟尖头鲌的种群处于过度开发状况, 应采取措施, 加强其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7.
1992年5月至1996年8月对徐家河水库近太湖新银鱼的形态学,繁殖特性,生长以及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徐家河水库近太湖新银鱼主要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繁殖季节为3-6月,其中4月中旬为繁殖高峰期,与太湖新银鱼不同只有春季产卵群体,生命周期为一年。体重与体长关系为:W=2.014×10-6L3.170(r=0.999)。其von Ben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65.071-e-0.2394(t+0.5066)forbody length and Wt=1.1281-e-0.2394(t+0.5066)3.170。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方形网纹的生物学.试验时水温25±1℃,饲以斜生栅藻.初生幼体平均体长0.40mm,第1成龄0.96mm,最大体长可达1.45mm,体长增长(1_t,单位mm)与年龄(t,d)的关系可以表达为1t=1.43-e-0.268t,平均寿命22.73(17.10-25.00)d,其中包括3个幼龄和13个成龄.在3.91d达到性成熟.7d内生殖3胎,产仔40(19-47)个.一生生殖222.0个幼体,平均每胎18.5(4.8-23.6)个.生殖量最大出现在第6成龄.这时的年龄11.05d,体长1375mm.从初始10个个体的种群计算,种群生长曲线呈Logistic型,可以如下表达 y=2220/1+e6.239-0.572t 式中y表示总个体数,t表示时间(d).内禀增长能力(rm)为0.540/个/d,净增殖率(Ro)147.360/世代,世代平均周期(T)9.246d,周限速率(λ)1.716/个/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