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我国北方,利用温室栽培葡萄,成熟期明显提早,而且成形快,结果早,定植后第二年亩产即可达到1000多公斤。在栽培葡萄的温室内,又能利用行间、架下种植蔬菜、草毒等作物,形成立体种植,经济效益高,亩产值超过3万元。一、温室的设置各种类型温室、大棚均可进行葡萄栽培,达到提早成熟的目的。但因设施升温、保温措施不同,葡萄成熟期不同。例如:早熟品种乍娜在河北唐山地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内栽培,成熟期4月下旬;普通温室内栽培,成熟期在5月下旬;大棚内栽培,成熟期在6月中旬。下面介绍一种适于我国北方北纬40”左右地区栽培葡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温室葡萄的品种、土、肥、水管理、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一整套温室葡萄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同时在栽培管理中发现了温室葡萄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欧亚种葡萄品种‘红地球’、‘火焰无核’以及欧美杂交种葡萄品种‘户太八号’、‘夏黑’为试材,分析了露地和避雨两种栽培模式下鲜食葡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生理指标、抗病性以及枝条生长的差异,探明避雨栽培模式对鲜食葡萄生长发育以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避雨栽培下鲜食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低于露地栽培,而其叶片的气孔导度较露地栽培有所上升;避雨栽培显著促进了鲜食葡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降低了叶绿素a/b比值,且在‘红地球’、‘火焰无核’中的作用更显著。(2)各葡萄品种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两种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但露地栽培葡萄叶片中水杨酸(SA)含量显著高于避雨栽培,且抗霜霉病品种‘户太八号’和‘夏黑’叶片中SA含量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红地球’和‘火焰无核’。(3)避雨栽培显著降低了鲜食葡萄病叶率、叶片病情指数,且在欧亚种葡萄上达到极显著水平。(4)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葡萄枝条的长度和粗度均显著增加,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户太八号’和‘夏黑’枝条粗度在增幅上表现极显著。研究发现,避雨栽培显著减少了鲜食葡萄病害的发生,提高叶片...  相似文献   

4.
三得利公司以事业化为目的已完成了重组石竹的非封闭式温室的栽培实验。近期向农林水产省申请在模拟环境(隔离试验田)中进行栽培实验。估计今秋开始野外栽培实验。1996年春集中整理隔离试验田的安全性数据。最早1996年底作为插花事业化重组石竹,最迟到1997年就能商品化。如能按原计划顺利地开发,很可能成为日本第一号商品化的重组植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就有采食葡萄野果的习惯。自从2000多年前葡萄的栽培种——欧亚种传入我国,国内原产野生葡萄逐渐失去重视,但其栽培利用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至今。刺葡萄是中国野生葡萄中果粒最大的一个种,因其耐湿热和抗病性强,在江西、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区一直作为鲜食葡萄栽培利用至今。长期以来,毛葡萄在广西、湖北、陕西、西藏等地被用作生产独具地方特点的野葡萄酒。山葡萄在东北被用作酿酒原料的历史有90年以上。一些野生葡萄被用作抗性砧木育种的亲本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的栽培利用和遗传改良不断得到重视,实现了山葡萄的人工栽培,选育了大量优良单株,培育了一系列葡萄新品种,在我国葡萄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或正在发挥作用。本文对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遗传改良和栽培利用中的成就进行了总结,旨在引起葡萄育种工作者对中国原产野生葡萄的重视,加强中国野生葡萄在葡萄遗传改良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几种水稻抗旱节水技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强化栽培和裸地旱作处理下3个水稻品种生育后期水稻田间生态、生长发育、有关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形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生育后期田间生态条件地膜覆盖较秸秆覆盖差,秸秆覆盖不仅有较好的保墒效应,且具有根系活力高、叶片衰老速度慢、后期剑叶可溶性糖含量高等方面的优势,但因前期生长的滞后,各品种最终产量较地膜覆盖低12.7%~17.1%;覆盖处理和强化栽培各品种产量均高于裸地旱作,强化栽培产量因品种不同与两种覆盖处理有所差别(其中冈优527产量较地膜覆盖低10.5%,较秸秆覆盖高8.4%,D优363产量较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高0.5%和13.1%,汕优63则较两种覆盖处理分别低18.2%和2.0%);强化栽培与裸地旱作相比较,强化栽培各品种的灌溉水利用率较裸地旱作高12.9%~9.3%,产量较裸地旱作高24.7%~30.2%,说明强化栽培是实现水分高效利用的一种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药厂厂区及周边农田土壤线虫数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农药对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健康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在2006年10月对安徽省和县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内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和营养类群进行了调查, 包括厂内裸地(BIF)、厂内宝塔松林地(PIF)、厂外裸地(BOF)、厂外大豆地(SOF)、厂外水稻地(POF)、厂外玉米地(COF)。结果发现有植被覆盖的样地中土壤线虫总数显著多于裸地(P<0.01), 厂外裸地显著高于厂内裸地。在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中植物寄生类线虫为优势类群, 其中厂内松林地内植物寄生类线虫相对丰度最高, 达到84%。在裸地中以食细菌类线虫为优势类群, 厂外裸地和厂内裸地相对丰度分别为74%和72%。此次调查表明农药的过多使用会对土壤线虫的数量和相对丰度产生影响, 同时说明植被覆盖在减轻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城 《微生物学通报》2013,40(3):532-532
灰葡萄孢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其寄主范围广泛,能危害世界上230多种双子叶植物,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1-3].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是目前我国温室蔬菜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一般造成全年减产20%-25%,严重时达到40%以上[4].因此,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对该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灰葡萄孢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灰葡萄孢已成为发育生物学、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葡萄及葡萄酒从汉代起通过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国。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缓冲区和中转站。葡萄栽培及葡萄酒文化是西域在该时期的显著特色之一。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出土资料和文物遗迹等材料,对汉唐西域地区的葡萄栽培和葡萄酒文化作一个相对全面系统的考察。由汉至唐,西域葡萄种植业持续而稳定地向前发展,葡萄酒酿造及其文化也繁荣昌盛,并且都对中原内地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西域葡萄栽培规模与其葡萄酒文化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凌丰’葡萄为试材,调查其在桂中、桂东南中试栽培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产量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较好的桂东南中试点栽培,葡萄产量较高,果实品质较好;在土壤较瘠薄的桂中中试点栽培,土壤条件仅影响葡萄的长势与产量,而对葡萄品质影响不明显。由此提出在南方湿热地区栽培‘凌丰’葡萄的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果树设施栽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度集约化、资金、劳力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在不适宜果树生长发育的季节或地区,人为的利用温室或塑料大棚等设施,发送或控制设施内的环境因子。为创造了适宜交和、优质生产的环境条件,又满足了市场不同季节的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设施葡萄的促早栽培在我地区是一个较理想的项目,而栽培技术就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黑色地膜覆盖对旱地玉米土壤环境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路海东  薛吉全  郝引川  高杰 《生态学报》2016,36(7):1997-2004
针对渭北旱塬地区使用普通白色地膜导致玉米生长出现的早衰、减产等问题,2012—2013年开展了黑色地膜覆盖、白色地膜覆盖和裸地玉米栽培试验,系统分析了黑色地膜对土壤温度、水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与白色地膜的土壤保水效果相同,均使0—120cm土壤水分含量显著(P0.05)高于裸地对照。与白色地膜覆盖相比,黑色地膜覆盖能够有效降低0—15 cm土壤白天温度,可以使白天0—15cm土壤日地温平均降低0.8℃。黑色地膜覆盖后,玉米的籽粒灌浆期延长,吐丝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快速增加。玉米生殖生长期较裸地栽培延长2—3 d,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8.11%;较普通白色地膜覆盖玉米生殖生长期延长2 d,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7.31%。黑色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P0.05),较白色地膜分别提高10.36%和10.40%,较裸地对照分别提高22.11%和25.28%。在旱地春玉米区,用黑色地膜代替普通白色地膜,对促进玉米增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以1年生"玫瑰香"葡萄为试验材料,进行根域限制栽培处理,以传统地栽为对照,研究根域限制对葡萄根系构型、细胞结构、IAA含量及其代谢和根系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以探讨根域限制栽培影响葡萄根系构型变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根域限制处理后,葡萄根系构型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根尖处出现大量集群根、不定根持续发...  相似文献   

14.
不同植被覆盖对黑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为探讨黑土开垦前后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差异,在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采用Biolog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草地、农田和裸地等3个利用时间相同(21年)的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春季和夏季,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地最高,农田次之,裸地最低;在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随季节变化趋势均为夏季升高,秋季降低;在裸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随季节变化呈逐渐升高趋势;在草地、农田和裸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率较高的3类碳源是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  相似文献   

15.
干扰作为森林演替的驱动力,在改变森林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同时也对林内动物介导下的种子扩散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选取秦岭林区不同人为干扰后形成的3种类型生境(未抚育林分、抚育3年后林分、裸地),研究啮齿动物扩散行为对不同生境类型锐齿槲栎种子命运的响应.结果表明: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扩散速率最大,裸地扩散速率最小.裸地的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抚育(25.0%)和抚育3年后林分(36.3%),而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搬运后取食率显著高于未抚育林分(17.3%)和裸地(5.0%),且抚育3年后的林分中被啮齿动物分散埋藏的种子比例最高(4.3%).种子扩散距离以抚育3年后林分最大(26 m),且扩散距离显著大于裸地和未抚育林分.锐齿槲栎种子的初次扩散过程在不同生境中表现不同,其种子后期成苗率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生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啮齿动物的觅食策略,最终导致不同的种子扩散模式和森林天然更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玉米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3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施肥条件下黄土塬区地膜覆盖栽培玉米与裸地种植玉米各生长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各生长期玉米地的微生物量C均低于裸地种植玉米地,微生物量N与C的趋势基本一致,其中苗期表现最明显;而微生物量P有所不同,拔节期地膜覆盖玉米地的微生物量P明显低于裸地种植玉米地,抽雄期则是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研究表明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对土壤微生物量C,N,P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程度与作物生育期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水分胁迫对温室栽培葡萄土壤温度、果实糖分积累的影响, 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设施葡萄栽培试验基地开展了温室滴灌葡萄水分胁迫试验, 在葡萄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4个生育期各设(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率θf 55%)水分胁迫水平, 以下限θf75%为对照, 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葡萄不同土层平均积温、果实糖分含量及糖相关代谢酶活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生育期水分胁迫均能提高土壤积温, 开花期和新梢生长期调亏效果最为明显; 果实膨大后期水分胁迫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依次降低9.7%、6.3%、28%, 而着色成熟期水分胁迫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分别增加25.5%、7.6%、13.3%; 果实膨大期水分胁迫抑制NI和SS, 其含量分别降低36%、43.8%, SPS增加35%, 着色成熟期水分胁迫SPS和SS分别提高22.9%、13.6%, AI降低9.7%; 新梢生长期水分胁迫可增产44.6%, 着色成熟期水分胁迫增产42.5%, 果实膨大期水分胁迫使葡萄减产9.7%; 通径分析表明: SS对总糖含量积累的直接作用最大, 灌溉定额对总糖含量产生一定负直接作用, 且通过NI、AI、SS对总糖含量均产生负间接作用且合计最大; 该研究为当地葡萄的水分调控和栽培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蝴蝶兰的温室养护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蝴蝶兰的生物学特性、温室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以及生理异常现象;阐述了蝴蝶兰的栽培管理技术,对蝴蝶兰在北方地区的温室栽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蔡昆争  骆世明  方祥 《生态学报》2006,26(6):1903-1911
研究了水稻覆膜旱作、裸地旱作、常规水作处理对根系形态、叶片水势、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旱作能改善水稻田间的生态环境,提高早季土壤温度1~3℃。与裸地旱作相比,覆膜旱作能增加抽穗期水稻根系的总根长、比根长,而这些指标与常规水作差别不大。在水稻抽穗期,无论是剑叶还是倒2叶的水势,均有如下趋势:水作〉覆膜旱作〉裸地旱作,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处理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在分蘖期差异不大,中后期覆膜旱作明显高于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抽穗期分别增加29.44%和15.15%,成熟期则为74.4%、38.9%。覆膜旱作能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早季和晚季产量比裸地旱作增产10.6%和12.5%,而与常规水作差别不大。与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相比,覆膜旱作土壤养分含量在分蘖期除了全磷、速效氮显著增加外,其他指标差异不大。而抽穗期则由于覆膜后作物对养分的消耗加大从而使土壤养分含量下降,特别是总磷、速效磷、速效钾与常规水作相比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5.9%,31.9%,16.2%。而成熟期则大多指标与常规水作相比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常规水作栽培相比,覆膜旱作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2.5倍,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而土壤脲酶活性则差异不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增加13.8%,81.3%,17.4%,蔗糖酶活性则分别增加42.8%,28.8%和69.9%。  相似文献   

20.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时期、机械创伤处理与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葡萄果皮中脂肪酸组分、含量及LO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葡萄果皮的LOX活性在花后12周达到最大值;花后15周对果实进行创伤处理,处理3h后LOX活性达到最高点;花后17周对果实进行MeJA处理,处理后24hLOX活性达到最大值。(2)葡萄果皮脂肪酸组分中,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而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3)葡萄果实脂肪酸含量随葡萄发育先增加后下降,花后15周创伤处理后的葡萄脂肪酸含量波动较大,花后17周茉莉酸甲酯处理后24h葡萄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