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各种生物活动的痕迹,如动物的潜穴、钻孔、爬痕、足迹等,它不同于生物硬体全部或部分被保留下来的实体化石。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部泥盆系遗迹化石的拓扑遗迹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龚一鸣 《古生物学报》1994,33(4):472-498
以遗迹化石的形成、保存、变形的地质学特征和遗迹生物的内在生物学属性为基础,从欧氏几何学与拓扑学的结合上,记述了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中29个遗迹属的分类、命名体系,共生组合关系,遗迹群落,拓扑特征及其古生态、古环境和层序地层意义。新建立了13个拓扑遗迹属,15种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根据遗迹化石的层深分布,识别出表层、浅层、深层和混层遗迹群落。  相似文献   

3.
长江下游三叠系青龙组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长江下游一带由灰岩为主组成的下三叠统青龙组中的遗迹群。其中至少包括有37个遗迹属,以水平潜穴占优势,并伴有垂直潜穴、拖迹(trail)、足迹(track)和停息迹等各种类型的痕迹。其中常见分子有Planolites,Chondrites,Palaeophycus,Phycodes以及Arenicolites,Monomorphichnus等。它们应属于Cruziana遗迹相范畴。文中阐述和讨论了它们的时空分布状况以及形成的环境,系统描述了这个遗迹群中的31个遗迹属和31个遗迹种,包括4新属5新种。  相似文献   

4.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80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经历了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和创新(2004~)研究3阶段.在前寒武纪一寒武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海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研究;陆相遗迹化石及其与能源形成环境关系研究;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拓扑遗迹分析;遗迹化石在浊流、风暴事件和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复杂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和遗迹化石模拟与可视化研究8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研究队伍偏少且不稳定;原创、系统、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缺少有力度的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遗迹学人才和团队培育,稳定支持几个有特色的遗迹学研究方向;基于遗迹学资料的系统积累,拓展和深化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加强遗迹化石在海、陆相油气资源评价和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创新遗迹化石的研究方法手段,重视和加强现代生物遗迹研究是值得今后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南极乔治王岛早第三纪遗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极乔治王岛始新统化石山组含多种类型遗迹化石,常与鸟类足迹相伴产出。记述的1新遗迹属及所属的5新遗迹种,从遗迹化石形态两侧对称,纵向延伸,缺乏疣足及其它附肢构造等特征看,推测造迹者为软体蠕虫类,很可能属于寡毛纲的动物。这些化石反映了浅水河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昆明附近早寒武世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昆明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和沧浪铺组乌龙箐段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共13属15种,其中1新属6新种为:QipanshanichnusgyrusLuoetTaoichnogen.etichnosp.nov.,ArthrophycusqiongzhusiensisLuoichnosp.nov.,BifungiteskunyangensisLuoichnosp.nov.,CruzianabeifengwanensisLuoetGaoichnosp.nov.,PalaeophycusbeifengwanensisLuoichnosp.nov.,ArchaeichniumkunmingensisLuoichnosp.nov.。这些遗迹化石均产于开阔台地相潮下带的低能环境,为浅海相的Gruziana遗迹相。  相似文献   

7.
山石久  陈曦 《化石》1996,(3):5-7
松花江边的虫迹和遗迹化石山石久,陈曦笔者在黑龙江省宾县北部的松花江边进行地质工作时,于离主河道约20m的一条冲沟旁,见到一条长长的虫迹。这条虫迹是一个不知名小动物的钻行孔道,拱形顶部已被破坏。这里的泥土虽已变干,但仍松软。离这条虫迹不远的地方仍有一层...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公乌素组的遗迹化石及遗迹相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李日辉 《古生物学报》1993,32(1):88-104
通过大量材料的研究,将阜宁群由原来划分的3个孢粉组合(宋之琛等,1981),进一步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和4个孢粉亚组合,由下而上为:1) Ulmipollenites-Ephedripites-Classopollis 组合;2) Pentapollenites-Rhoipites-Ephedripites-Cedripites 组合,本组合可分两个亚组合,即 Ephedripites-Romeinipollenites 亚组合和 Cedripites-Parcisporites 亚组合;3) Polypodiaceoisporites-Proteacidites?-Pinaceae 组合,本组合也可分两个亚组合,即 Taxodiaceaepollenites 高含量亚组合和 Polypodiaceoispor ites-Proteacidites? 亚组合.阐述了各组合、亚组合特征及其与下伏地层的孢粉组合之区别,还讨论了阜宁群的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9.
Sangshuania是真核藻类还是遗迹化石?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论述了产于蓟县高于庄组的盘绕带状宏观化石SangshuaniaDu,1986应是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其依据是:1)化石产于岩层内,而非层面上,有三维空间分布。2)化石多见于风化层内,许多风化产物使印痕轮廓清晰,而接近新鲜岩层则反差微弱。3)化石体系痕迹而非碳质膜,有机质成分也低,多为左型氨基酸,未形成对映异构体,受地表风化影响严重。4)化石体盘绕状,以顺时针展开为主,是动物行为习性的反映。5)局部见有横节是蠕动的遗迹,为此建新组合遗迹种Helminthoidichnitessangshuanensis,14亿年动物遗迹的确认,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志留系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一、遗迹化石群落及其沉积环境研究的遗迹化石,产自湖北长江三峡宜昌分乡罗惹坪至王家湾志留系剖面和秭归新滩镇志留系剖面,502所曾庆銮、冯少南、雷以振等同志协同作者一起采集化石,在此表示谢意。并感谢杨遵仪老师的热心指导。文内共描述19遗迹种,属于17遗迹属,其中包括6新遗迹属,15新遗迹种。发现的遗迹化石都是海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各种生活遗迹(潜穴、觅食构造、停息迹、爬迹和移迹),它们形成于当时海底附近的沉积物中,未经过搬运,代表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不同地点和层位产出的遗迹化石,均具有各自的  相似文献   

11.
论文描述的双壳类壳体内的钻孔遗迹组合发现于湖南省东南部宜章县下坪附近的心田门组上部(早侏罗世,早辛涅缪尔期)浅海沉积地层中。这个遗迹化石群中,帚虫类动物制造的钻孔Talpinahunanensisichnosp.nov.(新遗迹化石种)明显地占据了大部分,偶尔共生的其它钻孔包括:Rogerellaichnosp.(蔓足亚纲尖胸类的遗迹)、Calcideletrixichnosp.(可能是藻类的遗迹)、藻或菌造的遗迹(暂定为"Mycelites"ichnosp.)、以及一种可能被海绵动物制造的未定钻孔。生物侵蚀者侵害了海底上较大的双壳类壳体。钻孔保存为天然印模(石核),它们是文石质壳体溶解后留下的空间中的充填物。此外,文中还讨论了遗迹化石属TalpinaHagenow,1840,尤其讨论了有关遗迹种颇为复杂的鉴别问题,同时校正了该遗迹属的属征。  相似文献   

12.
祖国的“南海明珠”——西沙群岛,象晶莹的翡翠,碧空的繁星,锦上的鲜花。勤劳勇敢的西沙儿女,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和战斗。他们用汗水浇灌葱绿盈野的肥田沃土;用鲜血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今日西沙,英姿焕发,欣欣向荣。西沙群岛和其他数以百计的南海诸岛一样,基底都是珊瑚礁。清澈的海水中,繁生着一丛丛珊瑚,有的象花枝,有的如绣球!千姿百态,璀灿绚丽;五彩缤纷,万紫千红。但是,人们井不迷恋那水底“仙宫”,却从对珊瑚化石的精心研究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琦  杨柳 《化石》2003,(3):28-29
笔者在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 2 2届学术年会期间 ,有幸听了贵州工业大学的王约老师作的关于凯里生物群中的一些水母状动物化石和遗迹化石共生保存研究的学术报告 ,在王老师的报告中 ,展示了很多奇特的水母状化石的标本 ,在这些水母状化石的标本上都可以看到有很多虫迹化石分布。有的穿插整个水母状动物而过 ,有的从边缘穿插 ,有的在动物的中部向下潜穴。目前认为这些遗迹是由于造迹生物去吃死去的水母状动物的腐烂尸体而形成的 ,这个理论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回云南之后 ,我观察了我们云南出产的很多甲壳类生物的表面 ,同样发现了很多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14.
齐永安  李凯琦 《古生物学报》2003,42(2):277-282,283
河口湾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沉积组成,其遗迹化石具有半咸水沉积的遗迹群落特征。描述和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4井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河口湾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构造后,发现3类遗迹组构,其中Ophiomorpha遗迹组构发育在纯净砂岩中,与河口湾潮汐砂坝有关;Skolithos遗迹组构发育在薄层砂岩中,与河口湾砂坪有关;Palaeophycus遗迹组构发育在泥岩中,与河口湾泥坪、砂泥坪有关。  相似文献   

15.
遗迹化石Chondrites的指相意义和阶层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一鸣 《古生物学报》2004,43(1):93-102
介绍和评述Chondrites的基本特征和流行的成因解释 ,记述最近发现于美国犹他州中西部北美下 中奥陶统之交层型剖面上的Chondrites遗迹组构的不寻常特征和属性 :细小的Chondrites被所有与之共生的遗迹化石交切 ,形成于水与沉积物界面附近缺氧的早期软底质中 ,Chondrites是形成最早和最浅的遗迹阶层。流行的遗迹相和遗迹阶层模式的不足是 :前者在操作上 ,简单地将遗迹化石及其组合处理为同沉积或准同沉积的物理沉积构造 ,忽略了造迹活动的多阶段和多阶层的特点 ;后者的资料基础仅依据中生代以来的地层记录 ,对重大生物 环境事件和造迹生物生态习性演化对遗迹阶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注重不够。指出Chondrites的阶层分布和对古氧相的示踪在古生代与中生代有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16.
安徽淮南下寒武统馒头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于安徽淮南下寒武统馒头组上部浅水台地相灰岩和棕褐色页岩中的遗迹化石鉴定为5属5种,包括1新种,它们是Beaconichnus ichnosp.Diplichnites ichnosp.,Phoebichnus minor ichnosp.nov.,Thalassinnodes horizontalis Myrow,1995和Helminthoida indet.ichnosp.。对它们的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辽宁省葫芦岛地区的寒武系中发现了由Treptichnus pedum,Planolites montanus和Palaeophycus heberti构成的遗迹化石组合。Treptichnus pedum分布于馒头组上部石英细砂岩中,其特征符合曳鳃动物的摄食遗迹,说明曳鳃动物是当时这一地区底栖宏体动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该群落在整个华北地台广泛出现于馒头组上部的情况,其兴起可能是一次区域性底栖环境良化事件的结果。Planolites montanus和Palaeophycus heberti出现在张夏组上部中、薄层灰岩中,位于剖面上最早出现的一层风暴沉积和一中厚层叠层石之间,表明其形成时海盆水循环较好,水动力较强,底层水和底质氧气较为充足,适宜底栖生物的生存。  相似文献   

18.
鉴定了产自湖南新化地区早石炭世碳酸岩沉积中的遗迹化石6属(Zoophycus, Chondrites, Phycodes, Planolites, Palaeophycus, Skolithos)16种.并根据岩性实体与遗迹化石以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划分为2个沉积亚相、21个微相、19个遗迹相.  相似文献   

19.
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山东莱阳早白垩阳群自下而上分为瓦屋夼组,林寺山组,止风庄组,水南组,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产有较丰富,分异度较高的非海相遗迹化石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共鉴定出遗迹属11个,未定属1个,其中遗迹种9个,未定种2个,遗迹化石是:Cochlichnus anguines,Diplocraterion parallelun,Helminthoidichnites tenuis,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montanus ,Scolica sp.,Scoyenia gracilis,Skolithos linearis,Taenidium cameromensis,Thalassinoides sp.,恐龙足迹化石是:Paragrallator yangi,这些化石按习性可分为4类,即:居住构造, 爬行迹,觅食[迹和牧食迹,其中又以前3种为主,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以上部的水南组,龙旺庄,曲格庄3个组最丰富。  相似文献   

20.
遗迹化石Chondritess的指相意义和阶层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一鸣 《古生物学报》2004,43(1):94-102
介绍和评述Chondrites的基本特征和流行的成因解释,记述最近发现于美国犹他州中西部北美下一中奥陶统之交层型剖面上的Chondrites遗迹组构的不寻常特征和属性:细小的Chondrites被所有与之共生的遗迹化石交切,形成于水与沉积物界面附近缺氧的早期软底质中,Chondrites是形成最早和最浅的遗迹阶层。流行的遗迹相和遗迹阶层模式的不足是:前者在操作上,简单地将遗迹化石及其组合处理为同沉积或准同沉积的物理沉积构造,忽略了造迹活动的多阶段和多阶层的特点;后者的资料基础仅依据中生代以来的地层记录,对重大生物一环境事件和造迹生物生态习性演化对遗迹阶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注重不够。指出Chondrites的阶层分布和对古氧相的示踪在古生代与中生代有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