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分析技术,初步探讨El Tor型霍乱弧菌的分泌性蛋白组成,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选取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株N16961和非流行株92-3,用双相电泳和激光辅助解析-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LDI-TOF)技术对培养上清的全部蛋白质组份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从N16961株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206个蛋白点,并鉴定出49种蛋白;从92-3株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236个蛋白点,并鉴定出42种蛋白,两株菌共鉴定蛋白68种,其中经预测含有信号肽的蛋白占总数的55.88%(38/68)。按功能不同将所鉴定出的蛋白分为10类,其中代谢酶、蛋白折叠/伴侣蛋白、蛋白合成以及信号传导相关蛋白占全部培养上清蛋白数的36.76%,转运蛋白占14.71%,鞭毛蛋白占11.76%,降解酶占10.29%,外膜蛋白占5.88%,毒素占1.47%,在所鉴定出的蛋白中有11种具有信号肽的假想蛋白和2种功能未知的蛋白为首次被实验证实可出现在霍乱弧菌培养上清中,占19.12%。【结论】初步获得了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分泌性蛋白谱及其组成特征,并提示与霍乱弧菌致病关系密切的鞭毛蛋白在胞外释放机制、红血球凝集素/蛋白酶在非流行株中的高表达特征等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儿种体内外因素可诱导 El Tor 型霍乱弧菌产生 L 型。羧苄青霉素纸片法和倾注平板法可诱导 El Tor 型霍乱弧菌产生长丝体、圆球体和巨形体。El Tor 型霍乱弧菌分型噬菌体可诱导产生长丝体。El Tor 型霍乱弧菌陈旧肉汤培养物中可出现许多圆球体样物。上述因素诱导的 L 型均不稳定,很容易回复为原菌。作者还用鳝鱼和鲫鱼的胆汁诱导 El Tor 型霍乱弧菌形成稳定 L 型,并对 EL Tor 型霍乱弧菌 L 型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与霍乱弧菌越冬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免疫酶技术鉴定 El Tor 型霍乱弧菌稳定 L 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稳定 L 型的形态、培养特性以及生化反应常与原菌不同,其菌落在盐水中不能乳化,故不能通过玻片凝集测定其抗原。对于这种一时不能回复为原菌的 L 型很难进行鉴定。本文采用免疫酶技术对由鳝鱼和鲫鱼胆汁诱导的 El Tor 型霍乱弧菌稳定 L 型进行了鉴定。实验证明 L 型的细胞壁可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稳定 L 型仍可能有少量“O”抗原存在。PAP 法比较敏感,即使少量抗原亦可以检出。  相似文献   

4.
El Tor型霍乱弧菌及其细胞壁缺陷型分子遗传学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l Tor 型霍乱弧菌(以下简称 El Tor 弧菌)可以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长期存活。当微环境改变时可形成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缺陷的菌株如抗噬菌体突变株或 L 型菌株。我们以 DNA 酶切图谱和 El Tor 弧菌溶血素、神经氨酸酶基因探针杂交图谱为参数对 El Tor 弧菌的野生型及其细胞壁缺陷型变异株在遗传背景上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提示细胞壁缺陷型菌株与其野生型在DNA 水平上高度同源。此外,文中还介绍了一种从 L 型菌株中制备 DNA 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O1群霍乱弧菌与O139群霍乱弧菌在抗原构造、分泌肠毒素、耐药性和临床特点等方面作一比较,并认为O139群霍乱弧菌可能是O1群El Tor生物型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分析El Tor霍乱弧菌双精氨酸转运(Tat)系统的基因簇构成,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最小功能单位.通过与大肠埃希菌Tat系统基因簇的基因同源性比较,推测霍乱国际测序标准株N16961的Tat系统基因簇构成;分别对霍乱弧菌Tat系统的基因簇进行单基因缺失、双基因缺失和全基因缺失,建立缺失株和回补株,并与野生株...  相似文献   

7.
霍乱弧菌是引起人和动物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在霍乱弧菌的200多个血清群中,只有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能引起霍乱。快速准确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是霍乱防治的关键。表面抗原在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简要综述了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脂多糖、霍乱肠毒素、外膜蛋白W、毒素共调菌毛和甘露糖敏感血凝素等5种主要抗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9.
10.
对襄阳市中心医院分离的2株疑似霍乱弧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利用MicroScan WalkAway 40鉴定仪进行生化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玻片凝集法确定血清型别,PCR扩增16SrRNA保守区基因并将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此2株疑似霍乱菌株O1群及O139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均不凝集,16SrRNA扩增产物测序Blast比对分析与数据库中霍乱弧菌相似性达100%,药敏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SXT)、四环素均敏感。该病例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导致的败血症,可能经胃肠道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建立针对O1群霍乱弧菌的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PCR快速检测方法,并进行模拟粪便标本的检测评价。方法:根据O1群霍乱弧菌O抗原编码基因rfb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检测O1群霍乱弧菌的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PCR快速检测方法,对所建立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室内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评价;将O1群霍乱弧菌灭活菌株悬液倍比稀释后与健康成人新鲜粪便混匀,制备成模拟带菌者粪便标本,提取DNA,进行Taq-Man PCR检测,用以评价该方法。结果:建立了快速检测O1群霍乱弧菌的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PCR方法,灵敏度为每反应体系104拷贝;该方法对其他14种肠道菌DNA没有扩增;该方法对模拟粪便标本的检测灵敏度为每反应体系102 CFU。结论: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检测O1群霍乱弧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用于O1群霍乱弧菌临床粪便标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非01群0139型霍乱弧菌是近年引起南亚次大陆霍乱流行的新型病原体,将其与0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了解其特性及研制相关的菌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了4株0139型霍乱弧菌与01群霍乱弧菌菌株的对比测定结果。发现0139型霍乱弧菌与01群霍乱弧菌有所不同,呈不透明的菌落形态,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显示有荚膜的表型,在体内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并产生肠毒素,体内侵袭试验结果表明所有4株0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院从急性腹泻患者分离的N-1菌株进行了一系列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用LT编码的基因分子探针测定无产CT基因,亦无LT和ST。但菌体确有毒力,致病性较强。电镜观察到该菌体表面有粘液层,并新发现有纤毛。N-1菌生化和生物学特性极似O-1群霍乱弧菌,但血清学否定了。气相色谱等试验证实为罕见的非O-1群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理化因素对非OI群霍乱弧菌的生长及产生色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5℃~36℃、0%-3%NaCl、pH7.4~9.0;42℃、1%~3%NaCl、pH5.0—10.0为最佳生长环境,适宜生长,并有利于色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37株NAG 8株El Tor弧菌的抗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用对流免疫电泳不同程度地出现有交叉沉淀线,这说明它们之间有血清学相关性;通过血清吸收试验,发现“H”抗原吸收后的血清大部分仍出现沉淀线,而用同一菌株的可溶性抗原吸收后的血清与5种NAG可溶性抗原进行对流免疫电泳,除少数仍有沉淀线外,大部分均消失,因而证明它们之间的抗原有相关性,而此相关部分并非弧菌共同的H抗原,以对流电泳与糖发酵反应双盲试验结果也证明二者之间亦有一定联系。本文还介绍了用去氧胆酸钠裂解细菌的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霍乱弧菌生存能力的观察,探索大连市水域中霍乱弧菌在流行"间歇期"如何存活和越冬。方法在自然海水和湖水中分别接种本市分离出的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流行株小川1b型(大E940014)和埃尔托型霍乱弧菌非流行株小川32l(大E940011),在1~2℃、5~6℃及10~12℃3个温度条件下检测霍乱弧菌生存能力。结果流行株(小川1b型)在1~2℃海水存活26 d,5~6℃存活28 d,10~12℃存活46 d。可见,10~12℃生存时间明显高于1~2℃或5~6℃(P〈0.05)。结论两类菌株的生存对环境温度均很敏感,温度越低死亡越快。在自然水体中,非流行株生存时间略长于流行株;而在除菌水体中两类菌存活能力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以O139死菌免疫健康家兔,经吸收去除非特异性凝集素制成的特异性诊断血清,专供诊断霍乱弧菌O139之用。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对5株O139菌株及126株肠道菌进行验证,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 以前,我们从E1 Tov生物型OI群霍乱弧菌提纯了溶血素,发现这是一种分子量为60000的蛋白,它与非OI群霍乱弧菌溶血素在生物学、物理化学和免疫学上都难以区别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