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北大学地质系和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寒武纪化石中都有很多值得描述的古介形虫标本,古介形虫对于我国科学研究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一个部分,因此我愿把工作中的初步结果尽早加以报导,希望发生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古介形虫的范围很广,现在只就高肌虫目(Bradorina)中的一科加以说明,其他类别的许多材料都还有待钻研。这篇文章引用的标本是从相距很远的两个地区采集而来,一个是陕西,另一个是云南。  相似文献   

2.
箒虫动物(Phoronida)生活在海洋中,种类很少。这一门动物迄今仅发现两属(Phoronis和Phoronopsis)15种。我国至目前为止,仍未见有记载。 1961年2月18日和1962年2月8日,作者在厦门鼓浪屿潮间带低潮区进行采集时,曾发现了一种箒虫(Phoronis)。1963年3月28日,张炳西同志也在鼓浪屿采到一个标本。最近查阅文献,始确定以前所采到的标本均为澳大利亚箒虫(Phoronis australis Haswell),这是我国首次记录。 我们所采到的标本,最大的体长达93毫米,躯干部最大的直径为5毫米。体不分节而极细  相似文献   

3.
同足亚纲Tuzoia在华南的初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57,(4):523-526
在中国已发现的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化石有三叶虫纲(Trilobita)、昆虫纲(Insecta)和甲壳纲(Crustacea)。在华南甲壳纲中已发现的有介形虫亚纲(Ostraco-da)、古介形虫亚纲(Archaeostracoda)和鳃足亚纲(Branchiopoda)。其它,如Xeno-poda、蔓足亚纲(Cirripedia)以及本文所描述的同足亚纲(Homopoda)还未见到正式的报导。至于同足亚纲仅在我国東北烟台附近的中寒武纪地层内发现过,与三叶虫  相似文献   

4.
纲目拟地(虫甲)(Opatrum sabartum Fal.)幼虫及蒙古拟地(虫甲)(Gonocephalum mongolicum Reiter)幼虫,在河北省衡水地区农民总称之为“胶泥虫”,有的地方叫“土截虫”,称成虫为“铁笤帚”或“土牛子”,为当地主要地下害虫之一,食害谷子将要出土的生长点,历年都造成轻重不同的灾害。就我们的观察,这两种害虫的生活习性,发生时间完全一致,从防治的角度上来看,完全可以把它做为一个对象来防治。  相似文献   

5.
乳(尉虫)和网(尉虫)常用作试验材料,各有关报告沿用的老种学名,尚待澄清。本文现将在广州和鼎湖山所搜集的部分材料,包括蛀害试材的标本。经鉴定后,记述八新种于下。 在鉴定乳(尉虫)时,从夏凯龄和何秀松(1980)关于我国乳(尉虫)属的分种检索表中得益颇多;1982年10月在上海昆虫所期间并蒙详细介绍乳(尉虫)新种和Reticulitermes lucifugus(Rossi)标本,特致谢忱。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整理南海龙介虫科标本时,发现了旋鳃虫属Spirobranchus和半柱虫属Semive-rmilia的两个新种。值得提出的是半柱虫属是1975年建立的新属,为稀见属,在我国是首次报告。现将这两个新种描述于下。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所。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整理我国首次(1984—1985)南极洲和南大洋考察中采集的多毛类标本时,发现了节节虫科Maldanidae的索节虫属Lumbriclymene和毛鳃虫科Trichobranchidae的毛鳃虫属Trichobranchus 两个新种.值得提出的是这两个属均为稀见属,前者截至目前只发现5种;后者现在仅有6种.现将两个新种描述如下。正模标本保存在青岛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模标本保存在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是中国西南部早寒武世早期三叶虫的一个属。该属建立于1950年,并在1950年12月中国古生物学会年会上宣读,兹后,笔者在1953年古生物学报上发表“湖北西部下寒武纪的三叶虫”一文中对该属亦有讨论。当时笔者认为始莱得利基虫与武定虫(Wutingaspis)相同,曾将始莱得利基虫包括在武定虫内,并将武定虫作为一个亚属置于莱得利基虫属内,又将丁氏武定虫、干泉武定虫、姚营云南头虫三个不同种的标本鉴定为中间型莱得利基虫。文章发表之后不久,笔者发现始莱得利基虫与武定虫区别较多,实不相同。再则,将武定虫降为一亚属置于莱得利基虫属内亦不适当。笔者对这一问题早想著文加以改正,直到1957年始将图文备好,并请孙云铸老师及卢衍豪教授  相似文献   

9.
黄海和渤海多毛类环节动物锥头虫科和异毛虫科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整理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及1957—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考察队在黄渤海沿岸采集的多毛类环节动物管栖亚纲(Sedentaria)标本时,我们发现了稀少的锥头虫科(Orbiniidae)和异毛虫科(Paraonidae)的代表,到现在为止这两个科在我国还没有人报导过。在锥头虫科中有3个新种和两个新亚种;异毛虫科一个新亚种,现记述于后。 新种完模标本保存在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有重复标本包括副模标本保存在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及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会虫生真菌专业组主办的全国第三届虫生真菌学术讨论会1991年10月16—19日在福建农学院举行。参会代表71人,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虫生真菌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继珠海会议以来,我国虫生真菌的研究和应用又有了长足的进展。“七五”期间,有多项关于白僵菌生产工艺和冬虫夏草人工栽培的国家攻关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通过鉴定,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白僵菌新菌株的选育、使用范围的扩大、新工艺、新剂型的进一步研究,促使防治手段日臻完善。绿僵  相似文献   

11.
介壳虫的虫体细小,种类繁多,为了要很好地来鑒定它们就必须善于采集和保存标本。一般采集是比较容易,而保存起来就十分麻烦,尤以绵介壳虫属(Pulvinaria)的标本更难保存。因为它们都有質地松软的卵囊,有的卵囊是在小枝上,但是,大部分是紧贴于叶上,压了,怕将卵囊压扁失却原来形状,而且绵介壳虫属的卵囊也是鑒定上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不压,叶子干后扭曲异常,以致卵囊亦失却本来的形状。我过去在柑拮区工作时,对此属介壳虫标本的保存亦感束手,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简便的保存法,兹介绍  相似文献   

12.
“以虫除草”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为了探讨我国“以虫除草”的可能性,我们在河南原阳基点曾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于1971年发现一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金平县第一中学,在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中,苗族学生杨自林,于1982年12月25日采到一种巨大的“棒棒虫”,雌虫体长达280mm,体重约25g,可称为目前我国最长的昆虫,引起了生物教师的重视。师生共同对其进行了长达四年多的认真观察研究,获得了雌虫、雄虫、若虫及卵等各虫态的整套生活史标本和生活习性方面的重要资料。经鉴定  相似文献   

14.
负泥虫系负泥虫科(Crioceridae)负泥虫亚科(Criocerinae)昆虫,在我国已记录6属100余种。笔者利用中山大学昆虫所及广东省昆虫所收藏的标本,以及本人近期采集的标本,经鉴定,发现负泥虫三新种,均海南岛产。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 齿腿负泥虫Lilioceris dentifemoralis Long,新种 体褐红;触角(基节褐红,第2—4节黑褐)及跗爪黑色。后胸腹板侧角及后缘有  相似文献   

15.
水叶通称为食根金花虫或食根虫。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就我国水叶的害稻种类作一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有一个新属和三个新种,亦附记于此。这些新种目前虽寄主不明,但亦可能为害水稻或其他经济作物,值得我们注意。本文所根据的标本,均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794-797
研究报道了2009年4月至2013年5月采自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 1949)鳃上的1种双身虫科(Diplozoidae Palombi, 1949)、双身虫亚科(Diplozoinae Palombi, 1949)、双身虫属(Diplozoon Nordmann, 1832)的奇异双身虫(Diplozoon paradoxum Nordmann, 1832)。所获标本与Nordmann (1832)的原始描述基本一致, 仅各部分度量等方面略有差异, 经比较鉴定, 为我国一新记录种。同时, 双身虫属在我国也尚属首次发现, 为我国一新记录属。研究对奇异双身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全图和特征图, 测定其ITS-2 rDNA序列并与GenBank同亚科虫种进行比对, 确定其与欧洲已发现的奇异双身虫相似度达到99.5%, 并对该寄生虫的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许多学者将小蠹作为象虫总科Curculionoidea中一个独立的科Scolytidae,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小蠹为象虫科Curculionidae中的一个亚科,即小蠹亚科Scolytinae.Erichson在1842年即提出了小蠹为象虫科的一个亚科,20世纪以R.A.Crowson为代表的学者对此观点表示支持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科学论证,而以S.L.Wood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小蠹的科级地位,我国学者蔡邦华、殷惠芬等一直沿用该分类系统.近20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通过对小蠹类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外部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支序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些最新结果,普遍认为小蠹类昆虫应为象虫科的一个业科,这一观点已被国际上广泛接受.本文全面介绍了小蠹分类研究的历史及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和建议采用“小蠹亚科”这一分类地位,与象虫亚科并列,均隶属于象虫科.  相似文献   

18.
山东莱阳隐翅虫科化石一新属二新种:鞘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鞘翅目隐翅虫科是现存的一个种类繁多的大科。但是,中生代的这个类群发现较少,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的中侏罗世(林启彬,1976)和山东的晚侏罗世(张俊峰,1988)以及前苏联的卡拉套(Kaparay)的晚侏罗世(,1968)和外贝加尔()的早一中侏罗世(,1985)。 本文所描述的我国山东莱阳晚侏罗世的隐翅虫科化石2属2种,其中有1新属2新种。标本采自山东省莱阳市南李格庄村莱阳组的薄层页岩中。所有标本现保存于山东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棠垭虫(Tangyaia)是卢衍豪1975年建立的一个属,模式层位是湖北宜昌分乡中奥陶统的庙坡组。陕西陇县所发现的标本系一新种,定名为陇县棠垭虫(Tangyaia longxianensis sp.nov.),产于中奥陶统的平凉组。庙坡组主要为一套黑色页岩,富合笔石化石,乃滞流还原环境的沉积。平凉组也是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沉积,亦富含笔石化石,这就说明生物的分布,主要受环境的控制,由于沉积环境相似,故有相似的动物群。所以笔者赞同卢衍豪等提出的“生物-环境控制论”(卢衍豪等1974;1976)。棠垭虫在陕西陇县中奥陶统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整理我国1984年首次南极洲和南大洋考察队采集的多毛类环节动物标本时,我们发现了叶须虫科Pbyllodocidae和多鳞虫科Polynoidae两个新种。现将新种描述如下。正模标本保存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模标本保存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