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健  周述龙 《水生生物学报》1988,12(3):286-288,i005
吡喹酮(Praziquantel,PZ)是目前最优良的非锑类抗血吸虫药,实验证明,PZ对埃及、曼氏及日本血吸虫病疗效均佳,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曼氏血吸虫成虫及自由生活期幼虫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有关PZ对血吸虫作用的文献很多,但迄今尚未见有关PZ在体外培养中对日本血吸虫童虫超微结构影响的文献报道。本文报道利用血吸虫童虫体外培养技术,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PZ对日本血吸虫肝门型童虫形态学影响。  相似文献   

2.
营养因素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产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不同商品培养基、血清、营养物质和有关添加剂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产卵量和畸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RPMI/1640培养基、兔血清和人血清对产卵的作用较好;ATP、5-HT、次黄嘌岭、水解酪蛋白及维生素C对产卵有促进作用。在841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有关促进产卵的成分,建立了比较适合成虫产卵的851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工作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较突出的有 Clegg[1]从童虫培养至成虫; Basch[2]使尾蚴人工转变童虫后继续体外培养达到童虫发育,雌雄合抱,雌虫产卵,但卵为异常卵.目前为止,无论在曼氏或日本血吸虫均在体外培养成功,但两种血吸虫所产的卵均为异常卵,而血吸虫的生殖生理研究是寻找血吸虫体外培养不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利用表达克隆法,从东方田鼠骨髓细胞中克隆出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首先提取高质量的mRNA,逆转录成cDNA,将cDNA与哺乳动物细胞瞬时表达载体pcDNA1.1/Amp连接,建立表达cDNA文库;将cDNA文库分成A—H8个基因池,转染HEK293细胞,48h后收集培养上清,获得条件培养基.将条件培养基与日本血吸虫童虫一起培养,观察杀虫效应,取对童虫抑制作用最强的基因池E再分成8个亚基因池E1-8,分别转染HEK293细胞,并将条件培养基与血吸虫童虫一起培养,获得具有明显抑制血吸虫童虫活性的亚基因池E77,按上述方法反复进行筛选,直到获得有抑制作用的单个克隆,该技术的建立为克隆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以及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梅柏松  周述龙 《水生生物学报》1989,13(4):326-333,T001
本文报道了4种培养基,4种血清,不同浓度的半乳糖,二巯基苏糖醇及部分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对日本血吸虫毛蚴体外转变为母胞蚴及其存活的影响,发现稀释一倍的RPM1 1640加10%兔血清为较适宜的培养基,上述添加剂对毛蚴转变和母胞蚴存活均无有益作用,其中柠檬酸可显著抑制毛蚴的转变,文中描述了毛蚴的体外转变成母胞蚴的过程,对血吸虫的糖代谢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生殖器官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日本血吸虫成虫于851培养基中培养23天后,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观察结果显示,雌虫卵巢内卵母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成熟卵黄细胞的卵黄小滴融合,脂质小滴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培养后期卵壳形成发生障碍,最终导致无活性、无卵壳的畸形卵形成。超微结构观察首次显示,体外初产期虫卵卵壳中有条带状低电子密度区和高电子密度区相间排列。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尾蚴经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系统。建立了较适于童虫生长发育的B41培养基。尾蚴经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在体外可发育至雌雄合抱,雌雄生殖器官形成。雌虫可达产卵阶段,但未具备正常的产卵机能。培养的血吸虫在体外至少可存活110天。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柠檬酸代谢研究与抗血吸虫病药物的寻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日本血吸虫有氧代谢中的柠檬酸代谢酶系,测定了血吸虫该酶系统的各酶活力,进一步证明了有氧代谢在血吸虫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柠檬酸代谢抑制剂氟乙酸钠对血吸虫具有强烈的杀虫作用,给从生化研究寻找新药的工作增添了新的一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日本血吸虫有氧代谢中的柠檬酸代谢酶系,测定了血吸虫该酶系统的各酶活力,进一步证明了有氧代谢在血吸虫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柠檬酸代谢抑制剂氟乙酸钠对血吸虫具有强烈的杀虫作用,给从生化研究寻找新药的工作增添了新的一例。  相似文献   

10.
如果能有一种理想的离体培养寄生蠕虫的方法,使成虫在体外依然保持着正常生理活动或幼虫亦能发育成熟,则有可能更进一步地研究寄生蠕虫的生理、生化、生态或抗蠕虫药物等至今尚未明了的许多问题。关于血吸虫离体培养的研究,以往的工作主要包括培养容器和装置技术的改进、各种自然或人工合成培养液的选择、培养液的最适酸碱度、无  相似文献   

11.
细菌培养基是细菌体外生长的基质,其中营养物质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成分。因此,探索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代谢,优化培养基配方,对细菌体外培养的研究及规模化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细菌培养基分类、营养物质、细菌在营养物质中的代谢及培养基优化方法等方面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
由国际园艺科学学会(ISHS)、日本园艺学会和日本生物环境控制学会召开的国际植物苗生产会议于1992年7月21~26日在日本横滨举行。我国出席这次会议的有2人,包括台湾大学1名。会议有20个大会报告,分组发言50位,收到墙报85篇。内容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有关植物再繁殖(主要是微繁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及遗传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微繁殖生产工业化有关问题的研究。以水稻为例,日本和中国学者从水稻悬浮培养及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物株。在对培养基中氮源、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急需对血吸虫作全面、深入地了解,以便对血吸虫病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的今天,应用组织化学(简称组化)方法研究血吸虫,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血吸虫的代谢状态和生理功能,而且有助于了解抗血吸虫药物作用的机制;有助于对有关血吸虫病免疫学机理的探讨。同时,组化研究资料将对血吸虫生活史各期的体外培养起指导作用,亦可为寻找抗血吸虫新药与血吸虫疫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藁杆双脐螺(Biotaphafaria straminea)是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曼氏血吸虫(Shistosoma mansoni)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吸虫,生活史与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大体相似,成虫交配产卵,卵随大便、偶从小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入双脐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然后到终末宿主(人)。曼氏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的移行径路极为相似,常能数次通过肝毛细血管、肺及大循环,最后定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卵黄培养细胞超微结构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超微结构水平研究日本血吸虫卵黄细胞培养的动态。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卵黄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比日本血吸虫的其它体细胞更加敏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卵黄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成熟卵黄细胞比未成熟卵黄细胞发生变性。变性主要表现在核和胞质的电子密度降低;卵黄球相互融合,或卵黄球与膜之间的空隙逐步增大,最终卵黄球从中释放出来,变成裸露体;脂滴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粗面内质网扩大和囊泡变,其上的核糖体脱颗粒等  相似文献   

16.
东方人类血吸虫及其螺蛳宿主交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鸿昌  乌伯坦 《动物学报》1989,35(2):189-195
以我国安徽及菲律宾莱特岛的日本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马来西亚类似日本血吸虫以及中华血吸虫交互感染其螺蛳宿主。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及钉螺与湄公血吸虫、马来西亚类似日本血吸虫及其螺蛳宿主亲缘关系较疏远。而湄公血吸虫与马来西亚类似日本血吸虫及其螺蛳宿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交互感染结果为马来西亚类似日本血吸虫及钙河罗氏螺的分类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曾芸  李军  潘红平  张馨文  韦晓洁 《蛇志》2006,18(4):265-267
目的为查明发病蛇的病原以及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用营养琼脂、鲜血琼脂、SS培养基分离培养病原菌,并进行生化试验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从病原菌的培养特性、菌落形态和生化试验结果可以确定为普通变形杆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阿奇霉素、恩诺沙星等抗菌药高度敏感。结论用高度敏感抗菌药治疗病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对BALB/c近交鼠及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及肿节风处理后的反应,对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宿主的若干反应作了比较研究,区分了它们充作日本血吸虫终末宿主的特点。认为,在缺乏更适宜的近交鼠的情况下,昆明小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动物模型。 .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日本血吸虫童虫从终宿主的皮肤至肝门脉系移行过程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皮肤、肺、秆门三型童虫的体形、体长、体积、面积,发育率及生长速度均呈动态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因而为童虫体外培养、血吸虫病的免疫和药物预防研究提供材料来源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有关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寄主体内的发育生理,知道的很少。唐仲璋等(1973)对其在终末寄主体内的迁移途径作了精细的实验研究,确定了童虫的肺—肝移行的正常途径。了解和掌握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寄主体内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生理活动规律特点,不仅对开展血吸虫病的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作为评价血吸虫离体培养的发育程度也是所必需的。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寄主皮肤后的移行、定居、生长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