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血管生成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长、复发和转移的关键环节。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通过使肿瘤血管及微环境正常化,改善肿瘤血供和含氧量,增强放、化疗效果。也可以抑制肿瘤内毛细血管生长,使肿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并诱导其凋亡。因此,靶向抗血管生成已成为NSCLC治疗研究的主要方向。贝伐珠单抗和雷莫芦单抗已被批准用于联合一线标准化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然而,在这一治疗过程中,肿瘤会逐渐对抗血管生成药物产生耐药,这可能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改变有关。最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反应率仍然被认为不是最佳的。因此,为了提高疗效,各种组合疗法正在测试中。临床前数据表明促血管生成因子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为ICI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使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并且有研究认为,抗血管生成治疗与肿瘤免疫治疗相联合可能是一种相互增益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生血管生成是绝大多数肿瘤得以生长和转移的必要前提。所以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是非常有前途的一种方法 ,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癌症疗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通过抑制促血管生成信号或扩大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来干扰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 ,这领域的广泛研究已经发现了一系列促血管生成因子及其抑制剂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二是利用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的差别来携带杀伤性药物直接特异性破坏已形成的肿瘤血管 ;另外 ,内皮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制成疫苗也可起到直接杀伤作用。到目前为止 ,虽然很多抑制肿瘤血管的药物已经被用于临床试验 ,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从长远来看 ,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管基因治疗策略 ,靶向药物导入系统的研究 ,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疗法、化疗和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都在探讨中。随着肿瘤模型评估系统的发展 ,抗血管治疗肿瘤的方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广泛进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血管生成, 近年来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被动免疫治疗方面, 重组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Avastin已正式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为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这是迄今第一个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物制剂; 在主动免疫治疗方面, 通过多种途径如异种同源分子的交叉免疫反应或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等成功突破了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产生了较好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抗肿瘤血管生成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和进展做一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延缓乳腺癌生长的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Oncogene上。来自牛津大学和诺丁汉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一种叫做JQ1的药物能够改变癌细胞对低氧产生的应答反应,在许多乳腺肿瘤中都存在低氧情况,特别是最难以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研究发现JQ1通过阻止癌细胞对低氧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发挥作用,JQ1能够延缓肿瘤生长并限制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5.
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萱  孙启明  林莉萍  丁健 《生命科学》2007,19(4):427-432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新药研发已成为一个热点领域.抗肿瘤血管的治疗策略分为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TAI)和肿瘤血管靶向药物(vascular targeting agents,VTAs)两方面的研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过程,而肿瘤血管靶向药物则是通过快速而有选择性地破坏肿瘤血管功能,使肿瘤血供受阻,导致肿瘤坏死.VTA类药物分为两类:一是小分子抑制剂(small molecule agents),利用肿瘤血管和正常组织血管存在的差别选择性地破坏肿瘤血管;另一种是生物制剂(biological agents),借助能够特异结合肿瘤血管的配体将毒素、凝血诱导剂、凋亡诱导分子等运送到肿瘤血管,引起血管阻塞使肿瘤坏死.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增加血管通透性,是肿瘤及正常组织血管生成的中心调控因素。以VEGF为靶点的肿瘤血管靶向性治疗成为近几年肿瘤治疗的新途径。斑马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胚胎的分子发育机制、疾病模型的构建以及药物筛选等研究中。文章对斑马鱼作为心血管系统研究模型的优势及其血管研究方法做一阐述,重点对斑马鱼VEGF及其受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介绍,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血管新生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为代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疗法,其研究与开发已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二者联用已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更好疗效。因而,近年来具有新生血管抑制和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备受关注。这种具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因同时保持了血管新生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各自作用特点,在临床肿瘤治疗上更具优势,不仅能一药多靶,增强抗肿瘤疗效,同时还可降低用药剂量,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用药耐受性,故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综述新生血管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作用机制及特点,介绍具代表性的兼有新生血管抑制和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新血管的生成有密切关系,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信号途径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阻断该途径的任何环节均可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近年来,已有多种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其中bevacizumab为第一个获批上市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继bevacizumab后,一种以基因工程手段获得的人Fc融合蛋白Zaltrap也成功在美国上市,这种杂交分子的药代动力学明显优于单克隆抗体,能更好的遏制肿瘤血管的发生并消退已形成的肿瘤血管。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Zaltrap比bevacizumab显示出更大的优势。此外,VEGFC/D Trap及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也能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在此对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拟态指由恶性肿瘤细胞而非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形成的、能为肿瘤提供血供的管网状结构.存在于恶性黑素瘤、卵巢癌、前列腺癌、炎性乳腺癌和某些软组织肉瘤。其发生和肿瘤细胞呈现出多潜能的胚胎样表型有关。进一步研究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机制,探索有效的拮抗其过程的方案,有可能提供一种能有效治疗肿瘤、并且对正常生理过程的影响较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自从八十年代初Folkman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生成的理论,抗血管生成治疗已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和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对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深入研究也使人们对许多细胞毒化疗药物的功能活性有了新的审视,近期一些国外研究表明降低化疗药物的剂量可特异地杀伤新生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利用化疗药物的这一新靶点,采取合理的给药方式和计划,可能帮助解决常规高剂量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难题。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在肿瘤诊治上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这些初步筛选出采的抗肿瘤中药借助现代技术进行精细分析、模拟修饰和药理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传统中药提取物中许多有效成分显示出了抗血管生成作用,将其与低剂量化疗联合应用也显示出良好抑瘤效果,同时毒副作用小,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因此这种联合疗法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对目前低剂量化疗与中药联合应用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NGR(Asn-Gly-Arg)是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来的能够和肿瘤新生血管特异结合的三肽模体,可以通过内皮细胞上的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亦称CD13)与新生血管发生特异性的结合。NGR多肽可以将多种药物分子和病毒载体靶向运输到肿瘤或者进行血管再生的组织中。NGR模体上的天冬酰胺脱酰胺后生成异天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异构体(isoDGR)。isoDGR是整联蛋白αvβ3的配体,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新生血管靶向肽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本文主要对NGR模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研究》2020,(1):62-67
抗血管生成疗法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然而,在临床应用中仍无法避免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且目前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临床治疗进程。因此,基于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寻找新的靶点,以及整合新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血管生成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其介导的耐药机制、未来的研究策略等方面综述了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肿瘤新生血管及分子靶向治疗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是基于肿瘤新生血管与正常血管的不同,药物专一识别并阻断肿瘤新生血管,使肿瘤细胞“饿死”,而不影响正常细胞。从1971年Folkman提出“饿死肿瘤”的假说到2004年第一个血管靶向药物上市,记载着30多年领域发展的传奇经历。当今,肿瘤血管已成为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该文重点介绍肿瘤血管新靶点、新机制、新药物与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生成抑制素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田夫  李晶 《动物学杂志》2006,41(3):123-128
血管生成抑制素(angiostatin)是纤溶酶原(plasminogen)在体内的天然水解产物,能够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状结构的形成而参与对血管生成过程(angiogenesis)的调节。血管生成是指从已经存在的血管生长出新的分枝血管的过程。该过程在成体组织并不活跃,然而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伤口愈合、炎症、肿瘤的生长和恶性转移时却常常伴随活跃的血管生成过程。血管生成抑制素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提示其作为一种特异性的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药物治疗与血管生成有关的一些疾病,如肿瘤的可能性。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关于Angiostatin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其作为治疗药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血管支架是一种植入血管狭窄性病变区的金属丝网管状器械,用于治疗冠心病等血管性疾病,进行血管重建手术的植入器械,可支撑动脉血管开启的作用。目前应用的是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这两种支架都有导致血栓等风险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恩度)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产品,在临床上常被用作血管靶向治疗,具有靶向精准、低毒性、不产生耐药等优点。恩度能够抗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然而只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肿瘤患者,并不能使其得到明显的生存获益,恩度联合化疗/放疗具有增敏作用,从而取得显著的疗效。本文对恩度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便于为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及其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艳  曹以诚 《生命科学》2008,20(2):222-224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形成和转移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众多的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到调控作用,而血管生成因子(VEGF)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通过研究其在肿瘤血管形成过程的调节机制,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新途径。本文就肿瘤血管生成、VEGF家族的特性、VEGF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是一种蛋白质,在血管生成和肿瘤发生中具有关键作用。人源化抗VEGF-A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美国Genentech公司的抗癌药,商品名Avastin)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用于一线药物结合化学疗法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和非鳞状上皮细胞、非小细胞起源的肺癌。试验表明,肿瘤和基质细胞产生的VEGF-A在免疫缺陷小鼠中可以促进人类移植瘤的血管生成,这一作用可以被抗VEGF抗体所封闭。尽管体外实验表明,VEGF-A和抗体之间的亲和力可以表现为阻断VEGF刺激内皮细胞增殖的速度,但在大多数动物模型中…  相似文献   

19.
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近年来发现的,天然产生的新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在体内由胶原ⅩⅧ经酶解产生,可以抑制新血管生成,在肿瘤动物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的抑瘤活动。通过抑制肿瘤相关的新血管的形成来治疗肿瘤,是目前出现的新疗法,内皮抑素是这种疗法中很有前景的侯选药物之一。在美国已经开始了用内皮抑素治疗肿瘤的Ⅰ期临床试验,关于它的临床前基础实验也在广泛开展。本文综述了内皮抑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  相似文献   

20.
内皮抑素与肿瘤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近年来发现的,天然产生的新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在体内由胶原ⅩⅧ经酶解产生,可以抑制新血管生成,在肿瘤动物模型中显 同显著的抑瘤活动。通过抑制肿瘤相关的新血管的形成来治疗肿瘤,是目前出现的新疗法,内皮抑素是这种疗法中很有前景的侯选药物之一。在美国已经开始了用内皮抑素治疗肿瘤的Ⅰ期临床试验,关于它的临床前基础实验也在广泛开展。本文综述了内皮抑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