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某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随着文化景观概念的提出及文化景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类型,研究文化景观资源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12):41-51
中欧国家当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诸如地区差异化、农业土地面积矛盾加剧、高密度区域土壤退化及多样性丧失等,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语背景下的 “文化景观维护”概念建立。利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遗产保护学以及空间与区域规划等学科的综合方法,对国土和区域空间内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文化景观维护概念以“永恒的圆环”理论模型体现,并分为分析与评价、保护与阐释、规划与管理3个主要步骤。基于此基本概念,文化景观维护大致分为2个研究方法范本: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范本一: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对象清单盘点,就是对一定的限定区域内的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的系统化收集分类和评价方法。又分两种不同类型: Gunzelmann的复杂型“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分析法与Burggraaff和Kleefeld的 “文化景观物质分析”法。范本二:文化景观的区域化,旨在从专家角度对历史性文化景观进行标记、注释、分类和简要的特征化。又细分为类型化和个性化2个类型,并结合案例说明。最后指出: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而且还要考证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文晨   《生物信息学》2020,27(1):41-46
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在经历变革,规划编制和管控技术需要风景园林的视角。针对空间规划和风景园林的衔接问题,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和报告,介绍德国景观规划的发展经验。德国作为实行空间规划体系的国家其景观规划对自然保护和景观多种功能的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梳理德国景观规划的目标、层级、基础作用、模块设置以及对社会发展需求的灵敏反应。德国景观规划对中国风景园林衔接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模块式的任务构建,在各尺度层级保持连贯的目标体系,以及系统地革新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2):43-52
旨在促进应用“文化景观”概念作为分析和开发阿根廷地域项目的工具。第1部分,力图总结有关文化景观的概念,术语名词的起源、传播以及其所暗含的可能性和矛盾性。第2部分,讨论这个概念成为项目工具的方式。第3部分中,强调了绘图在分析和项目中的核心作用。第4部分,以2个案例研究表明在前3个部分中阐述的问题。结论提出了这种开展项目的方式的潜能、挑战和矛盾。而只有针对地域特性的详细研究才能使找到一种回馈当地发展的管理方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戴伟  孙一民   《生物信息学》2019,26(9):83-92
三角洲地区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长期积累的生态问题也更加突出,暴露出的空间脆弱性问题日益显著。面对自然基底脆弱、自然灾害扰动趋势增强等因素在时空上的高度叠合,迫切需要提升三角洲地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扰动的能力。首先从景观角度分析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提出韧性规划是对现有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论点,认为鲁棒性、适应性、学习—转化能力是三角洲地区韧性规划的核心能力,系统性、协同性、底线性、预判性是三角洲地区韧性规划的主要思维特征。其次,进一步从优化整体格局、构建流动性载体、加强对韧性技术策略的研究和应用、重视跨尺度协作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格局—连通—关键点”的韧性规划框架。最后,阐述韧性规划作为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应用于具体案例的空间布局时须以人为本,依托自然环境,以自然流动性为规划导向;须基于预判式过程,充分构想能够应对不同情景的预案;须整合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明晰兼顾鲁棒性与适应性的功能分区管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自然特征、景观格局、自然与人文资源和现有开发导向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景观空间内部不同的本底特征,即景观性格。通过对多类型资源的叠加,生成对区域空间景观性格的综合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所涉及问题的评价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指导国土空间风貌控制问题,从而弥补现有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对景观资源禀赋及本底特色的忽视。对现有景观性格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基于此构建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过程步骤,并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进行景观性格评价实践,形成景观性格分区、景观性格分级及景观性格描述等成果,指导伊春市国土空间规划风貌控制、功能区划分及发展定位。景观性格评价有利于发掘利用空间自身优势,与现有国土空间规划评估体系形成互补,共同指导规划的编制过程。  相似文献   

7.
鲍沁星  沈瑶 《生物信息学》2018,25(12):30-35
印度灵鹫峰历史悠久、佛教影响深远,是亚洲早期山地景观开发中受人文因素影响的重要案例,然现今园林景观等相关研究领域对其关注不足。从风景园林历史研究的角度,梳理了灵鹫峰文化景观的历史沿革与重要影响,包括佛教文化在王舍城地区的形成过程、灵鹫峰景观建置、灵鹫峰图像史料遗存以及文化景观用典,阐释了其对杭州飞来峰文化景观的深刻影响,并分析了近现代考古研究对印度灵鹫峰再开发与旅游的影响,探讨了灵鹫峰对研究当代山地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乌恩  程静琦 《生物信息学》2019,26(10):54-59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环境解说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如今,环境解说也已经引起了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界、业界的关注,但从对环境解说重要性的认知到规划、设计实践能力来看,环境解说还仅是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表达中的一种“新语言”。从环境解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环境解说之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环境解说系统能够使游客的景观理解更加深刻、丰富;对于保护地和国家公园、郊野公园等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环境解说更是体现公园特色和个性的核心工作内容;按照传统风景观来看湿地等缺乏景观变化性、丰富性的自然空间,环境解说甚至可以成为公园游赏系统规划时的主要线索;环境解说具有辅助游客行为管理、提效资源环境保护的功能;优质的环境解说规划设计可以提升景观美感水平。  相似文献   

9.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12):8-20
适应气候变化是景观设计中一个密切相关的主题,通过两个设计案例进行研究。1)“绿心”气候公园。体现了倡导的设计思想和区域性研究成果。“绿心”研究计划始于2010年,最初是为经济、农业和创新的综合创新网络部门制定。该计划建议:将填海造地和脆弱的泥炭地转变为“气候缓冲区”,使水系统更具弹性、减少土地沉降、抵御洪水,并通过恢复泥炭地来吸收CO2,有助于抵消温室效应。“气候缓冲区”也为800万居民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和吸引力。2)阿姆斯特尔兰专题研究。 阿姆斯特尔兰是紧靠阿姆斯特丹南部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农村地区,也是“绿心国家景观”的一部分。“绿心”区域设计研究、阿姆斯特尔兰专题研究于2019年开展,由我们担任北荷兰、南荷兰和乌得勒支的空间质量省级顾问。阿姆斯特尔兰是“绿心”中一个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开放式农业景观,沿经阿姆斯特尔河渗入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肌理中。对于该区域探究了2种设计思路及方案。1)如何使农业景观具有可持续性且不受气候影响;2)将农业景观转变为自然景观并积极促进泥炭地的增长,会产生什么意义。这2个方案的目标一致,都旨在保留阿姆斯特尔兰,使之成为阿姆斯特丹周边城区的一处重要的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0.
Although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methodologies in geographical studies, their quantitative tradition and empirical strength have discouraged their use in ethnographically based research of cultural landscapes. Using Uxin Ju of Inner Mongolia in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dopting the approach of mixed methods,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with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landscapes. In particular, it examines how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ethnographic methods, can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cultural change and human perceptions as they relate to the landscape.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offers additional stories about changes in the landscape–stories not told by interviewees, or stories that supplement the account of interviewees. These storie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cultural change and culture–landscape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I argue that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can greatly enhance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11.
黄剑 《生物信息学》2018,25(12):47-53
香山小镇位于北京浅山区军庄镇,面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压力和脆弱生态环境保育的课题,本案设计突出生态优先、绿色经济和文化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把浅山区视为一个生命系统,从区域层面建立有指导性的生态保护导则,提升区域水资源管理、林相修复和栖息地复建的长远效益,推动有机果园和绿色旅游的发展;在设计过程中高度结合现状,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策划,修复基于保护。景观设计同步整合生态保护和策划、建设的要求,积极发掘民间工艺并创造性地应用于景观设计,发动当地居民的主动参与,塑造有温度、有记忆、有传承、亲切宜人的浅山特色生态小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