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杨晓东  许婷 《生物信息学》2019,26(12):109-114
中国传统松柏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松柏文化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松柏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诗词、绘画、民俗等领域,在园林品题领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以历代私家园林中的景点名称为研究对象,采用古籍文献查询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私家园林中的松柏景点、景点题名中的常见意象、松柏景题所表达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唐代及以前私家园林中的松柏景题记载较少,题名意象也非常单一;2)宋元时期虽然记载的松柏景题仍然不多,但是题名意象已经非常丰富;3)明清时期松柏景题的数量最多,题名意象也最为多元;4)历代私家园林松柏景点除直接以松柏名称题名外,以松风意象题名最多,其次是数量意象、岁寒意象、松阴意象等;5)松柏景题的精神内涵主要表达了历代文人对隐逸理想的寄托、高洁人格的追求、佛理禅思的寓意和对健康长寿的企盼。  相似文献   

2.
扬州私家园林融合南北特色,景观特点独具一格。挑选5个景致丰富的私家园林作为对象,对其内景致和格局做全面调查。结合扬州古典私家园林景观配植特点,提出优化园林绿化的途径和方法:(1)结合新技术,巧妙扩展园林空间;(2)保护传统古树名木同时,适当增添新的植物种类;(3)充分重视植物文化内涵,撷取自然之趣;(4)突破传统观念限制,追求园林的艺术性和创新性;(5)有效发挥园林生态效益,力求打造园林化城市。  相似文献   

3.
通过作者多年对植物学研究领域学术论文编辑、修改中的实例,对论文题名中常见的题名与研究内容不符、题名冗长表达不明确、题名中出现非公知缩写和标点符号等问题进行实例分析,共列举16条原论文题名进行具体问题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东南亚园林中的两个常见元素—盆栽和方池为例,呈现了印度文明对东南亚园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呈现了东南亚园林的宗教和哲学内涵以及相应的常见造园手法。以此指出,东南亚园林不只是对中国、欧洲园林的模仿,其园林设计受印度影响较大,且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并能够承载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自古“名家必有名园”,清代南京随园因其主是文坛大家袁枚而名声大噪,对当时江南的文人园林甚至后世私家园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乱。通过史料搜集,对园文、园诗、园图等资料进行解读,从“三境合一”出发,结合袁枚自身的性格特点,对随园植物景观进行探讨,梳理总结出随园的植物景观特色:1)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方式多样;2)植物功能多样;3)植物经营体现“生态学”思想;4)利用植物自身人格寓意,传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5)造景的同时传达生活情趣。一方面可通过植物景观窥探当时随园的盛况,饱览秀美的风光,另一方面也对江南文人园林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在高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园林的传承陷入了现实的困境,如何在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中华文化智慧公园致力于对景观传统进行转译,并运用数字设计和建造手法,在景观中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平衡,从而营造出既能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能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景观。  相似文献   

7.
段建强  张桦 《生物信息学》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颖  刘晖 《生物信息学》2019,26(11):80-84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法,进行类比解析。其营建思想起源于中国羲皇时代,发展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具有各个历史阶段的脉络特点。从中国西北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无不受其影响。在人工工程营建中,由地景特征所决定的轴线对位布局手法,使因藉自然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此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山茶花     
刘金 《生命世界》2003,(6):48-48
古人云:“无水不成园”。在“中国式”的园林中,园内都有水,其中包括大小的池塘、湖沼、河川、溪流等。如今,我国保留完整的帝王园林有:颐和园、避暑山庄和北海等;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和扬州的个园等,在这些园林里都以一泓湖池为中心、山石亭阁罗列四周,欣赏水景已成为人们游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悠久的中国园林历史极具艺术魅力,集文学、建筑、雕刻、书画、工艺等艺术为一体,文化内涵丰富,重视植物景观艺术美,植物题材与意境美营造独具特色,在世界园林史上自成一家。植物造景作为其中一大侧重点,主要应用草本、灌木、乔木、藤本植物营造景观空间,从而形成一幅错落有致的景观画面,以供游人观赏。本文主要立足于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角度,深入探究其对当代园林发展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潘君亭  赵兵 《生物信息学》2019,26(3):116-120
涧上草堂是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由明代遗民徐枋所构建的古典园林。明清易代之际,很多明朝文人士大夫不愿出仕新朝并自愿成为明遗民,成为清初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特殊群体所构建的园林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国的古典园林史。通过分析画作与历史文献,对涧上草堂的原址、各园林要素以及园林后期的发展3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草堂的平面想象图并概括涧上草堂的历史价值,力图推进在明末清初这一过渡时间段古典园林研究与发展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竹简为我国古代早期文字记录的一种重要载体。湖南长沙竹简博物馆珍藏了一大批走马楼出土的三国时期东吴竹简,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吴简为材料,从竹简中分离微生物,获得10株细菌纯培养,并对这些分离菌株进行多相分类学鉴定。根据其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脂肪酸组份的测定以及部份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10个菌株划归为4个属。这些菌株可作为进一步探讨竹制品文物的微生物腐蚀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中国植物园发展历史及当前国际植物园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植物园面对对世纪所必须重视的5个方面。(1)植物园整体质量和特征化,作者列举了10个方面的差距。(2)药用植物的栽培、利用和保护。从药用植物分类学研究,有效成分的分析及动态研究,药用植物栽培化和“地道药材”问题4个方面论述植物园的优势和潜力。阐明了“栽培化”的涵义。(3)引种和物种保护,指出广泛引种的重要性和重点种类迁地保护的必要性,并首次提出了“濒危生境”这个术语及其概念。指出了未来引种理论研究的方向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4)活植物收集圃信息系统。(5)科普教育。作者认为,虽然不少植物园目前还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难,但就整体而言,未来的10年将是植物园继续较大发展的10年。  相似文献   

14.
李飞飞  罗斌圣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2023,43(8):1383-1391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全球3 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植物引种驯化对近500年人类文明史的影响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500年来, 植物引种驯化及其广泛栽培深刻改变了世界农业生产的格局, 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西方殖民地发展史还是在我国明清发展史中, 每一种重要栽培植物的成功引种和驯化, 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活植物收集是植物园的核心和“灵魂”, 传承了现代植物园几个世纪科学研究的脉络和成就。活植物收集是植物园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平台, 也是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根本。基于活植物收集的植物园研究工作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征, 既对基础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也与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unique survey on the role of botanic gardens a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at communicate plant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An online survey was created to evaluate the present strategies developed by botanic garde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their visiting public. Dependent on their resources, either human, financial or both, all of them look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target 14, promoting education on plants and awareness on human impacts in plant diversity loss. However, an educational group/department is more common in botanic gardens own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ompared to the private, non-profit botanic gardens. The diversity of activities on plant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size and the number of staff in the garden. Only half of the surveyed botanic gardens have rooms exclusively assigned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even less have garden spots for the same purpose. Online resources are particularly restricted to North America and Oceania botanic gardens. Although climate change is a brand new subject that could attract public to the garden, the most part of the gardens address biodiversity and plant identification as major themes of communication. Besides species label in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anels, self-guided visits, guided visits or activities/workshops are the common offers for public attraction. School visitors are still less than half of the total visitors and cover children from 6 to 13 years-old. These follow more guided visits and activities while general public choose self-guided visits.  相似文献   

17.
袁义达  张诚  杨焕明 《遗传学报》2000,27(7):565-572
分析了比较了宋朝、明朝和当代姓氏的分布曲线,同姓率(isonymy)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3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2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是连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Y染色体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平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的姓氏存在2种状态,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上5%的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  相似文献   

18.
罗皓  蔡俐  李奕成  刘磊 《生物信息学》2018,25(11):78-83
鉴于历史地图自身信息的模糊性,采用历史地图解译法对桂湖水系相关的历史地图进行解译绘制,通过解译图纸能较为清楚展示桂湖水系的演变过程,进而相对客观地总结其水系的演变特点。从城市水系与园林水源、水系周边建筑营建、水系空间形态划分3个方面,按照隋唐、宋代、明清、近代、现代的时间段对桂湖水系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从新都城市水系与桂湖园林水系的关系、水系周边建筑功能及附属空间属性的变化、水系形态的艺术划分3方面归纳总结水系演变特点: 1)新都城市水系与桂湖园林水系在形态结构联系上呈现出完整、完善、破坏、重建4个阶段,桂湖园林水系与新都城市水系在水系体系构成上经历融合、维持、撤离、融入4个阶段的变化。2)水系周边建筑功能经纪念性萌芽、公共性增强、纪念性强化、纪念性精炼的变化,其建筑附属空间布局经历游赏性空间错列分布、公共性空间沿岸排布、纪念性空间中心贯穿、纪念性空间核心主导的4个阶段,使得桂湖从以游玩聚会为主的驿站园林变为以纪念为主的公共园林。3)桂湖水系的形态结构划分呈一池三岛“粗”分、五岛两堤“概”分、五岛两堤“密”分与五岛两堤“旷”分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研究了从家蝇蛹体内分离的一种凝集素,研究了其免疫调节的性质。首先将收集的家蝇蛹在缓冲液中研磨,得到粗提物,经过亲和吸附、竞争洗脱等步骤得到了纯品。电泳结果表明家蝇蛹凝集素分子量大约为55kD。通过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6、IL-12等实验,证明了家蝇蛹凝集素浓度在5μg/mL时对与巨噬细胞分泌IL-6有显著增强作用,家蝇蛹凝集素的浓度在10μg/mL时对巨噬细胞分泌IL-12有显著效果。通过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可知家蝇蛹凝集素对于混合淋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以上试验结果说明家蝇蛹凝集素免疫调节作用,为天然免疫增强剂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