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陈奇伯  王克勤  齐实  孙立达 《生态学报》2003,23(8):1463-1469
在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以单位面积坡耕地生产某种生物产品的数量为土地生产力指标.以生产周期短的农作物为指示植物.具体探讨了地表径流损失和土壤流失分别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幅度。表土人工堆积处理的径流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坡耕地每损失1mm径流.供试作物产量平均下降5.0%~9.7%;小区铲土覆土模拟土壤流失的小区试验结果显示,每减少1cm表土,作物产量下降1.0%~3.1%.每增加1cm表层熟化土.产量增加0.8%~1.7%。在干旱年份.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作物减产每年平均为21.9%~80.0%.其中径流损失的比重占95.8%~98.2%,而土壤流失仅占1.8%~4.2%。作物品种不同.水土流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各异。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酰胺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宁省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坡耕地 1 758× 10 6 ha ,1 2 91× 10 6 ha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占坡耕地面积的 73 5%。其中中度侵蚀面积约 5 2 33× 10 5ha ,强度侵蚀面积约1 193× 10 5ha[1] 。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表土和水分养分 ,降低了耕地质量 ,破坏了生态环境 ,致使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情况严重的可造成切沟断垄 ,被迫弃耕 ,特别是遇到丰水年 ,沟壁不断扩张 ,沟壑越来越深 ,面积越来越大 ,致使大部分坡耕地遭到严重破坏 ,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等治理水土流失的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3.
郭涛  俞龙生 《生态科学》2014,33(4):781-787
基于 TM 遥感影像和 GIS 技术, 以粤西地区大方小流域为研究样区, 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研究大方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现状, 分析小流域内坡耕地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 流域内水土流失空间分布不均匀, 流域内坡度较大的坡耕地及陡坡开荒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影响流域土壤侵蚀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地形和土地利用因子, 流域内坡耕地尤其是陡坡荒地开发等人工活动干扰, 是造成流域内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提出流域内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为坡耕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夏建国  胡萃  刘芸 《生态学报》2006,26(11):3696-3703
借助中国坡面土壤流失预报方程(CSLE)估算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量,并重点对该区土壤侵蚀生态经济损失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直接经济总损失为1776.387万元,占同期当地第一产业总产值的5.001%,其中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林地和坡耕地,其次探讨了水土流失生态.经济面积边际损失比的概念,通过分析得出侵蚀所造成的直接经济边际损失每增加1万元,在此基础上,其生态价值的边际损失将增加76—91元。  相似文献   

5.
水土流失是我国现今一个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每年因为水土流失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因此全面开展水土流失的整治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其中,林业技术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技术治理水土流失的方式不仅经济环保,而且一旦成型,对于土壤的保护也是长期有效的,因此如何更好的将林业技术应用到水土流失的治理中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燕  刘宁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21,41(13):5106-5117
受气候和地形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带中的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但是,针对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时空格局变化,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水土流失变化趋势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以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分析了该区在2000-2015年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在RCP2.6和RCP4.5的未来气候情景下及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在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下,水土流失显著缓解;(2)川滇地区的西南部因植被盖度的增长和降雨的减少水土流失显著缓解,但四川省境内人口密集区农田面积增加以及降水增加造成水土流失大幅度加剧;(3)南方丘陵带受降水增加影响导致了部分区域的水土流失恶化;(4)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由于大部分地区降雨将减少使土壤侵蚀趋于缓解,但四川、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带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未来农田面积增加带来的水土侵蚀压力。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降雨减少的趋势,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提高草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占比,在减少耗水量的同时维持地表盖度,缓解水土侵蚀;此外,各区域仍需控制农田面积,而且需通过加强坡耕地上保水保土耕作措施降低农田区域的土壤侵蚀压力。  相似文献   

7.
定量地分析了广梅汕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生态效应,主要探讨了改造过程中生物量损失、水土流失的生态负效应及改造后水环境、大气环境得到改善的生态正效应.结果表明,广梅汕铁路电气化改造施工造成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共计334.5t,工程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量为689.0t.电气化改造后,龙川机务段每年生产污水的污染物排放数量将会减少,其中油类将减少21.9kg,COD减少76.1kg,SS减少145.3kg.经过电气化改造,全线每年减少耗油2.16万t,每年向大气减少排放153.21tCO、1085.42tNOx、47.47tSO2、328t碳烟和110.06tCnHm.随着植被恢复措施功能的显现,其生态负效应是逐年减弱的,因而该线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生态正效应远远大于其负效应,改造工程会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水患的思考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流域水患由来已久,长江流域的水患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全球的气候因素外,也有长江流域的环境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压力过大,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自清代后遭到严重破坏,并呈加剧的趋势,失去了涵养水源的功能,表土大量流失,使河床不断抬高是造成1998年特大洪灾的根本原因。应发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作用,调整林业的工作重点。将森林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围绕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题,结合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做出长江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建立长江流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林业的管理水平。政府应以法律和税收的形式保证每年要逐步增加对林业的财政投入,真正发挥森林在保护环境,国土保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细沟发育与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海鸥  郑粉莉  温磊磊 《生态学报》2018,38(19):6818-6825
细沟发育导致坡耕地表土和养分流失,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而细沟形态对坡面径流和侵蚀具有重要影响。分析了细沟发育过程、细沟形态特征及二者耦合关系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各自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细沟发育与形态特征研究中需要加强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
植被是地表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器",在能量交换、水循环、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降水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Hust指数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趋势,使用相对发展率(RDR)指数和重心转移模型分析了NDVI变化的时空差异,并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理论和Pettitt检验方法的NDVI与降水关系的变异诊断方法,识别了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降水关系的突变点,探讨了降水对NDVI变化的影响以及造成NDVI与降水关系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73.49%面积的NDVI在1998-2017年有呈现显著增加趋势(P<0.05),大部分地区NDVI在未来依旧呈现增加趋势;(2)黄土高原地区丘陵沟壑区与高原沟壑区的NDVI增加幅度大于黄土高原地区整体的增加幅度,而北部风沙区和农灌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边界区域的NDVI增加滞后于区域整体变化;(3) NDVI与降水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增强,两者关系在2006年发生显著突变(P<0.05);(4) NDVI呈现显著增加区域降水明显高于不显著变化区域(P<0.05),降水对NDVI变化存在一定影响,在丘陵沟壑区、高原沟壑区北部和东部河谷及土石山区北部NDVI和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然而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区域的降水并不存在显著变化趋势(P>0.05),因此造成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降水关系在2006年发生显著突变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类活动(P<0.05)。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降水的相互作用,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1.
反坡水平阶对坡耕地径流和泥沙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天然降雨径流小区,动态监测了澄江抚仙湖一级支流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降雨-径流过程及水土流失量,研究了反坡水平阶对云南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反坡水平阶对研究区地表径流调控率在49.5%~87.7%,产沙调控率在56.7%~96.1%,平均可削减地表径流65.3%、减少泥沙流失80.7%,产流产沙调控作用显著,且产沙调控作用更明显;原状坡面和反坡水平阶处理中各参数的变异系数均依次为:泥沙流失量>径流量>产径流降雨量.与原状坡面相比,反坡水平阶处理下径流量、泥沙量的相对偏离程度较小,说明反坡水平阶对研究区坡耕地水土流失调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黑土坡耕地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国庆  韩明钊  李永江  王恩姮 《生态学报》2020,40(16):5751-5760
东北黑土区自开垦以来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有机碳库长期处于亏缺状态,理论上也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以典型黑土区长期传统作业的坡耕地(30—60 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坡位(坡上侵蚀区和坡下沉积区)、不同土层(表土和底土)有机碳分布特征,估算不同开垦年限黑土固碳潜力及其恢复至固碳潜力所需的时间。结果表明:(1)总有机碳、有机碳密度以及碳饱和水平均表现为沉积区显著大于侵蚀区,表土显著大于底土,且均在开垦30a坡耕地达到最大值;(2)固碳潜力表现为侵蚀区(1.24—2.89 kg/m~2)显著大于沉积区(0.79—1.04 kg/m~2),底土(0.83—3.59 kg/m~2)显著大于表土(0.6—2.53 kg/m~2),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开垦30 a显著小于开垦40 a、60 a;(3)黑土坡耕地(30—60 a)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0—50 cm)达到固碳潜力分别需要20—181 a和13—66 a。黑土坡耕地固碳潜力的时空变异性在农业经营以及修复管理过程中需引起重视,以实现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杂草在农业生产上造成的损失很大,不仅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而且成为多种多样病虫害的媒介。美国1930年统计,其全国每年因杂草为害平均最少损失450万美元,而根据最新的资料,其每年损失甚至超过5亿美元,这个数字比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要大许多倍。  相似文献   

14.
<正> 杂草的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昆虫或其他生物压低某种杂草的方法。用于防治杂草的生物种类很多,其中包括昆虫、植物病原菌、线虫、鱼、蜗牛、海牛以及鹅等等。因为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有效的除草天敌是昆虫,所以本文涉及的内容,自然也以昆虫为主。 我们知道,杂草对农业的影响很大。有人估计,美国由于杂草给农业造成的损失约为虫害和病害损失之和的2倍;另有人估计,杂草给美国农业造成的损失等于虫害和病害损失的总和,仅次于水土流失的损失,在1950—1960年的10年中,每年损失达51亿美元。虽然上述两种估计有差别,但都能说明杂草对农业危害的严重性。近年来,由于施用新型的除草剂,杂草的威胁有所缓和,但是化学除草剂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这是我们所熟悉的。生物防治杂草的价值在于:它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水土流失面积44300平方公里,占全省山地、丘陵的79.3%。以沂蒙山区最为严重,蒙阴县具有代表性,平均每亩耕地每年流失土壤2.09米3,使土层减少3毫米。对自然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如开荒、滥牧、栽培植被的不合理布局和种植等。恢复森林是水土保持的根本措施,同时必须禁止不合理的开荒、滥牧和耕作方式,以及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才能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从而发展生产和提高群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植物病毒是病毒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病毒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最先是在植物病毒领域里取得的。这类病原物给很多重要经济作物造成巨大危害,全世界每年农作物的损失达200亿美元。20世纪初对植物病毒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理学领域,随着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陇东黄土高原崩塌滑坡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文波  刘文兆  侯甬坚 《生态学报》2008,28(12):5917-5926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调查,发现此次地震造成的崩塌和滑坡,以小型为主,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现代侵蚀沟边缘部位的断崖和陡坡上。地震在塬面、缓坡丘陵和川台地上所造成的崩塌,与窑洞住宅和采矿业的分布基本一致。此次地震虽未造成大中型崩塌和滑坡,但对该地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可改变微地貌、使未来几年内的土壤流失量有所增加等。认为在黄土高原地区,地震烈度到达Ⅳ度以上,就会引起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对于我国地震高发区之一的黄土高原而言,探讨水土流失的成因时,须要关注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的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及机理对该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探索喀斯特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 降雨强度较小时(30、50 mm·h-1),水土流失以地下孔(裂)隙流失为主,当降雨强度较大时(80 mm·h-1),土壤侵蚀以地表流失为主;地表径流模数和输沙率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孔(裂)隙度的增加而减小.地下径流模数在0.37~0.52 L·m-2·min-1,地下输沙率在0.81~1.93 g·min-1,二者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门头沟区资源开发价值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对1949—200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煤矿资源开采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损失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煤矿开采主要导致固废处置与压占损失、塌陷区复垦成本与粮食损失、水源涵养损失、居民搬迁损失和水土流失损失;研究期间,门头沟区煤炭开采所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价值约543亿元, 是其市场销售价值(59亿元)的9倍左右, 且其很难或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盛浩  宋迪思  周萍  夏燕维  张杨珠 《生态学报》2017,37(14):4676-4685
了解底土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数量和化学结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科学评价区域土壤有机质动态和碳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花岗岩红壤丘陵区同一景观单元的天然林地(常绿阔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杉木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采用化学分析结合光谱扫描(紫外光谱、二维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底土(0.2—1 m)和表土(0—0.2 m)DOM数量和结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58%—87%的DOM贮存在底土中。天然林地土壤的DOM数量最为丰富,底土DOM的宏观化学结构比表土更为简单,以碳水化合物、类蛋白为主。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利用方式后,底土DOM的损失量(26%—41%)超过表土(12%—49%),冬季比夏季更为凸显;这反映底土DOM数量对人为干扰和植被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同时,底土DOM宏观化学结构趋于复杂化,芳香类、烷烃类和烯烃类的化学抗性物质出现积累的现象。DOM光谱曲线形状、特定峰值、特征值对土地利用的响应敏感,对人为干扰后植被、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具有生态指示意义。研究显示,天然林地转变为其他利用方式后,不仅导致底土DOM的损失,也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品质,长期上削弱底土的碳库稳定性和碳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