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鸟指那些生态上依赖湿地生存的鸟类,但水鸟利用的湿地却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栖息地之一。目前,被列入国际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全球约1000个,总面秘达8000万公顷。  相似文献   

2.
不同尺度下停歇点湿地对迁徙水鸟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强  马克明  李金亚  张育新 《生态学报》2017,37(8):2520-2529
停歇点湿地是迁徙水鸟重要的能量补给地,在水鸟每年的往返迁徙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迁飞路线上的停歇点湿地正发生剧烈变化。各个停歇点湿地的生境变化及周围环境不仅是影响水鸟栖息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还改变了各路线上迁徙水鸟的种群大小和群落多样性。分析不同尺度下停歇点湿地影响迁徙水鸟种群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和环境因素,不仅有助于理解各停歇点景观变化的生态效应,也可为迁徙水鸟种群保护提供理论支持。首先分析了在栖息地斑块尺度上停歇点湿地内的水、食物、栖息地格局和人类干扰等生态要素对水鸟觅食和栖息活动的影响;其次,分析了景观尺度上湿地周围的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外来生物等环境条件在各停歇点对水鸟栖息地质量的改变;最后,基于多尺度条件下湿地影响因素的耦合效应,分析了当前湿地生境与水鸟种群关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了对湿地和水鸟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湿地的退化和消失,水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掌握水鸟分布格局的地区特异性信息是开展水鸟保护的重要前提.云贵高原湿地为中国水鸟六大分布区之一,过去的研究多限于该区域内单个湿地冬季水鸟的调查,为获知云贵高原湿地水鸟整体分布的时间和空间格局,采用文献数据收集法对云贵高原15个重要湿地的水鸟分布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2.2%。3月和10月是若尔盖湿地水鸟的高峰期,11月是低谷期,主要是由于水鸟的迁离和越冬水鸟尚未到达的缘故。尕海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物种数和水鸟数量占了整个若尔盖湿地较大的比例。卫星跟踪的结果表明,青海湖斑头雁在若尔盖湿地与云南和贵州的越冬水鸟汇合,因此加强若尔盖湿地禽流感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若尔盖湿地水鸟资源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 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 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2.2%。3月和10月是若尔盖湿地水鸟数量的高峰期;11月是低谷期,主要是由于水鸟的迁离和越冬水鸟尚未到达的缘故。尕海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物种数和水鸟数量占了整个若尔盖湿地较大的比例。卫星跟踪的结果表明,青海湖斑头雁(Anser indicus)在若尔盖湿地与云南和贵州的越冬水鸟汇合,因此加强若尔盖湿地禽流感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水鸟种群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宁 《动物分类学报》2007,32(4):831-834
水鸟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并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2002年以来,省林业厅鸟类调查组对我省的鸟类资源及分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湿地水鸟有10目20科113种.本文阐明了我省水鸟的种类、地理分布及保护价值,并讨论了陕西湿地水鸟种群现状、面临的威胁和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湿地与水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概述中国湿地类型、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水鸟分布的6大区域并分析了它们对水鸟迁陡的重要意义,讨论了中国湿地及水鸟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水鸟群落多样性特征可以反映湿地公园内不同功能区的栖息地质量。除了研究水鸟群落的Alpha多样性, 其Beta多样性在空间维度上的物种周转和嵌套组分可以衡量不同功能区物种保护意义。为掌握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水鸟资源以及湿地公园建设成效, 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桐城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设置14个观测点进行水鸟调查。结果显示, 该湿地公园共有水鸟6目15科54种, 以冬候鸟为主(占53.70%); 鸟类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种35种(占64.81%)、东洋界种8种(占14.81%)和两界广布种11种(占20.37%); 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 安徽省重点保护鸟类12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中的近危(NT)物种2种, 易危(VU)物种3种, 濒危(EN)物种1种。各功能区间水鸟多样性差异明显, Shannon-Wiener指数以湿地保育区最高(2.33), 恢复重建区最低(2.05); 恢复重建区与湿地保育区相似性最高(0.8889), 游客开放区与湿地保育区相似性指数最低(0.5000); 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之间的水鸟群落Beta多样性周转组分高于嵌套组分, 其余功能区之间Beta多样性的嵌套组分均高于周转组分。研究结果表明, 嬉子湖湿地公园功能区设置基本合理, 且湿地保育区内水鸟群落结构最为稳定, 但在关注湿地保育区的同时, 也应加强恢复重建区建设, 提高该功能区栖息地的生境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段后浪  于秀波 《生态学报》2023,43(15):6354-6363
中国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滨海湿地退化导致水鸟栖息地类别和面积发生了很大转变,影响迁徙水鸟种群数量的稳定性。然而,土地利用变化在哪些区域和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迁徙水鸟的栖息地分布尚不清晰。以土地围垦典型区域黄渤海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以受胁濒危水鸟物种勺嘴鹬、大滨鹬、大杓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遗鸥、黑嘴鸥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和GIS空间分析,模拟2000、2015、2020年水鸟栖息地时空分布,探索过去20年栖息地分布的时空变化,分析水鸟种群变化趋势,识别水鸟栖息地保护优先区域,提出水鸟栖息地保护管理建议。结果显示:2000—2020年,8个水鸟物种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沿岸、如东-东台沿岸区域。所有物种的栖息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7个物种栖息地下降比例超过50%,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盐城沿岸、东台条子泥、小洋口沿岸,滨海湿地丧失是导致水鸟栖息地面积下降的直接因素。7个物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所确定的水鸟保护优先区面积达240.32 km2...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沿海湿地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支撑着具有国际意义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上的数百万迁徙水鸟,还孕育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沿海湿地保护还受湿地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是介绍中国沿海湿地健康状况、保护进展与热点问题的双年度评估报告。重点介绍中国沿海湿地保护十大进展和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  相似文献   

11.
程成  谢乔  李飞  卢刚 《动物学杂志》2019,54(5):636-645
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调查了海南岛17个沿海红树林湿地春、夏、秋、冬四季的湿地鸟类。共记录水鸟74种,隶属5目12科,其中,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为海南鸟类分布新记录种。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洋浦湾的新英作为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新的越冬点被发现。全岛水鸟数量较多的地点在万宁小海、海口东寨港和乐东莺歌海,种类较多的地点在东寨港、东方四更和莺歌海。Jaccard指数分析表明,栖息地具有相似适合度的地方,水鸟种类相似性更高,人工湿地之间的水鸟相似性高,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之间的水鸟相似性低。海南岛沿海红树林湿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变化,秋、冬季种类多、数量丰富,春、夏季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鸻鹬类在春、冬季种类和数量占比均为最大,秋、夏季数量最多的为鹭类。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得出东寨港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东寨港和莺歌海的均匀度指数表现较高。研究表明,海南岛的沿海红树林湿地是很多水鸟的重要栖息地,保护红树林是保护湿地水鸟多样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利用香港天文台潮汐预报资料,对2002年2-4月间在福红树林生态公园的水鸟观察活动进行分析,探讨福红树林湿地公园和米埔自然保护区海滨的地形差异和潮汐变化对两地水鸟活动产生的不同影响,确定福田红树林湿地公园水鸟观察时机。  相似文献   

13.
崇明东滩湿地是鸻形目水鸟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迁徙停歇地。本文借助Landsat ETM+遥感影像对研究地区2000—2010年鸻形目水鸟适宜生境(海三棱藨草和滩涂湿地)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借助FRAGSTATS景观指数对适宜生境的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鸻形目水鸟的适宜生境的总面积为10305.52 hm2,仅次于深水区湿地(15918.66 hm2)。海三棱藨草和滩涂湿地的总面积在2000—2006年缓慢增加(从10448.2hm2增加到10696.5 hm2)。海三棱藨草和滩涂湿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由深水区湿地转化而来,而其面积的减少主要被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所取代。与2000年相比,海三棱藨草和滩涂湿地的景观异质性和破碎程度在2010年趋于增加(2000—2006年趋于增加,2006—2010年趋于下降)。在整个景观尺度上,所有湿地的异质性和破碎程度在2000—2006年趋于增加,而在2006—2010年趋于下降。从景观特征来看,研究地区鸻形目水鸟适宜生境的质量(生境组成/要素配置、复杂性、连接性和异质性等)在2000—2006年趋于下降,而在2006—2010年趋于增加。本文结果有助于指导湿地修复与营造策略的制定,以更好地实现在长江河口湿地保护迁徙鸻形目水鸟。  相似文献   

14.
利用香港天文台潮汐预报资料,对2002年2~4月间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水鸟观察活动进行分析,探讨福田红树林湿地公园和米埔自然保护区海滨的地形差异和潮汐变化对两地水鸟活动产生的不同影响,确定福田红树林湿地公园水鸟观察时机.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xent模型的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多样性热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滨海湿地和水网湿地,是水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基于55种水鸟的分布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热点地区。研究表明:影响水鸟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是降雨量季节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距离水源的距离,水鸟丰富度最高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南区域,呈现往内陆地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当地水资源空间分布一致。水鸟多样性热点地区分布在东南部沿海一带,集中在珠海、江门、深圳、中山等市。研究结果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参考,对维持该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湿地水鸟     
正湿地水鸟(Waterbird)是指在生态上依赖于湿地,生活史某一阶段依赖于湿地,且在形态和行为上形成适应特征的鸟类。它们栖息于湿地,依水而居。或在深水中游泳和潜水,或在浅水、滩地与岸边涉行,或在湿地上空飞行。不同的类群和种类,与湿地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许多种类不仅在湿地环境中栖息和觅食,还在湿地中营巢繁殖,也有些种类仅在湿地中栖息或觅食,但选择岛陆环境营巢孵育后代。但不论其生态习性如何,湿地水鸟在喙、腿、脚、羽毛和体型,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均显示出长期适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围填海对湿地水鸟种群、行为和栖息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鸟对湿地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所以被认为是监测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围填海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对水鸟的种群、行为和栖息地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种群生态方面分析围填海对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从水鸟行为方面归纳围填海对鸟类取食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的影响;从水鸟栖息地利用方面探讨围填海对水鸟栖息地利用和适宜生境选择的影响。围填海通常会降低生境专性鸟类种群数量,但对生境泛性鸟类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小。围垦强度决定着鸟类多样性大小。适度的围垦使得生境多样化,有利于鸟类多样性的增加;过度的围垦则使得水鸟生境破碎化,从而导致多样性下降。围填海后的生境状况影响着水鸟的取食、繁殖、迁徙、社群行为及栖息地的选择。滩涂面积的减少以及植被群落的改变不利于涉禽的觅食栖息,而养殖塘等人工湿地则为游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以及良好的栖息环境。扩大研究的时空尺度可全面分析围填海对鸟类的影响机制;将多种水鸟结合在一起并分析其对围填海的响应机制应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滨海湿地鸻鹬类水鸟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尤其对于该线路上的鸻鹬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环渤海地区12处典型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6-2020年每年春季开展水鸟调查,明确了鸻鹬类水鸟群落组成及其时空变化,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了鸻鹬类水鸟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评估了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鸻鹬类水鸟7科51种,几乎全部为旅鸟。全球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3种,近危物种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8种。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个体数量最多。(2)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辽河口、天津北大港等河口湿地,水鸟种类多,单位面积水鸟数量较少。(3)河北沧州沿海、山东滨州贝壳堤岛及其周边区域为环渤海地区湿地集中区,水鸟种类较多。(4)综合影响强度为保护强度>食物>气候,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水鸟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5)建议将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提升至国家级,扩大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对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辽河口覆盖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研究结果能为环渤海地区鸻鹬类水鸟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9.
菜子湖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 为越冬水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引江济淮”工程拟通过菜子湖调引长江水, 向巢湖和淮河输送水资源。工程实施后, 菜子湖冬季水位将明显抬升, 改变原有自然节律, 导致湿地景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可能对在此越冬的水鸟产生重要影响。结合遥感影像、水位季节动态及野外水鸟调查, 分析不同水位时各类湿地景观斑块的分布及面积, 预测工程实施后湖泊水位变化对越冬水鸟栖息地的影响。2016年和2017年两次同步调查共记录到水鸟49450只, 隶属于6目12科42种。菜子湖水位和湿地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 10月份水位开始下降, 暴露多种湿地景观斑块, 泥滩和草滩面积随水位下降而增加, 为多种越冬水鸟提供觅食地。泥滩和草滩的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 越冬水鸟的空间分布与此相适应。“引江济淮”工程实施后, 菜子湖冬季水位较高, 导致大量泥滩和草滩不能暴露, 越冬水鸟栖息地丧失严重, 如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EN)、白鹤(Grus leucogeranus) (CR)、白头鹤(Grus monacha)(UV)和鸿雁(Anser cygnoides)(UV)等濒危物种。为降低工程对越冬水鸟栖息地的影响, 建议工程实施后菜子湖越冬期水位应不超过11.5米。  相似文献   

20.
水鸟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状况的指示物种,水鸟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识别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和湿地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开展了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的调查监测,采用GIS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其不同区域水鸟群落结构和季节性变化、水鸟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同区域均表现出以雁鸭类等游禽为优势种的水鸟群落特征,衡水湖西湖和滏东排河的水鸟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衡水湖东湖的水鸟种群数量最大,滏阳新河的鸻鹬类种群数量相对较大。(2)不同区域水鸟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夏季涉禽数量明显增多,但仅在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东湖、西湖和滏阳新河成为水鸟群落的优势种;9月之后各区域游禽种数和种群数量占比均明显上升,雁鸭类成为优势种群。(3)水鸟物种丰富度和种群数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在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恢复区、滏东排河和小湖隔堤两侧等地;不同类群水鸟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雁鸭类分布较为分散,鸻鹬类、鹤鹳类水鸟分布更为集中;栖息地状况是影响衡水湖水鸟多样性的主要因素。(4)衡水湖水鸟保护优先区包括湿地恢复区及周边区域、南李庄鱼塘、良心庄鱼塘及周边区域、东湖的姊妹东岛、小湖隔堤两侧等5个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94%。研究结果为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水鸟保护策略制定、栖息地保护修复提供了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