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先期PNAS在线版报道,在一个幸存于吸入型炭疽肺炎综合症患体内分离到的蜡样杆菌中发现了编码炭疽毒素的质粒,这是首次在炭疽杆菌以外的自然微生物中发现完整炭疽质粒。  相似文献   

2.
前言 近年来,国外对炭疽毒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根据目前炭疽病的预防及其治疗现状,研究此一问题有其现实意义。目的在于:了解毒素的作用机理;发展新的免疫制剂;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仅就炭疽毒素的性质作一概述。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在作为参考时,有待于去伪存真,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β-内酰胺酶类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对抗耐药细菌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之一。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出现,无疑给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带来严峻的考验。临床上发现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常含碳青霉烯酶,可分为A、B、D三类:A类为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s,KPCs),B类为是新德里金属酶(new Delhi metalloenzyme,NDM)、亚胺培南酶(imipenemase,IMP)和维罗纳整合子金属β-内酰胺酶(verona integronencoded metallo-β-Lactamases,VIM),D类为是苯唑西林酶(Oxacillinase,OXA)。目前发现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大都位于质粒上,使得这些耐药基因能够在细菌之间进行水平或垂直传播。该文将介绍近年编码不同碳青霉烯酶的基因通过质粒的介导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分布、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科学防控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辣椒炭疽病菌毒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欧阳丰  谢丙炎 《真菌学报》1993,12(4):289-296
辣椒炭疽病菌(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psici)在25-28℃的Czapek-Dox培养液中振荡培养时分泌出毒素,这种毒素能引起辣椒叶片形成坏死斑,类似于病原菌侵染形成的症状。辣椒叶煎汁培养液和Czapek-Dox培养液适于C.capsici的生长和产毒,生长适宜温度和范围分别为25℃和pH6-7,在25-28℃,pH6-7的条件下培养滤液毒性最强;光线和通气条件可促进C.c  相似文献   

6.
辣椒炭疽病菌(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psici)在25—28℃的Czapek-Dox培养液中振荡培养时分泌出毒素,这种毒素能引起辣椒叶片形成坏死斑,类似于病原菌侵染形成的症状。辣椒叶煎汁培养液和Czapek-Dox培养液适于C.capsici的生长和产毒,生长适宜温度和范围分别为25℃和pH6—7,在25—28℃,pH6—7的条件下培养滤液毒性最强;光线和通气条件可促进C.capsici的生长和产毒;培养14天的培养滤液毒性最强。培养滤液经丙酮沉淀及离子交换树脂柱和Sephadex G-50柱层析将毒素纯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毒素为多聚糖类物质。生物检测结果表明:培养滤液和C.capsici毒素溶液能抑制辣椒、绿豆、豌豆、豇豆种子胚根生长;并能使辣椒幼苗发生萎蔫,这一作用与辣椒品种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炭疽毒素的细胞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疽杆菌外毒素是三组分蛋白质,构成两种毒素。水肿因子(EF)和致死因子(LF)分别是腺苷环化酶和金属蛋白酶,保护性抗原(PA)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将水肿因子或致死因子转移进细胞内发挥毒性作用。在哺乳动物细胞上己发现有两种受体,分别是肿瘤内皮标志8基因编码的细胞表面蛋白ATR/TEM8和毛细血管形态发生基因2编码的细胞表面蛋白CMG2。这两种受体蛋白的生理功能都不十分清楚,它们之间的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40%~60%)。氨基酸序列主要分信号肽、细胞外主基、跨膜区、脑浆尾四个区,细胞外主基内含von WIlle-brand因子A主基或称整合素插入主基(VWA/I主基),VWA/I主基内有金属离子依赖性粘连位点(MIDAS),是主基与PA蛋白质相互作用所必不可少的。这两种受体都有几种异构体,主要差异在于胞浆尾区的氨基酸长度不同。两种VWA/I主基都有封闭PA功能,阻止细胞中毒的作用,有望作为抗毒素治疗炭疽。  相似文献   

8.
人吸入炭疽菌Bacillusanthracis的孢子时 ,炭疽菌便释放 3种蛋白质 ,这 3种蛋白质结合起来形成炭疽毒素 .这 3种蛋白质的组合使血压骤降 ,引起出血 ,并导致昏迷与死亡 .其中 1个蛋白质称为保护性抗原(PA) ,它与细胞表面的 1个受体相结合 ,并由酶将它粘着在结合处 .PA与受体的粘着部分称为PA6 3,它为其他 2个炭疽毒素蛋白提供停靠于细胞的位置 .这 2个炭疽毒素称为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 .炭疽毒素一旦装配好 ,致死因子便得以进入细胞 .在致死因子进入细胞的入口处 ,其割断蛋白质而引起一连串事件的起动 ,这导致产生炭疽…  相似文献   

9.
10.
11.
炭疽毒素及其细胞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疽毒素由 3种蛋白组成 :保护性抗原 (protectiveantigen ,PA)、致死因子 (lethalfactor,LF)和水肿因子 (edemafactor ,EF) .综述炭疽毒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主要介绍炭疽毒素的关键致病因子———LF的结构与功能 ,炭疽毒素膜转运成分PA的结构及其受体 (anthraxtoxinreceptor ,ATR)和其cDNA克隆的结构 ,并讨论了在炭疽的治疗、预防和毒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可能应用 .  相似文献   

12.
炭疽毒素受体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血管内皮标志物8(TEMS)和毛细血管形态发生蛋白2(CMG2)是已知的两个炭疽毒素受体,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当炭疽杆菌侵染细胞时介导炭疽毒素进入宿主细胞.这两个受体都是涉及到细胞外基质动态平衡的I型跨膜蛋白,并且都因为它们在血管生成或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增强而被发现.有研究发现TEM8能够调节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形成,而CMG2则在内皮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它们与整联蛋白同源性较高,但它们确切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中,主要讨论这两种蛋白的结构和它们作为炭疽毒素受体介导炭疽毒素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然后我们简单探讨一下TEM8在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我们展望了下一步炭疽毒素受体研究的热点-它们的配体及生理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毒素中和试验的操作细节标准。此实验室试验,测量含炭疽致死毒素抗体抗血清的特异性保护J774A.1细胞抗炭疽芽胞杆菌致死毒素的细胞毒性作用的能力,其比色试验建立在活细胞降解MTT的基础上,用炭疽吸附疫苗(AVA)制备的人和家兔抗血清验证这个试验结果。试验结果显示高水平的重复性和复现性,尤其是  相似文献   

14.
Nature 2 0 0 1年 4 14卷 6 86 0期 2 2 5~ 2 2 9页报道 :炭疽杆菌 (Bacillusanthracis)分泌的三联毒素可侵犯宿主的免疫系统 ,使宿主在全身感染后死亡。在这三种毒素中 ,有两种毒素可通过酶促作用损害哺乳动物细胞液内的底物。其中 ,水肿因子是一种腺苷酸环化酶 ,可通过多种机理包括抑制吞噬作用 ,损害宿主的防御能力 ;致死因子 (LF)是一种依赖于锌的蛋白酶 ,可裂解巨噬细胞。第三种因子 (毒素 )称为保护抗原 (PA) ,可结合于细胞受体 ,并将酶促组分提供给细胞液。最近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Kennet…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炭疽致死毒素在巨噬细胞中引起细胞自噬现象以及细胞自噬对炭疽致死毒素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单丹磺酰尸胺(MDC)荧光染色、Western印迹检测研究炭疽致死毒素作用后的巨噬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自噬对炭疽致死毒素毒性的影响。结果:采用以上3种方法,在巨噬细胞J774A.1中均可检测到细胞自噬现象;通过诱导或抑制细胞自噬,分别提高或降低了炭疽致死毒素的半数致死浓度。结论:炭疽致死毒素在巨噬细胞内能引起细胞自噬现象;细胞自噬能减弱炭疽致死毒素对巨噬细胞的毒性。  相似文献   

16.
卡那霉素产生菌Kp958-4具有控制抗菌素产生和孢子形成的质粒。 Kp958-4经吖黄素处理,可使产生抗菌素和形成孢子的能力消失。经连续23次传代,受抑制的性状仍保持稳定,在分得的1.21×10~6个菌落中,形态纯一,始终未发现回复突变。性状消除株Ko42-7与生产菌Kp958-4甲硫氨酸缺陷型,经诱变剂NTG处理,Ko42-7未有回复突变发生,而Kp958-4(met)回复突变频率达3.79×10~(-7)。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Kp958-4菌株也有质粒带出现。初步证实,卡那霉素产生菌Kp958-4具有质粒。  相似文献   

17.
黏菌素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由于其副作用大,一直以来黏菌素在临床中很少被使用。近年来,随着多重耐药菌,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产生,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过去通常认为,黏菌素耐药性由染色体介导,无法在细菌间水平传播。mcr1基因的发现证明黏菌素耐药性还可能通过质粒介导水平传播。本文将介绍多种黏菌素耐药基因mcr及其流行特征、MCR作用机制和分类特点,为黏菌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支持,以及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NatureBiotechnology 2 0 0 1年 19卷 10期 95 8~ 96 1页报道 :炭疽毒素是由炭疽杆菌 (Bacillusanthracis)产生的。在临床上 ,炭疽病是罕见的 ,但目前由于在生物战争和恐怖行为中有可能使用炭疽杆菌 ,因而引起科学家对炭疽病的日益增加的关注。如所周知 ,炭疽杆菌毒素是由保护抗原 (PA) ,即单一的受体结合部分 ,以及两种酶促部分 ,即水肿因子(EF)和致死因子 (LF) ,共同组成的。这 3种蛋白作为无毒的单体从炭疽杆菌体内释出后 ,就扩散到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的受体 ,并组配成为有毒的可结合于宿主细…  相似文献   

20.
<正> 已曾报导林肯霉素(Lincomycin)可刺激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LT)的产生,但其机制尚未清楚。我们发现轻度抑制细菌生长的林肯霉素浓度,也可刺激携带RP4质粒大肠杆菌K12的TEM-2β-内酰胺酶的活性。设想林肯霉素的刺激作用机制可能是相同的,因为LT和β-内酰胺酶都是质粒编码的分泌性蛋白;所以我们研究了林肯霉素对携带相应质粒的大肠杆菌LT和β-内酰胺酶合成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