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尖端赛多孢子菌脑脓肿感染1例,并探讨真菌的鉴定及其对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取患者颅内引流物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对分离菌做基因测序和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点和基因测序结果鉴定为尖端赛多孢子菌,药敏试验显示对两性青霉素B、氟康唑耐药,对伏立康唑敏感。结论尖端赛多孢子菌导致的真菌感染较少见,其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分析。伏立康唑对该菌株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真菌,作为一种双相型真菌,室温培养为菌丝相,37℃则为酵母相。哪一种生长状态的药敏试验结果更准确可靠、并能指导治疗尚有争议。就此对其体外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方案的改良以及试验条件的探索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加及耐药现象的出现,借助真菌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已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以往真菌药敏试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的方法,有关真菌标准化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的建立,以及一些更为简便,改良方法的发展,使各实验室能够为临床提供具有可比性准确的药敏结果,为制定敏感和耐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真菌药敏试验的标准化问题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尖端赛多孢子菌及细菌引起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多重感染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连续采集患者左侧腹股沟分泌物或坏死组织行真菌和细菌培养,同时对阴茎冠状沟和包皮做病原菌检查;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鉴定致病真菌,采用MIC方法进行真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抗真菌治疗前患者左侧腹股沟分泌物连续4次行真菌培养,均检测出尖端赛多孢子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对伏立康唑有较低的MIC值。结论尖端赛多孢子菌的感染少见,且难治疗,极易感染免疫低下的患者合并细菌引起多重感染;及时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早进行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主要包括真菌血症、单个器官感染和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常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因患有血液病或化疗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活检和血培养等。由于毛孢子菌属种间鉴定的困难和标准化体外药敏试验的缺乏,毛孢子菌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报道国内少见的由尖端赛多孢导致的化脓性关节感染伴骨髓炎和多育赛多孢的血行播散感染。方法取患者1的关节冲洗液和患者2的外周血标本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鉴定致病菌种,并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两个病例分别培养出尖端赛多孢和多育赛多孢。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两种菌对伏立康唑有较低的MIC值,而都对两性霉素B高耐。结论赛多孢菌的感染少见,且难治疗。应加深对少见真菌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赵坚  任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4):361-362,36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下呼吸道病原菌群的分布及分析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对仙居县人民医院呼吸病房收治的128例AECOPD患者的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ECOPD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1.95%,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21.4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真菌占14.88%;2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占20.31%。体外药敏试验发现:亚胺培南对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敏感性,万古霉素对大部分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好敏感性,检出的真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氟康唑、依曲康唑均保持较高敏感性。结论 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率和混合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国内首例多育赛多孢菌致鼻窦炎,并探讨致病菌的鉴定及其对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方法取患者左侧上颌窦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分离菌株β-球蛋白、rDNAITS序列分析确切鉴定,对分离菌进行7种抗真菌药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点和基因序列结果鉴定为多育赛多孢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结论多育赛多孢菌所致的真菌病较少见,其确切鉴定靠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分析。该菌株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9.
北京朝阳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院内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标本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对真菌(丝状菌)用棉蓝染色直接镜检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50株真菌标本中,念珠菌396株,占88.0%;真菌(丝状菌)54株,占12.0%。分离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氟康唑90.15%,两性霉素B97.98%,伊曲康唑91.67%,氟胞嘧啶89.1%。结论院内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最为多见,特别是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  相似文献   

10.
8a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回顾性分析近8a自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深部感染真菌,利用ATB FUNGUS3真菌药敏卡进行体外药敏试验。2003年至2010年共检出9 854株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19.9%上升至2010年的34.3%。院内深部感染的真菌主要分布于内科(55.9%);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84.6%);主要菌种为白色念珠菌(60.9%);非白色念珠菌比例逐年增高。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深部真菌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5-氟胞嘧啶耐药率分别为0.9%、4.0%和4.6%;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为28%。临床深部真菌感染逐年增加,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应重视临床真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和耐药性监测,才能有效地控制深部真菌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浅表致病真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和M38-A2方案,采用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常见浅表致病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8种药物对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其中特比萘芬(GM MIC,0.011μg/mL,MIC范围,0.004~0.06μg/mL)具有最强的抗真菌活性。咪康唑(GM MIC,0.147μg/mL,MIC范围0.015~1μg/mL)具有最强的抗念珠菌活性。酮康唑(GM MIC,0.097μg/mL,MIC范围0.03~1μg/mL)则对马拉色菌具有最佳体外抗真菌效果。结论体外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常见浅表致病真菌对8种常用抗真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酮康唑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念珠菌、马拉色菌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和萘替芬对皮肤癣菌具有最佳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酵母样真菌感染的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酵母样真菌在临床标本中的菌型分布情况;了解临床常见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使用抗真菌药提供依据.方法: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对分离的菌株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FUNGUS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酵母样真菌256株,其构成比:白色念珠菌161株(62.88%)、热带念珠菌58株(22.8%)、高里念珠菌12株(4.69%)、酵母菌10株(3.91%),未定型7株(2.73%);91株酵母样真菌药敏结果:5-FC敏感率95.6%、AmB 100%、NYS 93.4%、MIZ 80.2%、ECO 81.3%、KET 84.6%.11株MIZ耐药株,2株同时耐ECO与KET,9株为ECO中介、8株为KET中介,15株耐药株有10株为热带念珠菌.结论: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酵母样真菌种类日渐增多,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大部分酵母样真菌对抗真菌药敏感,咪唑类药物有交叉耐药,多数热带念珠菌有耐药性.因此,酵母样真菌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球形孢子丝菌黑素对抗真菌药特比萘芬(TRB)、氟康唑(FCZ)、伊曲康唑(ICZ)和两性霉素B(AMB)的作用。方法利用琼脂平板涂布法比较球形孢子丝菌黑素野生株(MEL+)与白化突变株(MEL-)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黑素对抗真菌药浓度的影响;利用HPLC法,分析黑素对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结果药敏结果显示,在AMB的(4~16)μg/mL和ICZ的(0.06~0.25)μg/mL浓度间,MEL-生存率显著低于MEL+;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显示,黑素可以显著降低AMB的浓度(P0.01);HPLC图谱显示,黑素加入后AMB出现新峰。结论球形孢子丝菌黑素能够抵御AMB和ICZ对菌株的杀伤,并提示黑素可能对AMB进行转化,从而降低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4.
连续5年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真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调查2002-2006年华西医院住院患者无菌体液标本真菌培养的情况,分析真菌菌种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标本接种沙堡弱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采用科马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和API-20CAUX鉴定系统结合形态学进行菌种鉴定,使用念珠菌药敏试条(ATB-Fungus 2)对2006年来自血液标本中的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2-2006年间检出的阳性样本数依次为7株、22株、39株、32株及57株;血液来源73株,清洁中段尿来源59株,是主要样本来源;分离真菌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占70%以上;2006年血培养中共分离出16株念珠菌,体外药敏情况详见文中。结论临床无菌体液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菌株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同时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等菌株也有出现;样本来源以血液、清洁中段尿为主;体外药敏总体耐药率低,但是逐渐出现了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1例由胶红酵母感染引起的真菌血症。方法通过对患者血培养分离致病菌,并作API 20C AUX及DNA序列测定鉴定菌种,采用抗真菌药敏纸片法对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出现右乳肿块5个月行右乳肿块穿刺活检术,术后高热,发生于每日下午至夜间。2次查血真菌培养均为阳性,经菌落观察、API 20C AUX鉴定及基因测序,鉴定为胶红酵母。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耐药。未予治疗,24d后自愈。结论胶红酵母菌血症在国内罕见报道,其菌株毒力相对较低,在免疫功能正常患者中,部分病例可自愈。  相似文献   

16.
651株深部真菌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真菌耐药性变化趋势,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疑为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采样,用沙保罗培养基进行真菌分离,用ATB鉴定卡作菌种鉴定,用ATBFUNGUS板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占57.6%。真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保持较高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敏感率分别为94.99%和98.99%。结论深部真菌感染主要由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引起,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保持较高的体外活性,两者仍是治疗真菌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83株呼吸道分离真菌的菌种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真菌为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属于呼吸道的过路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发生内源性感染。近年来各类标本,尤其是呼吸道标本或咽拭子真菌的检出率明显上升,且耐药性不断增加,为及时了解这一变化趋势,本文对83株自呼吸道分离的真菌,用VITEKAutoMicrobicSystem(AMS)进行菌种鉴定,用ATBFungus(ATB)进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83株真菌自我院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住院及门诊病人的痰液或咽拭子中分离所得。1.2 菌种鉴定 用AMS进行菌种鉴定,鉴定值≥0.80。1.3 药敏试验 用ATB进行药敏试验,所测…  相似文献   

18.
佳乐麝香和镉复合污染对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佳乐麝香(HHCB)和Cd单一、复合污染对培养10周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HCB和Cd单一、复合污染对土壤细菌(单一Cd除外)和真菌数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500、1000 mg·kg-1的HHCB和10 mg·kg-1Cd单一、复合污染对土壤细菌数量影响先抑制后促进,100、500 mg·kg-1的HHCB和10 mg·kg-1Cd单一、复合污染对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HHCB浓度的增加,第5~10周,土壤细菌抑制率减少;第1~10周,土壤真菌抑制率增加(单一HHCB污染第1、4和6周以及复合污染第4和10周除外)。复合污染对细菌联合效应在第1周表现为协同作用,对真菌联合效应在第7~8周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离体培养条件下多胺 (PUT,SPD,SPM) 及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 (MGBG) 对丛枝菌根真菌 (Glomus mosseae, Gigaspora margarita) 孢子萌发特性及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多胺类物质在50 ~200g/ml浓度范围内,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具显著促进作用,而500礸/ml浓度处理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表现强烈的抑制效应。MGBG (50 ~500g/ml) 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可被外源多胺部分解除,但随浓度升高外源多胺的恢复作用降低,500礸/ml时无效。多胺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因多胺类型及真菌菌种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最适浓度范围。作者认为丛枝菌根真菌体内内源多胺的含量也许是其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面部皮肤感染1例并进行相关真菌学研究。方法患者女,29岁,两颊对称性浸润性红斑数年。皮损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经形态观察、分生鉴定菌种、并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及利用豚鼠致病性实验重现组织病理特征。结果直接镜检未见明显菌丝,体外培养后为单一菌落,经棉兰染色、小培养、扫描电镜、分子生物学均鉴定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均可见典型特征。体外药敏试验提示,该菌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泊沙康唑、雷夫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敏感,对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豚鼠致病性实验中,对照组和免疫抑制组豚鼠皮下注射处大体可见脓肿,体表涂抹处大体表现红斑、丘疹、脱屑,免疫抑制组症状持续较久。皮下注射处较体表涂抹处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包裹菌丝或孢子,伴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该患者为罕见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免疫功能对该菌感染所致疾病的临床过程可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