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早期发现于中国东北热河群的今鸟类化石多呈高度零散保存,本文对于惟一已知的长趾辽宁鸟( Liaoningornis longidigitrus) 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分类单元实际上是反鸟类的成员。虽然材料保存较差且破碎,但缺失发达的胸骨、胫骨脊和退化的脚爪,显示其应该被排除于更为进步的鸟胸类( ornithothoracines) 之外。辽宁鸟与所有已知的反鸟均有显著不同,但显示了与西班牙发现的 Eoalulavis hoyasi 的相似性: 它们相似的胸骨特征表明二者可能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尽管与其他反鸟类的不同表明,这可能是个体发育造成的假相。由于辽宁鸟标本过于零碎,因此目前难以确定其在反鸟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早期发现于中国东北热河群的今鸟类化石多呈高度零散保存,本文对于惟一已知的长趾辽宁鸟( Liaoningornis longidigitrus) 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分类单元实际上是反鸟类的成员。虽然材料保存较差且破碎,但缺失发达的胸骨、胫骨脊和退化的脚爪,显示其应该被排除于更为进步的鸟胸类( ornithothoracines) 之外。辽宁鸟与所有已知的反鸟均有显著不同,但显示了与西班牙发现的 Eoalulavis hoyasi 的相似性: 它们相似的胸骨特征表明二者可能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尽管与其他反鸟类的不同表明,这可能是个体发育造成的假相。由于辽宁鸟标本过于零碎,因此目前难以确定其在反鸟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5.
辽宁早白垩世一新的反鸟化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记述了在辽宁朝阳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的小型鸟类。依据它所具有的以下几点特征:(1)胫跗骨远端髁间沟窄,远视内髁前缘较为平缓;(2)第四骨相对较为细弱;(3)坐骨近端向背方伸出一个显著突起;(4)胸骨侧突细长,并在远端扩大。本文将其归入反鸟亚纲(Enantiornithes)。此外,依据新材料所特有的,头骨及跗骨远端的结构,不同于其它反鸟亚纲鸟类的特点,本文建立了一鸟类的新属新种:郑氏波罗赤鸟Boluochiazhengi。最后,本文通过对新材料和现生鸟类在爪的形态,头骨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后认为,Boluochia可能为一类以树栖生活为主,并较为凶猛的鸟类。 相似文献
6.
契氏鸟(Chiappeavis)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详细描述了巨前颌契氏鸟(C.magnapremaxillo)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特征.契氏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相似,而区别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戈壁鸟(Gobipteryx).即使具有尾羽球茎,鹏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也表明该结构发育较差.估算了在契氏鸟中由扇状尾羽所产生的浮力,并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契氏鸟的扇状尾羽所产生的空气浮力小于同时代生活的今鸟型类,这有可能解释了反鸟类中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尾羽形态普遍缺乏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古脊椎动物学报》2017,(1)
契氏鸟(Chiappeavis)是首次发现保存有扇状尾羽的反鸟类,显示出尾羽球茎这一结构在较原始的反鸟类中已经发育。详细描述了巨前颌契氏鸟(C.magnapremaxillo)正型标本的骨骼形态学特征。契氏鸟的腭区形态与始祖鸟(Archaeopteryx)相似,而区别于晚白垩世的反鸟类戈壁鸟(Gobipteryx)。即使具有尾羽球茎,鹏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也表明该结构发育较差。估算了在契氏鸟中由扇状尾羽所产生的浮力,并与其他早白垩世鸟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契氏鸟的扇状尾羽所产生的空气浮力小于同时代生活的今鸟型类,这有可能解释了反鸟类中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尾羽形态普遍缺乏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9.
中国中生代的鸟类:介绍及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十来年 ,中国辽宁发现的早白垩世的鸟类化石超过了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地区。中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代表了始祖鸟化石之后鸟类历史上第一次显著的分异。它们不仅包括了带有明显恐龙祖先特征的长尾的鸟类 ,而且还包括了许多进步或特化的种类 ,如早白垩世最大的鸟类 ,最原始的反鸟类 ,以及保存最好的、飞行结构和现生鸟类几乎一样的今鸟类。这些早期鸟类在诸如飞行、大小和食性等所反映的演化、形态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分异。具有长尾骨骼的原始基干鸟类热河鸟和驰龙类具有的相似性 ,进一步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中国发现的早白垩世的鸟类以及树栖的恐龙化石还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恐龙下树”的假说结合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和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学说 ,因此也得到了化石证据的支持。由于多种恐龙带有羽毛 ,因此羽毛不一定代表了恒温。恒温的鸟类可能到了早白垩世的进步鸟类中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0.
11.
l.IntroductionThestudyofMesozoicbirdsinChinadatedbacktotheearlyeightiesofthiscentury,whenGansuswasdiscoveredanddescribed(HouetLiu,l984).Sincethelateeighties,anumberofEarlyCretaceousbirdshavebeenfound,firstlyinWesternLiaoning(Zhou,l995),andshortlylaterinInnerMongolia(Dong,l993;Hou,l994)andHebeiProvince.Atthesametime,featherimpressionswerealsorecoveredinShandongProvince(Zhang,l992)andNingxiaAutonomousRegion.Particularlyimpor-tantisthatsincel994someLateJurassicbirdshavebeenfoundfromtheY…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1990年以来中国中生代昆虫化石研究的新进展;简述了我国学者在古昆虫分类学、昆虫内部形态学、昆虫系统学、古生态学、昆虫生物地层学、昆虫区系的历史演变、生物古地理学、昆虫与植物的关系等8个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并给出了我国发现的世界最低层位昆虫科级类群表。 相似文献
13.
14.
跗跖骨是鸟类后肢骨骼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形态特征对恢复鸟类的行为和习性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以鸟类的跗跖骨为研究对象,共观察了200余例有代表性的现生鸟类标本,并对其中15个目中的154例标本进行了多组数据的测量。还将跗跖骨各形态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引入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现生鸟类跗跖骨5组(12个)变量进行分析,研究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对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包括第Ⅱ,Ⅲ,Ⅳ三个跖骨的宽度变量;第2主成分包括第Ⅱ跖骨滑车相对于第Ⅲ跖骨滑车的上下及前后位置两变量,以及第Ⅳ跖骨滑车相对于第Ⅲ跖骨滑车的前后位置变量。对这6个变量的分析表明,它们对于区别鸟类的栖息习性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通过对在中国(辽西为主)已发现的25例中生代鸟类跗跖骨远端4个变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它们同样具有区别树栖和地栖鸟类的显著意义,而且分析的结果与参考鸟类其他特征(如爪的形态、脚趾的比例等)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中国长江流域沿岸的洞穴和裂隙堆积物中常含有属种丰富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其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由于标本数量多且演化速率快, 因此在第四纪生物地层对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长江下游南岸的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的鼠科化石, 包括: Apodemus cf. A. asianicus、Micromys minutus、Chiropodomys cf. C. primitivus、Vandeleuria sp.、Niviventer cf. N. preconfucianus、Leopoldamys sp.、Berylmys cf. B. bowersi 和 Rattus sp., 共计 8 属 8 种, 其中绝灭种和现生种的比例分别为 37.5%和 25%。依据化石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 东裂隙鼠科动物群的性质比安徽繁昌人字洞和重庆巫山龙骨坡都要明显进步, 比湖北建始龙骨洞的鼠科组合也显得稍进步, 兼具早—中更新世的特点, 但更偏向早更新世, 其地质时代很可能为早更新世晚期。此外, 本文还初步建立了长江流域早更新世鼠科动物群的层序, 从早到晚依次为: 安徽繁昌人字洞(距今约 220–256 万年)和重庆巫山龙骨坡(距今约 220–250 万年)—湖北建始龙骨洞(距今约 120–160 万年)—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估计距今约 78–120 万年)。 相似文献
16.
17.
迄今为止,中国已知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共有26属29种(包括3个未定种),时代分布从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在中国新近发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中,除少数几种材料比较零星之外,大多数都有保存很好的头骨和骨架为代表。它们提供了认识哺乳动物高阶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早期演化过程中特征转变的重要信息。过去几年中发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多数产于热河生物群中。这些化石代表了不同的哺乳动物大类,同时显示了在个体大小、运动姿态以及食性方面的较高的分异。多方面的分异确保了它们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能够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频繁的火山活动被认为是辽宁西部地区动物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像巨爬兽(Repenomamus giganticus)一样以睡眠姿势保存的标本,很可能意味着随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参与造成了这样的灾难。 相似文献
18.
拟态是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使自身获得好处的现象,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特化出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防御策略。脉翅目昆虫是一类完全变态性昆虫,在其超过2.7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出现了形态多样的翅斑。美翼蛉属Bellinympha Wang,Ren,Liu,Shih&Engel,2010是脉翅目溪蛉科丽翼蛉亚科的一个绝灭属,发现于中国内蒙古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该属的发现代表了迄今报道的最古老的叶状拟态现象,也是唯一报道的昆虫模拟裸子植物或蕨类植物叶片。本文简要概述了脉翅目昆虫研究概况,总结了中生代脉翅目翅斑的多样性,对美翼蛉属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叶状拟态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23年A.W.Grabau通过对山东省莱阳盆地莱阳组早白垩世昆虫化石的研究,命名了我国第1种鞘翅目化石昆虫(Proteroscarabaeus yeni).此后,中国昆虫化石分类学者先后发表了40余篇关于我国中生代鞘翅目化石昆虫的分类论著,共描述鉴定了182种,涉及35科,137属.这些化石分布于12个省,其中三叠纪11个种,侏罗纪68个种,白垩纪103个种.本文通过图表列举出我国已发现的中生代鞘翅目化石昆虫名录以及它们的分布和年代,总结了国内中生代甲虫化石当前的研究状况,并初步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于中国古昆虫学者所建立的4个新科提出的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