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的特异脱氧核酶(ED5)对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后内膜增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ED5抑制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9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应用2F球囊导管行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中采用转染试剂FuGENE6介导ED5转染至损伤后大鼠血管中,以假手术组、单纯损伤组,FuGENE6组作为对照。术后3、7、14、21d处死动物每组6只。应用HE染色,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和TGF-β1的表达及ED5对它们的影响。结果(1)内皮损伤后3d内膜增厚不明显,7d内膜开始增厚,14、21d时内膜明显增厚。(2)TGF-β1mRNA于术后3d开始升高,7d达高峰,14d时下降。TGF-β1蛋白表达于术后3d开始升高,14d达高峰。(3)转染ED5治疗后,在各个时间点内膜增厚程度减轻,TGF-β1表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过程中TGF-β1表达增加,ED5能抑制TGF-β1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损伤后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转染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factor-1,Egr-1)的特异诱骗寡脱氧核苷酸(decoy oligodeoxynucleotides,decoy ODNs)对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内膜增生的情况,初步探讨Egr-1,decoy ODNs抑制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 9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杂码组和诱骗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应用2F球囊导管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中采用转染试剂FuGENE6介导的Egr-1decoy ODNs转染至损伤后大鼠血管中,与假手术组、对照组、杂码组相比较。术后3、7、14、21d每组处死6只动物。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和MMP-2蛋白的表达及转染Egr-1decoy ODNs后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1)、内膜损伤后3d内膜增厚不明显,7d内膜开始增厚,14、21d时内膜明显增厚。(2)、在假手术组近腔面中膜可见MMP-2有少量散在阳性表达;在对照组及杂码组动脉损伤后3d,在近腔面中膜,有少量阳性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阳性表达指数上升。7d时在新生内膜和靠近新生内膜处中膜表达明显,14d后表达逐渐下降。(3)转染decoy ODNs治疗后,在各个时间点内膜增厚程度减轻,MMP-2蛋白表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7d开始增生,14d、21d增生更明显,而MMP-2在7d时表达明显,之后逐渐下降,Egr-1decoy ODNs能抑制MMP-2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损伤后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基因转染兔髂动脉损伤模型后,对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用注射式加压转染的方式对兔动脉壁转染pcDNA3.1/hTM质粒,再制造动脉损伤-阻滞模型,于术后3天、7天、14天、28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TM蛋白在各组血管腔内的表达,术后14天、28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活体吻合口内径和血流流速;再做病理切片Verhoeff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生的程度、部位,计算血管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和血管狭窄率。结果:术后3天、7天、14天、28天hTM质粒转染组中hTM表达一直保持在高水平,7天达到高峰,14天、28天虽有所下降但是表达强度仍然高于载体质粒转染组合空白对照组。在术后14天、28天彩色多普勒观察测量吻合口内径:hTM质粒转染组分别为1.93mm±0.34mm,1.89mm±0.28mm;载体质粒转染组为1.59mm±0.43mm,1.38mm±0.28mm;空白对照组1.46mm±0.25mm,1.44mm±0.32mm。在这两个时间点,hTM质粒转染组血管狭窄率为32±23%,37±14%;载体质粒转染组为58±21%,63±17%;空白对照组为58±19%,61±23%。结论:hTM基因在转染动脉壁后能减少动脉损伤-阻滞模型在后期的血管内膜增生,改善血管的狭窄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和血管壁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组:假手术组、损伤组及西洛他唑治疗组。采用球囊损伤大鼠左侧颈总动脉,于术后2周处死大鼠,取损伤血管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DHE染色,检测内膜增生、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管壁局部ROS水平。结果:球囊损伤2周后,血管壁内膜显著增生,西洛他唑治疗后内膜增生显著抑制,两组相比P<0.05。PCNA免疫组化染色:假手术组未见PCNA阳性细胞,损伤组PCNA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西洛他唑组,主要分布于新生内膜和内弹力膜区域(P<0.05)。原位DHE染色:球囊损伤后局部ROS水平显著升高,较假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西洛他唑干预后局部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新型抗血小板制剂西洛他唑可显著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及局部氧化应激,抑制局部氧化应激可能是西洛他唑抑制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细胞移植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入对照组(A组,n=6)、球囊损伤组(B组,n=6)及球囊损伤+人脐血干细胞移植(HUCBSC)组(C组,n=6)。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制备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A组只分离左侧后肢动脉标记后闭合伤口;C组行动脉分离后夹闭动脉两端,穿刺成功以3 mm×40 mm球囊进行局部扩张并间断牵拉球囊,每次30 s,共3次,成功制备动脉缺血损伤模型后,经导管注入脐血干细胞悬液0.5 ml于后肢动脉损伤局部,缓慢撤出球囊,恢复血供;B组经同样方法介入操作后,注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术毕均予逐层缝合关闭伤口。分别于术前、术后7 d及术后14 d经耳中央动脉各采血3 ml,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3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实验结束时留取局部血管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移植前后血管病理变化表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均数方差分析及双变量回归与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术前A组、B组及C组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0,P=0.978);术后7 d B组较A组明显增高(t=2.286,P=0.045),C组较A组及B组均明显增高(t=6.196,P=0.000;t=2.336,P=0.042);术后14 d B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1.294,P=0.225),C组较A组及B组仍显著增高(t=6.738,P=0.000;t=2.641,P=0.038)。(2)术前A组、B组及C组TGF-β1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3,P=0.997);术后7 d B组较A组明显增高(t=9.052,P=0.000),C组较A组增高,但与B组比较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5,P=0.023;t=3.104,P=0.011);术后14 d B组与A组比较仍增高(t=3.443,P=0.006),而C组与B组比较显著降低(t=2.932,P=0.020),较A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2,P=0.236);(3)球囊损伤及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VEGF与TGF-β1水平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0.539,P=0.000);(4)术后14 d A组内膜连续完整,管腔正常,B组血管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生且不连续,弹力层断裂,管腔变窄,C组内膜增生较B组明显减轻,管腔狭窄不明显。结论介入治疗后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均增高,HUCBSC后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两者共同参与促进受损内皮功能修复及改善血管壁重塑过程,是干细胞移植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观察外源性SM22α对球囊损伤诱导的大鼠颈总动脉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雄性SD大鼠经球囊剥脱颈总动脉内皮后随机分为3组:未感染组、pAd组和pAd-SM22α组。术后14天取颈总动脉标本,HE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外源性SM22α、PCNA和p27在血管壁中的表达水平,以及Raf-1、MEK1/2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SM22α在血管壁中得到稳定表达;过表达SM22α可显著抑制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的增厚,与pAd组比较,内膜/中膜比值(I/M)降低7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pAd-SM22α组中增殖标志物PC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增殖抑制蛋白p27表达水平增高(P0.05),同时伴有增殖相关信号转导分子Raf-1、MEK1/2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果提示,过表达SM22α可抑制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阻断Raf-1-MEK1/2-ERK1/2通路的级联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 2型受体(AT2R)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四环素可调控系统下作为载体,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研究新生内膜增生的情况,并探讨AT2R在体可调控表达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骨桥蛋白(OPN)表达影响。方法:利用球囊损伤60只SD大鼠颈动脉,并随机将SD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未行球囊扩张术)、对照组(球囊扩张术后注入PBS)、MSC组(球囊扩张术后注入常规MSC)、MSC转染组(球囊扩张术注入转染AT2R的MSC)、强力霉素(Dox)组(球囊扩张术后注入转染AT2R的MSC,术后当天至处死前三天通过尾静脉注射Dox 100μg/kg/d)。术后14及28天分别处死大鼠取材,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Image pro plus 6.0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新生内膜面积(I/M),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AT2R及OPN在大鼠血管标本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颈动脉AT2R在Dox组的表达显著增高,新的增生内膜面积较其它各损伤组显著降低(P≤0.01),并且OPN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各手术组。结论:AT2R基因在体可调控表达受到Dox的有效控制,AT2R基因可能抑制血管损伤后OPN的表达及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大鼠TGF-β1的作用。方法:应用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Anti-thy-mocyte serum,A TS)抗体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复制大鼠MsPGN模型,将实验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骨化三醇治疗组(c组),分别与1、3、7、14天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进行PAS染色,分析肾皮质损伤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TGF-β1在血清中的变化,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在肾小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肾炎组大鼠血清及肾小球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骨化三醇治疗组大鼠血清及肾小球中TGF-β1的表达明显显著减轻(p〈0.01)。结论:骨化三醇可以抑制MsPGN模型大鼠中TGF-β1的表达,从而早期延缓肾小球疾病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动脉内膜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变化,探讨Doxy和MM-1对动脉内膜损伤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损伤模型,治疗组用多西环素30mg·kg-1·d-1干预,免疫组化测定损伤动脉中MMP-1的表达,弹力纠维染色观察损伤动脉内膜面积、管腔面积的情况.结果:①MMP-1阳性指数于损伤后3d表达最高,以后逐渐减少,28d时达最低值,Doxy治疗组MMP-1表达的阳性指数3d,7d,14d均低于手术组(P<0.01),而28d则与手术组无明显差别(P>0.05).②内膜面积自术后7 d开始增加,28d后达最高值,管腔面积自术后7 d开始减少,28d后达最低值.Doxy治疗组14 d及28 d内膜面积明显小于手术组,管腔面积明显大于手术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动脉内膜损伤后MMP-1强烈表达,Doxy可以显著降低血管损伤后前2周MMP-1的表达,提示它可能防治动脉内膜损伤后再狭窄而不需长期给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灶中内膜增生、MCP-1及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炎机制。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9组(n=6):对照组(A、B、C)、治疗组(A、B、C)、假手术组(A、B、C)。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两组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给予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损伤颈动脉内膜,假手术组分离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治疗组术前3天给予ATRA灌胃,直至处死。术后分别于7d、14d、28d处死。采取颈动脉标本,对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CP-1及TLR-4表达水平。结果:从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看,对照组较假手术组内膜明显增生,MCP-1及TLR-4表达增多,治疗组内膜较对照组增生减轻,两种因子表达减少。结论: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灶中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CP-1及TLR-4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沙门菌细菌壁缺陷突变株(CWDMs)的生物氧化及遗传特点和探讨细菌壁缺陷变异的性质与机制。方法:采用PAGE电泳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其CWDMs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活性与类型。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经PAGE电泳可见一条MDH同工酶带,CWDMs电泳后可见两条MDH同Ⅰ酶带,在CWDMs的MDH中有一条泳动速率与细菌型及粗糙型的相同,另一条则较快。分光光度法检测证实。细菌型与粗糙型的MDH活性相似,CWDMs的MDH活性则明显较低。结论:CWDMs保留了与亲代细菌型一致的MDH和形成了一种新的MDH,并且其MDH的活性已显著降低,此特性可能与CWDMs生物氧化特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