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碱对槟榔红脉穗螟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红脉穗螟是槟榔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危害日愈严重。【方法】采用饲喂法、浸卵法研究了烟碱对红脉穗螟不同龄期幼虫的生物活性及对卵、幼虫、蛹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烟碱对红脉穗螟各龄幼虫均表现出生物活性,且随着龄期的增大,红脉穗螟幼虫对烟碱的敏感性呈现降低的趋势;烟碱对红脉穗螟5龄幼虫的L%、£c。£cq。分别为5.13、20.69、292.10mg·L-1,同时烟碱可延长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经不同浓度烟碱处理后,卵的孵化率大大降低,且初孵幼虫存活率也受到影响,部分幼虫无法成功转至2龄;同一卵龄中,LC25和LC50。处理的卵孵化率无明显差异,且显著高于LC90处理组。不同浓度烟碱处理后的红脉穗螟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显著降低,其中以LC90处理组影响最大,化蛹率和羽化率仅为18.89%和1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与意义】烟碱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源杀虫剂,对红脉穗螟的发育和存活均表现出生物活性,可作为该虫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2.
鱼藤酮和茶皂素对槟榔红脉穗螟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鱼藤酮和茶皂素均为典型的植物源药剂,而两者混配对棕榈害虫的防治效果还未见报道。【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研究了鱼藤酮和茶皂素以不同比例混配对槟榔红脉穗螟的联合毒力。【结果】鱼藤酮和茶皂素对红脉穗螟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9.06和35.07 mg·L-1。鱼藤酮和茶皂素以有效成分1∶1、5∶1、1∶2和1∶5混配后,对红脉穗螟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5混配处理组的共毒系数最高,达327.26;1∶2混配处理组次之,共毒系数为298.16。【结论与意义】鱼藤酮和茶皂素以合理比例混配,对红脉穗螟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螺旋粉虱是新入侵海南省的严重为害经济作物及园林苗木的害虫。目前,植物源杀虫剂因具有高效和环境友好等特性而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中。【方法】采用喷雾法和药膜接触法分别测定了9种植物性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毒力。【结果】在供试的9种植物性杀虫剂中,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最强,24h的LC50分别为2.56和34.15mg·L-1;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物的毒力次之,LC50分别为158.36和311.02mg·L-1。除虫菊素对螺旋粉虱若虫和卵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LC50分别为61.42和77.39mg·L-1。将印楝素和鱼藤酮分别与除虫菊素以1:1的比例混合,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93.11和224.35。【结论与意义】除虫菊素、鱼藤酮、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物对螺旋粉虱均具有较强的毒性;印楝素或鱼藤酮与除虫菊素(1:1)的混合物不仅能增强触杀效果,而且能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印楝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源杀虫剂,已有研究表明其对红脉穗螟具有胃毒和触杀效果,但印楝素对红脉穗螟生长发育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印楝素不同亚致死剂量水平下,对红脉穗螟幼虫和蛹发育历期的影响,并对药剂处理后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经印楝素处理后,红脉穗螟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延长,成虫寿命变短,同时处理后红脉穗螟成虫产卵量及后期的卵孵化率均显著降低,其中经LC25、LC50和LC90剂量处理后,产卵量分别降低了14.30%、20.38%和19.43%,卵孵化率分别降低了24.24%、26.89%和31.60%。【结论与意义】印楝素可通过干扰红脉穗螟虫体的生长发育和后代产卵力来达到对害虫种群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螺旋粉虱是新人侵海南省的严重为害经济作物及园林苗木的害虫。目前,植物源杀虫剂因具有高效和环境友好等特性而被广泛用于害虫防治中。【方法】采用喷雾法和药膜接触法分别测定了9种植物性杀虫剂对螺旋粉虱的毒力。【结果】在供试的9种植物性杀虫剂中,除虫菊素和鱼藤酮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最强,24h的£c,。分别为2.56和34.15mg· L^-1;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物的毒力次之,LC50分别为158.36和311.02mg· L^-1。除虫菊素对螺旋粉虱若虫和卵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LC50分别为61.42和77139mg· L^-1。将印楝素和鱼藤酮分别与除虫菊素以1:1的比例混合,对螺旋粉虱成虫的毒力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93.11和224.35。【结论与意义】除虫菊素、鱼藤酮、印楝素和苦瓜叶提取物对螺旋粉虱均具有较强的毒性;印楝素或鱼藤酮与除虫菊素(1:1)的混合物不仅能增强触杀效果,而且能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评估不同类型化学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毒力的重复性最好且最方便的生物测定方法。【方法】在室内分别采用点滴法、饲料混药法和叶片药膜法比较了不同类型的7种化学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氟氰菊酯、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和虱螨脲)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以点滴法进行测定,7种化学杀虫剂中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毒力最大的是甲维盐,处理后24 h的LD_(50)为0.375μg/g;毒力最小的是虱螨脲,处理后72 h的LD_(50)为261.107μg/g。以饲料混药法进行测定,乙基多杀菌素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毒力最大,乙酰甲胺磷的毒力最低,处理后24 h的LC_(50)分别为0.061和9 426.217μg/g。以叶片药膜法进行测定,毒力最大的是甲维盐,最小的是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24 h的LC_(50)分别为0.062和471.343 mg/L。对3种生物测定方法的数据进行分析,点滴法的χ~2值最小,P值最大;同时,相比于饲料混药法,点滴法和叶片药膜法测定中草地贪夜蛾种群遗传一致性较好。【结论】除虱螨脲外,测定的其余6种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氟氰菊酯、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最适用的生物测定方法是点滴法。相比于饲料混药法和叶片药膜法,点滴法不仅能较准确地反映种群整体在遗传学上的纯度,同时在生物测定结果的重复性上也是最好的。虱螨脲推荐使用的生物测定方法是以胃毒为主的饲料混药法和叶片药膜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研究了三唑磷和毒死蜱LC20/LD20浓度对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种群增长和卵黄蛋白含量的影响,为揭示大螟田间种群猖獗的生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浸渍和点滴法测定了三唑磷和毒死蜱对大螟1龄和3龄幼虫的毒力,并测定了LC20/LD20的两种药剂处理后大螟种群增长参数和卵黄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大螟幼虫对三唑磷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毒死蜱。三唑磷LC20处理大螟幼虫1龄期显著增加了蛹重和产卵量,且1龄、3龄期的两次处理除了明显增加蛹重和产卵量外,还显著增加了卵黄蛋白含量。毒死蜱LC20/LD20浓度对大螟种群增长影响不明显。【结论】三唑磷亚致死剂量刺激大螟生殖,有利其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入侵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对棕榈害虫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的产卵忌避活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薇甘菊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红脉穗螟的产卵忌避作用和杀卵活性。【结果】产卵忌避试验结果表明,薇甘菊各提取物中,以正己烷和三氯甲烷提取物对红脉穗螟的产卵忌避效果最好,两者的选择性忌避率分别为43.64%和44.20%,非选择性忌避率分别为51.60%和59.20%。对卵孵化率的影响显示,各溶剂提取物均对红脉穗螟具有一定的杀卵活性,其中三氯甲烷提取物对卵孵化率的影响最大,校正孵化率最低,仅为53.39%,而且三氯甲烷提取物引起的1龄幼虫的死亡率最高,可达42.64%。在薇甘菊三氯甲烷提取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中,正丁醇萃取物对红脉穗螟的产卵忌避和杀卵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溶剂萃取物。【结论】薇甘菊提取物具有一定的产卵忌避和杀卵活性,具有用于红脉穗螟的生态防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昆虫体色不仅在昆虫系统学中,而且在生物学、生态学和害虫防治等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取食植物叶片的幼虫体色表现为绿色,该绿色是由类胡萝卜素与蓝色四吡咯色素结合所形成,叶绿素又属于四吡咯化合物。但目前尚未见昆虫体内含叶绿素的报道。【方法】在田间套笼饲养玫瑰三节叶蜂幼虫,饲养至5和6龄时,借鉴植物叶绿素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并在6龄时用杀虫剂茚虫威处理,观测对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5和6龄玫瑰三节叶蜂幼虫均含有叶绿素,且5龄幼虫含量高于6龄幼虫。其中,5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1.6780 mg·g-1,叶绿素b为0.6847 mg·g-1,类胡萝卜素为0.4797 mg·g-1;6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1.2726 mg·g-1,叶绿素b为0.5187 mg·g-1,类胡萝卜素为0.4863 mg·g-1。剔除幼虫消化道后,5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0.4008 mg·g-1,叶绿素b为0.2618 mg·g-1,类胡萝卜素为0.2444 mg·g-1;6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0.4299 mg·g-1,叶绿素b为0.3826 mg·g-1,类胡萝卜素为0.2859 mg·g-1。用茚虫威处理后,6龄幼虫体内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消化道)显著下降,其中,叶绿素a下降约48%,叶绿素b下降约34%,类胡萝卜素下降约37%;而对于剔除消化系统的6龄幼虫,茚虫威处理后,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结论与意义】玫瑰三节叶蜂幼虫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杀虫剂能降低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且其体色可能与叶绿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作为作用机制不同的2种杀虫剂,常被种植户用于红脉穗螟的防治;但是2种药剂的混配增效作用如何尚不明确。【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对红脉穗螟的生物活性,同时开展了2种药剂混配增效作用的研究。【结果】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均对红脉穗螟表现出胃毒活性,LC50值分别为22.24和18.18 mg·L~(-1)。阿维菌素(A)和高效氯氰菊酯(B)以质量浓度比(ρA∶ρB)4∶5和9∶5混配,对红脉穗螟表现出联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93.78和107.78;以ρA∶ρB=5∶1混配后共毒系数达259.07,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而以ρA∶ρB=3∶10混配表现出拮抗作用,共毒系数仅为76.72。【结论】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在不同的混配比例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混配效果。其中,以质量浓度比5∶1混配表现出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开发防治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的生物杀虫剂,本研究评价了185株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杀虫活性。【方法】采用浸叶饲喂法对供试菌株进行室内生物学测定,用盆栽试验对筛选到的对韭菜迟眼蕈蚊高毒力的FPT3菌株进行防效验证,通过SDS-PAGE电泳技术对FPT3菌株的杀虫晶体蛋白进行分析,并采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FPT3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测定。【结果】在1×10~8 cfu/m L浓度下,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幼虫3 d的校正死亡率在80%以上的菌株有12株,其中FPT3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幼虫的杀虫活性最高;FPT3菌株表达70 ku左右蛋白,具有典型的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FPT3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1龄和2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LC_(50)分别为1.206×10~6 cfu/m L和2.577×10~6 cfu/mL,室内盆栽试验明确了FPT3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达77.76%。【结论】FPT3菌株能有效地控制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0.3%印楝素乳油对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的控制效果。【方法】根据梨小食心虫的生物习性,采用浸渍法和浸虫法对梨小食心虫1日龄、3日龄、5日龄的卵和3龄、5龄幼虫进行了杀虫活性测定,采用药膜法对梨小食心虫初孵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0.3%印楝素乳油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结果】0.3%印楝素乳油对梨小食心虫1日龄、3日龄和5日龄卵的致死中量分别为6.5195、4.5789、6.6268 mg/L,对初孵幼虫的致死中量为6.0495 mg/L,效果较好,而对3龄和5龄幼虫几乎没有杀伤作用。使用有效成分为2.0 mg/kg~3.0 mg/L的印楝素乳油在田间进行梨小食心虫防治试验时,药后5 d和10 d的防治效果在63.18%~76.22%之间,至药后15 d时,防效则下降到27%以下,果实受害明显,表明该药剂已失去控制作用。【结论】印楝素乳油不能作为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专用药剂,仅可在其发生危害的初期,防治其他害虫时,作为兼治的药剂来使用。  相似文献   

13.
王欢欢  吕圣兰  赵瑞  梁沛  张帅  高希武  张雷  谷少华 《昆虫学报》2021,64(12):1427-1432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系统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从玉米田采集草地贪夜蛾在室内不接触任何杀虫剂连续饲养5~7代,采用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以及采用饲料药膜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对6大类共7种常用杀虫剂(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茚虫威、四氯虫酰胺、虱螨脲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并据此建立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对这7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结果】浸叶法测得上述7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LC50值在0.054~12.131 mg/L之间;点滴法测得上述6种药剂(不含虱螨脲)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LD50值在0.355~4.707 μg/g之间;饲料药膜法测得上述7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LC50值在0.003~0.238 μg/cm2之间。【结论】采用3种生测方法建立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监测和化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杠柳毒素NW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杠柳毒素NW是从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中分离的新化合物,是其主要的杀虫成分。对杠柳毒素NW的杀虫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杠柳毒素NW对小地老虎无明显的胃毒活性,对3龄的小菜蛾、粘虫和菜粉蝶幼虫均有较强的胃毒活性,处理后24h的致死中浓(LC50)分别是866.17,927.92和1107.08mg·L-1;对上述供试昆虫均无明显的触杀活性。此外,杠柳毒素NW对棉蚜、棉红蜘蛛及卫生害虫家蝇3龄幼虫和淡色库蚊3龄幼虫均有很好的毒杀活性,处理后24h的LC50分别为1743.17,2179.49,714.94和653.29mg·L-1。  相似文献   

15.
5种生物杀虫剂对4种天敌昆虫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生物杀虫剂及天敌昆虫的应用是绿色防控的发展方向,但有关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安全性尚不明确。研究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协调使用生物杀虫剂和天敌昆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剂(苦参碱、桉油精、鱼藤酮、除虫菊素、橄榄鲨)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对4种天敌昆虫(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致死率。【结果】除虫菊素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大,致死率均达到100%;鱼藤酮对丽蚜小蜂、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均较大,致死率在98.65%以上;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均小于30%;苦参碱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食蚜瘿蚊和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56%和15.91%;桉油精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东亚小花蝽和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91%和6.67%。【结论】这5种生物杀虫剂中,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桉油精对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苦参碱对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安全,鱼藤酮对东亚小花蝽安全,除虫菊素对食蚜瘿蚊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是我国Bt棉田内一类重要的刺吸性害虫。有机磷类和菊酯类杀虫剂因其对绿盲蝽具有较高的触杀毒力,是当前Bt棉田内广泛应用的杀虫剂,而新烟碱类杀虫剂因其较低的触杀毒力而没有被推荐使用。但在田间试验中,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处理棉种能够有效减少苗期至开花期绿盲蝽的危害。因此,亟待需要一种准确的毒力测定方法,以重新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毒力。【方法】本研究在成功研制绿盲蝽人工饲料的基础上,应用瓶膜法和人工饲料混合法两种毒力测定方法测定比较了5类16种杀虫剂对绿盲蝽3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结果】应用瓶膜法,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的LC_(50)值在337.97~496.03μg/mL范围内,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杀虫剂(LC_(50)值范围在0.28~207.26μg/mL)。然而,应用人工饲料混合法,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的LC_(50)值在0.01~1.08μg/g,与其他类杀虫剂LC_(50)值相等甚至低于其他类杀虫剂。【结论】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胃毒毒力显著强于它的触杀毒力,可用于绿盲蝽的田间防治。推荐人工饲料混合法作为监测绿盲蝽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发展的一个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飞机草提取物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的防控潜力,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飞机草提取物对红脉穗螟的产卵忌避作用和杀卵活性。结果表明,飞机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红脉穗螟的忌避效果最好,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忌避率分别为41.85%和46.84%;不同提取物处理红脉穗螟的卵后,均造成卵孵化率降低和初孵幼虫的死亡,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红脉穗螟卵的影响最大,孵化率和1龄幼虫死亡率分别达到65.89%和40.37%。对飞机草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级萃取测试各萃取物的活性发现,正己烷萃取物对红脉穗螟的产卵忌避作用和杀卵活性最强。田间试验表明,采用正己烷萃取物稀释50倍和100倍浓度进行田间喷雾,药后15 d对红脉穗螟的种群控制率可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杀虫剂对天敌的非致死效应是杀虫剂安全性评估的重要内容。【方法】本研究以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饲喂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测定了异色瓢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异色瓢虫G0代不论从哪个龄期开始饲喂毒蚜,LC25(W)处理各龄期其发育均显著延长,且未成熟期(1龄至成虫)显著延长,蛹重和存活率显著降低;异色瓢虫G0代从1龄、3龄和4龄开始饲喂毒蚜,显著延长G1代的3龄龄期,显著缩短G1代的4龄龄期;G0代从4龄开始饲喂毒蚜,显著延长G1代1-3龄的发育历期;G0代不论从哪个龄期开始饲喂毒蚜,G1代蛹重都显著降低,G1代幼虫存活率无显著的变化;异色瓢虫对LC25处理的2龄、3龄和4龄幼虫的最大捕食量显著降低,其余组无显著变化。【结论】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对异色瓢虫G0代和G1代的生长发育均产生影响,且影响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从而影响异色瓢虫种群的控害功能,这种杀虫剂对非靶标天敌昆虫的非致死效应需要在杀虫剂的安全性评估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索适用于愈纹萤叶甲Galeruca reichardti成虫的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并筛选其防治的有效药剂。【方法】分别采用浸虫法、浸叶法和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测定了8种药剂对其成虫的毒力,并通过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结果】浸虫法测得除虫菊素对愈纹萤叶甲成虫的毒力最高,其LC50值为68.24 mg/L;浸叶法测得氟啶虫胺腈的毒力最高,其LC50值为111.11 mg/L;胃毒触杀联合法测得氟啶虫胺腈的毒力最高,其LC50值为67.94 mg/L。其中,除虫菊素毒力值变化最大,浸虫法毒力是浸叶法的28.97倍,胃毒联合法毒力是浸叶法的17.83倍。蛇床子素、苦参碱在3种生测方法中毒力较低。田间试验结果显示,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562.5 g/hm2防治效果达94.90%,对韭菜苗保苗效果为81.45%,且显著高于其他药剂。【结论】3种毒力测定方法均可用于该虫的毒力测定,而从此虫的为害特点来看,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更能显示药剂的毒力性质。在愈纹萤叶甲成虫盛发期选择氟啶虫胺腈喷施可以有效减轻该虫为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卵孢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菌株NEAU30503对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Linnaeus)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的杀虫活性。【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NEAU30503对地老虎低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土壤处理法测定对高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NEAU30503对5日龄八字地老虎幼虫第15天毒力回归方程为y=0.6568x-0.1636(r=0.9846),其LC_(50)、LC_(80)分别为7.28×10~7孢子/m L、139.14×10~7孢子/m L;对5龄八字地老虎幼虫毒力回归方程为y=1.0929x-3.2893(r=0.9801),其LC_(50)、LC_(80)分别为3.85×10~7孢子/L、22.65×10~7孢子/L。未死幼虫化蛹后仍有部分蛹死于白僵菌感染,并能明显降低成虫羽化率。白僵菌与Bt、茶皂素、以及亚致死剂量的高效氯氢菊酯和阿维菌素混用能明显提高其杀虫活性和杀虫速度。【结论】NEAU30503对地老虎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土壤处理防治高龄幼虫效果好,喷雾处理防治低龄幼虫加入少量的高效氯氢菊酯或茶皂素效果明显。本研究为开展白僵菌田间防治地老虎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