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瘿绵蚜属的地理分布(同翅目:瘿绵蚜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中国分布的25种瘿绵蚜属Pemphigus蚜虫为材料,研究了瘿绵蚜属在中国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该属蚜虫在古北界和东洋界均有分布,但古北界占绝对优势。在中国昆虫地理区划中,7个区均有分布,但以华北区和青藏区最为丰富,华中区和华南区最少。除华中区和华南区外,各区均有特有成分分布,县以华北区和青藏区最盛。由于没有明显的地理阻隔,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之间有种类交流现象存在,而它们与青藏区和西南区之间  相似文献   

2.
张万玉哈.  S 《动物学报》1994,40(1):19-23
本文了同翅目斑蚜科绵叶蚜属-新种肖朴绵叶蚜Shivaphis similicelti Zhang,W.Y and G.XZhang,sp.nov.和斯氏绵叶蚜Shivaphis szelegiewczi Quednau,1979-中国新记录文中系统研究了该属的材料,给出了有翅孤雌蚜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 Maxim.)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孑遗濒危荒漠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预测过去、当代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绵刺植物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和迁移路线,将为绵刺的保护利用及种群合理建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基于绵刺在中国的73个有效分布点和8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当代及未来绵刺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变化,综合分析影响绵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适宜范围,并用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精确度。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预测精确度极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8,预测显示当代绵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阿拉善地区)、宁夏东北部和西北部、甘肃中东部、新疆中部和西部少量狭长分布区,潜在地理分布的总适生区面积约是51.94×104 km~2;(2)影响绵刺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变量是降雨(最干月降雨量、年均降雨量、最湿月降雨量、最冷季度平均降雨量)和温度(最热月的最高温);(3)从末次间冰期到末次...  相似文献   

4.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主要为害苹果、海棠等苹果属(Malus Mill.)植物。目前,该种害虫已在我国一些苹果主产区迅速扩散,并给我国的苹果产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监控,控制其蔓延,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本研究利用GARP和MAXENT两种生态位模型,结合其寄主地理分布,预测苹果绵蚜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GARP和MAXENT预测结果相似,但前者预测面积比后者广泛。苹果绵蚜在我国的最适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辽宁南部)、华北(河北东、南部、北京、天津和山西南部)、华东(山东大部)、华中(河南北部)和西北(陕西中部)。另外,河北南部、山东和河南南部、甘肃东部、四川中南部、陕西大部、云南与西藏的零星地区是苹果绵蚜的中度适生区;黑龙江、吉林、新疆等20个省份(市、自治区)的全境是苹果绵蚜低度适生区或不适生区。此外,刀切法(Jackknifetest)检验结果表明,1月份平均最高温是影响苹果绵蚜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变量。最后,提出几点管理苹果绵蚜的方法和防治策略,避免该种害虫传播或入侵到其它苹果产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中国卡绵蚜属Kaltenbachiella Schouteden,共记述3种,光滑卡绵蚜K.glabra Akimoto,1985,尼卡绵蚜K.nirecola(Matsumura,1917),榆卡绵蚜K.ulmifusa (Walsh and Riley,1869)和1亚种,白卡绵蚜东台亚种K.pallida dongtainesis Zhang,1997.其中尼卡绵蚜和榆卡绵蚜为2新纪录种.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及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张广学  乔格侠 《昆虫学报》1997,40(4):393-401
本文记述了中国绵蚜亚科Eriosomatinae种新和2新亚种,即:北扣绵蚜新种Colophina arc tica Zhang et Qiao,sp.nov.,多室四脉绵蚜新种了Tetraneura olychorema Zhang,sp.nov.,食榆四脉 绵蚜新种T.Ulmicema Zhang,sp.nov.,白卡绵蚜东台新亚种Kaltenbachiella pallida dongtaiensis Zhang ssp.Nov.和钉四脉绵蚜冰草新亚种Tetraneura capitatatusagropyricena Zhang,s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纪录属--小裂绵蚜属(同翅目,瘿绵蚜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国瘿绵蚜科Pemphigidae 1新纪录属--小裂绵蚜属Schizoneurella Hille Ris Lambers,1973;记述1新纪录种,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1973.标本采自云南省昭通市,该种在苹果Malus pumila根部取食,蚜虫是重要的苹果害虫,可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文中提供了各型检索表、形态记述、寄主植物及地理分布,配有形态特征图和野外生态照片.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由于栖息地质量下降,近年来齿突蟾属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明确齿突蟾属物种空间分布,是监测、管理、保护齿突蟾属物种的基础。横断山区可能是齿突蟾属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但齿突蟾属在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格局尚不明确。利用优化后Maxent模型,首次预测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刺胸齿突蟾Scutiger mammatus、胸腺齿突蟾Scutiger glandulatus、圆疣齿突蟾Scutiger tuberculatus、贡山齿突蟾Scutiger gongshanensis 5种高海拔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西藏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北部,圆疣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东北部的四川省境内,贡山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西南部,刺胸齿突蟾和胸腺齿突蟾的潜在分布格局较为相似,在横断山南的中部、西北部地区都有较多分布,但胸腺齿突蟾潜在分布区更为碎片化。另外,横断山南北部地区的齿突蟾属丰富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结果显示温度因子和降水因子是决定横断山南齿突蟾属潜在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冷季降水量对西藏齿突蟾、贡山齿突蟾、圆疣齿突蟾潜在分布有重要影响,但它们对最冷季降水量的偏好存在差异。此外,研究也显示,通过评估潜在的Maxent参数组合,选择最佳的Maxent模型是有效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苹果绵蚜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张强  罗万春 《昆虫知识》2002,39(5):340-342
苹果绵蚜主要在我国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昆明一带局部发生 ,每年 5~ 6月和 9~ 1 0月为害虫发生盛期。近几年来 ,危害逐年加重 ,并不断扩展蔓延 ,对我国苹果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该文介绍了苹果绵蚜在我国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 ,分析了其发生与危害的特点 ,并提出了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华  赵浩翔  王浩 《生态学报》2020,40(18):6552-6563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全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区急需优先保护的林木基因资源,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将为胡杨种群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绿洲恢复过程中胡杨的合理种植和配置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胡杨在中国地区的92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0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综合环境因子变量贡献率及置换重要值、刀切法检验评估制约现代胡杨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子,采用响应曲线确定环境因子变量的适宜区间,定量确定胡杨未来受威胁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达0.932,现代胡杨潜在地理分布的总适生区面积为289.94×104km2,主要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地区)、新疆大部分地区、甘肃北部和西北部地区、青海中西部地区和宁夏北部地区;(2)影响胡杨的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变量为气温因子变量(年均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和降水因子变量(最湿月降水量和最干季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是影响胡杨潜在地理分布的关键因素;(3)在未来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胡杨不同等级潜在地理分布区的面积较现代潜在地理分布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整体上看胡杨的潜在地理分布区有向高海拔区域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杨蕾  杨立  李婧昕  张超  霍兆敏  栾晓峰 《生态学报》2019,39(3):1082-1094
气候变化广泛影响着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变迁。优化模型模拟结果,获取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优先保护区域将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物种保护政策或行动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保护绩效。选取东北地区五种代表性动物,包括黑熊(Ursus thibetanus)、驼鹿(Alces alces)、水獭(Lutra lutra)、紫貂(Martes zibellina)及黑嘴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结合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在不同RCP情景下未来3个年代(2030s,2050s,2070s)的物种潜在栖息地。根据九个常用气候模式的评价结果,获取东北地区合适的气候模式,了解气候变化对物种潜在栖息地的影响,同时开展物种保护规划,识别保护空缺,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结果显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物种潜在栖息地面积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同气候模式之间存在差异;评价结果推荐CCSM4、Nor ESM1-M、Had GEM2-AO及GFDL-CM3气候模式,推荐在东北地区使用以上气候模式进行物种未来潜在分布的研究。5个物种潜在栖息地平均面积变化率分别为-62.16%,-73.93%,-78.46%(2030s,2050s,2070s)。综合5个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优先区,大兴安岭的呼中、汗马与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延边地区的天佛指山、老爷岭东北虎、珲春东北虎与汪清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气候变化下物种保护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以分布在我国沿海滩涂的96个互花米草分布记录点及覆盖东部沿海区域的海洋环境数据和气候环境数据为材料,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研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的潜在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互花米草适宜分布区占我国沿海区域的85%,其中高度适宜分布区占18%,中度适宜分布区占34%,低度适宜分布区占33%,不适宜分布区仅为15%.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年均最低海水温度、年均海水温度、年平均气温和1月最低气温4个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年均降水量、年均日较差、海水盐度、最高海水温度、7月最高气温及海流速度对互花米草地理分布的影响较小.互花米草高度适宜分布区的最低海水温度为0.62~24.81℃,平均海水温度为10.46~27.29℃,年均气温为9~25℃,1月最低气温为-13.5~16.7℃.互花米草地理分布概率在我国北部沿海区域达到20%以上,互花米草存在向我国北部进一步入侵的趋势,特别是在渤海湾地区,互花米草入侵潜力较大.互花米草在我国不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海南中部和南部海岸,以及台湾省大部分区域,依据当前我国分布记录及气候数据,这些区域互花米草入侵风险较小,但不排除未来入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梧桐属(Firmiana)在世界梧桐属中占比较大,且除梧桐外其余种均为中国特有且分布范围狭窄的植物种,灭绝风险大,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多时期第六次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变量数据和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分布数据,基于R语言kuenm程序包优化的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分析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在多尺度下的潜在适生区,得出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潜在适生区的面积变化和迁移方向、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及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梧桐属最适宜的模拟尺度为亚洲;(2) Maxent模型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表明模型对梧桐属潜在适生区预测结果具有较高准确度;(3)气候变化影响下除云南梧桐(Firmiana major)外其它树种的潜在适生区都将在未来有所扩大;(4)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潜在适生区迁移方向主要为东西向,南北向大跨度迁移较少,纬度变化不大;(5)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的稳定潜在适生区最小;(6)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7)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及海南省北部;(8)梧桐属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正在为人造地表所侵蚀。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八种梧桐属树种的影响及其潜在适生区变化、中国梧桐属多样性保护状态,可为中国梧桐属建立多样性保护廊道提供相关建议,为制定多样性保护规划及相应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Genus Asarum contains several plant species that are mostly used as precious drug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126 distribution records of 3 Asarum species and relevant 28 environmental factors data were collected, then a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the genus 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 was made by Maxent and the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3 Asarum species have a wid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region. High suitable region and suitable region were 3125km2 and 276042km2 respectively. Amo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3 precipitation factors (annual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s in the most dry season and the most warm season) are the main ones that can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3 Asarum medicinal plant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ll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Asarum medicinal plants.  相似文献   

15.
番荔枝实蝇Ceratitis artortoe(Graham)是一种重要的外来人侵性检疫害虫.在广东口岸,其幼虫连续从入境旅客所携带的水果中被榆出.目前关于番荔枝实蝇潜在适生性分布的研究进行得很少,但对于我国的生物生态安全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们使用3种牛态位模型(ENFA模型,马氏典型性模型和Maxent模型)对番荔枝实蝇在中斟以及全球范尉内的潜在适生性分布区域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Maxent模型拥有最好的预测精确度,马氏典型件模型次之,而ENFA模型的预测精确度最差;Maxent模型和马氏典型性模型的预测精确度无显著性差异;根据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番荔枝实蝇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是广西、广东、海南以及云南的少部分地区.分析结果显示,番荔枝实蝇从境外传人中国南部地区并最终在上述地区定殖的风险可能性存在,但风险较小.另外,折刀法(Jackknife)分析显示,6种环境因子,例如地面霜冻频率、年平均降雨量、十月降雨量、四月降雨量、年最低温度以及蒸气压,对于番荔枝实蝇在全球和局部地区的分布模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耿平  刘晨  李敏  刘强 《昆虫学报》2014,57(5):581-586
【目的】日本双棘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是一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该虫自1981年首次报道于云南昆明以来,先后在中国的10多个省市被发现。近年来该害虫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对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危害日趋严重。【方法】在本研究中,作者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的分布记录,根据日本双棘长蠹已有分布记录及其主要寄主植物国槐在我国的种植区域采用了Maxent和GARP两种生态位模型对日本双棘长蠹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南方地区呈零星分布,而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集中。分布记录的报道时间呈现出由南向北和自东向西的局势,推测这种分布格局是由于其寄主植物所导致的:中国北方地区危害严重可能与国槐在中国北方的集中种植有关,寄主树苗在不同地区间的调运是其种群扩散主要原因。基于生态位模拟的结果显示日本双棘长蠹在中国具有较大的适宜生态空间,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较广,从北到南其适生区主要有:辽宁西部、北京、天津、宁夏、河北、山西南部、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重庆、浙江、江西、湖南以及四川和贵州西北部。【结论】这些地区间的树苗转运需要做好检验检疫工作,以防止日本双棘长蠹的扩散。  相似文献   

17.
白花油麻藤的地理分布及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花油麻藤是豆科黧豆属大型木质藤本植物。运用Diva-Gis软件,结合海拔高度图层和植被图层绘制了白花油麻藤的地理分布图,分析了白花油麻藤的分布规律和生境特性;以Maxent模型作为物种适生性预测模型,温度和降水作为预测的环境因子,预测了白花油麻藤在中国的适生区。结果表明:白花油麻藤在中国27.5°N以南中低海拔10~1200m有分布,如山坡、路旁、沟谷、溪边及林下灌丛;喜温暖湿润气候,广东为白花油麻藤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白花油麻藤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和海拔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布区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随着植被分布密度的降低和海拔的升高白花油麻藤的分布范围和分布密度呈逐渐缩小的趋势。白花油麻藤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为粤、桂、闽、港、澳、滇、琼、赣、川、黔、藏、湘、浙等省区及交界处,其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其利用应考虑其潜在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陆黄檗潜在分布区及分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治昊  周鑫  张孝然  蒲真  邢韶华 《生态学报》2018,38(20):7469-7476
黄檗为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散生于阔叶林中,数量稀少,近年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人为破坏大大减少,然而其种群数量仍没有显著增加,拟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我国黄檗的潜在分布区,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为我国野生黄檗种群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获得69个包括准确经纬度信息的分布点,同时在世界气候数据库(World-Clim)中下载中国大陆的3个地形变量(alt、slo、asp),5个土壤变量(grav、pH、radi、rub、oc)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bio1—bio19),利用多重共线性分析来检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剔除出部分相关性高的环境因子,最终得到包括6个气候变量(bio1、bio3、bio4、bio12、bio15、prec1)、3个地形变量(alt、asp、slo)及5个土壤变量(grav、pH、radi、rub、oc)的14个环境因子作为环境变量,进而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预测了黄檗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并评价分布区的适宜等级;分析了影响黄檗分布和适生性的关键因子及其适生区间。1)黄檗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大部分区域,以及河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等区域,黄檗潜在分布区总面积为117.51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2.27%,其中高度适宜分布区面积为1894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97%,主要包括黑龙江中东部,吉林大部分区域,辽宁东南部和北京大部分区域。2)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35.7%)、年均降水量(28%)、坡度(6.5%)、年均温(6.7%)和有机碳含量(5.8%)是影响黄檗分布的5个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总的贡献率为82.7%。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在14000—16000范围内,年均降水量在600—800 mm范围内,坡度在2°—8°范围内,年均温在1—7℃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5—65 g/kg范围内为黄檗适宜分布的环境因子区间。我国野生黄檗分布还远远没有达到其潜在的分布范围,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目前资料显示分布并不广泛的省份也是进行野生黄檗迁地保护和人工种植的可选区域。对影响黄檗分布和适生性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后表明,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越大其适生程度越高(14000—16000),说明黄檗对于温度的承受范围较大;年均降水量处于700 mm左右其适生程度最高,说明黄檗对于水分要求为中等水平;坡度为2°—8°范围内野生黄檗的适生程度最高,说明黄檗多分布在缓坡地带,年均温在4℃其适生程度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0 g/kg左右其适生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中国的潜在入侵区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是原产于北美的菊科Aster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 上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 现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的部分省市, 并已成为该区域的农业和环境杂草。为了预测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 本研究采用相同气候方法对其进行了估测。我们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原产地——美国的气候参数作为参照, 将其与我国各地气象站的气候数据进行匹配。结果表明,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的纬度跨度为25°–50°, 所以其潜在的入侵区将远大于目前的实际分布区, 甚至东北的部分地区也将适宜于该物种的生长。据此, 我们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该物种的监测工作, 以防其进一步向目前入侵区以外的周边地区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