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种源黄连木种子形态特征及脂肪油品质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0个种源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种子的形态特征、果实含油率、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黄连木种子的形态特征有显著差异(P<0.05),黄连木种子的千粒莺29.22~39.90 g,种子长度4.47~5.17 mm,种子宽度4.15~4.92 mm,长宽比为1.02~1.13.不同种源黄连木果实各部分的含油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果实、果肉和种仁的平均含油率分别为29.61%~38.61%、40.38%~64.54%和44.81%~55.97%,以江西彭泽、陕西商洛和云南石林种源的黄连木果实含油率较高.不同种源黄连木籽油的理化性质差异极显著(P<0.01),各种源黄连木籽油的折射率为1.469 6~1.475 1、碘值为748~924 g·kg-1、酸值为9.7~79.7 mg·g-1、水分含量为0.12%~1.40%.从黄连木籽油中共检测出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和花生酸等7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相对含量高达73.97%~87.41%.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江西彭泽的黄连木种子大而饱满且含油率高,可作为生物柴油油料资源的优良种源;云南石林、安徽滁州和陕西商洛的黄连木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可作为食用油原料资源的适合种源.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及其理化指标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3个产地居群的山桐子果实为材料,测定其全果含油率,并选取5个居群的果实分别测定果肉、种子含油率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13个居群间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差异显著,四川各居群山桐子果实含油率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各个居群内果实含油率差异明显,极端变异程度较大。(2)5个居群山桐子果肉含油率均大于种子含油率,而果肉含油率变异系数及相对极差均小于种子。(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朝天等7个居群聚为一类,其果实含油率较高,变异系数较小,可以作为进一步良种选育的材料;海拔等地理因素对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均有一定影响,但程度不一。(4)5个居群山桐子果实油脂折光率均较高,而酸值均较低,表明山桐子油品质好,纯度较高,而且不同居群山桐子油碘值差异显著,反映其油脂不饱和程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沙棘种子油高积累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的多基因协同作用机制,以近缘低油沙棘品系‘绥棘1号’和高油品系‘新俄3号’6个不同发育期的种子为材料,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种子油脂肪酸组份,采用qRT-PCR方法分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积累相关基因KAR、FATB、Δ9 D、KASⅡ、SAD、FAD2、FAD3、FAD7和FAD8的表达模式,验证多基因表达对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绥棘1号’和‘新俄3号’种子油均高积累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酸的87.71%和88.68%;种子发育期间,油酸相对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亚油酸相对含量短时下降后上升趋稳,而亚麻酸相对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稳。(2)FATB基因下调表达协同Δ9 D基因低表达,使C16∶0-ACP转化为棕榈酸和棕榈油酸的代谢减弱,而KAR和KASⅡ基因的相对上调表达,促进了硬脂酸合成,为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积累了较多前体。(3)SAD基因的持续高表达催化硬脂酸去饱和为油酸,且持续上升的SAD/FATB基因表达比直接提高了脂肪酸的去饱和速率;FAD2、FAD3、FAD7和FAD8基因在亚油酸和亚麻酸快速合成期间同时出现明显的表达量峰值,进而促进油酸逐步去饱和为亚油酸和亚麻酸。研究认为,沙棘种子油高积累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源于FATB和Δ9 D基因的低表达及KAR、KASⅡ、SAD、FAD2、FAD3、FAD7和FAD8基因的协同高表达,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种子油中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改良植物油脂的不同脂肪酸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SDS-PAGE电泳法研究了经过50~150 mmol·L-1 NaCl胁迫处理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 L'Hrit. ex Vent. ]组培苗根和叶片内质网膜脂肪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构树根和叶片内质网膜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大,但均为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脂肪酸基本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及反亚油酸,但根中还含花生酸、山萮酸、木蜡酸、亚麻酸和二十碳二烯酸,叶片中还含反油酸;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大于叶片.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构树组培苗根和叶片内质网膜脂肪酸组成和蛋白质组成均有一定的影响.在NaCl胁迫条件下,根内质网膜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呈增加趋势,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趋于减少,且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IUFA逐渐降低;叶片内质网膜中各脂肪酸成分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各异,但在低浓度NaCl条件下,IUFA较对照有所提高,随NaCl浓度的升高IUFA又低于对照,且叶片内质网膜IUFA的降幅小于根.根和叶片内质网膜中蛋白质组成明显不同;不同浓度NaCl胁迫除对内质网膜各蛋白质组分表达量有一定影响外,还导致根中相对分子质量70 000 的蛋白质条带消失,叶片中则出现了相对分子质量95 000 的新蛋白质条带.  相似文献   

5.
不同含水量大葱种子贮藏后的脂肪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葱种子干燥成1.8%-10.5%的不同含水量后。在50℃、35℃、20℃和-18℃条件下密闭贮存16个月。通过对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种子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不断升高,但在20℃和-18℃的差异不明显。在50℃下含水量为1.8%~6.6%的种子。5种脂肪酸含量明显大于含水量为7.4%-10.5%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黑穗醋栗种子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黑穗醋栗种子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中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r-亚麻酸等组成,尚有两种性质不清。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3.5%,不饱和脂肪酸占72.83%,未知物占3.92%,而r-亚麻酸含量占13.22%,它是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成科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5):1035-1038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木通科植物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从猫儿屎种子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67%(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3%,不饱和脂肪酸占82.04%),主要成分为9-十六烯酸(47.22%)、9-油酸(27.13%)、棕榈酸(10.75%)、亚油酸(7.47%)和硬脂酸(1.61%)。从三叶木通种子油中鉴定出10种脂肪酸,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9.75%(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3.39%,不饱和脂肪酸占76.36%),主要成分为11-油酸(47.63%)、亚油酸(27.05%)、棕榈酸(20.14%)、16-甲基-十七烷酸(3.03%)和8-油酸(1.07%)。结果表明,猫儿屎和三叶木通种子油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时期、机械创伤处理与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葡萄果皮中脂肪酸组分、含量及LO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葡萄果皮的LOX活性在花后12周达到最大值;花后15周对果实进行创伤处理,处理3h后LOX活性达到最高点;花后17周对果实进行MeJA处理,处理后24hLOX活性达到最大值。(2)葡萄果皮脂肪酸组分中,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而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3)葡萄果实脂肪酸含量随葡萄发育先增加后下降,花后15周创伤处理后的葡萄脂肪酸含量波动较大,花后17周茉莉酸甲酯处理后24h葡萄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9.
20 ℃下贮藏果实的脂氧合酶(LOX) 活性随着后熟进程持续上升,其活性与果实硬度的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组分比例变化较大,而棕榈酸和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组分比例变化很小;0 ℃贮藏果实中的LOX 活性被强烈抑制,果实后熟软化进程被明显延缓,5 种脂肪酸组分比例变化均较平稳;外源乙烯处理显著促进了LOX 活性的增加,加速了果实后熟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76株薄壳山核桃实生单株的果实品质差异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京地区种植的76株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K.Koch〕实生单株的8项果实性状和种仁中5种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以及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单项性状优良的单株;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对供试76株单株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项果实性状(包括坚果质量、种仁鲜质量、坚果壳厚度、坚果纵径、坚果横径、果形指数、出仁率和含油率)以及种仁中5种脂肪酸(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均有较大变异,变异系数为663%~2899%,其中,出仁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8项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总体上小于5种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部分果实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少数果实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而5种脂肪酸含量间均极显著正相关,但脂肪酸含量与果实性状间总体上无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8项果实性状中,与坚果大小有关的性状较为重要;而5种脂肪酸含量均同等重要.对果实性状和脂肪酸含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的决定指标包括含油率以及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第2主成分的决定指标包括坚果质量、种仁鲜质量、坚果壳厚度和坚果横径,说明薄壳山核桃果实评价的首要指标为种仁中脂肪酸含量,其次为果实大小.在利用坚果质量、种仁鲜质量、坚果壳厚度、出仁率、含油率、果形指数、油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个单项指标优选单株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71号单株的综合得分较高,其种仁鲜质量、含油率以及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优良品种选育的首选候选单株.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在薄壳山核桃不同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中,将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单项性状筛选法的有效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1.
女贞果实及种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 (LigustrumlucidumAit.)的果实 ,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等功效 ,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和目暗不明等症 ,女贞子主产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和四川等省区 ,资源丰富。女贞的化学成分已有报道[1,2 ] ,作者对其全果及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较全面分析 ,旨在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和仪器女贞子 2 0 0 0年 11月至 2 0 0 1年 3月分批采自福建省福州市建新郊区、仓山长安山和永泰方广岩。石油醚 (30~6 0℃ )和乙醇等均为分析纯 (上海生化制品…  相似文献   

12.
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为山茱萸科( Cornaceae)山茱萸属( Cornus Linn.)的多年生木本植物[1],主要产自中国的陕西、河南和浙江等地,在四川、安徽和山东等地亦有栽培[2]。山茱萸是世界三大名贵木本药材之一[3],临床上常以成熟果实去核后的果肉入药,而占山茱萸果实质量约80%的种子则被大量废弃。因此,对山茱萸种子资源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山茱萸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胡麻是甘肃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海拔2 400 m以下的河西地区为甘肃高产区。为探明张掖不同海拔高度对胡麻品质特性的影响和不同胡麻品种的最佳种植区域,利用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分析了张掖市4个不同海拔地区5个胡麻品种的常规品质指标、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蛋白质、粗脂肪、膳食纤维、棕榈酸、十七碳酸、豆蔻酸、二十四碳酸、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的品种和海拔间互作效应极显著(P<0.01);山嵛酸、棕榈油酸、顺-11-二十碳一烯酸、亚油酸、γ-亚麻酸和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含量随海拔高度不同,变化较小,稳定性好。在高含油量育种目标的基础上,兼顾高三大主要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低两大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以及高蛋白质等其他品质育种目标的角度考虑,在张掖市甘州区、高台县巷道镇和民乐县三堡镇、民乐县六坝镇,最适宜种植的胡麻品种分别是5-9812-2-1、09-3-11、张亚2号。不同海拔高度对胡麻各品质指标具有重要影响,张掖市作为优质胡麻籽生产基地,可利用不同胡麻品种适宜种植区域不同,大力发展胡麻籽品质育种和胡麻籽综合开发等。  相似文献   

14.
赵晓菊  秦薇  陈华峰 《植物研究》2017,37(1):155-160
高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高含量亚麻酸是牡丹籽油品质的主要体现,但到目前为止,在凤丹传统栽培区(铜矿区)土壤铜含量是否影响牡丹籽油品质并没有被调查。本研究通过调查安徽省凤凰山-丫山30个凤丹(Paeonia ostii)栽培区土壤Cu元素含量和凤丹籽油组成,显示凤丹栽培区土壤铜含量为18.98~298.82 mg·kg-1,变异系数为83.06%;凤丹籽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主要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62%、1.89%、24.59%、29.76%、38.13%,变异系数在5.66~9.72,其中亚油酸变异系数最高为9.72;土壤和叶片中Cu含量与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与亚麻酸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壤和叶片中C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78。以上表明以油用为目的的凤丹栽培应该避免土壤中铜含量过高影响牡丹籽油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寻求新的食用油资源,发展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用于植物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所建立的方法成功用于葡萄籽、南瓜籽和猕猴桃籽等七种植物籽油中的棕榈酸、十八烷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刺葡萄籽油、普通葡萄籽油、国外葡萄籽油、南瓜籽油、枸杞籽油和西番莲籽油均具有相似的脂肪酸谱,尽管其中它们所含上述五种脂肪酸含量不同,由于均存在人体所必需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故可以用作替代食用油。猕猴桃籽油因为其存在高含量的α-亚麻酸成分,可能是更好的食用油和营养油资源。本文首次对枸杞籽油、西番莲籽油和猕猴桃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绝对含量分析,为新的食用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海南近海岸陆地上正常生长、结实的3个不同基因型麻疯树(南油1、2和3号)种子为材料,分析比较3种种子及其种子油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南油1、2和3号麻疯树种子长、宽、厚度和表面积差异均不显著,但南油2号种子千粒重显著大于1、3号、不完善粒率显著小于1、3号,其种子饱满度好,结实性状优.南油3号种子种仁含油量显著高于1、2号,而1、2号间无显著差异.3种麻疯树种子油的过氧化值、折射率和皂化值无显著差异,而南油2号的酸值显著低于1、3号;三者碘值皆低于100,且南油2号的碘值显著小于1、3号.3种麻疯树油脂肪酸成分主要是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和十七碳酸,且皆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南油2号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与南油1号相比, 南油2、3号的应用潜力相对大.  相似文献   

17.
三叶木通种子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为缠绕木质藤本,在中国南部、长江流域及西北地区均有分布,多生长在气候温和湿润、海拔300—2100m的荒野山坡、灌丛及沟谷疏林中,资源蕴藏量丰富。三叶木通果实通常在阴历八月成熟并沿腹缝线开裂,故俗称八月扎(炸)、八月瓜、羊开口,有广泛的保健作用,其种子、茎、叶和根均可入药,民间多用于治疗小便赤涩、妇女经闭、乳汁不通等疾病,并具有消除面部色斑和抗炎抗菌等功效。由于三叶木通果实具有良好的食用品质和丰富的营养,近年来,国内相关机构正在对其进行系统的驯化利用研究,以期能开发成新型水果。  相似文献   

18.
Zheng CJ  Yoo JS  Lee TG  Cho HY  Kim YH  Kim WG 《FEBS letters》2005,579(23):5157-5162
Long-chain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such as linoleic acid, show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are the key ingredients of antimicrobial food additives and some antibacterial herbs. However, the precise mechanism for thi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remains unclear. We found that linoleic acid inhibited bacterial enoyl-acyl carrier protein reductase (FabI),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bacterial fatty acid synthesis, which has served as a promising target for antibacterial drugs. Additional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cluding palmitoleic acid, oleic acid, linolenic acid, and arachidonic acid also exhibited the inhibition of FabI. However, neither the saturated form (stearic acid) nor the methyl ester of linoleic acid inhibited FabI. These FabI-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various fatty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very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inhibition of fatty acid biosynthesis using [(14)C] acetate incorporation assay, and importantly, also correlated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Furthermore, the supplementation with exogenous fatty acids reversed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linoleic acid, which showing that it target fatty acid synthesis. Our data demonstrate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s mediated by the inhibition of fatty acid synth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