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杜仲胚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栽培杜仲,4月中旬传粉,下旬受精。合子休眠35天左右。6月初形成原胚,6—8月胚分化发育,10月种子成熟。合子在休眠期,其体积增长1—1.5倍,极性渐显著。合子经两次横分裂,形成线形排列的四细胞原胚。其后基细胞衍生的细胞参与胚体的形成,胚的发育属藜型。胚柄单列细胞,靠珠孔端一个形大,具吸器作用。胚的后期发育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 相似文献
3.
4.
5.
杜仲细胞悬浮培养产黄酮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正交设计对杜仲细胞悬浮培养的基本培养基和植物生长物质浓度进行了筛选,并对影响杜仲细胞悬浮培养和总黄酮含量的不同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B5培养基+0.5mg/L NAA+0.6mg/L 6-BA、蔗糖30g/L、初始pH 5.0-5.5、接种量20g(FW)/L以及摇床转速110r/min为杜仲细胞悬浮培养的适宜条件。通过对杜仲悬浮细胞生长和代谢动力学的分析表明:杜仲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最大比生长速率( m)为0.417d-1;细胞基于蔗糖的真正比生长得率(YG)与维持系数(m)分别为0.619g/g和0.0206g/(g·d-1);黄酮合成属部分生长耦联型,可用Luedeking-Piret模型进行描述。研究结果为杜仲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生产天然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MS、LS、B5、N6、H、Nitsch、White、1/2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0.5mg/L NAA和0.5mg/L BA,分析不同类型培养基对杜仲愈伤组织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并以B5培养基进行光照条件、碳源、蔗糖浓度试验。结果表明:B5培养基不仅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也有利于总黄酮的形成,而1/2MS培养基有利于绿原酸的积累;12h/d光照对愈伤组织的生长及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黑暗不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但却抑制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形成;3种碳源中,愈伤组织的增长量、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含量均以蔗糖为碳源时最高,葡萄糖最低;蔗糖浓度在10~50g/L范围内绿原酸的含量随着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40g/L时愈伤组织的增长量和总黄酮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8.
以杜仲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接种量及培养时间、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及其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接种量在0.35g左右比较合适。愈伤组织的生长曲线大致呈S形,在20d时达到最大值,而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均在16d时达到最大值。在继代培养中,茎和叶愈伤组织的增长量、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均在第三代达到最大值;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的增长量、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均在第四代达到最大值;子叶愈伤组织的增长量和总黄酮含量在第五代达到最大值,绿原酸含量于第四代达到最大值。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中,叶愈伤组织中绿原酸含最最高,下胚轴愈伤组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10.
杜仲种质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杜仲的分布特点,划分了7个主要分布区,并对种内存在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描述。在评述杜仲种质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种质资源的破坏以及造成遗传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保护杜仲种质资源的原理和方法,并强调了迁地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属同时型。小孢子阶段短暂,当细胞体积略增大,未形成液泡时,细胞核由中部移向边缘即进行第一次分裂。在分裂中期,多数纺锤体轴垂直于花粉壁,呈不对称形;少数平行于壁,其两极相似。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内逐渐形成几个大液泡,并消耗贮藏淀粉。生殖细胞位于边缘时,与营养细胞间的拱形壁呈PAS正反应。随后当生殖细胞内移到营养细胞质内的过程中,液泡逐渐解体,贮藏物质重新累积,花粉体积增大。成熟花粉具三沟孔,二细胞型。花粉管单一无分枝,当生殖细胞在花粉管中分裂时,营养核由椭圆形变长,结构松散,并处于其近侧。二个精子一前一后相接近,营养核紧邻其前端,未见有在其后面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测定处于不同生长期的杜仲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发酵液中3种核苷含量,并对其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按50μg/mL的浓度测定了发酵液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等3种提取物对水稻恶苗病菌、棉花枯萎病菌2种植物病原菌以及烟草青枯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真菌DZJ03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可达到2.0410g/L,其发酵液中所含腺苷、尿苷以及鸟苷的含量分别为1.2647 mg/g、0.8586 mg/g、1.0493 mg/g;发酵液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率为71.92%,抗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9.21 mm。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理种源杜仲叶片中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是我国所特有的经济植物。传统以树皮入药,近年来研究表明,杜仲叶与皮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药效类似[1~4]。杜仲叶、皮中主含环烯醚萜甙类、黄酮类及酚酸类成分。研究不同地理种源和不同季节杜仲叶片绿原酸和总... 相似文献
14.
Seven constituent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Based on spectral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Physico-chemical constants they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nonacosane (Ⅰ), n-triacontanol (Ⅱ), β-sitosterol (Ⅲ), betulin (Ⅳ), betulic acid (Ⅴ), ursolic acid (Ⅵ), vanillic acid (Ⅶ). 相似文献
15.
杜仲药用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优选杜仲的提取工艺条件 ,本实验以杜仲提取液中氯原酸的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法 ,筛选影响杜仲提取工艺的因素 ,探索最优的提取工艺条件。实验证明合理的提取方法为 :12倍 6 0 %的乙醇回流 3次 ,每次 2小时 ;所得杜仲提取物中氯原酸含量为 8 72mg/g生药 ,浸膏得率为 2 0 6 8%。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秦岭药用植物杜仲茎部共分离到内生真菌38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属于9属,其中青霉属为杜仲内生真菌中的优势菌群,拟青霉属、交链孢属和无孢群属为常见属。对分离得到的杜仲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了抑菌实验,其中61%的菌株对测试细菌具有抗菌活性,表明杜仲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十分普遍;34%的菌株对烟草赤星病菌、苹果炭疽病菌及辣椒炭疽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表明杜仲内生真菌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旨以研究杜仲绿原酸对高脂高胆固醇诱导的高血脂模型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低剂量(25 mg/kg BW)、中剂量(50 mg/kg BW)、高剂量(100 mg/kg BW)杜仲绿原酸组,每组10只.后4组饲以高脂饲粮,同时小鼠灌胃杜仲绿原酸4周,实验结束,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液流变学参数、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率.高脂血症小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提高(P<0.05),小鼠血清和肝脏SOD、GSH-Px水平、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高脂膳食条件下,杜仲绿原酸能有效提高血液的抗氧化防御功能(包括抗氧化力、抗氧化酶活性)、改变血液流变学参数等,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刚性和聚集,增强变形能力,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增高,其中以中剂量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杜仲主要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仲作为传统滋补药材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从作用机理与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综述近些年来杜仲在降血压、抗氧化、抗疲劳、增强免疫作用、抗骨质疏松、抗肿瘤、保肝护肝、降血糖和抗衰老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了解杜仲的活性功效,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杜仲胚乳衰退过程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仲胚乳在衰退过程中显示出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征:细胞质出现原位自溶,细胞器呈现不同程度的解体;环状片层吞噬并分隔细胞组分;细胞核形态异常,并出现环状核仁和致密型核仁;DNA解体,电泳显示出拖尾状的条带。胚根端和非胚根端胚乳细胞在进入程序性死亡的时间上有先后。 相似文献
20.
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研究了杜仲抗真菌肽EAFP3对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抗真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EAFP3对黄曲霉有明显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125 μg/m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