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 C J Chen)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到18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或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鉴定它们为棕榈酸 (1)、正二十烷酸 (2)、正二十烷酸甲酯 (3)、β-谷甾醇 (4)、Monogynol A (5)、白桦酸 (6)、Hederagenin (7)、β-胡萝卜甙 (8)、18αH-20(29)-烯-3-酮-乌苏烷 (9)、3,4-开环-20(29)-烯-乌苏烷-3-酸 (10)、Pomolic acid (11)、表儿茶素 (12)、儿茶素 (13)、槲皮素 (1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15)、紫丁香苷 (16)、紫丁香酚苷 (17)和山萘酚-3-O-β-D-芦丁糖苷 (18).  相似文献   

2.
从梧桐科火绳属桂火绳中提取分离到22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为:羽扇豆醇(1),白桦脂酸(2),齐墩果酸(3),丁香脂素(4),(+)-异落叶松树脂醇(5),东莨菪内酯(6),对羟基肉桂酸(7),二十七碳酸单甘油酯(8),2-十八烯酸单甘油酯(9),sitoindosideⅡ(10),儿茶素(11),表儿茶素(12),表儿茶素3-O-β-D-吡喃木糖甙(13),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甙(14),5,7,4'-三羟基异黄酮(15),4'-O-methylgallocatechin(16),反式-二氢槲皮素-3-O-α-阿拉伯糖甙(17),顺式-二氢槲皮素-3-O-α-阿拉伯糖甙(18),反式-二氢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甙(19),3,5,7,3',5'-五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0),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6→1)-α-L-吡喃鼠李糖甙(21),以及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6→1)-β-D-吡喃葡萄糖甙(22),这些化学成分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3.
攀援孔药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攀援孔药花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或与已知物对照,它们分别鉴定为:(2S,3S,4R)-2-[(2R)-2-羟基-二十一酰胺基]-二十一烷-1,3,4-三醇(1)、(2S,3S,4R)-2-二十四酰胺基-十八烷-1,3,4-三醇(2)、胡萝卜甙(3)、β-谷甾醇(4)、(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6β-羟基-豆甾-4-烯-3-酮(6)、十六烷酸-1-甘油酯(7)、桦木酸(8)、大黄素(9)、二十二烷酸-1-甘油酯(10)、对羟基苯甲醛(11)、十七烷酸-1-甘油酯(12)、金色酰胺醇乙酸酯(13)、十九烷酸-1-甘油酯(14)、棕榈酸(15)(、E)-p-香豆酸(16)、(22E,24S)-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7)、2-去氧-β-蜕皮激素(18)和auranamide(19)。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来源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谷的土壤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借助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ubrofusarin B(1)、rubrofusarin A(2)、carbonarone A(3)、aspernigrin A(4)、flavasperone(5)、(22 E,24 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6)、(22 E,24 R)-5α,8α-过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7)、ourosperone A(8)、(22 E,24 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9)、stigmast-1,5-dien-3β-ol(10)、fonsecinones A(11)、asperpyrone C(12)、asperpyrones B(13)。其中,化合物1~5和7~13为从该菌种中首次分离。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8对DPPH(IC50=3.453 mg/mL)、ABTS+(IC50=0.155 mg/mL)、OH(IC50=0.019 mg/mL)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地衣绿槽枝衣( Sulcaria virens) 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亚油酸异丙叉衍生物, 通过波谱学方法包括2D-NMR 确定其化学结构为: 9, 10-O-异丙叉基- (12 Z)-十八碳烯酸(1) 。同时还得到其它12 个已知化合物:( 9 Z, 12 Z )-十八碳二烯酸(2), 扁枝衣二酸(3), ( R ) -松萝酸(4), 枕酸甲酯( 5), 黑茶渍素(6) , virensic acid ( 7), abieslactone (8), 3α-羟基羊毛甾-7, 24-二烯-26, 23 R-内酯(9), 蒲公英赛醇(10 ), 蒲公英赛酮 ( 11 ), (22 E , 24 R )-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12) 和2, 2′-四氢角鲨烯(13)。  相似文献   

6.
对岭南药材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得到11个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ambucunlin A(1)、2α-羟基羽扇豆醇(2)、swinhoeic acid(3)、3β-羟基-乌苏烷-11-烯-13β,28-内酯(4)、蔷薇酸(5)、2α,3β,6β,18β,23-pent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6)、rel-5-(3S,8S-dihydroxy-1R,5S-dimethyl-7-oxa-6-oxobicyclo-oct-8-yl)-3-methyl-2Z,4E-pentadienoic acid(7)、salvionoside B(8)、齐墩果酸(9)、白桦脂酸(10)和α-香树脂醇(11)。其中,化合物1~4和6~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化学成分分离基础上,进一步选择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行萜类化合物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9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对比结构发现,三萜类化合物(3~6、9和11)抗炎活性优于倍半萜类化合物(7和...  相似文献   

7.
钮子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间药物钮子瓜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鉴定它们为(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三醇(1)、(2S,3S,4R)2-二十四烷酰胺基十八烷-1,3,4-三醇(2)、胡萝卜苷(3)、swertish(4)、苯甲酸(5)、水杨酸(6)、loliolide(7)、胸腺嘧啶(8)、尿嘧啶(9)、(23Z)-9,19-环阿尔廷-23-烯-3β,25-二醇(10)、(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1)、十六烷酸1甘油酯(12)、大豆脑苷Ⅰ(13)、(22E,24S)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4)。  相似文献   

8.
地菍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野牡丹科药用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方法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及对比文献等方法鉴定为4-O-β-D-吡喃葡萄糖基-3,3',4'-三甲氧基鞣花酸(1),槲皮素3-O-刺槐二糖苷(2),8-C-吡喃葡萄糖基-5,7,3',4'-四羟基黄酮(3),3-O-β-D-吡喃葡萄糖基-4',5,7-三羟基黄酮(4),6-C-吡喃葡萄糖基-4',5,7-三羟基黄酮(5),3-hydroxy-22(29)-hopen-23-oic acid(6),2,3-di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7),3β-sitosterol laminaribioside(8),姜糖酯B(9),3-O-β-D-galactopyranoside-glycerol1-alkanoates(10),胡萝卜苷(11),β-谷甾醇(12),二十八烷醇(13),二十四烷酸(14)以及三十四烷(15)化合物结构。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从肋果茶(Sladenia celastrifolia)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萜类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sladeniafolin A(1),grasshopper ketone (2),(3S,5R,6S,7E,9R) -7-megastigmene-3,6,9-triol (3),hedytriol (4),(3S,5R,6R,7E,9R) -3,5,6,9-tetrahydroxy-7-megastigmene(5),1′S*,4′R*-8-(4′-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2-enyl)-6-methyloct-3E,5E,7E-trien -2-one (6),2α,3α,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7),2α,3β,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8),pomolic acid(9),3-O-acetyl pomolic acid(10),ursaldehyde (11),camarolide (12),3β-hydroxyurs-11-en-13β(28) -olide (13),3β-hydroxy -11α,12α-epoxy-urs-13β,28-olide (14)和28-0-β-D-glucopyranosyl euscaphic acid (15).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1为新的C9裂环烯醚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三种毒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光盖伞(Psilocybe spp)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十八烷酸酯(1)、β-胡萝卜苷(2)、(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3)、色氨酸(4);从假褐云斑鹅膏(Amanita pseudoporphyria)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22E,24R)-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脱氢鞘氨醇(7)、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十八烷酰)-9-甲基-4,8-脱氢鞘氨醇(8);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发酵菌丝体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5、6、(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9)、(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0)。除化合物9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以上相应毒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中药材黑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的化学成分及其化合物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本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硅胶、Chromatorex C18等柱色谱对黑蛞蝓正己烷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离纯化,通过NMR波谱数据与文献对比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从黑蛞蝓正己烷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乙醇(1)、十六烷酸(2)、(Z) 9-octadecenoic acid(3)、1-(2-hydroxyethoxy)ethyl (E)-octadec-9-enoate(4)、二十七烷(5)、dodecyl (Z)-9-hexadecenoate(6)、cis,cis-diunsaturated α-meromycolic acid(7)、1,2,3-propanetriyl (9Z,9′Z,9″Z)tris(-9-octadecenoate)(8)、胆固醇(9)、7-酮基胆固醇(10)、胆甾-5-烯-3β,7α二醇(11)、胆甾-5-烯-3β,7β二醇(12)、胆甾醇肉豆蔻酸酯(13)、胆甾醇基十七酸酯(14)、熊果酸(15)。除化...  相似文献   

12.
显脉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显脉旋覆花(Inula nervosaWall.)地上部分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3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紫菀酮(1),β-谷甾醇(2),α-菠菜甾醇(3),熊果酸(4),胡萝卜苷(5),bigelovin(6),loliolide(7),24S-乙基-5α-胆甾-7,22E-二烯-3α-醇-β-半乳糖苷(8),菠叶素(9),山萘酚(10),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11),苄醇-β-D-葡萄糖苷(12)和2-苯乙醇-β-D-葡萄糖苷(13)。其中,化合物1~3和6~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从地衣绿槽枝衣(Sulcaria virens)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亚油酸异丙叉衍生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包括2D-NMR确定其化学结构为:9,10-O-异丙叉基-(12Z)-十八碳烯酸(1)。同时还得到其它12个已知化合物:(9Z,12Z)-十八碳二烯酸(2),扁枝衣二酸(3),(R)-松萝酸(4),枕酸甲酯(5),黑茶渍素(6),virensic acid(7),abieslactone(8),3α-羟基羊毛甾-7,24-二烯-26,23R-内酯(9),蒲公英赛醇(10),蒲公英赛酮(11),(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和2,2′-四氢角鲨烯(13)。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以及HPLC等方法从海洋真菌Fusarium sp.的菌丝体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3β,15β-二羟基-(22E,24R)-麦角甾-5,8(14),22-三烯-7-酮(1)、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和丁二酸(5).其中化合物1和2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石山巴豆( Croton euryphyllus)为大戟科( Euphorbiaceae)巴豆属( Croton)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各省的岩溶石山地区,民间用于杀虫和治疗跌打损伤。为了阐明其化学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HPLC等方法对石山巴豆枝叶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毛叶巴豆萜(1), jatrophoidin (2),山藿香定(3),异山藿香素(4),山藿香素(5),赖百当-13-烯-8,15-二醇(6),7-酮基-β-谷甾醇(7),(22E)-5α,8β-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8),豆甾烷-4-烯-6β-醇-3-酮(9),齐墩果烷-12-烯-2α,3β-二醇(10),东莨菪内酯(11),催吐萝芙木醇(12), lyratol F (13),罗布麻酚A (14),芹菜素(15),金色酰胺醇酯(1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16为首次从巴豆属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黑虎掌 (Sarcodonaspratum (Berk .)S .Ito) ,又名香茸 ,是一种美味食用菌。近年来发现该属S .scabro sus (Fr.)P .Karst.中含有对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合成具有诱导作用的生物活性二萜 (Oht等 ,1998)。作为“高等真菌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研究”的一部分 ,我们对采自云南武定的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从黑虎掌的新鲜子实体中分得 1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cerebrosideB (1) (12 0mg) ,阿洛酮糖腺苷(2 ) (12mg) ,三磷酸尿苷 (3) (7mg) ,尿嘧啶 (4 ) (12mg) ,腺嘌呤 (5 ) (8m…  相似文献   

17.
雪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由管枝衣科地茶属植物雪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成分,通过波谱分析及与已知品对照等方法,最终确定其中的9个化合物分别为:Thamnolin(1),鳞片衣酸(2),坝巴酸(3),羊角衣酸(4),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5),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9,22-三烯(6),麦角甾烷-7,22-二烯-3-醇(7),麦角甾烷-5,8,22-三烯-3-醇(8),亚油酸(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6-9系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云南中甸地区产雪茶为主要含有坝巴酸(3)和羊角衣酸(4)等酚性成分,而非主含地茶酸等酚性成分的植物品种类型,这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从大头艾纳香(Blumea megacephala(Randeria)Chang etTseng)全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无羁萜(1)、小麦黄素(2)、豆甾醇二十六烷酸酯(3)、豆甾醇十八烷酸酯(4)、α-香树脂醇(5)、α-香树脂醇乙酸酯(6)、β-香树脂醇乙酸酯(7)、β-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二十七烷醇(11)、十六烷酸(12)和二十四烷酸(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头艾纳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虎皮小牛肝菌(Boletinus pictus)子实体的氯仿/甲醇(1:1,v/v)提取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亚油酸甲酯(1)、9(Z)-十八烷烯酸(2)、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7)、烟酰胺(8)和尿嘧啶核苷(9).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虎皮小牛肝菌中得到.  相似文献   

20.
从水朝阳旋覆花(Inula helianthus-aquatica)地上部分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aromaticin(1),8-epi-helenalin(2),bigelovin(3),2,3-dihydroaromaticin(4),carpesiolin(5),ergolide(6),inuchinenolide C(7),6α-acetoxy-isoinuviscolide(8),8-epi-inuviscolide(9),inuchinenolide B(10),tomentosin(11),11α,13-dihydrotomentosin(12),inuchinenolide A(13),4H-tomentosin(14),11β,13-dihydro-4H-tomentosin(15),11-epi-sundiversifolide(16),sundiversifolide(17),8,9,10-三羟基百里香酚(18),10-羟基-8,9-双氧亚异丙基百里香酚(19),8,10-二羟基-9-异丁酰百里香酚(20),8-羟基-9,10-二异丁酰百里香酚(21),8-羟基-9-异丁酰-10-(2-甲基丁酰)百里香酚(22),8,9-环氧-9,10-二异丁酰百里香酚(23)和8,9-环氧-3-异丁酰-10-(2-甲基丁酰)百里香酚(24)。除了化合物1~6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