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花背蟾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背蟾蜍(Bufo raddei)是我国北方习见的一种无尾两栖动物,属蟾蜍科蟾蜍属,又称芮氏蟾蜍。体长50—75毫米,体背具橄榄黄色或浅绿色不规则花斑,雌者更具鲜艳的红棕色花纹。体表粗糙有许多突起的小疣粒,雄者尤为明显,疣粒上多具红点,背中线有浅绿色纵纹,前肢内侧三指基部有明显的黑色突起,称婚垫,繁殖时用以抱雌,下颌具单一内声囊,鸣叫时,下颌皮肤外突呈白色半圆形,雌雄均具扁平而宽大的耳后腺,能分泌橙黄色带硫磺气味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陕西牛背梁     
《人与生物圈》2011,(3):112-112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在各级主管部门支持下.批准启动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申报工作。该保护区位于陕西省秦岭山脉东段的长安、宁陕和柞水三区(县)交界区域.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以保护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绿背姬鹟     
正绿背姬鹟(Ficedula elisae)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姬鹟属(Ficedula)的小型鸣禽,全长约12 cm,成年雄鸟头背部橄榄绿色,具明显的柠檬黄色眉纹,眼圈黄色;胸腹部鲜黄色,两翼和尾羽褐色,具大块白色翅斑;腰部鲜黄色;嘴和脚均黑褐色;雌鸟头背部和腰部橄榄褐  相似文献   

4.
对金爪粉背蕨Aleuritioteris veitchii(Christ)Ching、硫磺粉背蕨A.duclouxii var.sulphurea Ching和A.cremea处理为它的异名。该种的特征是根状茎上的鳞片为同色,狭披针形,叶片分裂较细且被硫磺色粉状物。硫磺粉背蕨A.duclouxii var.suplhurea根状茎上的鳞片明显二争,与上者不同,本文重新恢复了该变种名称。  相似文献   

5.
6.
迷走神经背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迷走神经背核(DMV)是一个重要的内脏运动核团和内脏感觉核团。DMV与中枢及外周存在广泛的纤维联系。DMV和孤束核、最后区一起构成了“迷走感觉运动中枢”。DMV存在神经-体液回路,使DMV神经元可以直接感受外周血及脑脊液中的信息。DMV含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神经肽类等多种递质及相应受体。DMV参与中枢调节胃肠、心血管及内分泌等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索突触后神经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背索内伴随初级传入上行的还有非初级的二级轴突,二者的数量比例相当于3∶1。这些二级纤维主要起源于同侧脊髓背角的第Ⅲ、Ⅳ层,并主要向同侧背索核的特定部位投射。这种背索突触后神经元在脊髓内与有关传入形成复杂的突触联系,对外周的非伤害性及/或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8.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irstipulata Hance),俗称“散血子”,属秋海棠科,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紫背天葵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山区,我国的江西、福建、浙江、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区都有分布。紫背天葵味微酸,烘干泡开水喝,色泽鲜红,加糖以后酸甜爽口,风味独特,并且有消暑、解酒、助消化功能。我国民间常有采紫背天葵的叶子当凉  相似文献   

9.
花背蟾蜍 Bufo raddei Strauch,亦名芮氏蟾蜍(俗称小癞蛤蟆),是乌鲁木齐最常见的一种两栖类。分布在水塘和渠沟的附近、潮湿的盐硷地以及田野中。形态与生态花背蟾蜍体形不大;经常见到的从头前的吻端直至肛门长度均不超过9厘米。共耳后各有一形长而大的毒脉,体背部颜色较深,上面有许多瘤状突起,腹部灰白色,  相似文献   

10.
帕米尔古称“葱岭”,多野葱,是中亚高山汇集之地,地质上称之为“帕米尔结”。2 0 0 4年5月8~2 3日,香港观鸟会一行9人由会长林超英先生率领,在新疆南部(环绕塔里木盆地)考察和观鸟,记录13 8种野鸟。5月18~19日,在帕米尔高原首次记录到纵纹角(Otusbrucei)、长脚秧鸡(Crexcre  相似文献   

11.
12.
根田鼠巢区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 Pallas)是高山草甸带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里优势的啮齿动物,它是植食性的,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下与生产者(草本植物)相联、与牲畜竞争牧草,上为二级消费者动物(肉食动物,如鼬类等)的基本饲料。阐明根田鼠生态学及其在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里的能流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报道为非黄胆性钩端螺旋体病重要宿主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布氏四鼠在低温条件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在-20℃的低温下进行。结果表明。(1)单笼饲养鼠平均存活期为145.9±30.8h。其中幼鼠耐低温力最差。然后依次为老体组、亚成体组、成体组。除幼体外,雌鼠的抗寒能力稍高于雄体。(2)饲喂冷蒿组比饲喂其它6种牧草在低温下布氏田鼠的存活期显著延长.(3)聚集可明显增强对低温的耐受程度。(4)窝草可使巢内温度保持在5~8℃,窝巢内层的温度可达15~22℃。  相似文献   

14.
布氏田鼠洞群内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一种以洞群为单位进行群居生活的草原害鼠,分布在我国内蒙,以及蒙古和苏联的一些干草原地区。对分布在我国境内布氏田鼠的研究,早期见Reichstein(1962)有零星记载,70年代以来,我国动物学工作者开展了较多的工作,也有不少报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室1979;张洁、钟文勤,1979),但关于洞群内群体结构方面,尚未见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5.
16.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的食性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通过胃内容物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其乌拉地区布氏田鼠春季和夏季的自然食性。该鼠于春季和夏季都最嗜食羊草,但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食物有强烈的选择性特征,专化现象较为明显。植被的物候变化和植物体的蛋白质含量以及硅等矿质元素的含量是影响布氏田鼠进行选食的主要因素。文中还讨论了布氏田鼠的最优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密度因素在布氏田鼠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布氏田鼠栖息密度不同的种群同时进行取样,研究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种群发展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区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雄鼠睾丸下降率、贮精囊肥大率和睾丸长度都小于低密度种群。高密度种群繁殖季节结束时间早于低密度种群,幼鼠肥满度较小,性成熟速度较慢,种群年龄结构中,幼年鼠所占比例小于低密度种群。这些都是导致高密度种群增长速度减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棕色田鼠生长及年龄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越  裘国勇 《动物学研究》1997,18(4):397-401
本文应用主成份分析法研究了棕色田鼠的体重、体长、胴体重、尾长、后足长、颅全长 颧宽等7项生长指标及其在鼠体生长和年龄评价上的代表性。结果表明,头骨增长是本生长最具主导地位的指标,后足长和胴本重次之,体重与鼠体生长的相关性较低,体长在7项指标中最不具代表性。考虑到精确性和实用性,确定胴体重为鉴定棕色田鼠年龄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9.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廷正  张越 《兽类学报》1995,15(4):302-308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20.
布氏田鼠标志种群的繁殖参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标志重捕和染色观测法跟踪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种群,按绝对时间年龄研究其种群繁殖参数。结果3表明:4-5月份出生的雄鼠能在当年达到性成熟,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5个月,6月后出生的雄鼠当年达不到性成熟。在达到性成熟的当年雄鼠中,多数个体再度转入性休止期,其平均繁殖结束时间要林越冬雄鼠早1个月,而越冬雄鼠则在整个繁殖期保持性活动状态。雌鼠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个月,首次产仔时间约为2月龄。雌鼠在一年中的产仔窝数与其年龄有关;越冬鼠能产3-4窝,4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2-3窝,5月份出生的雌鼠当年能产1-2窝,6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0-1窝,7月份之后出生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在自然条件下,布氏田鼠一年中最多能产4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