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定君生调整自然分娩后阴道菌群失调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自然分娩后阴道菌群的改变及其危害,探讨定君生用于恢复自然分娩后阴道菌群失调的效果。方法分别对57例正常体检妇女、50例晚期妊娠妇女和45例自然分娩产后妇女进行阴道pH检测,同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另外,选择产后42d来我院复查的产妇72例,随机分为两组,定君生组42例,连续应用定君生10d,对照组30例,对其中已存在阴道感染的患者应用达克宁栓或复方甲硝唑栓进行治疗,疗程均为10d,对比分析两组的阴道炎发生情况。结果产后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孕前期和妊娠期(P〈0.01),产后阴道pH高于孕前期,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产后阴道厌氧菌的比例下降,非正常菌和条件致病菌增多。产后42d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为15.3%,产后3个月定君生组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然分娩可导致阴道菌群失调,使产后妇女易患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应用定君生可恢复阴道内乳酸杆菌的优势地位,对于防治产后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对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晚期单胎孕妇,筛查出阴道微生态失调180例。根据是否接受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分为观察组132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孕妇睡前温开水冲洗外阴后于阴道后穹窿处放置乳酸菌阴道胶囊2粒,连用10d。10d后行阴道微生态检查,仍异常者再治疗10d。对照组未进行用药干预治疗。观察并评估观察组治疗后阴道pH、乳酸菌阳性率及阴道分泌物清洁度的变化,并比较两组PPROM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阴道pH(3.84±0.14)较前(4.72±0.16)明显下降,乳酸菌阳性率(90.15%)较前(0.00%)明显上升,阴道分泌物清洁度较前明显好转(χ2=2.35、P0.05;t=216.66、t=210.12,P0.01);观察组孕妇132例中发生PPROM 3例(2.27%),对照组孕妇48例中发生PPROM 6例(12.50%),观察组孕妇PPROM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75,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调与PPROM发生关系密切,乳酸菌阴道胶囊可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态环境,降低PPROM发生率,对预防PPROM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在配合治疗产后滴虫性阴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90例患滴虫性阴道炎的产后妇女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应用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连服7 d,同时每日晚塞1粒乳杆菌活菌胶囊入阴道,连用10 d;对照组应用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连服7 d。2组患者14 d后复查并检查白带常规,对其临床治愈率、白带清洁度、pH进行比较。30 d后随访检查滴虫性阴道炎复发情况。结果用药后研究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pH均有降低,但研究组pH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研究组阴道清洁度I、II度比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配合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可提高治愈率,改善阴道微环境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例在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前与分娩后6周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分娩前后产妇的阴道pH值、乳酸杆菌检出率。根据患者意愿将未患有阴道炎的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每天1次,每次1粒,连用10d,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分别在分娩后3个月、6个月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阴道pH值及乳酸杆菌检出率的变化情况及细菌性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的疗效。结果分娩后6周产妇的阴道pH明显高于分娩前(P0.05),而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低于分娩前(χ2=73.87,P0.01);产妇产后6周阴道炎患病率为11.0%,分娩后3个月与分娩后6个月,两组产妇阴道pH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产妇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较治疗前增多(χ~2=20.15、36.27,3.88、6.30,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增多幅度大于对照组(χ~2=3.98、8.66,P0.05或P0.01);分娩6个月后观察组细菌性与真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χ~2=24.79,P0.01)。结论产妇产后会出现阴道菌群紊乱,阴道pH上升,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阴道炎患病率上升,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干预治疗能有效的平衡阴道菌群,减少产妇产后阴道炎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生物制剂(阴道乳杆菌胶囊)对产后6周妇女特异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先后收集895例产后6周特异性阴道炎妇女,包括细菌性阴道病535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339例和滴虫性阴道炎21例,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n=200)阴道局部用乳杆菌胶囊(定君生)250 mg/d,连用10 d;第二组(n=200)阴道局部用抗菌药(细菌性阴道病或滴虫性阴道炎:甲硝唑栓500 mg/d,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克霉唑栓150 mg/d,连用10 d);第三组(n=200)阴道局部用抗菌药+乳杆菌胶囊(细菌性阴道病或滴虫性阴道炎:甲硝唑栓500 mg/d+定君生250 mg/d,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克霉唑栓150 mg/d+定君生250mg/d,连用10 d),三组均于停药1周后复查阴道分泌物以了解疗效,以及产后3、6、9、12个月分别复查阴道分泌物,以了解三组产后1年内阴道pH、乳杆菌数量变化情况及阴道炎复发率情况。结果 600例产后6周特异性阴道炎妇女中,单用定君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5%;用甲硝唑栓或克霉唑栓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抗菌药(甲硝唑栓或克霉唑栓)+定君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定君生治疗两组1年内阴道pH明显降低,阴道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多,以+++~++++比例为主,且追踪1年阴道炎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与只用抗生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乳杆菌胶囊(定君生)是治疗特异性阴道炎的有效药物,与传统抗生素相比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定君生联合抗生素治疗特异性阴道炎,疗效更为显著,这不失为一个新的治疗途径。产后6周妇女特异性阴道炎选用微生态制剂(阴道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微生态乳杆菌干预的影响。 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6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3例。研究组患者在术后1月开始接受乳酸杆菌干预、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措施。持续干预3个疗程后比较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指标(pH值、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乳杆菌分级),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阴道微生态失衡,阴道炎发生率以及研究组患者乳酸杆菌胶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2月,研究组、对照组pH值、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乳杆菌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早期使用乳酸杆菌干预,在优化阴道微生态、减少阴道炎发生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且不会引发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保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择长兴县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复查的产褥期妇女482例及来院体检的健康妇女86例,采集阴道分泌物作pH、病原体、清洁度和阴道微生态功能检查,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比较。结果 482例产褥期阴道pH为(4.62±0.62);阴道清洁度Ⅲ~Ⅳ127例;微生态正常者75例,占15.56%;微生态失调者407例,占84.43%。86例健康妇女阴道pH(4.38±0.65);阴道清洁度Ⅲ~Ⅳ14例;微生态正常者34例,占39.53%;微生态失调者52例,占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升高,清洁度下降,微生态失调比例明显升高,应引起临床保健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小剂量甲硝唑对中晚期妊娠滴虫性阴道炎妇女阴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中晚期妊娠滴虫性阴道炎妇女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妇女予以甲硝唑片0.2 g/次,3次/d,口服,连用1周。观察组在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结束后再加用乳酸菌活菌胶囊0.25 g/次,1次/d,阴道放置,连用1周。治疗结束后2周复诊,比较两组妇女的临床疗效、阴道乳酸菌检出率及产H2O2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妇女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2,P<0.05);观察组妇女阴道乳酸菌检出菌落≥1/2面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0.51,P<0.01);观察组妇女产H2O2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12,P<0.01)。结论 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小剂量甲硝唑治疗中晚期妊娠滴虫性阴道炎妇女的疗效确切,能明显升高阴道乳酸菌数量及活性,纠正阴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妊娠足月前妇女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方法 选择孕12 ~ 37周健康无症状单胎妊娠期妇女1 90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选用阴道pH、阴道清洁度、过氧化氢浓度(H2O2)、白细胞酯酶(LE)和唾液酸苷酶(SnaSe)等指标对阴道微生态失衡进行评价.结果 妊娠足月前妇女阴道pH为3.80±0.23,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为50%,阴道分泌物检查清洁度Ⅲ~ Ⅳ不正常者980例,乳酸菌均阴性,H2O2阳性为53%,H2O2+LE均阳性为14%,H2O2+LE+ SnaSe均阳性+显微镜检出线索细胞妇女为10%,H2O2+LE均阳性+涂片镜检出酵母样真菌孢子妇女为19%,H2O2+LE均阳性+涂片镜检出滴虫妇女为2%.结论 妊娠足月前妇女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50%.  相似文献   

10.
阴道微生态亚失调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提出阴道微生态亚失调状态的概念及其特征与机制。方法 :选取门诊及妇女健康普查患者 2 0 9例。健康妇女 10 2例为对照组 ;以临床主治外阴不适或偶有瘙痒 ,阴道分泌物增多 ,分泌物检查排除特异性微生物感染及细菌性阴道炎、严重宫颈炎的患者 10 7例为观察组 ;取阴道分泌物经倍比稀释接种于各培养基上进行需氧及厌氧培养 ,鉴定并检测微生物种类 ,活菌计数 ,检测菌种为乳酸杆菌、白色念珠菌、类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 ,并同时测定阴道 p H值及清洁度。结果 :p H值无显著变化 (P>0 .0 5 ) ,清洁度观察组变化明显 ( °~ °) ;各菌种活菌计数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显著 (P>0 .0 5 )。结论 :阴道微生境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存在一种过渡状态 ,该状态呈可逆性 ,在机体抵抗力增加或 /和去掉诱因后可自然恢复 ,如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特异性或非特异性阴道炎、宫颈炎。作者由此提出“阴道微生态亚失调状态”概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为进一步施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我院5 559名临床诊断为阴道炎的妇女及3001名健康体检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研究对象下阴道1/3处的白带样本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判定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较健康体检组妇女更严重。本地妇女发生阴道炎的因素为: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OR=1.64,P<0.001)、阴道出现炎症白细胞(OR=1.14,P=0.003)、阴道检出酵母菌菌丝/孢子(OR=2.02,P<0.001)及阴道菌群乳杆比较低(OR=2.13,P<0.001)。结论 本地区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存在失衡状况,下一步需提出合理干预措施,减少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女性阴道微生态的总体状况及各年龄段的分布特征,初步了解湖北地区女性阴道炎的流行现状,为妇产科医生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女性4 664例,按年龄分为7组,对其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 664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失衡者共4 564例(97.9%),其中镜检没有发现明确病原菌的患者有2 677例;镜检发现病原菌的患者有1 887例,包括1 637例单一性阴道炎和250例混合性阴道炎。单一性阴道炎患者中需氧菌性阴道炎(AV,1017/1637,62.1%)占比最高,其次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582/1637,35.6%)。混合性阴道炎患者中AV+VVC(193/250,77.2%)占比最高,其次为AV+细菌性阴道病(27/250, 10.8%)和AV+滴虫性阴道炎(24/250,9.6%)。AV、VVC、AV+VVC、单一性阴道炎、混合性阴道炎、阴道清洁度Ⅲ~Ⅳ度、阴道H2O2阳性、阴道pH≥4.6在各年龄组患者中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一性阴道炎、AV、pH≥4.6在幼女及绝经期女性中检出高率较高,而混合性阴道炎、VVC、AV+VVC、清洁度Ⅲ~Ⅳ在育龄期女性中更常见。

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在妇产科门诊患者中检出率较高,不同年龄段女性阴道微生态异常情况不同,妇产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当重视阴道微生态检测,结合患者的年龄及阴道微生态的具体情况,在针对病原体治疗的同时,积极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避免阴道炎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4 630例绝经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 630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409例(8.83%),阴道微生态异常者4 221例(91.17%)。阴道微生态异常者中不能通过镜检明确病原菌者1 758例(37.97%),包含优势菌异常1 406例(30.37%)、菌群抑制351例(7.58%)、菌群增殖过度1例(0.02%);通过镜检明确病原菌者2 463例(53.20%),包含细菌性阴道病(BV)1 237例(26.72%)、需氧菌性阴道炎(AV)1 001例(21.6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59例(3.43%)、滴虫性阴道炎(TV)66例(1.43%)。不同年龄段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构成存在差异,其阴道清洁度(Ⅲ/Ⅳ)、菌群密集度(未见/Ⅰ)、菌群密集度(Ⅳ)、菌群多样性(未见/Ⅰ)、菌群多样性(Ⅳ)、优势菌(无)、优势菌(G+大杆菌)、优势菌(G-弧形菌)、优势菌(G+球菌)、VVC、TV、β 氨基半乳糖苷酶(+)、唾液酸苷酶(+)、过氧化氢(+)、阴道pH>4.5、微生态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结论 阴道微生态异常在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中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年龄段妇女阴道微生态异常构成存在差异,提示应结合年龄治疗阴道疾病,同时积极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菌群检查,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全面评估女性阴道混合感染的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适宜的依据.方法 2011年1月至201 1年8月,取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85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阴道菌群,采用生化快速检测技术进行阴道微生态功能测定,同时进行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检测.结果 在385例患者中,单一感染90例(23.4%),混合感染154例(40.0%),菌群失调141例(36.6%).其中需氧菌阴道炎(AV)20例(5.2%)、细菌性阴道病( BV)27例(7.0%)、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8例(4.7%)、生殖道支原体感染(MP) 25例(6.5%)、AV+BV+ VVC 18例(4.7%)、AV+ BV+ MP 72例(18.7%)、AV+ MP 18例(4.7%)、VVC+ MP 9例(2.3%)、AV+ TV 1例(0.25%).结论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和微生态失衡为其主要原因.客观评价阴道感染,及时、全面、有效的诊治是治疗阴道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本地区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妇科门诊就诊的1 830例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分布,并探讨阴道菌群分布与年龄、季节以及复发性阴道炎之间的关系。结果 1 830例患者中菌群正常者547例(29.89%),细菌性阴道病(BV)319例(17.43%),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331例(18.09%),滴虫性阴道炎(TV)13例(0.71%),混合性阴道炎(MCVI)94例(5.14%)。共有90例(4.92%)患者在治疗后复发,混合感染者复发率最高(10.64%)。阴道菌群异常者的年龄主要集中于30~40岁(73.00%)和41~50岁(76.06%),混合性阴道炎、VVC和BV主要集中于30~40岁和41~50岁的患者。秋冬季患者菌群异常的检出率高于春夏季,春季BV检出率最高,秋季VVC和菌群抑制检出率最高。结论 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分布既可表现为正常,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其中混合性阴道炎最容易复发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患者阴道菌群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阴道镜操作对于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 共60例, 在阴道镜检查前及阴道镜检查结束2~3周行阴道微生态检测, 分析患者阴道镜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变化情况。

结果

60例患者阴道镜检查前后均无症状。阴道镜检查前菌群异常者16例, 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13例, 发生率为21.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例, 发生率为0.16%;微生态异常比26.6%。60例患者阴道镜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变化、菌群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真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阴道分泌物pH值在阴道镜检查前后的中位数值均为4.1。检查后, 16例检查前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患者中8例改善, 7例无变化, 1例由菌群异常转变为菌群抑制。阴道镜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无变化者44例(73.3%), 微生态好转8例(13.3%), 均发生于BV和菌群异常的患者; 阴道微生态由正常转为异常7例(11.7%)。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均异常但发生变化者1例。

结论

阴道镜检查者菌群异常比例较高, 阴道镜检查后小部分患者有可能新发阴道微生态异常, 建议阴道镜检查前后及时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

  相似文献   

17.
健康妇女的阴道中存在黏膜免疫系统及乳杆菌与其它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对维持其自净及宿主健康起重要作用。乳杆菌在阴道内具有抵抗内源性和外源性病原菌生长繁殖的作用。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乳杆菌减少而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阴道炎的发生。对于阴道炎的治疗,临床可以采用微生态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从而起到杀菌、修复阴道上皮和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常阴道内虽然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但这些微生物与宿主阴道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达到动态的生态平衡,并不致病。乳杆菌是维持女性阴道微生态平衡的主要微生物,它在维持阴道酸性环境和拮抗病原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部分阴道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愈,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治疗不规范造成病情延误或反复发作,最终发展为难治性阴道炎。补充乳杆菌可能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对难治性阴道炎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本综述主要探讨了乳杆菌制剂在难治性阴道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使用方式的选择,包括抗菌药物与乳杆菌制剂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与乳杆菌制剂序贯疗法及阴道菌群移植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妊娠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失衡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产检的102例HPV阳性妊娠妇女(HPV阳性组)以及同期产检的78例HPV阴性妊娠妇女(HPV阴性组)为研究对象,于怀孕28~34周时,收集阴道分泌物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另根据微生态评价结果将HPV阳性组对象分为微生态正常组(n=26)和微生态失调组(n=76);比较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比较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组对象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

结果

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对象滴虫性阴道炎(T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阴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0.678、0.111,均P>0.05),而阴道pH、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以及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6、8.247、4.337、5.236、13.865,均P<0.05)。HPV阳性组对象早产、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χ2=5.710、10.721、6.799、4.294,均P<0.05),而两组对象剖宫产率及胎膜早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7、0.666,均P>0.05)。HPV阳性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χ2=9.001,P<0.05),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03、1.547、0.560,均P>0.05)。微生态失调组对象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4.130,P<0.05),而两组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01、0.578、0.141、1.368,均P>0.05)。微生态失调组与微生态正常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FGR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61、0.698、1.057、0.242,均P>0.05)。

结论

妊娠期HPV感染能引发阴道微生态失调,增加不良母婴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