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丽斑麻蜥的种群结构与自截断尾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军 《四川动物》1994,13(1):173-174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我国华北地区的普通蜥种。有关其种群结构的研究.已有姜雅风、郭砺分别对秋季和夏季的种群结构进行过报道。笔者于1984—1993年对丽斑麻蜥的断尾再生现象进行了观察,本文就其种群结构和自截断尾再生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处切除实验组蜥蜴尾部,获得断尾个体。实验和对照组个体饲养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历时四周。表面活动的种群间差异是不同种群个体对其所处区域热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断尾个体减少表面活动见于所有三个种群,表明尾自切能导致丽斑麻蜥活动水平的改变。同一种群断尾和有尾个体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群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丽斑麻蜥白天活动节律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受断尾影响。丽斑麻蜥选择体温随纬度或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热环境制约的结果。所有三个种群断尾个体的选择体温均低于有尾个体,表明断尾可改变丽斑麻蜥的体温调定点。丽斑麻蜥摄食量存在种群间差异,长安种群蜥蜴的摄食量显著大于共和种群蜥蜴。三个种群断尾个体均未增加摄食以满足尾再生的额外能量需求,表明增加摄食不是该种蜥蜴补偿断尾能量代价的对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山地麻蜥和丽斑麻蜥实验条件下的卵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山地麻蜥产卵雌体的体长大于丽斑麻蜥,窝卵重小于丽斑麻蜥,但平均卵重和相对窝卵重与丽斑麻蜥相似.两种蜥蜴均通过增加卵长径和卵短径来增加卵重,但卵的外形不同,山地麻蜥卵较长.两种蜥蜴卵孵化过程中均吸水增重.相似孵化条件(波动温度、-12 kPa)下,山地麻蜥的孵化期明显比丽斑麻蜥长.山地麻蜥幼体的尾、头部大于丽斑麻蜥,但体重和SVL相似.  相似文献   

4.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陈强(兰州大学生物系兰州730000)关键词静止代谢率,体重,温度,丽斑麻蜥,草原沙蜥ASTUDYONTHERESTINGMETABOLICRATEOFEremiasargusANDPhrynocephalusfro...  相似文献   

5.
丽斑麻蜥断尾实验陈绍军丽斑麻蜥(Eremiasarsus)自动断尾时,不管从哪一部位断下,其伤面都是与尾部的皮肤、尾椎骨及肌肉呈垂直状态。若人工改变伤面的垂直状态,其再生情况会有什么变化?作者于1985~1988年在室内作了实验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八种麻蜥(蜥蜴科,麻蜥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种麻蜥外部形态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分为4个种组:1)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与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2)快步麻蜥Eremias velox与虫纹麻蜥Eremias vermiculata;3)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与敏麻蜥Eremias arguta;4)网纹麻蜥Eremias grammica.研究表明丽斑麻蜥前额鳞数不稳定;密点麻蜥莎车亚种Eremias multiocelfata yarkandensis可能为独立物种;荒漠麻蜥物种有效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7.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是我国长江以北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常见小型蜥蜴类,在动物学教材中常作为爬行纲的代表动物。为便于教学和研究,现将这两种麻蜥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比较如下。1 两种麻蜥的分布及形态全世界约有麻蜥50种,我国有9种,其中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种类。关于两种麻蜥在我国的具体分布地点和形  相似文献   

8.
丽斑麻蜥     
邹寿昌 《四川动物》1989,8(3):45-46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我国长江以北最为常见的一种小型蜥蜴,俗名麻蛇子。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并参考有关资料,对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作综合介绍以供参考。分类和分布丽斑麻蜥属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属。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有50种左右,我国现知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常见。该种的模式标本采于山东烟台。近年有人将分布于我国的丽斑麻蜥分为二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a.argus)和北方亚种(E.a.barbouri)。前者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河北南部;后者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  相似文献   

9.
杨向明  安晓平 《四川动物》1994,13(3):129-129,134
寒鸦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杨向明,安晓平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城030510寒鸦(Corvusmonedula)在我国分布有两个亚种。顾昌栋等 ̄[1]曾对其冬春季生态、陈服官等 ̄[2]对其分类、郭萃文等 ̄[3]对其冬季种群结构及食性作过报道。199...  相似文献   

10.
丽斑麻蜥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辽宁省北镇县城郊丽斑麻蜥的繁殖习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采自甘肃省民勤县的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荒漠麻蜥染色体核型为2n=38=36I+2m,具18对大型端部着丝粒型和1对微小染色体,属丽斑麻蜥型,与蜥蜴科和麻蜥属的染色体核型一致。系统整理已报道的麻蜥属核型资料,在此基础上探讨麻蜥属的染色体核型特征与演化。  相似文献   

12.
丽斑麻蜥自截断尾与蜥尾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以下简称麻蜥)是北方习见的爬行动物,经常出没在北京郊区的麦田、渠旁和道边。每年3月中下旬—10月中旬在田间进行捕食活动。  相似文献   

13.
山地麻蜥外部形态某些性状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景明  王芳 《四川动物》2000,19(1):31-32
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Guenther)是华北地区一种习见的蜥蜴类动物,以往曾被认为是丽斑麻蜥(E.argusPeter)的一个亚种[1]。有关山地麻蜥外部形态方面观察研究,在《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等资料上已有初步报道。但笔者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其形态特征与以往[1,2,3]的记录有一定出入。为此,1996年遂对徐州南郊牛头山的山地麻蜥进行了全年性的更为详细的观察和统计。资料[1,2,4]报道山地麻蜥的鉴别特征为:体被粒鳞,眶下鳞扩大伸进上唇鳞间;股窝10-11个,尾长超过头体长的15倍。我们观察的结果是:1 体色 山…  相似文献   

14.
夏季丽斑麻蜥种群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砺 《动物学杂志》1993,28(4):50-51
本文分析了丽班麻蜥1989—1990年两年夏季不包括当年幼体的种群结构的资料。共捕获麻蜥197尾。种群密度为672尾/公顷。性比为1:1.05,雄性多于雌性。将体长、体重作指标,参照对性腺的观察,把种群分为亚成体组,体长39.20±5.31mm,体重2.93±0.70g;成体组,体长52.91±3.21mm,体重5.40±0.74g。成体多于亚成体。  相似文献   

15.
两种麻蜥核型及其银染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骨髓细胞为材料,用蒸气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两种麻蜥的核型和Ag-NORs。结果表明,丽斑麻蜥2n=38,由18对大型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组成,NF=38;山地麻蜥2n=36,NF=36。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银染色后两种麻蜥均只呈现1对Ag-NORs,它们位于No.17染色体的末端,无扩增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6.
陈强 《动物学研究》1994,15(3):12-12,18
本文研究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的静止代谢率(RMR)与环境温度及体重的关系,并测定了RMR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7.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兰州地区密点麻蜥、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春季食物均为动物食物。无论在栖息地重叠地区还是非重叠地区,三种蜥蜴的食物种类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F=0.861,dfT=2,dfE=36,P〉0.05)。种内不同性别和年龄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2009~2010年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到两栖爬行类11种,隶属于2目7科。古北界10种,东洋界1种。对比1991年的调查结果,此次调查未发现丽斑麻蜥、赤链蛇、红点锦蛇、团花锦蛇、双斑锦蛇、虎斑颈槽蛇6种爬行类。草地生境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最高。中国林蛙(主要分布于溪流)和山地麻蜥(主要分布于岩壁)分别是种群数量最多的两栖类和爬行类物种。在保护实践中可优先保护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关键区域,以提高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丽斑麻蜥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丽斑麻蜥(Eremiass argus)是我国习见的爬行动物,在徐海和皖北、鲁南地区广泛分布在旱作田间,以丘陵砂性土和沿河、海冲积砂土地区分布最多。每年从3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在田间捕食。主要以昆虫和各种小动物为食,在农田中对粘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拟地甲、叶蝉等农业害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同时也捕食蜘蛛类等有益生物。但其捕食害虫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超过益虫,因此可以认为基本是有益的。丽斑麻蜥适应性广,行动敏捷,攻击力强,且能在日光下捕食。  相似文献   

20.
河北保定市长耳鸮越冬种群及其捕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保定市长耳鸮越冬种群及其捕鼠效应曹玉萍,张建旭河北大学生物系保定07100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长耳(Asiootus)是嗜食鼠类的猛禽。此前,对长耳和其它类的生态及食性曾有报道 ̄[1-3,5]。现将我们连续9个冬季在河北省保定市对越冬的长耳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