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和龙大洞遗址位于吉林省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以北约500 m的图们江左岸第3级阶地,地理坐标43°5′20.4″N、128°57′20.9″E。该遗址发现于2007年,2010年发掘50 m2,出土石制品1253件、无人工痕迹砾石47件、动物骨骼3件。地层堆积包括7层,文化遗物出自第1、3、4、5层。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剥片以生产石叶和细石叶产品为主要技术特点,石器类型有雕刻器、端刮器、边刮器、两面尖状器等。其中,第4层石制品平面分布较为集中,应为原地埋藏,其中炭粒的14C测年数据为21350±120 BP(未校正),校正后年代处于MIS3阶段向MIS2阶段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2018年广西百色六林岭旧石器遗址试掘结果的报道。试掘共开7个探方(面积28 m2)和1条探沟,可见9层堆积,从两个层位共获得石制品182件(其中地层出土40件,采集142件)。虽然两个文化层石制品在埋藏和保存状况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属于同一个技术传统。石制品分为备料、石锤、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石器包括砍砸器、手镐和刮削器。在第一文化层发现了与石制品伴生的玻璃陨石碎片,初步推测其年代为803 kaBP,尚不排除二次堆积的可能;第二文化层在第一文化层之下,年代要早于第一文化层,表明古人类在百色盆地持续活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两个文化层显示出不同的沉积环境,表明古人类在百色盆地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5.
6.
7.
2016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三门峡地区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在灵宝窄口水库周边发现旧石器地点8处、石制品74件及少量动物化石;石制品中有47件出自地层.石制品主要埋藏在黄土堆积和河流相堆积中,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等.石核包括单台面石核、双台面石核、盘状石核和多台面石核;石片以锤击石片为主;石器主要为刮削器和砍砸器,也有似手斧和凹缺器等.从技术和类型上判断,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属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普遍存在的石核-石片工业.石制品多出自黄土-古土壤条带L11~S5之间,年代范围为0.99~0.48 MaBP,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本次调查成果表明,该地区具有发现更多、更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开展深入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甘肃杨上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核与石片的原料、形态和类型的分析,探讨了石制品所体现的古人类的剥片技术及其特点,并从原料适应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其技术策略产生的原因。杨上遗址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打片采用锤击法;包括普通石核和盘状石核两种剥片模式。由于脉石英原料易碎且破裂方式较难预判,导致剥片的掌控难度大,故而石核多呈现出台面选择的机会性与不确定性,缺少对于台面的修整以及剥片面的固定深入开发。在石片毛坯加工修整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古人可能更倾向于生产大量的石片,并从中选取形态角度合适的边刃直接使用。石核、石片的类型组合以及原料的构成比例从早到晚无明显变化,体现了陇西黄土高原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传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广西百色田东坡西岭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坡西岭遗址发掘共出土 2 4 4件石制品 ,其中石器 4 6件 ,类型分为砍砸器、手镐、刮削器 3种 ,制作简单、粗糙 ,极少经过细致加工。这与百色盆地其它旧石器时代遗址所发现的石器具有相似的特征。其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10.
11.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村三组,埋藏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00m2,出土石制品184件,砾石8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总体以大型居多,但也存在少量小型石片和碎屑。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或石核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发掘显示彭家河遗址为原地埋藏,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13.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境内,埋藏于长江左岸第三级基座阶地。2007年度对该遗址进行了第四次抢救性发掘。发掘范围分A、B两区, 揭露面积2004m2,其中A区出土石制品470件, B区140件。除B区有24件出自表土层外, 其余均出自底部砾石层。石制品原料取材于河流阶地底部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 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 此外可能还利用过碰砧法和摔碰法。石器以大型为主, 80%以上以石片为毛坯; 刮削器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此外还有凹缺器、大型石刀、尖状器、手镐、薄刃斧等; 石器采用锤击法直接简单加工而成,加工部位多集中于石片的远端及两侧, 以单面方式为主。地貌对比和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石器工业面貌在保留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特点的同时, 石片和石片石器也占据较大比例, 同样特点的旧石器遗址在汉水流域和洛南盆地也有发现, 说明这一区域可能存在着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15.
池坝岭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境内,埋藏于长江左岸第三级基座阶地内。2007年,该遗址经过首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14m2, 出土石制品213件。石制品原料 系就地取材于河流阶地底部的河卵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石器以大型为主, 毛坯多为完整石片和石核, 刮削器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石器由硬锤直接加工而成且加工简单, 方向以正向居多, 加工部位多集中在单端或单边。石器工业面貌除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外, 石片和石片石器也占较大比例, 尤其是摔碰法的存在对探讨旧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和西南地区石器工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线索。依地貌地层对比和已有的测年数据推断,池坝岭遗址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舒家岭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市,2012年3~7月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784m2,出土石制品1954件;另采集石制品51件。古人类就地取材,选择河卵石为原料,石制品以大、中型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断块和备料。石器多以砾石为毛坯,由锤击法加工而成,制作相对粗糙、简单;大部分为正向加工;类型主要为砍砸器、刮削器和手镐。该遗址表现出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鲜明特点,为研究晚更新世古人类在汉水流域的适应生存、开发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六合遗址位于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4级阶地上, 于2005年6月至11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1000㎡。遗址地层分为5层, 其中第①、②和③层为次生堆积, 第④层为原生的网纹红土, 第⑤层为砾石层。本次发掘出土71件文化遗物, 包括磨制石器2件、打制石器69件; 此外还发现1件玻璃陨石。打制石器以大型和中型为主, 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 以断块居多; 工具类型有砍砸器和手镐。石制品原料采自遗址附近第4级阶地砾石层, 有石英岩、角砾岩、细砂岩、硅质岩、中砂岩和石英, 以石英岩为主。根据出土的玻璃陨石, 并结合地层、石制品特征比较, 六合遗址打制石器的年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徐家城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城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出土石制品5500余件、动物化石近600件,并筛选出大量碎屑(石/骨)等。遗址共有分4个文化层,包括第5,第4C,第4B和第4A文化层; 各文化层石制品类型与技术相近, 反映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技术传统的特征。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包括搬入石材(7.1%)、石核(2.6%)、石片(24.6%)、断块(12.6%)、碎块/片(49.4%)、石器(3.2%)和无法分类者(0.4%); 石器类型以边刮器、尖状器为主, 石锥、砍砸器为重要类型,凹缺器、端刮器、锯齿刃器等较少且不典型。石器毛坯选择以片状为主, 绝大多数为单面加工,加工程度较低。主要文化层第4B、第4C层为原地埋藏,据地貌、地层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推断其年龄在约36ka-43ka BP(未校正)之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