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污染物芘胁迫下白菜生理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多环芳烃芘对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实验对华北地区常见的11种白菜进行不同浓度芘胁迫下的培养,研究白菜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菜的种类和芘的浓度对白菜生理指标(生物量、丙二醛、叶绿素)均有显著影响,且随芘浓度变化,不同种类白菜的生理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白菜的生物量随芘的添加呈现两种变化:一是随芘添加浓度增加白菜生物量逐渐下降;二是在中低浓度芘(5、15、45 mg/kg)处理白菜生物量升高,高浓度(135、405 mg/kg)胁迫下生物量下降。白菜的丙二醛(MDA)含量随芘浓度的增加,表现出3种不同规律:各浓度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MDA含量逐渐升高,以及显著低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随芘浓度的增加,主要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和逐渐上升2种变化趋势。京春白(JCB)和中白50(ZB-50)对芘的胁迫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生理指标变化较小;中浓度芘胁迫下京翠60(JC-60)和京春绿(JCL)较为敏感,高浓度下京秋65(JQ-65)和吉红308(JH-308)生理指标变化显著,可以作为中低浓度和高浓度芘污染土壤指示作物。  相似文献   

2.
多环芳烃(PAHs)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及其积累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环芳烃(PAHs)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之一, 通过大气沉降和污水灌溉能被植物吸收, 对食品生产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具有极大威胁。为探究PAHs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影响及毒害机理,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荧蒽(FLU)和苯并[a]芘(B[a]P)单独胁迫下对油菜(Brassica chinensis)生长、生理和品质的影响及在油菜茎叶内的积累。结果表明: FLU和B[a]P在油菜茎叶内的积累量随着土壤中施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FLU胁迫下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 < 0.05), B[a]P胁迫下5.0和10.0 mg·kg-1时积累量与对照(CK)相比显著(p < 0.05)增加, 10.0 mg·kg-1时油菜茎叶内的最大B[a]P积累量没有超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FLU和B[a]P对油菜叶长、叶宽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都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FLU和B[a]P胁迫下与CK相比株高和光合速率(Pn)值都显著(p < 0.05)降低;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从总体来看, FLU胁迫对还原性维生素C (Vc)具有抑制作用, 5.0 mg·kg-1时Vc含量最低, 而B[a]P胁迫下变化不规律, 在0.5 mg·kg-1胁迫时与CK相比略有增加, 5.0 mg·kg-1时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能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本溪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中经富集培养筛选出8株PAHs降解菌,研究了8株菌及其等比例混合培养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在28℃,培养基中菲、芘和苯并[a]芘的浓度分别为50、50和5mg·L-1的复合底物条件下,培养28d后,菌株B3的降解效果最好,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88.4%、54.0%和68.4%,8株菌的混合培养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87.7%、35.3%和42.0%;经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RNA序列比对,初步鉴定B3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4.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提高植物抗重金属毒性。为评价镉(Cd)胁迫条件下AMF对烟草生长和抗Cd毒性的影响,对烟苗(Nicotiana tabaccum L.)进行0、5、20、40 mg/kg Cd处理,接种和不接种AMF玫瑰红巨孢囊霉Gigaspora rosea的双因子试验。培养90 d后测定植株的营养生长量、渗透调节物质和叶片保护酶活性。0~5 mg/kg Cd处理下,无论接种或不接种AMF,烟草的营养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都上升。5 mg/kg Cd处理下,接种与不接种AMF的烟草各项指标均达到各处理的最高值,并显著高于0 mg/kg的对照组;Cd浓度继续升高时,烟草的营养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均下降。在0~40 mg/kg Cd浓度处理范围内,各项检测指标的总体趋势是先升后降;在相同Cd浓度处理中,接种AMF烟草,其营养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叶片保护酶活性均高于不接种的烟草。结果表明:低于或等于5 mg/kg Cd浓度处理,能促进烟草的营养生长和抗重金镉毒性能力的提高,高于5 mg/kg Cd浓度处理时,Cd对烟草植株产生毒害,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毒性加重,用AMF Gigaspora rosea接种烟苗,可以减轻烟苗受Cd胁迫的毒性。  相似文献   

5.
以1年生紫斑牡丹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100、300、500 mg/L)赤霉素(GA_3)喷施叶片处理,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观察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光合仪测定幼苗光合参数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叶片内源激素含量,探究外源GA_3对紫斑牡丹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光合特性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GA_3处理的紫斑牡丹叶肉细胞增大,栅栏组织外层细胞中叶绿体数量增加,高浓度GA_3处理则与之相反;GA_3处理叶片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值(P/S)、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均下降,而其组织结构疏松度(SR)增加;GA_3处理的幼苗叶片的叶肉细胞内各叶绿体大小显著大于对照,随着GA_3处理浓度增加,紫斑牡丹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的体积趋于增大,类囊体垛叠凝聚逐渐松散,叶绿体上淀粉颗粒在300 mg/L GA_3处理中较明显;叶片气孔长度、宽度、气孔器大小、气孔开度和气孔密度随着GA_3浓度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同时叶片上表皮角质层厚度随GA_3浓度的升高而增加。(2)紫斑牡丹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率(WUE)在100和300 mg/L GA_3处理下大都显著高于对照,且300 mg/L GA_3处理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而其在500 mg/L GA_3处理下显著低于对照。(3)紫斑牡丹叶片脱落酸(ABA)和吲哚乙酸(IAA)含量均在500 mg/L GA_3下显著高于对照,而在其余浓度处理下不同程度低于对照,叶片内源玉米素核苷(ZR)和GA_3含量均在300 mg/L GA_3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和对照,而其余处理相比对照均无显著变化;叶片的ZR/ABA、ZR/IAA、ZR/GA_3和(IAA+GA_3+ZR)/ABA比值都在300 mg/L GA_3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片的IAA/ABA和ABA/GA_3比值均在500 mg/L GA_3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发现,适宜浓度外源GA_3处理,能显著提高紫斑牡丹幼苗叶片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蒸腾速率,调节植物体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平衡,从而使叶片能合成较多有机物,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6.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联合降解有毒有机物、修复污染土壤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倍受关注。本试验旨在探究AMF与PGPR联合降解土壤中菲和芘的效应,以菲和芘1:1混合处理浓度各0、50mg/kg、100mg/kg和150mg/kg下对高羊茅Festuca elata接种AMF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PGPR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s2-6、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Ps3-2、Ri+Ps2-6、Ri+Ps3-2、Gv+Ps2-6、Gv+Ps3-2和不接种对照共36个处理。结果表明,供试AMF增加了PGPR的定殖数量;接种PGPR则显著提高AMF的侵染率。AMF、PGPR或AMF+PGPR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中菲和芘含量,促进植物对土壤中菲和芘的吸收,显著提高高羊茅根系和叶片内的菲和芘含量。在土壤中菲和芘100mg/kg和150mg/kg水平下,Gv与Ps2-6及Ri与Ps2-6能相互促进对土壤中菲和芘的去除效应,其中接种Gv+Ps2-6组合处理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5%-98%,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单接种处理和不接种对照,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则表现为相反趋势。其中以Gv+Ps2-6组合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为0.17mg/g,是不接种对照的1.9倍;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达到1.32µg/(g·h)和1.81mL/g;酸性磷酸酶活性则比不接种对照土壤降低27%-45%;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分别是不接种对照的1.6倍和1.5倍。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控制土培试验的方法,探讨不同浓度Cd胁迫对檫木(Sassafras tzumu Hemsl.)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镉处理水平(CK:0 mg·kg-1,T1:5 mg·kg-1,T2:20 mg·kg-1,T3:50 mg·kg-1,T4:100 mg·kg-1)。分别测定每个处理下檫木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①随着处理Cd浓度的升高,檫木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先增加后下降,T2处理下取达到最大值;②随着Cd浓度处理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呈现下降趋势,各处理间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差异不显著,檫木叶片光合速率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③随着Cd浓度升高,檫木叶片的Pnmax(最大净光合速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T1处理条件下,檫木叶片的初始量子效率(α)值最大;檫木叶片的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综上表明,在不同浓度Cd胁迫条件下,檫木叶绿素含量先增后减,在T1、T2处理下高于CK,体现了Cd胁迫“低促高抑”的效应;随着Cd浓度处理升高,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光响应参数较CK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Cd胁迫对檫木光合作用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污泥和土壤中苯并(a)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GC/MS技术对我国11个城市污泥和4种土壤中的苯并(a)芘进行研究,探讨苯并(a)芘在城市污泥和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中苯并(a)芘的含量在0.007-0.578mg.kg^-1之间,平均为1.272mg/kg^-1,绝大部分低于1.0mg/kg^-1,但在珠海和北京污泥中超过我国农用污泥的控制标准,褐土,水稻土和石灰性土中苯并(a)芘的含量分别为2.138,0.782和0.664mg.kg^-1,在赤红壤中未检出,城市污泥中苏并(a)芘含量与污水来源,污水处理方式和污泥类型等因素有关,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与母质,大气污染,污水灌溉,污泥农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锌(Zn)、苯并[a]芘(B[a]P)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苗生长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小麦生物量下降,株高降低,300mg·L-1ZnSO4和54mg.L-1B[a]P的复合胁迫使小麦幼苗地上及地下干重分别下降36.4%和51.7%,明显高于单一胁迫.各处理SOD活性呈现升高-降低-升高趋势,且低于对照,POD、CAT活性先升高再降低,复合胁迫POD活性最高,CAT活性最低.Zn、B[a]P及其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且以复合胁迫最为显著.Zn、B[a]P联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苯并[a]芘(B(a)P)对小鼠肝脏和肾脏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B(a)P口腔灌胃连续染毒3 d后,取肝、肾组织作匀浆,采用TBA比色法测定鼠肝脏和肾脏内的丙二醛(MDA)的含量,钼酸铵比色法测定鼠肝脏和肾脏内的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结果肝中各剂量染毒组的MDA含量增加,其中5 mg/kg、10 mg/kg剂量组与油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肾脏中各剂量染毒组的MDA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10 mg/kg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脏中各剂量染毒组的CAT的含量低剂量增加高剂量减少,肾脏中各剂量染毒组的CAT的含量增加。结论B(a)P可引起MDA含量增加诱导小鼠肝肾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植物根对土壤中PAHs的吸收及预测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凌婉婷  朱利中  高彦征  熊巍 《生态学报》2005,25(9):2320-2325
研究了多种植物根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吸收作用,阐述了根系吸收与土壤污染强度、污染物性质、植物组成等的关系,并用实验数据检验了限制分配模型对植物吸收土壤中PAHs的预测性能。供试土壤中菲和芘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457和0~489mg/kg;45d后,随土壤中菲和芘浓度提高,根中菲和芘含量明显增大,根系富集系数则减小。不同植物根中菲和芘含量和根系富集系数与根的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由于芘的Kow较大,同种植物根中芘含量、芘的根系富集系数则远大于菲。经45d处理,尽管土壤中菲浓度变化很大(从不足1mg/kg到约45mg/kg),限制分配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供试植物根中菲的含量,黑麦草和菜心根中菲含量的预测误差低于81%。作为限制分配模型预测植物吸收的关键参数,不同植物根吸收菲的αpt值与根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地表层植被是影响绿地火灾蔓延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探究北京常用地表层草本植物的燃烧性,助力绿地生态防护功能的提升建设与管理,本研究以涝峪薹草、青绿薹草、山麦冬、马蔺、鸢尾、野牛草为对象,在重点防火期对叶片燃点、燃烧时间、热释放速率等燃烧特性指标,叶片含水率和粗脂肪含量等理化指标,叶片厚度、单位载量等生物学特性指标进行测定,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熵权法和K-mean聚类分析对其燃烧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叶片厚度和燃点所占权重最高,对综合燃烧性的影响最大;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点燃时间权重最低,对综合燃烧性的影响最小。6种草本植物的燃烧性由强至弱依次为:野牛草>青绿薹草>山麦冬>涝峪薹草>马蔺>鸢尾。燃烧性聚类分析表明,野牛草、青绿薹草和山麦冬的燃烧性为Ⅰ级,燃烧性最强;涝峪薹草的燃烧性为Ⅱ级;马蔺和鸢尾的燃烧性为Ⅲ级,燃烧性最差。作为用量极大的野牛草、青绿薹草和山麦冬,在冬春季的防火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中国沙棘对土壤镉(Cd)胁迫的性别响应差异,该研究以中国沙棘2年生幼苗为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浓度Cd处理下(0(CK)、25、50、100和200 mg·kg-1)雌、雄株幼苗的生长、叶片生理特性以及Cd富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Cd处理下中国沙棘幼苗雌、雄株的株高和基径生长以及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出低浓度(<50 mg·kg-1)促进,高浓度(> 100 mg·kg-1)抑制的现象;低浓度Cd处理下雌株的株高、基径增长率和生物量的增幅均高于雄株;高浓度Cd处理下(200 mg·kg-1)雄株株高增长率、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较CK显著降低,而雌株均未显著下降。(2)随着Cd浓度升高,雌、雄株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Cd浓度为50~200 mg·kg-1时,雌株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高于雄株,而MDA含量始终低于雄株。(3)随着Cd浓度升高,雌、...  相似文献   

14.
NaCl胁迫对海滨木槿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法,对NaCl胁迫条件下(2.0、4.0、6.0、8.0 mg·g-1 NaCl)1年生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 Sieb. et Zucc. )扦插苗叶片中电解质渗出率,叶绿素、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在质量浓度较低(2.0和4.0 mg·g-1)的NaCl胁迫条件下,海滨木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而在质量浓度较高(6.0和8.0 mg·g-1)的NaCl胁迫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则有所降低;随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海滨木槿叶片的叶绿素a与b的比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在2.0和4.0 mg·g-1NaCl胁迫条件下,整个实验期间(70 d)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与对照组间几乎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6.0和8.0 mg·g-1NaCl胁迫条件下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处理组叶片的MDA含量随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甚至低于对照组,且在处理的第20和第70天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叶片的脯氨酸含量随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先急剧升高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均高于对照组;各处理组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以及胁迫时间的延长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随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叶片的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P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总体上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海滨木槿对一定浓度的NaCl胁迫具有一定的耐性,且对胁迫伤害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6叶期蚕豆(Vicia faba L.)幼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钴(0、20、40、80、120mg·kg-1)土培处理14d,研究不同浓度钴处理对蚕豆体内钴的富集和分布特征,以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参数、生长指标和POD、S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蚕豆的根、茎、叶均能吸收一定量的钴,但不同器官间积累量有显著差异,并表现为根叶茎,且在不同钴浓度处理下根吸收量也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浓度钴处理下,蚕豆叶片叶绿素(a、b)含量、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0~40mg·kg-1浓度下促进,40~120mg·kg-1浓度下抑制,而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以及光系统Ⅱ最小荧光(F0)、最大荧光(Fm)表现为在0~80mg·kg-1浓度下促进,80~120mg·kg-1浓度下抑制,蒸腾速率(Tr)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在各浓度下一直表现为促进,并且以上光合作用相关参数与对照组相比都在40mg·kg-1浓度下促进作用达到最大。(3)蚕豆幼苗的根长、株高、生物量以及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均随着钴浓度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蚕豆的根、茎、叶均能积累钴,且吸收量有随土壤钴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以根部的富集能力最强、积累量最大;低浓度钴可以诱导蚕豆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促进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和植株生长发育,而高浓度钴则表现出相反趋势,抑制蚕豆的光合效率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镉在土壤-香根草系统中的迁移及转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超  刘媛  孙晓灿  陈锦平  魏虹 《生态学报》2016,36(11):3411-3418
以无植物组处理为对照,采用盆栽试验方式探讨不同Cd浓度胁迫条件下香根草根际土壤中重金属Cd的积累、迁移及转化特征。土壤Cd处理设4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2、20、80 mg/kg土壤干重。结果表明:(1)香根草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生物有效态Cd和总Cd含量。(2)香根草各部分Cd积累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90 d时80 mg/kg处理组地上部分和根的Cd积累量分别高达180.42 mg/kg和241.54 mg/kg。(3)各浓度Cd处理下,富集系数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4)香根草地上部分Cd含量小于根部,各处理转移系数均小于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中低浓度处理组的转移系数稍有降低,高浓度处理组的转移系数则显著上升。(5)种植香根草使其根际土中残渣态的Cd转化为生物有效态Cd,提高Cd清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香根草能够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Cd,降低土壤中总Cd含量,提高土壤安全性,可作为Cd污染地区植物修复的备选物种。  相似文献   

17.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凤芝  阎秀峰  马凤鸣 《生态学报》2004,24(7):1335-1340
以山东密刺黄瓜 (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 ,分别采用大棚土壤和露地土壤进行盆栽模拟试验 ,首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苯丙烯酸对不同土壤栽培条件下黄瓜幼苗膜质过氧化作用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苯丙烯酸对大棚土培幼苗不同时期的 SOD活性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 ,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浓度大于 5 0 mg/kg时 ,对露地土培幼苗 6叶期 SOD活性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浓度大于 1 0 0 mg/kg时 ,对两种土培幼苗 CAT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 ,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苯丙稀酸对不同土壤、不同时期黄瓜幼苗的 MDA均为促进作用 ,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苯丙稀酸使黄瓜幼苗的电解质外渗率和伤害率增加 ,浓度大于 5 0 m g/kg时的大棚土培幼苗和浓度大于 1 0 0 m g/kg时的露地土培幼苗 ,电解质外渗率与对照及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伤害率与对照及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大棚土培幼苗 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的化感强度均大于露地土培幼苗  相似文献   

18.
施硒对人参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施硒对人参菜生长的影响并培育富硒人参菜,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施硒(0、2.5、5、10、20 mg/kg)对人参菜生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生理特性以及硒积累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施硒对人参菜生长有"低促高抑"的影响,人参菜的株高、茎粗、根长、分支数、生物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施硒能增加人参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其中高浓度硒(≥10 mg/kg)对人参菜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影响显著。(3)人参菜叶片SOD、POD活性在硒浓度为2.5 mg/kg时最高(P0.05),CAT活性在硒浓度为5 mg/kg时最高(P0.05);随着硒浓度的增加,人参菜叶片中维生素C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后降,可溶性糖含量下降。(4)人参菜中硒含量的分布表现为:根叶茎,且随硒浓度升高而升高,表明人参菜根系是硒积累的主要部位。研究认为,硒浓度为5 mg/kg是培育富硒人参菜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9.
养分重吸收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该研究以若尔盖高寒草本沼泽中的木里薹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于8月、10月对绿叶和枯叶及土壤采样并测定养分含量,研究其在水位下降和自然水位下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变化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叶片氮(N)含量、叶片磷(P)含量、土壤速效N含量、土壤速效P含量、叶片N:P和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差异,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拟合土壤速效N、P含量和养分重吸收效率之间的关系,木里薹草叶片N含量、P含量、N:P和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关系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位下降后,木里薹草土壤速效N含量升高,速效P含量降低,进一步导致木里薹草绿叶N含量增加,P含量降低,枯叶N、P含量均降低,木里薹草叶片N、P重吸收效率升高,说明水位下降通过改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影响木里薹草绿叶养分含量,改变植物养分获取能力(如根数、根长)影响枯叶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养分重吸收效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真菌和细菌被认为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目前在真实土壤体系中开展真菌-细菌协同降解研究较少。【目的】研究真菌和细菌对不同种类多环芳烃降解的差异及对蒽和苯并[a]蒽的生物强化与协同作用。【方法】选用多环芳烃降解真菌和细菌各一株,在液体纯培养体系下分析它们对不同种类多环芳烃降解的差异,在土壤体系中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2种微生物对蒽和苯并[a]蒽的生物强化与协同作用。【结果】供试细菌鞘脂菌NS7能够很好地降解低环种类多环芳烃,以蒽作为唯一碳源时可以将其完全降解,在复合污染条件下对菲、蒽、荧蒽、芘等降解效果突出(>90%),对苯并[a]芘降解效果较差(9.76%)。相比而言,供试真菌糙皮侧耳菌对苯并[a]芘具有更好的降解效果(21.18%),对低环多环芳烃降解效果明显不如降解菌NS7。在自然土壤中,蒽和苯并[a]蒽具有明显不同的矿化效率,分别为18.61%和4.28%,在蒽污染土壤中加入鞘脂菌NS7并未显著提高蒽的矿化率(P>0.05),相比而言,苯并[a]蒽污染土壤中加入糙皮侧耳显著提高了污染物矿化效率(2.24倍),表明真菌和细菌在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