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雅鲁藏布江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河流,研究雅鲁藏布江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了解该区域的草地资源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根据海拔梯度对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差异、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海拔与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关系;(2)海拔与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海拔升高Shannon-Weiner指数、Patrick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3)地上生物量与多样性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Shannon-Weiner指数对地上生物量的解释达到70%(P<0.01);(4)物种多样性与温度和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P<0.05),地上生物量与海拔、温度和降水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为雅鲁藏布江上游流域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7年7月、10月和2008年1月, 对澳门的湿地——筷子基湾、白鹭林、莲花大桥滩涂和南湾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检测到76种(属), 其中, 蓝藻门藻类13种(属), 绿藻门30种(属), 硅藻门25种(属), 甲藻门2种, 裸藻门4种, 金藻门和隐藻门各1种(属)。浮游植物丰度的最高值出现在莲花大桥, 为3 922.33×104 cells·L-1; 最小值出现在南湾湖, 为1.58×104 cells·L-1。浮游植物主要是由蓝藻、绿藻、裸藻和硅藻组成。2008年1月硅藻的含量最高, 而2007年7月蓝藻的含量最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值均指示出: 筷子基湾2008年1月、莲花大桥2007年7月和10月污染最严重, 其他属于中度污染或无污染。透明度对澳门湿地浮游植物的影响较大, 与绿藻(r=0.683, p<0.05)、甲藻(r=0.715, p<0.05)、金藻(r=0.707, p<0.05)和隐藻(r=0.701, p<0.05)都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硅藻与pH值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r=–0.674, p<0.05), 与总氮(r=0.895, p<0.05)、总磷(r=0.920, p<0.05)和正磷酸(r=0.668, p<0.05)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巢欣;李晓东;杨清;刘惠秋;杨胜娴;巴桑 《生态学杂志》2024,(6):1779-1788
浮游植物功能群具有揭示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和指示水环境的作用。雅鲁藏布江是中国重要的水系。本研究于2019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0年5月(春季)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探讨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水体呈碱性,水温、流速、浊度在3个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2)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1纲24目44科121属,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整体呈硅藻-绿藻-蓝藻型。可将浮游植物划分为28个功能群,其中有16个优势功能群,且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变化明显。(3)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水温、pH、溶解氧是影响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4)基于3个季节的香农指数(0.56~3.09,均值为2.20)和生态状态指数(1.92~4.91,均值为3.63)的综合评价表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水质状态为“良好”。本研究揭示了高原河流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指示作用,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水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于2002年冬、春、夏和秋季对大亚湾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水温及环流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2年大亚湾浮游植物共鉴定出48属114种(包括变型和变种),丰度范围在5.79×104~5.37×106cells/m3之间,平均值为1.14×106cells/m3。其中硅藻共37属84种,其种数和细胞丰度都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1.08×106cells/m3,其次为甲藻,9属23种,平均丰度为9.91×104cells/m3。此外还鉴定出蓝藻和金藻。大亚湾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呈单一周期型,春夏季高,秋冬季节低。虽然硅藻的丰度占优势,但秋季硅藻丰度降低(占总丰度75.8%)使甲藻和蓝藻所占比例上升。研究得出春夏季大亚湾浮游植物主要以沿岸暖水性种类为主,秋季和冬季除沿岸暖水种之外,广布种和大洋种也较多,尤其在冬季后者占优势。大亚湾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多,不同季节既有交叉又有演替。与以往调查资料相比,部分优势种发生变化,优势程度顺序和细胞丰度发生了一定改变,个体较大的细胞丰度优势逐渐增加。另外,受季风、潮流、地理位置及人类活动影响,大亚湾浮游植物丰度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季节和平面分布特征。大亚湾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在夏季偏低,尤其在大亚湾核电站和大鹏澳养殖区附近表现明显。大亚湾浮游植物的丰度、种数、优势种演替及群落结构等其它群落特征与营养盐尤其是氮、磷和N/P、水温、环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于 2009 年 3 月至 2010 年 1 月对烟台四十里湾 15 个站进行了 11 个航次的浮游植物群落调查, 并同步监测其它环境因子(表层水温、盐度、透明度、无机氮等)。共鉴定浮游植物 3 门 39 属 82 种, 其中硅藻 13 科 30 属 68 种, 是构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 甲藻 7 科 8 属 13 种, 金藻 1 科 1 属 1 种。浮游植物丰度与种类多样性年度变化均呈明显的“双峰”模型, 种类数最高峰出现在 9 月(48 种), 次高峰为 4 月(40 种), 5 月浮游植物种类最少(12 种); 丰度最高值出现在 10 月(9264.9×104 cells·m-3), 次高峰 3 月(1039.0×104 cells·m-3), 最低值同样出现在 5 月(31.5×104cells·m-3)。调查期间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尖刺伪菱形藻(Pseudo...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广州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对珠江口广州段浮游植物进行了12个航次现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85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及其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e v.angustissima)为主要优势种,并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调查期间,珠江口广州段浮游植物细胞数的平均值为5.51×105cells/L,且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存在年间变化。通过比较各年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年均值,结果表明,2010年的生态环境较2008年和2009年好,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经相关性分析,磷酸盐为调查河口区浮游植物生长繁殖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中游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优势种时空生态位特征,于2021年7月、10月对该水域进行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和水体理化因子的测定,鉴定浮游植物物种,计算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生态响应速率及相对资源占有率,运用共现网络模型分析群落的种间关联性,并对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644种,隶属于8门12纲25目49科152属,其中,优势种22种,优势种中硅藻占90.9%,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丰水期的肘状针杆藻丰度最大(74.193×104细胞/L)且出现频率最高(0.867),是丰水期绝对优势种;整体上优势种生态位宽度时间(0.833)>空间(0.254),优势种时空生态位宽度主要受空间生态位宽度的影响,空间异质性是影响该水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优势种时空二维生态位无意义重叠的种对占40.69%,优势种时空二维的生态位重叠以中、低等级为主,优势种间对时空资源需求异质性高,种间潜在竞争关系较弱;该水域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的网络结构紧密,群落连通性、群落复杂度和物种间生态位... 相似文献
8.
西溪湿地封闭水塘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域,于2009年9月对该区域费家塘生态保育区内31个池塘水体浮游植物进行研究,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观察到浮游植物124种,隶属7门(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隐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和金藻门),61属;物种数上,绿藻门最多,蓝藻门和隐藻门的物种数虽少,但数量上却占优势;基于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利用双向指示物种分析(TWINSPAN)将31个样点分为4组,各组样点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第一轴上得到较好的分化,说明研究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硝态氮、磷酸盐、透明度、色度、高锰酸盐等是影响区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云南白草岭鼠形小兽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及动物区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小兽21种1028只,隶属于啮齿目(Rodenria)鼠科(Muridae)10种,仓鼠科(Cricetidae)2种,松鼠科(Sciuridae)2种;食虫目(Insectivora)Juqin科(Soricdae)6种,鼹科(Talpidae)1种。其中东洋界15种,占71.43%,古北界4种,占19.04%,广布种2种,占9.53%,各个垂直带鼠形小兽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Ⅰ,云南松林及山坡耕作地带(2000-2650m)1.3814;Ⅱ。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带(2650-3150m)1.6126;Ⅲ.苍山冷杉林带(3150-3500m)1.3488;Ⅳ。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500-3657m)1.5085。云南白草岭优势种主要由齐氏姬鼠(Aopdemus chevieri)、中华姬鼠(A.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昭通绒鼠(E.olitor)5种组成。 相似文献
10.
对2009年7月19日—8月16日和2010年1月6—30日南海北部(18°—23.5°N、109°—120°E)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应用Utermhl方法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如下:夏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72属150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16—6001.78)×103个/L,平均细胞丰度为26.49×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5.81×103个/L,主要优势种属有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及裸甲藻(Gymnodinium spp.)等;冬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58属168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08—37.52)×103个/L,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69×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49×103个/L,主要优势物种为菱形海线藻、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及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等;夏季调查区5m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近岸到外海迅速减少,高值区主要在广东东部近岸及海南东部近岸;冬季则在珠江口近岸和海盆区出现较高值。两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浅水站位(200m)远高于深水站位(200m);较冬季相比,夏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偏高,但物种丰富度却略偏低。夏、冬季浮游植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12和2.3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81。两个航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与盐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在冬季还与磷酸盐浓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D. A. Diz D. S. Wofford S. C. Schank 《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Genetik》1994,89(1):112-115
Correlation and path-coefficient analyses have been successful tools in developing selection criteria. Since increased seed yield is an important goal in our pearl millet x elephantgrass [Pennisetum glaucum (L.) R.Br. x P. purpureum Schum.] hexaploid breeding program, we used correlation and path-coefficient analyses on seed data.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velop appropriate selection criteria by determining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seed-yield components on seed yield plant-1. Number of tillers plant-1, panicles tiller-1, seeds panicle-1, 100-seed weight, and seed yield plant-1, were estimated for individual plants in seven families. Phenotypic (rp) and genetic correlations (rg) were calculated, and path analyses (phenotypic and genetic)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predetermined causal relationships. Phenotypic and genetic correlations differed in several cases due to large environmental variance and covariance. Phenotypically, all components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eed yield plant-1. Genotypically, only seeds panicle-1 and 100-seed w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hese two components were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rp=0.55, rg=0.63), so simultaneous improvement for both components would be feasible. Panicles tiller-1 and seeds panicle-1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rg=-0.97). In the path analyses, all direct effects of the components on seed yield plant-1 were positive. Phenotypic indirect effects were not as important as genetic indirect effects. The components seeds panicle-1 and 100-seed weight influenced seed yield plant-1 the greatest,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Florida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on Journal Series No. R-03339 相似文献
12.
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解析可为黑斑原鮡的保护和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黑斑原鮡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控制区(D-loop区)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了黑斑原鮡的线粒体序列特征与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关联。结果显示:黑斑原鮡Cyt b基因序列长度为1 138 bp,(A+T)含量(59.5%)高于(C+G)含量(40.5%);检测到突变位点32个,其中单突变位点26个,简约信息位点6个;共检测到21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 1个体数最多,占总检测个体数的69.44%;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d)为(0.509±0.050),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0 71±0.000 11),Tajima’s D中性检验值为-2.532 91,中性检验结果显示(P<0.001)极显著负值。结果还显示:D-loop区基因序列长度为893 bp,(A+T)含量(64.31%)高于(C+G)含量(35.69%);共检测到突变位点35个,包括单突变位点21个,简约信息位点14个;检测到23个单倍型,Hd为(0.701±0.028),P i ![]()
![]()
为(0.001 67±0.000 28),单倍型Hap 1和Hap 3的个体数较多,分别占45.14%和30.56%;D-loop基因Tajima’s D中性检验值为-2.366 38,中性检验结果显示(P<0.01)极显著负值,表明该群体经历过种群扩张。黑斑原鮡种群的Cyt b和D-loop区基因适合进行黑斑原鮡的种内遗传分析,且D-loop区基因更具有进化优势,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对黑斑原鮡遗传育种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了解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沿岸不同植被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对于揭示该区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雅鲁藏布江沿岸自然分布和生长的艾草Artemisia argyi H. Lév.&Vaniot、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八宝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Miq.)H. Ohba、黄刺玫Rosa xanthina Lindl4种典型植被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结合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雅鲁藏布江沿岸4种植物根际土壤中共有28门、84纲、156目、262科、599属土壤细菌,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是雅鲁藏布江岸边植物根际土壤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较高,其次为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疣微菌门。在门水平上,4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表现为黄刺玫和艾草相似,而八宝和另外三种植物相差较大。土壤细菌OTUs(操作分类单元)数和Chaol均以艾草为最高,其值分别是6695和8000.02,以白刺花为最低,其值分别是4563和5113.... 相似文献
14.
W. W. Hanna 《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Genetik》1990,80(2):200-204
Summary Germ plasm from the A-genome of 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AABB) of the secondary gene pool was transferred to cultivated pearl millet (AA) [P. glaucum (L.) R. Br.] by pollinating cytoplasmicnuclear male-sterile (cms) pearl millet with fertile allohexaploid pearl millet x P. purpureum hybrids (AAAABB). Certain allohexaploids used as pollinators on cms pearl millet resulted in 14-chromosome diploid pearl millet progenies. Three types of diploid pearl millet plants were produced in addition to the expected 28-chromosome AAAB-genome plants: (1) cms plants with only the A-genome, (2) cms plants with the A- and A-genomes, and (3) fertile plants with the A- and A-genomes. The latter group has allowed the utilization of genes for fertility restoration, stiff stalk, maturity, height,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genome of P. purpureum in the pearl millet breeding program. Production of monoploid gametes by the allohexaploids appeared to be genetically controlled. 相似文献
15.
以百合Oriental-Trumpet系列中的罗宾娜为实验材料,在监测环境因子的基础上,用包裹式茎流仪探头对其生长期茎流进行测定研究,明确百合生长期内的茎流和耗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百合158d生长期中,总茎流量为7 289.30g,平均日茎流量为46.13g,其中抽茎期、现蕾期、花期、果期和果后期的总茎流量分别为1 862.00、3 197.80、710.50、1 438.30和116.70g,日均茎流量分别为62.97、72.68、54.65、30.60和4.67g,不同生长时期百合日茎流速率有明显变化。(2)光辐射和大气温度是影响百合生长周期茎流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且光辐射、空气温度与茎流速率呈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3)阴雨天茎流量和日茎流速率明显小于晴天。该研究为百合水分代谢模型的建立及现代化精准节水百合种植模式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选择合适的百合节水栽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林下三七种植对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土著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的研究比较匮乏。开展林下三七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将对林下三七种植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目的】分析林下不同生长期的三七种植地在雨季、旱季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阐明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于三七种植过程的响应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方法】选择未种植三七的人工自然林地土壤为对照,以不同生长期的三七种植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对林下三七种植过程中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冗余分析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自然对照林地和三七种植林地土壤中优势细菌种群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优势真菌种群以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主,并且有益微生物门和属的相对丰度都呈现增加趋势。自然对照林地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特有属的个数最少,而两年生三七种植林地土壤真菌和细菌特有属的个数最多,三年生三七种植林地土壤Chao1和ACE指数最高;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PCoA)结果显示,三七种植林地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分布区范围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出现偏移,且分布圈范围呈逐年缩小趋势;相较于雨季,旱季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分布范围整体表现为更紧密的特征。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土壤中全磷和酸性磷酸酶是影响三七种植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林下三七种植过程显著改变了种植地土壤微生物的组成,随着种植年份增加微生物组成分布的范围表现出了逐步偏移和收缩的趋势,雨旱季交替加速了三七种植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分化过程。全磷和酸性磷酸酶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采取典型样地法,以三江源保护分区的麦秀林场、中铁林场的祁连圆柏天然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群落内物种盖度、多度、频度等,分析了物种组成和α多样性、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旨在对当地物种多样性保护及经济作物的培育提供参考,同时为青海省柏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调查到植物72种,隶属27科58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双子叶植物21科48属61种,单子叶植物5科9属10种,并以菊科在群落里种类最多。(2)植物物种丰富度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以祁连圆柏占绝对优势,灌、草层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梯度上则呈明显的\"偏锋\"格局,且均在海拔3 150 m处达到最大值。(3)随着海拔的上升,灌木层及草本层α多样性呈\"波动\"形变化趋势,均在海拔3 550 m处达到最低值。(4)灌木层的Cody指数在海拔2 950~3 150 m段达到峰值,草本层在海拔3 150~3 350 m处达到峰值;Sorenson指数灌木层在海拔2 950~3 150 m和3 350~3 550 m处均出现峰值,草本层在海拔2 950~3 150 m处出现峰值。研究认为,三江源保护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在低海拔地区加强管护,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并加大当地经济植物资源培育与利用,以增加农牧民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暖后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进一步影响滨海湿地的地下水位和土壤水盐条件,明确滨海湿地植物应对土壤水盐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策略,可为滨海湿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因而,选择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植物芦苇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不同地下水位梯度下芦苇的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指标,探讨芦苇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生长季内芦苇叶片N含量与N/P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生长季中期,芦苇叶片14 < N/P < 16,表明该地区芦苇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芦苇群落土壤剖面由表层向下C、N、P含量及N/P均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芦苇群落土壤C、N含量均显著低于全国土壤C、N含量的平均值,但是土壤P含量与全国平均值比较接近,说明本地区土壤N含量相对缺乏,而P含量相对丰富。相关分析表明,叶片C含量与土壤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叶片N含量与地下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叶片P含量与土壤电导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叶片P含量与土壤C、N、P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叶片C/P、叶片N/P与土壤C、N、P也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冗余分析表明,第一轴的环境因子解释量可达73.22%。相关分析结合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N含量、土壤P含量、土壤电导率及地下水位是影响芦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环境因子是影响微生物生长代谢的重要因素,解析半开放条件下酿造过程中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演替的作用对于清香型白酒生产调控具有重要意义。配糟在白酒发酵过程中起着调节发酵速度的作用,其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揭示使用不同发酵周期配糟对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环境因子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方法】采用PacBio测序平台和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使用2种配糟酒醅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合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明确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与使用正常发酵周期配糟酒醅相比,使用延长发酵周期配糟酒醅水分较低,而酸度、氨基酸态氮、总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和残余淀粉较高;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发现,使用延长发酵周期配糟酒醅中细菌α多样性极显著高于使用正常发酵周期配糟酒醅(P<0.001),而真菌α多样性显著/极显著低于使用正常发酵周期配糟酒醅(P<0.05, P<0.001);通过组间差异性分析发现,细菌群落共产生28个差异指示种,而真菌群落共产生15个差异指示种;水分、酸度、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残余淀粉和总游离氨基酸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