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球头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 Yamaguti,1935)寄生于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通称为河鳗)的鳔中,首先是山口佐仲(1935)在日本发现描述所定名。其描述的形态特征是成虫的食道分为前端肌肉球和后部呈圆柱形的肌肉腺质部;幼虫食道呈花瓶状,前端无球状肌肉部膨大,口腔具有一环小齿状构造。后来Kuwahara,Niimi et Itagaki(1974)在日本鳗鲡中亦检得这类线虫,他们把虫体较细长,食道前端  相似文献   

2.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弗氏旷口线虫、似血矛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的头端顶面。对弗氏旷口线虫和似血矛线虫口囊内齿或口矛的形态,三种食道口线虫的叶冠、化感器和感觉乳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五种线虫头端顶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弗氏旷口线虫、似血矛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的头端顶面。对弗氏旷口线虫和似血矛线虫口囊内齿或口矛的形态,三种食道口线虫的叶冠、化感器和感觉乳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在光镜和扫描电镜玻地似血矛线虫,捻转血予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哥伦比亚食道一虫的生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似血矛线虫的生殖锥的生殖附器只有一对乳突,而捻转血矛线虫的生殖附器有2对乳突。  相似文献   

5.
1984年11月,重庆动物园从云南省某边区引进4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经寄生虫检查和驱虫后,发现9种寄生虫。其中一只亚洲象内驱出一种大型的钩虫,经鉴定为Grammocephalus clathratus(Baird,1868)Railliet et Henry,1910,属国内新记录,兹将观察结果简述于下。虫体粗大,灰白色或淡红色。头端仰向背侧。口腔内有一对长卵圆形腹切板,腹切板边缘光滑,无齿。口囊壁厚,后部有凹痕,显然分为前后两部。口囊大,前部最宽,后部狭窄。口囊内有1个大的背齿,2个板状亚腹齿,2个矛形亚侧齿。在亚腹齿上缘外部各有一对小齿突。食道长圆柱状,肠管前部有一…  相似文献   

6.
白鲟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孔。白鲟口咽腔被覆层扁平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组织分层为粘膜(无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小肠及瓣肠前部无)、肌层与外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一般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还散在有颗粒细胞和游走细胞。食道后部与胃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分泌粘液的细胞,肠内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吸收细胞。胃后行支及部分前行支固有膜内有消化腺,其余各部的固有膜为致密层。小肠前中部粘膜形成蜂窝状粘膜窦,无肠腺。除食道前部肌层中有横纹肌外,其余部的肌层均为平滑肌。外膜内结缔组织有的致密有的疏松,外膜表面细胞柱状或立方形或扁平。  相似文献   

7.
蚤类在宿主体表的分布及温度和蚤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89,32(1):68-73
本文研究了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和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在小白鼠体表的分布及环境温度和体表蚤数的关系.结果证明,在各种温度下,鼠背部蚤数均多于腹部.5℃时,鼠前部蚤数多于后部;10—20℃时,前部与后部蚤数相近;25—40℃时,后部蚤数多于前部.鼠后背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前腹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温度越高二者之差越大,说明温度越高蚤越向后背部集中.鼠体蚤数较少时,背部与腹部,前部与后部,蚤数差别明显;鼠体蚤数过多时,各部位蚤数无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朱海清  赵刚  汪文陆 《昆虫学报》1990,33(3):314-318
对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腹腺整体装片和切片进行了描述.腹腺分前、后两部分.“腹腺前部”有两类分泌细胞和一个中央腔.两类分泌细胞中,一类是圆形,个体较大;另一类细胞突起很长,具扁平的核.复盖于腹腺前部的体壁上有许多小管和一些感器,表明腹腺前部的分泌细胞产物可能是经体壁上的小管或者先贮存于中央腔中,再经体壁小管逸出体外.“腹腺后部”由大的椭圆形分泌细胞组成.根据腹腺前部紧贴于第Ⅴ腹节表皮层,而腹腺后部是可动的,并且复盖于腹腺后部的体壁上无排出小管,作者认为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是释放入血淋巴中.腹腺前部及腹腺后部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有不同的机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黑胸散白蚁腹腺的形态学与细微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清  赵刚 《昆虫学报》1990,33(3):314-318
对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腹腺整体装片和切片进行了描述.腹腺分前、后两部分.“腹腺前部”有两类分泌细胞和一个中央腔.两类分泌细胞中,一类是圆形,个体较大;另一类细胞突起很长,具扁平的核.复盖于腹腺前部的体壁上有许多小管和一些感器,表明腹腺前部的分泌细胞产物可能是经体壁上的小管或者先贮存于中央腔中,再经体壁小管逸出体外.“腹腺后部”由大的椭圆形分泌细胞组成.根据腹腺前部紧贴于第Ⅴ腹节表皮层,而腹腺后部是可动的,并且复盖于腹腺后部的体壁上无排出小管,作者认为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是释放入血淋巴中.腹腺前部及腹腺后部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有不同的机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邓振旭  楚德昌 《四川动物》2007,26(2):267-269,I0003
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巴西彩龟、中华鳖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道粘液细胞表现为4种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食道前部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粘液细胞形态多样,Ⅰ、Ⅱ、Ⅲ、Ⅳ类型均有,食道中部与后部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其内有密集排列的杯状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胃体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粘原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浅部。胃腺粘液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着色较浅。小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大肠、泄殖腔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采自四川家养林麝肠道内寄生的食道口线虫一新种--细小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pavul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相似文献   

12.
武汉动物园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武汉市动物园7种36只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及其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获得被检动物肠道寄生虫17种,即努氏内阿米巴、皮氏内阿米巴,恰氏内阿米巴、哈门氏內阿米巴、库氏嗜碘阿米巴、希氏内蜒阿米巴、艾美尔球虫、肠毛滴虫、唇鞭毛虫、猴食道口线虫、钩口线虫、粪类圆线虫、毛 首线虫、住肠线虫、普鲁氏线虫和同杆线虫等。其中,6种为人兽共患寄生虫;有些为国內外宿主新记录;阳性检出率为100%(36/36)。  相似文献   

13.
波纹唇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波纹唇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并描述了该鱼消化系统的形态构造。波纹唇鱼隶属隆头鱼科,为肉食性无胃鱼类。波纹唇鱼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小肠、直肠和肛门。口咽腔内具有发达的颌齿和咽齿。肠道短而粗,在体腔内形成一个弯曲,比肠长0.43±0.02;食道的黏膜褶皱、黏膜下层、环肌层和纵肌层发达。小肠的黏膜下层、环肌层、纵肌层、浆膜层比直肠更薄。小肠前部的黏膜下层、浆膜层比小肠后部更厚。小肠黏膜层中的吸收细胞密度少于直肠,杯状细胞密度高于直肠。波纹唇鱼的口腔和舌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有大量圆形黏液细胞存在。口腔和舌上有味蕾。食道黏膜层发达,基部有一种"凹"型结构,大量的巨型黏液细胞分布其中,该结构具有外分泌腺的结构特征,其"凹"型结构的开口在食道腔。小肠和直肠的微绒毛为单层柱状上皮组织,其间分布有3种杯状细胞,黏膜下层还分布有许多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的嗜酸性颗粒细胞。小肠前部黏膜上皮下含有脂肪颗粒,直肠上皮层中也含有被伊红染成红色的嗜酸性颗粒细胞。食道与小肠,小肠与直肠交界处存在瓣膜,瓣膜内的肌肉层均为横纹肌组成。肛门的黏膜层含有大量的椭圆形黏液细胞。波纹唇鱼的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三叶,呈枫叶状,比肝胰脏重为1.5%±0.2%;胰脏沿肝血管弥散性分布在肝脏内,胆囊呈椭圆形,体积较大。并讨论了波纹唇鱼肠道的分段、消化道的组织特点与食性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贵州省倍足类一新种——方钩雕马陆Glyphiulus quadrohamaius sp.nov.,其鉴别特征为:颈板前部有14条,后部有11条纵脊;后环背板上的前、后列雕饰在体前部分别有10和9个,在体后部分别有12和11个瘤突;雄性第1对足退化,两基节突相距颇远,端肢仅为1对极小的结节;前生殖肢基节突的内角突起短,其端部内折呈方钩状;后生殖肢末节伸出刀状弯曲的一枝,其内缘极度扩张成具细密锯缘的薄片。  相似文献   

15.
1979年7月至1980年3月,作者在云南云龙县的功果采集到蚊类标本一批,发现伊蚊属纷蚊亚属(Finlaya)一新种,特记述如下。 功果伊蚊Aedes (Finlaya) gonguoensis,新种 雌蚊 中型黑色蚊虫,翅长3.5—4.2毫米。 头部 头顶前部平覆深褐宽鳞,中央区和后部具白弯鳞;头顶后部和后头有黑色窄竖鳞,并杂有少数白竖鳞;有眶白鳞线;头侧大部平覆白色宽鳞,仅前部有一褐鳞区。触角梗节内侧有淡色鳞。唇基光裸;喙约为前股的1.1倍长,一致暗黑色;触须约为喙  相似文献   

16.
棒尾拟短体线虫Pratylenchoides davicauda Geraert,Choi&Choi,1990为中国新纪录种.该种线虫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唇区前端平圆,具4~5条环纹;侧区6条侧线;食道腺双叶状从背侧长覆盖肠;雌虫双卵巢;尾圆筒形,末端无环纹或具2~3条不规则环纹;雄虫交合刺长21.8~26.2μm.  相似文献   

17.
用扫描电观察了ABS丁酮溶液灌注的花背蟾蜍脉络膜毛细血管构筑情况。结果显示花背蟾蜍脉络膜毛细血管排民层并相互吻合成密集网,毛细知管管径8-24μm。脉络膜前部毛细血管网较疏松,网眼孔径为7-30μm,后部毛细血管网较密集,网眼孔径为6-15μm,脉络膜后部细血和突然终止于视神经周围。不参与视神经乳头血液供应,毛细血管铸型表面光滑,显示有内皮细胞核压迹。  相似文献   

18.
家蚕前部丝腺特异表皮蛋白Bm11721的鉴定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的丝腺是其丝蛋白合成和分泌的器官,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前部、中部和后部丝腺,前部丝腺不具有合成丝蛋白的能力,是丝蛋白构象发生转变的场所。剪切力在丝蛋白构象转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在家蚕前部丝腺主要由前部丝腺逐渐变细的管腔结构和富含几丁质及表皮蛋白的坚硬的内壁提供。鉴定家蚕前部丝腺新的几丁质结合蛋白,并调查其在家蚕幼虫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通过几丁质亲和层析的方法在前部丝腺筛选并鉴定到一个新的具有几丁质结合功能的表皮蛋白Bm11721,其编码基因编号为BGIBMGA011721(Gen Bank Accession No.NM-001173285.1)。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该蛋白,通过Ni-NTA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了Bm11721的重组蛋白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组织表达分析发现无论是转录水平还是蛋白水平Bm11721均只在前部丝腺特异表达,且Bm11721蛋白在5龄期的前部丝腺中恒定表达。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Bm11721蛋白定位在前部丝腺的内膜中,推测其可能与前部丝腺的机械硬度有关,为丝蛋白的构象转变提供剪切力。  相似文献   

19.
盘旋线虫属-新种--细尾盘旋线虫(线虫纲:垫刃目:纽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凉城谷子Setariaitalica根部的线虫一新种,即细尾盘旋线虫Rotylenchustenericaudatussp.nov.。新种主要的鉴定特征是食道腺覆盖肠很短,尾细长,明显弯曲,有一个腹突。其近缘种是非同盘旋线虫R.aliusVandenBerg,1986,区别在于新种唇区为半球状;侧区上没有发现不完全网格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吉林省革螨新记录4种。1裂胸螨科(Aceosejidae) 1.1巨肛伊虫穴螨(Iphidozercon magnanalis Ma et Yin,1999)雌螨体长494μm,宽287μm。背板覆盖整个背面,边缘稍卷向腹面;板面花纹浓重,凸凹不平,前部与两侧呈网状,网眼形状不规则,中部形成纵带,带上有许多小圆孔;背毛短小光滑。胸板前后缘均凹,胸毛3对。生殖板后部稍膨大,生殖毛在板外。肛板宽大于长,后部宽于前部,前后缘均凸。气门沟前端达到颚基。头盖3突。螯钳动趾2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