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据南海ODP1144站下段(225.7-501.3m,ca.0.36-1.02Ma)碳屑、孢粉记录,将1144站下段225.7-501.3m划分19个碳屑、孢粉组合带(11-29),并分别与氧同位素11-29期(MIS11-29)相对应。冰期时,草本植物花粉和碳屑总沉积率增加,气候干燥,天然火的强度较大;冰期MIS24,大陆内部及冰期出露的大陆架上的天然火灾强度相对最弱;而冰期MIS12,大陆内部及冰期出露的大陆架上的天然火灾强度相对最强;间冰期气候湿润,草本花粉和碳屑总沉积率降低。一方面由于间冰期海平面上升,大陆架被淹没,导致碳屑来源减少;另一方面亦反应天然火灾强度减低。间冰期MIS17,25和27碳屑沉积率分别较冰期MIS18,24及26略高,推测间冰期MIS17,25和27冬季风强度仍相对较强,大陆内部天然火灾强度亦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2.
四万年来南海北部周边地区植被演替序列—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恢复古植被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南海北部海域17940孔的孢粉资料,利用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南海北部周边地区4万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序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深海沉积物,在排除远距离搬运的花粉尤其是松属(Pinus L.)花粉的噪音后,可以利用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恢复周边大陆古植被演替序列。因子分析表明,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是影响南海北部周边大陆植被演化的主要因子。在40500-11100aBP南海北部沿海大陆地区的古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WAMF),山地针叶林(MRGF)分布于低山、丘陵、而广泛出露的大陆架上则发育了以蒿属(Artemisia L.)为主的草原(STEP)景观:末次冰期时环境变化的突出特征山地针叶林(MRGF)、常绿阔叶林(WAMF)与草原(STEP)之间的频繁交替,反映了气候冷湿和温干的千年级尺度的迅速变化,可以与Heinrich事件以及Dansggard-Oscherge事件进行对比。其中在7.0m处(12700aBP)所恢复的山地针叶林(MRGF)景观反映了一次气候变冷变湿的事件,可能与新仙女木事件相对应。全新世早期和末期较多出现热带雨林(TRFO0以及热带季雨林(TSFO)景观,而全新世中期以常绿阔叶林(WAMF)为主,缺乏热带雨林(TRFO)以及热带季雨林(TSFO)景观,可能表明在全新世中期尽管温度升高,但湿度有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3.
宁晋泊是河北平原南部三大古湖群之一,通过LN42.5m厚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获得古植物替达近20次,反映古气候变化具有明显减暖气候旋回5次以上,其中有2次寒冷期,3次湿暖期。结合6.4m以上^14C年龄数据推断计算更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在7.5m,这一界线与隐的群,古气候与古环境等分异界线非常吻合,因此作者推断宁晋泊的形成,发展与消亡时代相应在晚更新世早期的温暖,全新世高温期再次复兴,后被河流沉积所 相似文献
4.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7,(2)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LW5井3 070—3 480m井段81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86个孢粉属种类型;另有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膜。根据孢粉和藻类化石组合面貌、丰度变化和特征分子的分布规律,将研究井段地层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3 070—3 325m井段为Polypodiaceaesporites-Dinocysts组合,层位相当于珠江组,时代为早中新世。本组合含丰富的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孢粉以Graminidites,Zonocostatites和Chenopodipollis等为主,沉积环境为滨浅海,气温较高,指示了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古气候;3 330—3 470m井段为Alni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组合,与珠海组层位相当,地层时代为晚渐新世。本组合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少量出现,孢粉含丰富的Pinuspollenites和Abietineaepollenites,出现较多的Cedripites等,反映海陆交互的古环境,显示了气温低的亚热带古气候。 相似文献
5.
6.
新疆乌伦古湖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新疆乌伦古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得出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气候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约9.99~7.72cal.kaBP期间,气候温暖干旱;7.72—3.62cal.kaBP,气候由温和偏湿逐渐转向温暖偏干;3.62—1.24cal.kaBP,气候由寒冷干旱逐渐转向寒冷偏湿到温和湿润;1.24cal.kaBP至今,气候总体上温和干旱。在这四个大阶段的气候背景下,还存在8.90cal.kaBP和8.35cal.kaBP左右、3.62—2.80cal.kaBP期间、0.82—0.45cal.kaBP期间和约0.23cal.kaBP时的突然变冷事件。本剖面的孢粉组合在约9.99—7.72cal.kaBP期间反映的是湖区的植被,早期为以芦苇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随后演替成以黑三棱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自7.72cal.kaBP以后,孢粉组合反映的是区域植被,与气候相应的区域植被依次经历了荒漠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或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的多次演替。 相似文献
7.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壁荒漠的山地丘陵上,当时发育着针阔混交林,在古湖边缘上发育着杨柳林和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阶段Ⅱ,约38000~31000aBP,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为以温带、暖温带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湖畔河边发育着草甸植被;阶段Ⅲ,约31000~30000aBP,为针叶林和寒温性高山柳丛大发展时期,气候寒温,为一冷期;阶段Ⅳ,约30000~28000aBP,为冷期过后的升温期,也是湖面扩大期,孢粉组合中藻类含量高,为草甸和沼泽植被;阶段Ⅴ,28000~23000aBP,孢粉组合显示出丘陵山地上发育温带柏和桦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平原上生长着草原植被,湖畔、河边有柳林分布,气候较温暖湿润,但较阶段Ⅰ略干。此剖面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古里雅及格陵兰冰芯δ18O所记录的同期气候变化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7,(3)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PY30井早中新世―更新世地层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490-690m和1 040-1 170m井段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高,700-1 035m和1 179-1 809m化石丰度中等,井段下部1 818-3 478m化石稀少,种类单调。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在490—3 478m地层中识别出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更新世,据此建立了该井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框架,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上新统以及上新统与更新统界线划分的钙质超微化石标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丰度的变化,划分了8个沉积环境演化阶段,从而讨论了早中新世至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晚更新世以来呼伦湖地区孢粉植物群发展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呼伦湖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湖泊。晚更新世以来,由于气候冷暖干湿的多次波动,湖相及河流,风成为主的水上沉各佼替变化。通过对该区东露天煤矿沉积剖面113块样品进行系统孢粉百分比及浓度分析,划分出8个孢粉组合带。结合^14C测年数据,确定了该区20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序列。 相似文献
10.
宁晋泊晚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晋泊是河北平原南部三大古湖群之一,通过LN42.5m厚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获得古植物群演替达近20次,反映古气候变化具明显冷暖气候旋回5次以上,其中有2次寒冷期,3次湿暖期。结合6.4m以上~(14)C年龄数据推断计算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在7.5m,这一界线与孢粉植物群、古气侯与古环境等分异界线非常吻合。因此作者推断宁晋泊的形成、发展与消亡时代相应在晚更新世早期的温暖期,全新世高温期再次复兴,后被河流沉积物所掩埋而消亡形成洼地。 相似文献
11.
12.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3,(3)
古气候对烃源岩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成为优质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气候条件。本次根据X1井及X2井的孢粉资料及粘土矿物数据,采用孢粉定量统计分析与粘土矿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中凹陷中始新世—晚渐新世的古气候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海中凹陷流沙港组二段沉积时期(中—晚始新世)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为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流沙港组一段沉积时期(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早期)气候开始转凉,为中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涠洲组沉积时期(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晚期)气候逐渐变得干燥,为中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同时明确了流沙港组二段沉积时期为海中凹陷优质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3.
南海南部~2 MaBP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在更新世冰期旋回中波动比南海北部为小、保持比较温暖,但在长时间尺度上转换函数古水温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转换函数古温度计算的低温时期并不与冰期相对应,表明南海南部具有独特的表层海洋演化特征,可能与次表层水体性质、上部水体结构等密切相关。过去2 MaBP以来的浮游有孔虫组合演化表明,南海南部海水温跃层呈现由氧同位素MIS79期向~53期相对变浅,自MIS 53期向布容/松山(B/M)古地磁界线附近变深,然后,自布容/松山界线以来又相对变浅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南海北部191PC柱样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在南海北部陆坡采取的191PC柱状样进行氧碳同位素测试、碳酸钙含量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分析,初步划分了191PC柱状样的地层,并据此讨论了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的变化,并利用两种浮游有孔虫古生态转换函数再造了末次冰期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和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且由此反映出南海北部末次冰期以来季风演化的趋势。研究表明,该柱状样底部达到氧同位素III期;末次盛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上升5.7—5.8℃,夏季温度上升1.4℃,温跃层总体呈变深的趋势,冬季混合层深度变浅,而夏季混合层深度变深,同时,表层海水垂直温差的变化也可能反映了由末次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具有冬季风减弱而夏季风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北部湾中部海域水深2.4m到61m、共计18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有孔虫丰度非常低,种类也较稀少,仅在南侧水深较大的少数站位有发现,且含量不超过5%;而底栖有孔虫则较丰富,多数样品中以含有螺旋式与平旋式的玻璃质壳类型为主,暖水或大型底栖有孔虫分子常见。和其它海区相较而言,该海域底栖有孔虫中胶结壳类含量偏高,可能与沉积物底质颗粒较粗及海水盐度较低有关。该研究详细报道了底栖有孔虫主要属种在北部湾的分布特征。与海洋环境对比显示,水深和沉积物底质类型是影响这些属种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湾外温暖水团则是控制暖水种分子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华南早-中二叠世(蜓)类分异度变化过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复合标准剖面的数据,对华南早-中二叠世鲢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早、中二叠世动物群属种首现及末现速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鲢类动物群属级分异度经历了两次快速上升,一次明显下降,在早、中二叠世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峰,但总体上表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并在中二叠世中期达到最大。早二叠世期间属级分异度的短暂下降主要与鲢类动物本身的演化趋势有关,是动物群属级分类单元更替的结果。物种分异度在二叠纪初急剧增长,至早二叠世Sakmarian期已达到整个早-中二叠世的顶峰。早二叠世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对物种分异度具有显著影响,并导致物种分异度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中二叠世开始物种数虽有所上升,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早二叠世鼎盛时期的水平。早二叠世是筵类动物稳定发展时期,动物群中属种首现的总数及速率明显大于中二叠世,属种更替也更为频繁。中二叠世中期开始,筵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同时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是,早、中二叠世华南鲢类动物群中属种末现速率却并无明显差异,表明造成晚期古生代稳定生态系统崩溃的环境变化对筵类动物的成种速率有较大的影响,持续的低成种速率是导致中二叠世筵类动物属种分异度下降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黄海中部陆架浅海区QC_2孔岩芯的孢粉分析,证明晚更新世以来此区存在暖—冷—暖三个大的气候期,各期中还间有数个气候亚期。这种气候变化模式可与北欧和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对比。其中,距今约120 000—70 000年的第一气候期,该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沿岸适合阔叶林生长,此时为全球性海侵时期。距今70 000—10 000年,气候变冷,该地区只海退后被草原植被所覆盖,阔叶林植被基本消失。全新世气温回升,该地区又被海水淹没,阔叶林又回到沿岸地区,但在全新世的晚期,可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阔叶林大面积减少,松和芒萁等次生植被大面积生长,而使其孢粉含量在沉积物中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SHARMA G K TAKAHASHI K DALAKOTI V S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6,23(1):31-50
本研究利用保存丰富、完好的放射虫对塔斯曼海更新世层序进行地层学分析。对塔斯曼海南部更新世的KH94-4TSP-4PC岩芯的放射虫组合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分析,并从8 .6 m长的岩芯中识别出83种放射虫。依据放射虫属种的出现和消失,可得到两个放射虫带,即Chi带(老)和Psi带(新)。Chi带的顶部以Saturnalis cir-culariHaeckel ,Cycladophora pliocenicaHays的最后出现和Triceraspyris antarcticaHaecker的首次出现为标志。Psi带的顶部以Stylatractus universusHay和Antarctissa cylindricaPetrushevskaya的最后出现为标志。这些放射虫带可与浮游生物的有孔虫Globorotalia ( G.) truncatulinoides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