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天敌功能团的组成及时空动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比较分析Bt基因棉棉田、常规棉综防棉田棉玲虫天敌功能团的组成、数量、时空和多样性的发生动态。主要结果为:Bt棉田比常规棉综防棉田和化防棉田天敌种类分别增加16.3%和54.1%;百株累计捕食性在敌数量分别增加52.8%和176.3%,棉铃虫幼虫寄生蜂数量分别降低42.9%和52.9%;天敌功能团多样性分别增加10.1%和24.1%。常规棉棉田二代、三代棉铃虫幼虫寄生率分别为11.1%-65.0%和4.1%-66.2%,Bt棉田为0.0%-5.0%。就不同类型天敌功能团来说,Bt棉田瓢虫和草蛉的数量比综防棉田分别减少8.4%和5.8%,比化防棉田分别增加34.1%和206.3%;Bt棉田食虫蝽和蜘蛛的数量比综防棉田分别增加180.6%和71.2%,比化防棉田分别增加329.1%和483.7%。棉铃虫捕食性天敌空间生态位发生动态在各类棉田相似。分析认为:Bt棉田有利于保护瓢虫和草蛉,有利于食虫蝽类和蜘蛛类天敌的增殖;Bt棉田棉铃虫天敌群落依次比常规棉综防棉田和化防棉田稳定。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棉田的棉铃虫天敌功能团数量和所起的作用不同。6月下旬棉铃虫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存在“空缺”,7月下旬化防棉田出现天敌控制“空缺”。不同时期捕食性天敌功能团恢复能力有差异。6月底-7月初天敌恢复能力最强,7月下旬,天敌恢复能力最弱。天敌功能团中,瓢虫恢复能力最强,食虫蝽类和蜘蛛类天敌次之。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幼虫在广西是高粱穗期最严重的害虫,大发生时几乎把高粱籽粒吃光,造成严重失收。 1972年5、6月份我校栽培的高粱结穗时发生大量棉铃虫幼虫为害。我们汲取外地防治经验,用有机磷和有机氯杀虫剂按常用浓度混合喷杀。但由于杂交高粱穗型紧密,棉铃虫幼虫躲在穗内食害籽粒,药液难于喷入穗内;加以高粱抗药性弱,故不仅防治效果差,反而造成严重药害,致使早造高粱严重失收。9月份晚造高粱部分结穗时,此虫又开始大量发生。我们遵照  相似文献   

3.
多样化的棉田生态系统控害保益功能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应用数量分析与能量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地分析和比较了华北棉区多样化的套间作棉田生态系统与单作棉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及其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多样化的套间作系统中苗蚜与 2代棉铃虫发生轻 ,而伏蚜与 3代棉铃虫发生重 ;套间作系统有利于天敌群落能量的生产 ,尤其是利于捕食性蜘蛛类群的能量生产 ;从棉田生态系统棉株 害虫 天敌相互作用关系来看 ,尽管间套作系统内天敌群落生产力增加 ,保护益虫 (天敌 )作用好 ,同时也增加了害虫群落生产力 ,其控害功能较差 .  相似文献   

4.
1975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获得了良好效果,1976年全大队放蜂面积扩大为1,160亩,其中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600亩,1977年又增达1,416亩,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为757亩,先后放蜂三次,每次每亩放蜂一万头左右。在三代玉米螟发生期放蜂于玉米诱集带上,第二、三次放蜂于棉花上,每隔三天放蜂一次。经调查夏玉米诱集带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达100%,棉花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为91%。1976年  相似文献   

5.
高粱蚜是高粱的重要害虫,大发生时,常造成程度不同的减产。1964年夏季在黑龙江省南部双城、阿城、呼兰等县普遍发生,在防治的同时,我们对其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观察,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一、高粱田中无翅蚜的扩散 有翅蚜迁来高粱田大量繁殖以后,无翅蚜的爬迁是不可忽视的扩散方式。我们曾在相邻的两块蚜虫密  相似文献   

6.
一、农业生态系概述 我县是新棉区,棉田较分散。前期以蚜虫为主,红蜘蛛在粮棉夹种地区的田块发生较重。蕾铃期主要是棉铃虫,红铃虫因没有固定花仓多在露天保存籽花,晒花多以紫穗槐编制花簾,越冬条件很差,因而数量也不大。盲蝽象为害较轻。因本地没有石榴、花椒,棉蚜越冬寄主以木槿为主。苗期棉蚜在一熟棉田,5月中旬巳发生,在麦套棉田到麦收后6月上旬才开始为害;6月底气温逐渐增高,蚜虫数量日趋下降,棉铃虫转为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7.
胡蜂人工提前建巢增加世代可提高防治棉田害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河南省虞城县农科所在河南省虞城地区利用亚非马蜂Polisteshebraeus Fabricius在棉田中防治棉铃虫和造桥虫,经几年统计效果平均分别可达60.7%和57.3%。自然界第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于5月中旬,主要寄主为小麦,此时第一代马蜂尚未出现。6月上旬第一代马蜂发生后才能对6月下旬发生的第二代棉铃虫幼虫发挥防治作用。欲使马蜂控制第一代棉铃虫,马蜂至少需在5月中旬产生第一代蜂,故只有用人工方法,使其提前建巢以达到防治第一代棉铃虫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1998年在江苏丰县系统调查了棉田和玉米田中第三、四代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两种寄生主田内棉铃虫种群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棉铃虫卵峰期至4龄幼虫高峰期的历期在玉为主田要比棉田快4d,并以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的发育最快。两类寄主田内平均存活纺无显著差异,但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时,其卵至6龄幼虫的存活率比产在其它阶段玉米上的存活率高,在江苏棉区目前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下,玉米田第三代棉铃虫是棉田第四代棉铃虫的重要虫源。  相似文献   

9.
利用苗期室内鉴定和成株期田间自然感蚜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292份高粱育种材料进行麦二叉蚜和高粱蚜的抗性鉴定,旨在为高粱抗蚜品种的聚合育种及品种抗蚜性改良提供精准抗源。抗性鉴定结果显示,PB14648-6、PI550607、Tx2737的抗性比较稳定,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麦二叉蚜表现出一定的抗性;3765白B、L27(粉)、R1027、冀蚜2号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高粱蚜;仅在成株期鉴定中筛选到河北糯R、青稞洋、Tx2737同时对高粱蚜和麦二叉蚜有较好抗性,也仅达到抗(R)级水平。从统计结果来看,苗期接种麦二叉蚜14 d抗性呈极显著差异;而接种高粱蚜7 d抗性呈显著差异,接蚜后10 d、14 d抗性呈极显著差异。接蚜14 d后,高感材料出现死亡、干枯现象,抗感性易于鉴别,因此,接蚜后14 d是进行苗期抗、感性分析的最佳调查时期;在高粱成株期抗蚜鉴定中,全生育期平均蚜量与盛发期平均蚜量有较高正相关关系(麦二叉蚜相关系数为0.844,高粱蚜为0.954),盛发期蚜量能够较好的代表供试材料的田间抗性,可以用于高粱抗蚜鉴定复筛试验。  相似文献   

10.
杨树枝诱蛾对棉铃虫预测和防治效果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棉区使用杨树枝条诱蛾进行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或防治以来,至今尚来看到较有系统的报导。作者在1959,1964—1965年试验结果,与“棉铃虫预测预报办法”(农业部植保局,1959。棉病虫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办法,27页)以及大面积使用技术有些出入,现报导于下,以供参考。 杨树枝诱蛾的效果 预测预报效果 使用杨树枝条能诱到鳞翅目成虫十余种,其中棉铃虫的诱集量较大。1965年在一类棉田设20把杨树枝,自6月12日至9月3日共诱到棉铃虫蛾1,979头,其中雌蛾1,427头,占72.1%。 从图1看出,杨树枝诱蛾与田间棉铃虫产卵的消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在江苏丰县系统调查了棉田和玉米田中第三、四代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两种寄主田内棉铃虫种群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棉铃虫卵峰期至4龄幼虫高峰期的历期在玉米田要比棉田快4d,并以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的发育最快.两类寄主田内平均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时,其卵至6龄幼虫的存活率比产在其它阶段玉米上的存活率高.在江苏棉区目前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下,玉米田第三代棉铃虫是棉田第四代棉铃虫的重要虫源.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种群能量动态及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棉铃虫种群数量密度、年龄结构、存活率及虫体含能量,系统地分析了8种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中棉铃虫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及其为害特征.结果表明,棉铃虫种群的能量生产主要集中于第3代;其所引起棉花繁殖器官的被害量在第2、3、4代分别为11.83、16.65和9.52个·m-2.随着播种期的推后,2代棉铃虫种群生产力和摄入量减少,3、4代值增加.实行套作种植使2、4代值减少,而3代值增加.棉铃虫种群摄食利用效率随世代增加而减小,其净生态效率以第3代最高,第4代居中,第2代最小.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时空类型棉田棉铃虫各代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 棉株本身对于现蕾至初花期的蕾损失具有很强的补偿能力,这种补偿能力随地块的肥、水条件的改进而增强。在目前施肥水平下,有灌溉条件的高肥棉田(近三年平均亩产皮棉130斤以上),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三百粒以下不施药,容许二代幼虫适度为害,并在6月底不迟于7月初之前,进行人工摘蕾,使每株棉花损失(虫咬加手摘)早期蕾6—8个,可以达到省药省工又增产的目的,从而显著提高经济生态学效益,这已为1983年和1984年连续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转Cry1Ac基因棉(中棉所41)和常规棉(中棉所49)为对照,研究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639020)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蕾期(二代棉铃虫发生期)、花期(三代棉铃虫发生期)和花铃期(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同时研究了639020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幼虫、龟纹瓢虫、小花蝽和草间小黑蛛)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明确了639020棉花在生长的关键时期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对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639020棉花对二代和三代棉铃虫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抗虫性分别比中棉所41提高了52.85%和16.22%,其中前者差异达显著水平,后者差异不显著。在棉花蕾期、花期和花铃期,639020棉田棉铃虫落卵量都比中棉所41棉田和中棉所49棉田低(除二代棉铃虫发生期);棉铃虫幼虫数量都极显著低于常规棉,且都低于防治指标,但与中棉所41棉田无显著差异。639020棉田中华草蛉、龟纹瓢虫、小花蝽和草间小黑蛛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与中棉所41棉田和常规棉田相比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以期为新型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性研究及其外源基因的抗虫遗传效应和生产应用前景进行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从棉田和玉米田采回的第 4代老熟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观察 ,发现棉田和玉米田的老熟幼虫化蛹率分别为 65%~ 83 0 5%和 55%~ 80 % ,其化蛹后的羽化率分别为 1 0 %~ 87%和 1 3 %~77% ,而且 2种寄主作物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进一步分析了棉田和玉米田老熟幼虫的有效越冬虫率和有效越冬虫量 ,作者认为 8月 3 1日至 9月 1 0日是棉铃虫老熟幼虫有效越冬虫量的主要来源期 ,且棉田显著高于玉米田 ,构成了第 2年棉铃虫种群发生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徐州地区的高粱穗虫,以夏高梁被害严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Gnenee)、小穗螟(Cryptoblabes sp.)、粟穗螟(Mampurabipunctella Ragonot)、棉铃虫五种,高粱条螟和高粱夜蛾(Oruza divisa Walker)发生量很少。据1973年我所调查,在高粱灌浆初期的穗虫中以玉米螟占多数;到灌浆中后期以后,以桃蛀螟占多数;抽穗扬花期迟至8月底9月初的夏高粱小穗螟数量上升(表1)。  相似文献   

17.
<正> 晋南棉区农作物种类较为单纯,麦棉面积近90%左右。以往棉铃虫二、三代主要集中在棉田为害,一代主要在麦田和春性杂草上发生。近年来棉田塑膜覆盖技术广泛应用,有些地方已达总棉田的60~80%以上。棉田生态条件的变化,促使棉花生长发育加快,可能诱使棉铃虫一代在棉田发生。1984~1986年对此进行较系统观察和研究,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华北棉区棉田中棉铃虫的取食行为及为害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翟连荣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92,35(3):257-266
在大量田间实验的基础上,本文揭示华北棉区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bner)在棉田中的取食行为及其咬食棉花不同发育阶段的繁殖器官的组成和数量.根据棉铃虫的取食行为与其寄主植物棉花生长发育的关系,分别列出第二、三、四代幼虫期内棉花全株上各发育阶段的繁殖器官的组成、各龄幼虫所在果枝上繁殖器官的组成、各龄幼虫咬食不同发育阶段繁殖器官的组成和数量以及其中脱落的数量.分析了不同世代幼虫取食行为的差异,及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建立了用于棉田害虫管理系统的棉铃虫取食模型.  相似文献   

19.
几种杀虫剂对棉铃虫卵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杰  张淑练 《昆虫知识》1997,34(3):141-143
4种农药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卵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水胺硫磷、50%对硫磷对棉铃虫卵毒力较高,2000倍液田间喷雾药效分别为98.8%和99.0%;对棉铃虫初孵幼虫24小时防效分别为98.8%和98.2%;药效7天以上。防治费用较杀虫脒降低76.0%~78.4%,完全可以替代杀虫脒,适宜在陕西棉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转Bt基因棉田蜘蛛的时空动态及控害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1999年在河北棉区系统调查转Bt基因棉棉田中的蜘蛛发生时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转Bt基因棉田中,全年百株累计数量为3984头,占棉田总捕食性天敌数量的49.7%。其中优势蜘蛛温室希蛛,狼蛛和草间小黑蛛分别占53.6%,16.7%和18.6%。季节动态表现为棉田前期少,中,后期多,最高可达百株454头;棉株下部和地面的蜘蛛增加快,而上,中部蜘蛛增加慢,空间分布表现为下部和地面占优势,丰富度分别为0.464和0.303,而上部蜘蛛的丰富度仅为0.067。地面蜘蛛中以狼蛛和草间小黑蛛占优势,分别占52.6%和40.6%。基于蜘蛛的数量,时空动态及与棉铃虫的配合程度认为,对棉铃虫起主要控制作用的为草间小黑蛛,温室希蛛和卷叶蛛,分别占蜘蛛总控制指数的41.3%,25.2%和10.9%。其中2代棉铃虫发生期,草间小黑蛛贡献最大。占67.7%。3代棉铃虫发生期,温室希蛛和草间小黑蛛分别占29.0%和25.4%的贡献率,4代棉铃虫发生期温室希蛛起主要作用。占45.3%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