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由中国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繁殖专家组(CBSG)联合主办、四川省林业厅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承办的“大熊猫保护评估及研究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0月4—8日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举行。50余名中外知名专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围绕野生和圈养大熊猫多年来的保护及研究工作实践,对保护工作及成效进行了一次初步评估,进一步研讨和交流了有关研究技术和方法学等方面的问题。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参观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进行了野外考察。大熊猫保护评估及研究技术国际学术…  相似文献   

2.
据9月来自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消息,2005年卧龙圈养大熊猫产11胎,出生幼仔16只,至今全部存活。据悉,今年全球大熊猫产仔情况是:国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产1胎1仔成活,北京动物园产1胎2仔未成活,陕西濒危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产1胎2仔成活1只;国外,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和圣地亚哥动物园的大熊猫分别产1胎1仔成活,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大熊猫产1胎2仔成活1只。今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产仔情况预示着卧龙迎来了又一个大熊猫的丰收年.  相似文献   

3.
5.12地震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受损严重,经过全体职工共同努力,抢救大熊猫61只,组织转移7批次,安全转移大熊猫53只,7只幼仔留守在卧龙安置点且发育良好。虽受地震影响,但仍取得繁殖10胎15仔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4.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一只雌性大熊猫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采取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利用抗菌素药物防止感染的原则对母兽进行治疗,4d后恢复正常。治疗期间取出两只初生幼仔,利用自制人工保温箱将幼仔成功地从雅安长途运回卧龙进行人工育幼;并对母兽进行育幼行为培训以保持母性行为,母兽康复后主动接受幼仔成功哺育成活。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生殖道感染奇异变形杆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一只雌性成体大熊猫“张卡”(5.5岁,50kg,2001年5月抢救于宝兴野外)发生泌尿生殖道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经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痊愈。奇异变形杆菌导致大熊猫泌尿生殖道感染在兽医临床上未见报道,对兽医临床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卧龙和雅安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nca来探讨环境变化对雌性圈养大熊猫繁殖习性的影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卧龙基地)和雅安碧峰峡基地(雅安基地)的海拔分别是1 848 m±20 m和1 080 m±42 m,2个基地的海拔相差近800 m。通过对比研究10年间13只雌性圈养大熊猫在不同基地(各5年)的繁殖习性,发现其从卧龙基地到雅安基地以后,每胎产仔数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卧龙基地的平均每胎产仔数为1.66±0.27,雅安基地为1.28±0.24;在卧龙基地的平均发情时间为90.05 d,雅安基地为75.54 d,在雅安基地的平均发情时间比卧龙基地早14.5 d(P0.05);雌激素峰值在卧龙基地平均为136.1 ng/mg Cr,雅安基地为129.7 ng/mg Cr(P=0.47);在卧龙基地的平均孕娠期为120.3 d,雅安基地为115.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圈养大熊猫的管理中需要重视环境因子的影响,将来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熊猫发情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为了进一步做好保护,管理野生动物,尤其是抢救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工作,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邀请部分理事,有关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一行三十六人,以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宫同阳为团长,协会常务理事曹培俊、理事董振敏、裘明华为副团长,组成保护珍稀动物抢救大熊猫考察团,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六日至二十五日,先后到卧龙、黄龙、九寨沟三个自然保护区和箭竹开花重点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期间,代表们听取了茂汶、松潘、南坪、汶川和卧龙等五县(区)林业部门介绍保护珍稀动物和抢救大熊猫的情况,参观了世界大熊猫研究中心和…  相似文献   

8.
1 基本情况 介绍大熊猫“张卡”,雌性,谱系号505,2000年秋出生于四川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2001年5月8日抢救于宝兴野外,2003年9月转至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目前体重103kg,身体健康状况良好。2005年初次发情,2006年3月19~20日正常发情到高潮,并成功自然交配,21日实施人工授精。经3个多月的妊娠,7月7日出现妊娠反应,外阴逐步出现了变化。7月14日上面乳头开始出现肿胀,7月29日腹部乳头也开始逐渐肿胀。8月3日通过超声波检查,发现胎儿基本发育成熟。该大熊猫在妊娠的后期,保持一定的食欲,每天采食精料400~500g和一定量的新鲜竹子、竹笋。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四川省动物学会继去年8月组织会员赴都江堰市进行考察之后,经秘书处多次联系和落实安排,1990年10月8—15日再次组织部分会员组成21人的考察组,由实验动物专委会黄尚珩主任委员带队,先后赴卧龙、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黄龙风景区进行动、植物分布及自然景观的考察。8日清晨,同志们带上《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等学习资料,迎着濛濛细雨,由成都出发,踏上去考察的第一站——卧龙自然?で恼魍尽5碧煜?午大家就先后登上了常有大熊猫出没的英雄沟,参观了动植物标本陈列馆。次日又参观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通报》2004,39(7):48-48
国家林业局日前公布了第3次野外大熊猫普查的结果;目前全国共有野外生存的大熊猫1590多只。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获悉,经过普查证实:目前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大熊猫约143只,约占全国的1/10。这个数字比1974年第1次大熊猫普查时的数量少,比1986年第2次普查时的数量多。野生大熊猫在卧龙保护区内得到了最充分的保护。摘自《科学时报》2004年6月14日四川卧龙野生大熊猫占全国总数量的10%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随着圈养种群的迅速增加,各种传染性疾病对大熊猫的威胁较大,有效的疾病防治便成了保证大熊猫种群安全的重要措施。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于2003年出现了一次较大的  相似文献   

12.
《人与生物圈》2011,(3):38-39
四川卧龙卧龙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卧龙镇,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1 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北京→石家庄→太原→西安→广元→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12月13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刊登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组成的研究团  相似文献   

14.
传统圈养和半自然散放环境亚成年大熊猫的行为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1年7月20日至8月20日,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和分析了传统圈养和半自然散放环境下亚成年大熊猫(分别为3和9只)的几种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发生次数。传统圈养环境亚成年大熊猫探究行为的持续时间、标记行为的频次显著多于半自然散放环境下的个体;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与标记行为的频次和探究行为的持续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圈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亚成年大熊猫探究和标记行为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卧龙大熊猫的保护与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长达16年的监测,发现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基本趋于稳定,但较之70年代种群有所下降。1983年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没有造成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急剧下降,到2003年,冷箭竹更新竹林才能全面恢复到1983年前的水平。1991-1996年,卧龙共繁殖大熊猫11胎16仔,成活11只,成活率近70%,为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11年5月上旬,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中河杜鹃海子区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场的嗅味标记和嗅味树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大熊猫的发情场位置,为确定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区域提供证据,同时增加对大熊猫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在海拔2300 ~2800m间,共布设5条样线,每条样线调查一次,测量记录样线上594株乔木的种类、高度、胸径和嗅味标记状况.调查共发现16株被大熊猫标记的嗅味树,其中75.00%位于坡度20°以下平缓上升的兽径和山脊,嗅味树平均胸径为56.5 cm±20.7 cm (n=16),81.25%为铁杉Tsuga spp.,93.75%树皮粗糙,标记中心的平均高度为53.7 cm±20.3 cm (n=16).此外,从调查结果及野外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行为照片,初步得知杜鹃海子区域是春季卧龙大熊猫发情交配的重要场所,是大熊猫种群的关键栖息地,目前保护区已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加强对该区域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2月23日,备受关注的大熊猫团团圆圆正式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出发,前往台北市立动物园定居。从中央政府宣布赠台大熊猫开始,历时3年半,经历了重重考验的团团圆圆终于成行,在2008年岁末之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1月27日,卧龙大熊猫"网网"和"福妮"启程远赴澳大利亚,首次在南半球开展大熊猫国际科研合作.胡锦涛主席2007年访问澳大利亚时宣布,应澳大利亚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提供一对大熊猫给澳大利亚供合作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19.
顽固性腹胀是大熊猫幼仔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笔者对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人工繁殖出生的一例大熊猫幼仔因患该病进行了探索性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于下.1 病史大熊猫幼仔“龙龙”,雄性.8月龄时发生腹泻,口服氟哌酸并肌注庆大霉素等治疗一周后,病情得到控制;1岁2月龄时再次发病,表现为腹泻、腹胀并继发呼吸道感染,仍以前法治疗,辅以消胀片、维生素等,一周后病性基本得到控制.但腹胀未能治愈,特别是在进食精料馍和牛奶后腹胀加重,以至引起呼吸不畅.腹胀反复发生病程达3个月.  相似文献   

20.
圈养大熊猫哺育双胞胎76小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生  张和民 《四川动物》1997,16(4):176-178
1992年科技人员在卧龙“五一棚”研究区域的一个树洞内发现了2月龄的大熊猫双胞胎幼仔,证明个别野生大熊猫确实能养活双胞胎。然而,圈养大熊猫在产下双胞胎以后,一般只能喂养一仔,很快放弃另一仔[1]。1996年8月12日,本研究中心圈养的“8号”大熊猫产下双胞胎后哺育两仔达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