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9年3—12月在吉林省特产研究所茸鹿试验场,进行了利用太阳能电牧栏放养梅花鹿的试验。现将试验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太阳能供电器(见图1);DMQ-3-5型电牧器(见图2);DML-3型电牧器。 2.澳大利亚.BEV11型太阳能电牧器和交流电牧器(见图3) 相似文献
2.
蜗牛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白玉蜗牛的内脏废弃物,以蜗牛纤维素酶为主要提取酶类,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初步探讨了蜗牛酶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蜗牛纤维素酶的提取时间约为10h、pH为5.0、提取温度为0℃,盐析饱和度为70%,得到纤维素粗品的最高酶活力为1.402U·ml-1。 相似文献
3.
4.
低旋巴蜗牛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低旋巴蜗牛( Bradybaena brevispira) 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在23—25 ℃气温下, 从卵产出到孵化需364 小时, 直径可增长20 倍。胚胎发育全过程可分为7 个时期: 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幼螺形成期和孵化期。对各期的外部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绘制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5.
利用对比观察法,研究黑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殖特点、死亡原因,发现黑蜗牛的螺旋贝壳短,只有壳顶和两个螺层,体螺层不能完全容纳软体,螺旋贝壳中碳酸钙含量约为60.3%,易软化。体背上生长着外套膜和外壳膜,外套膜在螺旋贝壳内包裹着内脏囊,外壳膜覆盖在螺旋贝壳的表面,能向不同方向伸展。壳口处的外壳膜上有排泄孔,排泄孔与外套膜上的呼吸孔连通,具有呼吸、排泄粪便和排泄尿液的多种功能。证明黑蜗牛是一种新的软体动物——最原始的蜗牛,也是陆生软体动物贝壳退化成内壳的过渡物种。隶属于琥珀蜗牛科(Zonitidae),夏威夷琥珀蜗牛属(Hawaiia),沂水琥珀蜗牛种(Hawaiia yishuiusculeLi)。 相似文献
6.
马氏巴蜗牛的生殖系统由十二个器官组成。作者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各个器官的组织学特点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马氏巴蜗牛输精管与输卵管的初始段是愈合的。阴道管壁肌肉层发达,管道柔软。指状腺腺体数目为四个。处于非生殖时期的蜗牛个体,恋矢囊内无石灰质恋矢。 相似文献
7.
8.
软体动物门约有11万5千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而腹足纲是软体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纲,世界上已发现有9万多种。现在国内外养殖的食用蜗牛均属于肺螺亚纲,柄眼目。它们是雌雄同体的种类。褐云玛瑙螺(Achatinafulica),又称非洲大蜗牛,是陆生贝类中个体最大的蜗牛之一,白玉蜗牛是祸云玛瑙螺的变种。白玉蜗牛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少胆固醇的上等美味食品。据分析,Ikg鲜蜗牛肉含蛋白质139.5~1809,比同等重量的鸡蛋多含359左右,1kg干蜗牛肉含蛋白质604.2g,含脂肪仅38.5g,而胆固醇…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三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74,1(1):41-41
蜗牛酶是蜗牛消化液中的一类混合酶,其中包括纤维素酶、蛋白水解酶、果胶酶等,有三、四十种之多。它能溶解酵母和植物的细胞壁,因此近年来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例如:用蜗牛酶溶解酵母细胞壁,从中提取线粒体;或用它去除植物细胞壁,使细胞互相融合,从而培育新的杂交植株。过去,蜗牛酶依赖进口。最近,由于工作需要,我们从我国南方的一种体形较大而分布普 相似文献
12.
13.
《化石》1987年4期载郑文彬《侨乡华灯话蜗牛》一文,介绍了一些蜗牛的食用及药用经济价值。但不少重要方面尚未叙及,现作补充,以告读者。蜗牛是普通的统称,古书上称之为“仆累”、“附蠃”、“螺蠃”、“蠡蠃”、“蠡牛”、“负背蚰蜒”、“天螺”,按其形态和生活习性区别为“蚰蜒螺”和“蚰蜒”,也就是蜗牛和蛞蝓。蜗牛是古老的动物,不少种类还是活化石,其所属的软体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的一个大门类,世界上现生种约有115000种,其中化石种类约有35000余种。据推测,这类最早起源于距今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而许多软体动物类群在寒武纪末已大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陆生贝类被完整地保存在各个时期地层中;第四纪地层中的陆生贝类与现生种几乎相同。据研究,我国黄土层中蜗牛化石,可区分出若干反映不同生物气候环境的蜗牛组合,按现生蜗牛的地理分布、栖 相似文献
14.
水蛭也叫水蚂蟥,它生长在积水的稻田、溪沟、坑洼……中,而在稻田中尤为多见。水蛭属环形动物门(Phylum Annelida)的一纲,体之前后端,各具一个吸盘。吸盘的吸附能力很强,当它吸着的时候,不易把它从吸咐物上拉下来,有时甚至把它的身体拉断。它生活在水中常吸取蛙、熊类等动物的血,也吸人、畜、禽类的血。当我们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提高鹿茸产量的方法,我们在1973年4—7月做了初步试验,收到一定效果。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试验方法 选择体质、体型和产茸性能相差不大(见表1)的3岁梅花公鹿24头,将其中长势较好的12头,分成 相似文献
16.
17.
18.
鹿茸在自然情况下,每年只收一季。为探索鹿茸的增产,我们用5头鹿做了两季长茸的初步试验。1973年2月马鹿♂×水鹿♀种间杂交F1代3岁雄性不育鹿1头,1974和1975年2月分别去势3岁和5岁雄梅花鹿各2头,分别在春、秋两季投给雄激素,夏、冬两季长茸。每期平均投药60天,去势鹿总剂量16000毫克,其中口服甲基睾丸素片6600毫克,肌注丙酸睾丸素9400毫克;杂种不育鹿总剂量18700毫克,其中口服甲墓睾丸素片8700毫克,肌注丙酸睾丸素10000毫克。去势的4头梅花鹿4—6岁时,从脱花盘后60天收夏季三叉茸5付,5—10岁40—50天收二杠茸12付,冬季收二杠茸15付,收茸后… 相似文献
19.
繁育赤眼蜂大都采用有光繁蜂法,似乎“光”有调匀蜂量而提高青蜂质量的作用。为了弄清“光”的作用问题,我们进行了无光繁育赤服蜂的试验。现将结果简介如下: 一、赤眼蜂在无光条件下的 扩散距离 为了验证赤眼蜂在无光条件下扩散和寄生能力,我们用大房间散卵接蜂器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为蜂种(寄生率85%,平均单粒有蜂7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