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微量元素在农业上已被认为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近年来国内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作物栽培工作者对微量元素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发展。1962年12月10—1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在南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研究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单位有该院植物研究所,土壤研究所、林业土壤研究所、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以及其他高等院校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机关。在会议中宣读了有关微量元素的论文和  相似文献   

2.
8月20—24日,中国动物学会与中国植物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細胞学学术討論会。会議內容为:(1)宜讀論文;(2)专题討論;(3)我国细胞学今后的展望。到会的共有67位代表。他們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3个教学和科学研究机构。其中,有77岁高龄的老专家,也有不到30岁的青年細胞学工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童第周先生致开幕词时,追述了細胞学的发展过程。他說:自1839年創立細胞学說以来,迄今不滿130年,然而从1940年起,已由“靜态”的研究进展到“动态”的研究了,它已不再单純描述細胞的显微結构,而成为利用物理、化学的新成就研究細胞生命活动过程的一门学科了。特別是电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使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土壤中微量元素和白血病的相关性。方法:使用CFS-Adaboost算法研究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白血病死亡率的统计数据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对应关系。结果:从29种微量元素中发现了13种微量元素与白血病相关,其中砷(As)的相关性较为明显。基于该13种微量元素,建立了土壤中微量元素和白血病致死率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可达到89.7%。结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白血病有一定关系,其中砷(As)元素含量与白血病死亡率较为密切,这与近年文献报导的少量氧化砷治疗白血病效果显著相符合。以上研究发现,可以为研究土壤中微量元素和白血病的关系提供参考,对白血病的防治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机-无机态肥氮在微型农业生态系统的转移和循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15)N示踪法研究了有机态和无机态肥料氮在微型农业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机理,以及配施下各自的功能和相互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在土壤-黑麦草-兔亚系统中,草对硫铵~(15)N利用率达59.36%;以草饲兔,所收集兔粪~(15)N回收率为11.78%,尿为17.98%。兔粪尿N与硫铵N以1:0,0.5:0.5,0.3:0.7和0.1配施种稻,结果表明,在土壤-水稻亚系统中:(1)0.5:0.5配施促进穗头和根系发育;(2)稻株吸收有机态和无机态肥料N的比例,受配施比例的影响;(3)与单施无机肥料氮比较,配施下无机肥料氮利用率未提高或甚至下降;(4)0.3:0.7配比使有机态肥料N利用率提高;(5)0.5:0.5配比,有机肥能明显地促进无机态肥料N从秆向谷运输;(6)有机肥使无机态肥N在土壤中的固化作用增加,从而使无机肥料氮向环境转移量下降。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组分和牧食-碎屑复合食物链,氮素再循环指数达0.5,生态稳定性和发育程度优于单一种植系统。  相似文献   

5.
根据动物学各門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中国动物学会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两次专业性的学术会議,已分別进行筹备工作,茲报导如下: 1.实驗动物学专业討論会——订于10月在上海举行,开会七天。会議內容包括論文宣讀、綜合性报告、专題座談等三个部分。已于4月下旬开始广泛征  相似文献   

6.
土壤酸化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酸化土壤呈现面积大、分布广及酸化程度高等特点,酸化土壤的结构差、肥力低且有毒重金属含量高,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土壤酸化的成因及危害、耐酸作物品种筛选及耐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土壤酸化防治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1)进一步研究脱硫技术和好氧堆肥技术,从而减少氮、硫氧化物的排放;(2)研制并推广低成本、肥效持久以及环境危害小的中性(碱性)肥料,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由过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带来的酸化危害;(3)加强作物根际致酸性研究,筛选"耐酸性强、致酸性低"的作物品种;(4)研究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模式及轮作年限对土壤酸度的影响,探索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轻简化栽培模式,以缓解由单作豆科作物带来的土壤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招聘启事     
<正>生化与细胞所林安宁研究组招聘副研究员1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林安宁课题组现招聘副研究员1名。本研究组研究方向为"信号转导与基因调控",在Cell、Nature、Molecular Cell和PNAS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实验室详细情况介绍请参考http://www.sibcb.ac.cn/Pl.asp?id=130。副研究员应聘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博士学位,2~3年以上国外博士后工作经历;(2)在信号转导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验;(3)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过重要论文;(4)热爱科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5)有能力协助指导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微量元素(锰、锌、铜、钼、硼等)为植物正常生活所必需。在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上栽培农作物产量很低,为了保证丰产必须施用微量肥料(含有微量元素的肥料)。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不足,可能由于它们生长的土壤中缺乏这些元素;但往往不是完全缺乏,而是微量元素以不溶解的状态存在,因而这些物质不能为植物所利用。例如土壤中石灰含量  相似文献   

9.
解放后,我国微量元素研究工作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跃进以来,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更大的和更为全面的发展。据初步统计,1958年前发表的论文有14篇,一般涉及的面比较狭,仅限于微量元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增产效果;大跃进以来至今共发表了74篇,研究领域大大扩充了,除了继续研究微量元素对农作物生理效应和增产效果外,有关微量元素对动物、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也展开了许多的工作。本文企图通过文献综述,对我国微量元素研究工作成果作一简要的汇总,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乙)油脂化合物——具有三个共同特性:(1)不溶于水,而溶解在油脂的溶剂內。如醚、苯、迷蒙精等;(2)为脂酸的盐类,就是由脂酸与醇类化合而成的盐;(3)能为生物所利用。 (一)种类:(Ⅰ)单油脂;(Ⅱ)复油脂;(Ⅲ)油脂衍化物。  相似文献   

11.
本书为1957年在西德海德耳堡(Heidelberg)举行的第三次世界肥料会議的专题报告及讨论。主要内容在于阐述一百年来近代施肥方面的成果,涉及的问题为土壤肥力的增加与维持,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生活的影响。后一问题集中讨论了常量元素及  相似文献   

12.
1980年4月25日至5月1日在南京举行了全国首次农业生态座谈会。座谈会是由中国生态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林业土壤研究所共同筹备召开的。来自全国各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出版社等30个单位的5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及江苏省科协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遗传》1983,(1)
全国皮纹学研究工作会议于1982年10月4—8日在南京召开。到会代表33人,他们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医学院校的教师、医院的临床医师、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及有关杂志的编辑等。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宣读论文、交流经验,研究统一标准,讨论下一步工作计划。江苏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姚荷生教授和南京医院领导同志到会,姚教授还做了专题学术报  相似文献   

14.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土壤呼吸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8150系统测定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1月)土壤呼吸,分析了环境驱动因子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为0.0684μmol CO2m-2s-1,凌晨04:00附近出现最小值,为-0.0473μmol CO2m-2s-1;(2)土壤呼吸速率与各层气温,0cm地表温度均存在着极其显著或显著的线性关系,且都具有正相关性;(3)土壤呼吸速率与5cm土壤湿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该层湿度能够解释土壤呼吸的69.5%;(4)0cm地表温度对土壤呼吸贡献最大,其次是5cm土壤湿度;(5)以0cm地表温度、5cm土壤湿度为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湿度构成的多变量模型能够解释大于86.9%的土壤呼吸变化情况;(6)研究时段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值是-1.45mg CO2m-2h-1。  相似文献   

15.
氮沉降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综述了国外氮沉降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研究现状 ,主要从菌根形成、形态 (菌丝体、菌根 )变化、子实体生产力和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等方面对氮沉降的响应进行了综述 ,并初步探讨了氮饱和的临界负荷。研究表明 ,过量氮沉降会给外生菌根真菌在以下几个方面带来负影响 :(1)影响外生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养分分配和循环 ;(2 )降低子实体生产力 ;(3)减少菌丝 ;(4 )降低菌根量及其活力 ;(5 )降低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 ;(6 )改变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 ;(7)降低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功能。还指出了未来该方面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杨涛  李玉英 《生态学报》1988,8(3):220-225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分布广、面积大的主要草场类型。我们于1984年6—10月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的脲酶活性进行了测定,数据列于表1。试验结果表明:(1)脲酶活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动态,脲酶活性出现的高峰期均在7月和8月份,9月以后随温度的下降而逐渐降低;(2)脲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0—10厘米深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并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递减;(3)脲酶活性与某些氮素代谢微生物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4)脲酶活性与某些氮素代谢微生物的生化活性也有一定的相关性;(5)脲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脲酶活性与月降水量也相关,高寒草甸的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有所不同,并且与氮素代谢微生物的数量及活性的相关性也有差异,与土壤温度和降水量的相关程度也不一样。 关于土壤脲酶活性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土壤脲酶活性进行过研究。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的脲酶活性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因为脲酶是氮循环的一种关键酶,与土壤肥力有关。本文对高寒草甸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的脲酶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专栏论文的全部研究结果,对墒情诊断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综合评价和展望,目的是建立更实用的墒情诊断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87个墒情监测点的降水量数据可以用就近气象站的降水量代替;(2)分别就87个墒情监测点所建立的6个独立模型和1个综合模型(分时段诊断和逐日诊断2类)的诊断合格率都达到75%以上;(3)综合模型优于6个独立模型的单独使用;(4)所有模型和参数都是按监测点建立和确定的,不存在下垫面因素的影响;(5)所有模型简单、使用3个独立变量(前期土壤含水量、时段降水量之和和2次监测之间的天数)、参数容易获得,只要有系列性的土壤含水量监测数据和对应的降水量(监测点降水量或就近气象站降水量)数据就可建模。  相似文献   

18.
土壤-作物-动物生态体系中微量元素含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日益发展 ,人类正面临着重新调整生态平衡的问题 ,其中食物链中的微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及其与生物相互作用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表明 ,微量元素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 ,通过结构和调节机制而产生营养性、毒性和刺激性 ,从而对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农 (畜 )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类营养和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1]。目前 ,许多国家就微量元素与食物链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学正在蓬勃地发展[2 ]。我国也相继开展了土壤、植物或动物…  相似文献   

19.
长期不同施肥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番茄根际生态过程中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施肥基地的番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11个处理:N(单施氮肥)、K(单施钾肥)、P(单施磷肥)、NP(氮磷肥配施)、NPK(氮磷钾肥配施)、MN(有机肥配施氮肥)、MK(有机肥配施钾肥)、MP(有机肥配施磷肥)、MNP(有机肥配施氮磷肥)、MNPK(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对照CK(不施肥)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1)配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的含量,氮肥的施入会降低根际土壤的pH,各处理间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显著;(2)配施有机肥可以增强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提高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其中,MNP处理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最强,微生物活性最高。具体表现为:(1)长期施肥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总利用能力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以MNP优势最明显;(2)在6类碳源中,氨基酸类碳源利用能力最强,酚酸类碳源利用能力最弱;(3)主成分分析表明,31种碳源对PC1贡献较大的有12种,对PC2贡献较大的有8种;(4)施加肥料的处理的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高于不施肥的处理,但其均匀度下降。有机肥配施氮磷肥处理的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所有结果,以MNP的施肥较果最佳,能够呈现较高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微生物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分,在土壤发育、物质循环和污染物净化等诸多土壤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健康具有重大影响。系统梳理了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综述了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状况、水文因素、生物入侵、全球变化、湿地开垦、石油污染等因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4个方面的展望:(1)加强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下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响应机制;(2)强化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理;(3)深化滨海湿地水动力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4)开展土壤微生物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综合研究。研究以期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