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晓娟  李建秀 《广西植物》2020,40(4):443-451
基于Flora of China采用国际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新分类系统,其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不仅涵盖了秦仁昌分类系统中的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20多属,而且还包括槲蕨科(Drynariaceae)、鹿角蕨科(Platyceriaceae)等独立的科。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新分类系统种类较多、分类复杂,需要对其合理性和孢粉学在新分类系统中的意义进行新的探讨。该文首次以新分类系统为依据,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植物孢子形态及其周壁纹饰亚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结果表明:该科孢子形态为圆肾形,左右对称,具周壁,其周壁纹饰在种内稳定,在亚科、属及种间区别显著。孢粉学研究结果,支持槲蕨亚科、鹿角蕨亚科分别列于水龙骨科下的两个亚科;基于山东假瘤蕨孢子周壁纹饰,并结合叶片形态特征,山东假瘤蕨(Phymatopteris shandongensis J.X.Li et C.Y.Wang)应为一个独立的新种,不宜并入金鸡脚假瘤蕨[Phymatopteris hastata (Thunb.) Pic.Serm.]。依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Flora of China分类系统,山东假瘤蕨(Phymatopteris shandongensis J.X.Li et C.Y.Wang)新组合为山东假瘤蕨[Selliguea shandongensis (J.X.Li et C.Y.Wang) J.X.LiX.J.Li,comb.nov.]。该研究结果不仅首次为水龙骨科植物孢粉学积累了新资料,而且也为其新分类系统提供了孢粉学的科学依据,与DNA分类系统相吻合,证明其新分类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构建水龙骨科及其亚科的自然分类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东蛾眉蕨属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经典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东分布的蛾眉蕨属3种植物(其中山东蛾眉蕨Lunathyium shandong-ense J.X.Li et F.Z.Li为1新种)的孢子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其孢子形态、周壁纹饰,在种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故为本属植物的种间分类提供了孢子形态的依据,本文还讨论了蛾眉蕨属与其亲缘属间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蹄盖蕨科(Athyriaceae)2属4种植物,即蹄盖蕨属的尖头蹄盖蕨(Athyrium vidalii)、长柄蹄盖蕨(A.longius)和喜马拉雅蹄盖蕨(A.fimbriatum)以及亮毛蕨属的亮毛蕨(Acystopteris japonica)配子体发育过程,记录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特征。4种植物的孢子都为单裂缝,两侧对称,孢子萌发类型为向心型,配子体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性器官都为薄囊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无毛状体;种间差异包括孢子纹饰、孢子萌发时间、配子体形成时间、丝状体长度、片状体和原叶体的形态以及性器官大小。  相似文献   

4.
李晓娟  李建秀 《植物研究》2019,39(5):641-646
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8种对囊蕨属(Deparia)植物进行孢粉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对对囊蕨属(Deparia Hook.& Grev.)蹄盖蕨科(Athyriaceae)新分类系统首次进行孢子形态亚显微结构研究;该属孢子形态圆肾形,左右对称,具周壁,其周壁纹饰在种内稳定,种间区别显著;为建立假蹄盖蕨亚属(Subgen.1.Athyriopsis)和蛾眉蕨亚属(Subgen.2.Lunathyrium )提供孢粉学依据;依据山东蛾眉蕨和东北蛾眉蕨孢壁纹饰的显著差异,山东蛾眉蕨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不宜并入东北蛾眉蕨,建议恢复山东蛾眉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种级地位,依照对囊蕨属新分类系统,山东蛾眉蕨(Lunathyrium shandongense)新组合为中华山东对囊蕨(D.sinoshandongensis)。该研究不仅为对囊蕨属孢粉学积累了新的资料,也为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因此对囊蕨属孢子形态研究,在该属孢粉学、分类学及系统演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假瘤蕨(Phymatopsis shandongensis J.X.Li et C.Y.Wang)和金鸡脚假瘤蕨(P.hastata(Thunb.)Pic.Serm.)正常发育的成熟孢子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前者孢壁纹饰属粗糙型,后者孢壁纹饰属粗刺型,两者孢壁纹饰差异显著;孢壁纹饰特征在植物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孢壁纹饰,山东假瘤蕨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不宜并入金鸡脚假瘤蕨;建议恢复山东假瘤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种级地位。本研究还提供了金鸡脚假瘤蕨孢子形态特征;补充了假瘤蕨属的扫描电镜孢壁纹饰新资料。研究结果为弄清这两种植物的分类归属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直立介蕨Dryoathyrium erectum (Z. R. Wang) W. M. Chu &; Z. R. Wang与介蕨属Dryoathyrium、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的叶、毛、孢子囊群和孢子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直立介蕨叶轴和羽轴上的沟槽不明显、具有单列细胞的节状毛、孢子囊群有双生一脉, 以及孢子的形态等特征与假蹄盖蕨属植物相似。结合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分析结果, 所有形态及分子资料均表明该种植物应属于假蹄盖蕨属, 应恢复其原名直立假蹄盖蕨Athyriopsis erectum Z. R. Wang。  相似文献   

7.
假冷蕨属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假冷蕨属4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并与亲缘关系较近的冷蕨属、蹄盖蕨属植物孢子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假冷蕨属孢子均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周壁表面具不规则脊状褶皱,连接成网状。假冷蕨属与蹄盖蕨属孢子形态特征相似,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蹄盖蕨科2属(蹄盖蕨属和假蹄盖蕨属)7种植物的根、根茎、叶柄、叶轴、叶表皮、表皮毛和孢子囊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解剖学方面2属植物的共同特征为:根均为无髓中柱;叶柄基部的双柱型维管束向上渐靠近联合形成1个周韧型维管束;叶上下表皮垂周壁均呈波状;气孔主要为胞环型、周胞型或极附型.2属植物的不同特征是:蹄盖蕨属植物体无毛;而假蹄盖蕨属植物叶片和叶轴上均生有腺毛;蹄盖蕨属植物根皮层外侧为薄壁细胞,假蹄盖蕨属则为棕色厚壁细胞环.研究结果表明蹄盖蕨科为一个自然分类群,并支持假蹄盖蕨属的成立.  相似文献   

9.
中国蘑菇属新种和新记录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宁 《云南植物研究》1990,12(2):154-160
本文报道我国蘑菇属(Agaricus)43种、2变种。其中新种3个:翘鳞蘑菇Agaricus squ arrosus Li sp. nov.,异鳞蘑菇A. dimorphosquamatus Li sp. nov.,假环柄蘑菇A. lepioti formis Li sp. nov.。本文所研究的全部标本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名(HMAS)。  相似文献   

10.
中国蹄盖蕨属的新分类群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锯齿蹄盖蕨新种Athyrium serrato-dentatum Ching sp.nov.Ex affinitate A.dubio Ching,a qua differt pinnulis marginibus ad1/2 lobulatis,lobulis 4-5-jugis,deltoideis,oblique,acutis et serrato-dentatis,stipite superire dense pallide brunneis glandulifera.Yunnan Bor.-Occ.:Deqin Xian.in sylvis.alt.3900 m.K.M.Feng6687 (typus in PE,isotypus in KUN).本新种近似毛翼蹄盖蕨 A.dubium Ching,不同处在于小羽片边缘羽裂达1/2,裂  相似文献   

11.
蹄盖蕨科的系统发育: 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蹄盖蕨科Athyriaceae是蕨类植物中一个复杂的大科,由于属间关系不甚清楚,该科分类系统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新蹄盖蕨、拟鳞毛蕨属、假冷蕨属、肠蕨属、短肠蕨属和菜蕨属的系统位置常有争议。根据蹄盖蕨科34种植物和3种外类群植物的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trnL_F区序列分析的结果与rbcL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几乎一致。2.新蹄盖蕨属Neoathyrium Ching&Z.R.Wang不应成立,该属应与角蕨属Cornopteris Nakai合并。3.假冷蕨属Pseudo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北京产蹄盖蕨科3属4种孢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对每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各属、种间的差异,为蹄盖蕨科系统分类及孢粉学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北京产蹄盖蕨科3属4种孢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对每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各属、种间的差异,为蹄盖蕨科系统分类及孢粉学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产于中国的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的五个新种:小胶杯菌Femsjonia minor Liu et Fan sp.nov.,中国胶杯菌F.sinensis Liu et K.Tao sp.nov.,叶状假花耳Dacryopinax foliacea Liu et Fan sp.nov.,大孢假花耳D.macrospora Lin,Fan et Y.M.Li sp.nov.,以及湖南胶角菌Calocera hunanensis Liu et K.Tao sp.nov.。小胶杯菌与该属其它种的区别在于子实体小型、孢子分隔处缢缩且常具纵隔、不孕面光滑以及皮层菌丝多分枝且顶端膨大;中国胶杯菌与该属其它种的区别在于菌丝无锁状连合;叶状假花耳及大孢假花耳与本属其它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多隔的孢子(3个隔以上)。假花耳属这两个新种在宏观形态上非常相似,但大孢假花耳的孢子为35—40×10—12.5μm,具7—15隔;叶状假花耳的孢子为15—22.5×4.5—6.5μm,具3—7隔;湖南胶角菌的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呈羊肚菌状,偶裂成分叶状,孢子具1薄壁的横隔。所有新种的主模式标本均保藏于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Ⅸ蹄盖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用光镜较详尽地比较观察了我国东北产蹄盖蕨科8属10种的配子体发育的全过程;对蹄盖蕨科的系统分类,提供配子体发育方面的证据。蹄盖蕨科8属中仅有6属在配子体发育方面的属间区别明显,而假冷蕨属和短肠蕨属与蹄盖蕨属在配子体发育中未见甚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形态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APD技术,对黑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6属9种共15个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假冷蕨属应包括在蹄盖蕨属中(2)角蕨属与蹄盖蕨属,羽节蕨属与冷蕨属亲源关系较近(3)短肠蕨属为独立一属,与其它属亲源关系较远。根据黑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的DNA水平的研究结果,再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建议将黑龙江省蹄盖蕨科划分为3个亚科:冷蕨亚科(Cystopterioideae)包括2个属:冷蕨属(Cystopteris)和羽节蕨属(Gymnocarpium)。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包括3个属:蹄盖蕨属(Athyrium)、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和角蕨属(Cornopteris)。双盖蕨亚科(Diplazioideae)包括短肠蕨属(Allantodia)。  相似文献   

17.
九种蹄盖蕨科植物配子体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孝辉  傅桂荣 《植物研究》1996,16(1):100-107
本文培养了蹄盖蕨科9个种即中华蹄盖蕨(Athyriumsinense)带岭蹄盖蕨(A.dalingense)、多齿蹄盖蕨(A.multidentatum)(包括青柄和紫柄2种带岭蹄蕨类型)、东北蛾眉蕨(Lunathyriumpycnosorum)、朝鲜介蕨(Dryoathyriumcoreanum)、山冷蕨(Cystopterissudetica)、假冷蕨(Pseudocystopterisspinulosa)、欧洲羽节蕨(Gymnocarpiumdryopteris)和黑鳞短肠蕨(Alantodiacrenata)的配子体为材料,进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以表明它们的种间差异,其中多齿蹄盖蕨的青柄和紫柄两种类型的酶谱存在明显差异,应考虑紫柄为多齿蹄盖蕨的变型。  相似文献   

18.
在形态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APD技术,对黑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6属9种共15个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假冷蕨属应包括在蹄盖蕨属中(2)角蕨属与蹄盖蕨属,羽节蕨属与冷蕨属亲源关系较近(3)短肠蕨属为独立一属,与其它属亲源关系较远。根据黑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的DNA水平的研究结果,再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建议将黑龙江省蹄盖蕨科划分为3个亚科:冷蕨亚科(Cystopterioideae)包括2个属:冷蕨属(Cystopteris)和羽节蕨属(Cemnocarpium)。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包括3个属:蹄盖蕨属(Athyrium)、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和角蕨属(Cornopteris)。双盖蕨亚科(Diplazioideae)包括短肠蕨属(Alhntodia)。  相似文献   

19.
甘草属分类系统与新分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李学禹 《植物研究》1993,13(1):14-43
作者根据化学成分与比较形态学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甘草属(Glycyrrhiza L.)的新分类系统。通过研究本属种质资源,本文命名6个新种:阿拉尔甘草(G.alalensis X.Y.Li,sp.nov。),无腺毛甘草(G.eglandulosa X.Y.Li,sp.nov.),紫花甘草(G.purpureiflora X.Y.Li,sp.nov.),垂花甘草(G.nutantiflora X.Y.Li,sp.nov.),平卧甘草(G.prostraca X.Y.Li et D.C.F.sp.nov.),疏花甘草(G.laxiflora X.Y.Li et D.C.F.sp.nov。),归并了Meristotropis Fisch.et Mey.和Glycyrrhizapsis Boiss.。并将以上两属的3个种作了重新组合:对粗毛甘草(G.aspera Pall.)作了重新描述,对圆果甘草(G.squamulosa Franch.)作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20.
张秀英  范亚文 《植物研究》2005,25(2):186-191
利用7种随机引物对分布于黑龙江省不同区域蹄盖蕨科中的蹄盖蕨属,羽节蕨属及冷蕨属三属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对蹄盖蕨科各种基因组的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其RAPD谱带进行了统计处理,得出不同区域种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结果表明蹄盖蕨科植物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其种类的分布对周围环境变化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利用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对其分析,确定了三属之间的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蹄盖蕨属的大部分变异仍存在于种源内;冷蕨属中的冷蕨和山冷蕨种类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羽节蕨属中,欧洲羽节蕨和羽节蕨种间有较大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