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在细胞遗传学中,研究生物染色体的遗传变异往往会涉及到染色体组型。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karyotype),这是指每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等特征的总和。如果将照片上分裂中期的成对染色体按形状、大小依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核型图(karyogram)。而染色体组型模式图(Idiogram),则是将核型图用模式表示。但在文献中,这几个名词常有混用的情况。染色体组型代表了一个个体、一个种、甚至一个  相似文献   

2.
为了利用大白鼠作为人工诱发食管癌的染色体畸变的实验,先对正常大白鼠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总共有21对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20对,性染色体一对(♀性为XX,(?)性为XY)。对大白鼠骨髓细胞、精原细胞和培养的白血细胞等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都进行了观察,并分别拍摄了显微镜照片。由上述三种材料所制备的染色体图像,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一次骨髓细胞的制片中,计数了269个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  相似文献   

3.
三种鱼的二倍体数目完全相同,均为2n=50。三种鱼的核型差异较大,尤其是双亲间的组型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然而杂交一代的m、sm二组染色体的组型却十分接近母体,这二组的染色体数占了全部染色体总数的88%。杂交一代染色体组型中的st和t二组染色体虽与双亲有所不同,但与双亲中这二组染色体组型的差异来比要小一些。三种鱼的中期分裂相中,未曾发现带有随体的染色体,也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星叶草属的核形态。其间期核和前期染色体分别为简单染色中心型和中间型;中期染色体较小,长度介于3.00μm到1.20μm之间;核型公式为2n=30=22m+8sm。其明显很高的染色体基数以及其它退化和特化的形态学性状,表明该属是一个孑遗的古多倍体类群。该属与独叶草属在间期核形态、前期染色体形态以及中期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方面极为相似。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本文认为星叶草属和独叶草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将它们一起置于星叶草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悦目金蛛(Argiope amoena)染色体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悦目金株(Argiope amoena)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特征和性染色体组成,进行了核型分析,本实验观察胚胎细胞有丝分裂的C-中期相,悦目金蛛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雌性2n=26,雄性2n=24,性别决定机制属于XXO型。  相似文献   

6.
鲢鱼染色体组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鲢鱼染色体组型,用短期离体培养的肾细胞、空气干燥制片、Giemsa染色。鲢鱼染色体组型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8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染色体总臂数(AN)为96,没有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没有单臂的染色体。与前人的工作有很大不同。观察了鲢鱼等几种鱼的培养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不同时相的染色体,并分析了中期各时相染色体的特点,认为在分析染色体组型时,须注意染色体的取相时期,其中以正中期为最好,因此,宜以正中期为准,而不宜以晚中期或染色体严重收缩时为准。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蝽科精巢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形态和行为差异, 以及据此反映的属种间亲缘关系, 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法对蝽科6属9种精巢细胞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形态特征、 行为及精子的形成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蝽科精巢细胞为交叉型减数分裂, “O”型交叉为其典型交叉减数分裂形式。各属种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行为相似, 但形态不同。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形态、 排列方式, 中期染色体相对长度、 组成与核型以及精子形态等特征具有属种间差异性。蝽科精巢细胞中期Ⅰ染色体组平均相对长度都为12.5, 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组长度信息总量不变。基于染色体相对长度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菜蝽属Eurydema、 麦蝽属Aelia、 珠蝽属Rubiconia和条蝽属Graphosoma亲缘关系密切, 而二星蝽属Stollia与果蝽属Carpocoris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三种罗非鱼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对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加俐俐罗非鱼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绘制了它们各自的核型模式图。所有这3种罗非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都是44,即2n=44。第1对染色体最长,第2对次之,其余20对均为大小差不多的染色体。它们的核型可分为3组,SM组4对,ST组17对,T组1对。3种罗非鱼的染色体组型形态基本相似,用常规染色体染色的方法难以区分。本文还讨论了罗非鱼的核型与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改良的ASG法获得了中期和3个染色体凝缩程度不同的早中期阶段(分别称为早中期Ⅰ、Ⅱ、Ⅲ)染色体的G-带,并进行了G-带核型和变动性分析。所分析的分裂时期和阶段,每条染色体的全长显示出了密切邻近的多重的带纹,带纹细窄、大小较相近,带间区小,带纹分布较密集而均匀。随着有丝分裂进程推进,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减少,早中期Ⅰ、Ⅱ、Ⅲ于中期单倍染色体组的G-带带纹总数分别减少41%、36%、28%,而染色体组的绝对长度分别缩短43%、37%、27%,带数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的幅度几乎相等。早中期Ⅰ至早中期Ⅱ、Ⅲ和早中期Ⅱ至早中期Ⅲ的带纹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幅度也基本一致。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之间带纹减少和染色体缩短的比例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变幅。早中期Ⅰ、Ⅱ、Ⅲ和中期染色体组中每单位绝对长度的带数(带/μm)分别为2.19、2.22、2.32和2.29,差异不大。对节节麦G-带的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改良的ASG法获得了中期和3个染色体凝缩程度不同的早中期阶段(分别称为早中期Ⅰ、Ⅱ、Ⅲ)染色体的G_带,并进行了G_带核型和变动性分析。所分析的分裂时期和阶段,每条染色体的全长显示出了密切邻近的多重的带纹,带纹细窄、大小较相近,带间区小,带纹分布较密集而均匀。随着有丝分裂进程推进,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减少,早中期Ⅰ、Ⅱ、Ⅲ至中期单倍染色体组的G_带带纹总数分别减少41%、36%、28%,而染色体组的绝对长度分别缩短43%、37%、27%,带数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的幅度几乎相等。早中期Ⅰ至早中期Ⅱ、Ⅲ和早中期Ⅱ至早中期Ⅲ的带纹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幅度也基本一致。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之间带纹减少和染色体缩短的比例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变幅。早中期Ⅰ、Ⅱ、Ⅲ和中期染色体组中每单位绝对长度的带数(带/μm)分别为2.19、2.22、2.32和2.29,差异不大。对节节麦G_带的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芦苇根尖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幼苗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其染色体数为2n=96。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大小逐渐地改变,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96个染色体能被分成8个同源单倍体染色体组。每一组由11个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个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幼苗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其染色体数为2n=96。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大小逐渐地改变,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96个染色体能被分成8个同源单倍体染色体组。每一组由11个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个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3.
植物的染色体组和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染色体组的测定和组型分析,对于研究植物的系统演化,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某些作物的起源,远缘杂种及染色体工程中的细胞学鉴定等都有重要意义。是细胞遗传学、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分类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首次报道了胶东半岛昆嵛山细形山地涡虫Phagocata vivida的形态特征,运用组织再生的方法获得中期分裂相分析了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其2倍体细胞具有36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0m+26sm,并与产于日本的细形山地涡虫核型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染色体数目相同,但核型参数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利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鉴定人永生淋巴细胞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在常规染色体制片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分别观察不同PHA浓度和培养时间对永生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的影响;然后,选择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细胞,观察染色体分散程度和中期分裂相的形态。结果:在永生淋巴细胞培养48h,PHA终浓度为0.1mg/mL,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4μg/mL,且其作用时间为1.5~2h的条件下,所获得的细胞染色体标本分裂相较多、染色体较长、分散较好、利于带型分析。结论:利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鉴定人永生淋巴细胞提供了技术保证,降低了实验成本,并且缩短了实验时间。  相似文献   

16.
家兔染色体Giemsa带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是一种常用 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遗传学研究.周 宪庭曾对家兔染色体组型作了研究[1],并测定 了各对染色体定量特征。但由于某些染色体相 对长度、形态特征不明显(如A组4-10号等), 仅用一般方法很难彼此区分,这就迫切需要应 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家兔正常带型进行研究。 基于这种设想,我们对家兔进行了_Giemsa显带。  相似文献   

17.
天兰冰草染色体形态和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铁矾苏木精染色法分析了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天兰冰草(2n=42)染色体都是中部和近中着丝点,有两对染色体带随体。根据染色体大小、着丝点位置、有无随体等特点排列了染色体组型图。 用修改的Vosa(1972)Giemsa C-带方法研究了天兰冰草和普通小麦的C-带带型。发现天兰冰草有两组染色体的带型相似。其余的一组染色体和普通小麦B组染色体,在形态和带型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和小麦B组染色体一样也有两对带随体的染色体,这两对染色体的带型也与1B和6B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因此,作者用B_2X_1X_2表示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8.
詹铁生 《遗传学报》1994,21(6):431-435
用自行的多级光学放大系统,观察到染色体上15nm大小的细微结构,用以研究致密状态的中期染色体超级结构,结合细胞化学技术,用特异性染色显示DNA-核蛋白、酸性骨架蛋白在染色体上的构象,本文发表了家猪染色体超级结构的天然形态-螺旋构型照片,描述了染色体螺旋结构的特征及其参数,提出了染色体超级结构的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19.
云南乌头属牛扁亚属的核形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云南乌头属牛扁亚属3种、1变种共9个居群的核形态进行了研究。其中弯短距乌头、粗花乌头和滇川乌头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首次报道。所有种类的静止核和前期染色体形态基本相似,分别属于复杂中央染色微粒型和中国型;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为2n=4x=32,染色体类型通常为sm或m,st染色体少见,染色体从大到小逐渐过渡,核型的二型性不明显。结合有关资料,重点指出了乌头属不但在亚属之间,而且在牛扁亚属内也存在着较  相似文献   

20.
以微铺展-硝酸银染色技术制备中国雉鸡SC标本。电镜的定量SC组型分析表明:中国雉鸡的SG组型和有丝分裂染色体组型有良好的一致性。并对个别SC与其相应的有丝分裂染色体在长度、形态上的差异以及SC组型分析在鸟类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可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