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植物遗传改良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植物遗传改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论述了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及其与传统育种方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转基因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几种较为常用的外源DNA导入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击/聚乙二醇(PEG)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就其在抗性育种,控制发育和品质改良及生产药物等方面的应用作了简单概述,同时,对转基因沉默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4.
植物转基因育种是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导入植物基因组,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使植物获新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应用转基因育种技术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营养品质、增加抗逆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正>植物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孟山都、拜耳、巴斯夫、杜邦等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迅速发展。通过阐述各国针对生物育种的政策布局,并结合专利数据与产业发展现状简析了农业转基因育种的发展态势。另外,有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目前仍广泛存在争议,各国际组织及国家积极响应,对此进行规范管理并展开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植物中的标记基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侯学文  姜悦 《生物学通报》1997,32(10):19-21
概述并评价了转基因植物研究中所采用的标记基因,利用它们都无法实时、无伤地筛选出转化细胞,但新近用作标记基因的绿色荧光蛋白(GFP),与流式细胞仪(FACS)联用,便弥补了上述标记基因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未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在20世纪末引起全球性的争论,一些人反对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技术.本文概述了转基因植物产生的必然性、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以及必须建立的安全性保障,阐明对转基因作物和技术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8.
耐盐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高盐是限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长期以来,改善作物的耐盐性一直是一个伟大的目标。然而,由于耐盐反应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过去,通过传统的育种和遗传工程取得的成功有限。近十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了一些与耐盐相关的新基因,对于这些基因的表达方式及其在耐盐反应中的作用已逐步得到了解,这为转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材料。通过控制耐盐相关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已获得了一些提高耐盐性的转基因植物,展示了诱人的前景,但该领域研究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文章重点讨论耐盐转基因植物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逃逸是转基因作物环境释放的主要潜在生态风险,一旦把转基因和它的地理信息结合起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就成为监控转基因逃逸的理想工具,首先,可以根据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情况建立一定数量的观察站,并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内检测野生近缘植物和其它一些相关植物中是否存在转基因,这样就可以获得在特定的地区和时期内转基因逃逸的大致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地区(省)或国家级转基因逃逸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系统可能在风险管理中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农产品不仅养活了全世界庞大的人口,也提供了许多工业生产的基本原料。在过去30年内,农业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以上,从而保证了世界范围内新增加的近30亿人口免受饥饿的威胁。根据统计,从1960年到1990年,世界谷物的年产量从800百万吨增加到2000百万吨,其中通过培育新品种而增加的产量占总增产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我国转基因作物育种发展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综述了近30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育种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并以实例说明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转基因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体系,包括基因发掘、遗传转化、良种培育、产业开发,应用推广以及安全评价等关键环节;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转基因研究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比较优势。本文对转基因作物育种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面对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重大研究成果产业化、加快重大专项实施和自主创新、加强转基因科学传播等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Bar基因和转Bar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概述了草丁膦的毒害机理和 Bar基因的抗性机理与表达情况。总结了转 Bar基因作物的来源、抗性遗传特点和其对环境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 Bar基因和转 Bar基因作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表达水解酶、植物病程相关蛋白、抗真菌蛋白、病原毒性因子失活蛋白、抗病基因、植保素合成限速酶、植物细胞壁结构修饰分子、植物抗生反应调节基因等角度综述了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策略,并就各种策略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马三梅  王永飞 《广西植物》2004,24(3):270-274,247
得到转基因植物以后 ,标记基因就失去了筛选的作用。但它的存在引起公众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以及环境效应的担心 ,所以在目的基因转入后 ,要去除标记基因。该文主要就利用共转化、转座子、同源重组、位点特异重组酶等去除标记基因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对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植物重要功能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健  刘学  王永红 《生命科学》2011,(2):168-178
随着越来越多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植物基因研究的重点将逐渐从基因的发现转移到对基因功能的研究上来。近年来,植物基因功能的阐述日益深入,尤其是与作物产量和抗性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调控机理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相继被鉴定并得到功能注释。该文综述植物功能基因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主要进展,着重介绍具有应用前景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同时,对目前利用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于段改良作物的现状及其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植物中标记基因的消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新的基因转化程序要求转基因为单拷贝,不带有标记基因,并在不同的转化体中表达一致,稳定遗传,本文讨论了转基因植物中有关标记基因及其安全性和标记基因消除的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L  Zhu Z 《遗传》2011,33(5):414-42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每年高达一千万吨以上。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对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主要鳞翅目害虫具有高抗性,可以大幅度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在抗虫转基因水稻田中的害虫密度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可以显著地增加中性昆虫及捕食性天敌数量和种类,显示出稻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向良性发展的趋势。转基因水稻花粉向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的基因飘流实验表明,随着栽种距离的增大而显著减小,到间隔6.2 m时基因飘流频率已低于0.01%。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应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尤其是在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研制进展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对农作物害虫防治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转基因抗虫水稻更好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用基因枪法将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综31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中,在含有Bialaphos 6 mg·L-1的选择培养基上经过3个月的抗性筛选,抗性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生成可育再生植株。PCR、PCR-Southern blot及DNA点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到玉米基因组中。转基因T1和T2代植株在大田表现出对MDMV的抗性,可以降低发病率,减轻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20.
动物转基因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振红  苗向阳  朱瑞良 《遗传》2010,32(6):539-547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生物高新技术之一, 它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动物基因组中, 从而使其得以表达和遗传的生物技术。动物转基因的关键限制因素是转基因效率和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目前有多种转基因技术, 每一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 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 转基因技术必将在探讨基因功能、动物遗传改良、生物反应器、动物疾病模型、器官移植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近年发展的提高转基因效率的生殖干细胞法、提高转基因精确性的基因打靶法、RNA干扰(RNAi)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转基因技术。新的转基因技术为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可以加快促进人类医药卫生、畜牧生产等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