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2006 年9 ~11 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发情期的声行为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发情期,四川梅花鹿的发声行为可分为雌、雄鹿的报警叫声,雄鹿的吼叫声和求偶叫声。雌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257 ~ 539 ms,频率范围1409. 5 ~ 4474. 6 Hz,主频率3534. 8 ±89.12 Hz;雄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136 ~187 ms,频率范围271.8 ~3910.5 Hz,主频率3244.3 ±79.32 Hz;两者在持续时间、最低频率、最高频率上差异极显著(P < 0.01),在间隔时间上差异不显著(P = 0.624)。吼叫是雄鹿的主要发情行为之一。雄鹿每次吼叫1 声,持续时间1580 ~4972 ms,频率范围234.6 ~6171.4 Hz,主频率2264.6 ± 166.44 Hz。雄鹿吼叫声的主频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P <0.01)。在整个吼叫过程中,一只雄鹿的吼叫常会引起周围其它雄鹿的吼叫反应。雄鹿每日吼叫的次数与其在繁殖群中的等级序列有关,不同序列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1)。雄鹿的吼叫声在白天和夜晚均能听到,但主要发生在06:00 ~ 08:00、17:00 ~ 19:00 和01:00 ~ 03:00 三个时间段。四川梅花鹿雄鹿的求偶叫声有4 种,其生物学意义与发情炫耀、追逐、激惹和爬跨等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4.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安徽也是主要产地之一.1980年以来,我们利用当地资源,开展了小灵猫的人工饲养试验,经过八年多的实践,初步掌握了小灵猫的习性和饲养方法.野生小灵猫家养成活率已由初期的54%提高到目前的86%.为了合理地利用小灵猫资源,变野生为家养,现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5.
海南坡鹿雄鹿发情期的吼叫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年 3~ 5月期间 ,于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内共记录到 7只半野生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雄鹿发情期 4 6次吼叫 ,但未见到雌鹿发出吼叫的现象。记录到的所有吼叫均由年龄大于4 5岁的雄鹿发出 ,其中 1只雄鹿的吼叫达 2 2次 ,占 4 7 8%。雄鹿的吼叫由连续的 3~ 13声组成 ,整个吼叫过程持续 9~ 2 3s ,吼叫频率为 [3 4 74± 6 90 ( 2 5 ) ]声 /min。雄鹿每次的吼叫声数及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雄鹿的吼叫在白天和夜间均能听见 ,但主要发生于 8:0 0~ 9:5 9及 17:0 0~ 17:5 9两个时间段。吼叫是雄鹿繁殖活动的一个表现指标 ,它与雄鹿的蹭角、泥浴、争斗胜利、交配成功或追逐发情雌鹿等优势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 ,我们认为吼叫是雄鹿发情行为中的一种优势炫耀行为 ,具有明显的繁殖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灵猫和大灵猫红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德成  胡新波 《兽类学报》1991,11(3):200-203
  相似文献   

7.
在发情期,对动物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认识将有助于濒危动物繁育质量的提高。大熊猫为季节性单次发情动物,雄性发情期可持续30 d左右,而雌性大熊猫为几天至十几天,高峰期仅为1~3 d,且有与雄性不同步发情的现象。因此,进行发情期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于2013年3月1日—4月30日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8只发情期大熊猫进行行为时间变化和活动节律研究,每只每周记录2 d数据。结果表明:休息行为是发情期最主要的行为方式(雄性约46%,雌性约53%),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而探究、求适和发情行为则较少,发情行为主要出现在00∶00—03∶00、09∶00—11∶00和15∶00—17∶00等3个时段,可配对交配;发情期雌雄个体在休息、求适、运动和发情行为上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探究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摄食行为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且发情、探究行为与运动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发情期圈养大熊猫昼夜活动行为的研究将为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及其配种提供行为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小灵猫体重对其泌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体重对小灵猫的泌香量影响不大,差异不显著(P>005)。但接近野生小灵猫体重的个体组泌香量稍高,随着体重的增加,小灵猫的泌香量有所减少。因此,控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小灵猫体重对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产香量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绒毛膜促性腺素(hCG)对小灵猫泌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绒毛膜促性腺素(hCG)对小灵猫泌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用药剂量为875IU/只。结果表明,试验组用药前60天平均产香为4.52±0.48克/只,三次用药后(60天)平均产香为7.52±0.28克/只,增产66.4%;用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增产91.3%。差异均显著(p<0.05)。但hCG不能活化小灵猫的擦香行为。  相似文献   

10.
黄麂标记行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玥  康蔼黎  苏铁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3,22(2):73-75,72
2002年3-4月对上海动物园人工饲养的黄麂(Muntiacus reevesi)的标记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麂的标记方式可分为用面腺(包括额腺和眶前腺)、尿液和粪便标记3种。雌雄黄麂用面腺标记的频次差异显著(P<0,01)。面腺标记是雄麂最主要的标记方式,占总标记次数的74.27%;雌麂最主要的标记方式是排便(48.10%)和排尿(44.30%)。进入发情期后,个体的标记行为变得频繁,雄性个体的这种差异尤为显著(P<0.05),这说明黄麂的标记行为具有发情信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动情周期中大鼠输卵管上皮凝集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鼠动情周期包括动情前期(PE)、动情期(E)、动脉后期(ME)和动情间期(DE)。采用生物素标记的5种凝集素(ConA、PNA、RCA、UEA-I以及WGA)对大鼠动情周期中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凝集素受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大鼠动情周期中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凝集素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ConA的阳性反应以PE组最强,DE组最弱(P<0.01);PNA的阳性反应以E组最强,DE组为阴性;RCA的阳性反应强度以PE和E组最强,DE组最弱(P<0.01);UEA-Ⅰ的阳性反应颗粒可见于动情周期各期,但以PE组为强(P<0.01),其它各期间的反应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WGA的阳性反应以DE组最强,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它各组之间阳性反应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输卵管上皮细胞的糖组分在动情周期中发生了某些变化。推测这些变化有利于输卵管功能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果子狸繁殖期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描述了果子狸在繁殖期表现出的17种子体为、14种神群行为和交配模式。个体行为包括侧卧、叭、蹲、静立、双脚站立、食粪、理毛、抓痒、嗅闻、标记,发情叫、雄性鸣咽声、舔阴茎、咬阴部、食交配栓;社会行为包括仪式化格斗、雌性雄必与的抵抗、打斗、依偎、同性或异性之间彼此舔毛、雄性嗅闻雌性阴部及尿液、舔雌性阴部和错爬胯,交配行为主要在夜间进行,其交配模式为无锁结(可能)多次插入、插入后抽动、一次、性射精并在射精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期叫声及其行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发情期是它叫声最频繁的时期。本文分析研究了大熊猫发情期的12种叫声和喘气声,按其物理特性和行为意义分析了它们的特点。按行为意义可将叫声归为三类。证明雌性大熊猫咩叫颇次高峰与发情高峰有直接关系。声音通讯对于大熊猫远距离传递信息,节省能量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野生猕猴声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冯敏  江海声 《兽类学报》1996,16(1):7-13
本文通过在华南四省区对四个野生种群猕猴声行为的观察和现场录音,对它们的叫声声学特性,行为模式和其它个体对其相应的行为反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并得出11种不同的声行为,这些声行为有相互不同的声学特性,不同的行为模式并引起其它个体相应的行为反应,从而起着通讯的作用。叫声在猕猴的声行为通讯中,一些借助视觉提示,至少以不同的刺激度来“表示”某一类事物,并得到个体间的“共识”有些甚至无需视觉提示而单独传递  相似文献   

15.
1979—1990年,作者在长江中下游江段,对白鱀豚的行为作了47次航行朋察。根据观察记录,对白鱀豚出水呼吸时所表现的集群,抚幼、觅食、求偶、玩耍、歇息、逃避等行为,作了较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用常规组织学,HRP 逆行示踪,电生理等方法确定了鸣禽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这些核团的定位坐标值。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通路由四级神经核团组成。位于端脑上纹状体腹侧的尾部区域(HVc)是控制鸣禽发声的高位中枢,它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端脑原纹状体腹内侧的粗核(RA),由 RA 又发出两束纤维,分別投射到中脑丘间核(ICo)和延脑的中间核(IM)。左右侧发声控制神经通路并非严格单侧性,每侧气管鸣管肌群分別受双侧发声中枢的交叉控制。中脑 ICo 在控制发声行为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级发声核团的定位坐标值为,HVc∶p1.3,L/R2.4,H0.8;RA∶1.4,L/R3.2,H6.0;ICo∶p0.3,L/R2.6,H8.5:IM∶P3.1,L/R1.0,H∶7.8。  相似文献   

17.
北京鸭产卵期输卵管管状腺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子显徽镜对北京鸭输卵管管状腺细胞进行观察。鸭输卵管由五部分组成:漏斗、蛋白分泌部、峡部、壳腺和阴道。蛋白分泌部的管状腺细胞有四种类型。A型细胞有电子密度深色颗粒;B型细胞充满了无定型低电子密度物质;C型细胞具有非常明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D型细胞是由致密的颗粒和低电子密度的颗粒所组成,腔内充满分泌颗粒。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蛋白分泌周期的四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s wish to correct an error in the paper "The behavior of the nucleic acids during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sea urchin egg (Arbacia)" (J. Gen. Physiol., 1947–48, 31, 203). Owing to an oversight, the figures for the amounts of various P fractions in a single Arbacia egg have been erroneously expressed in γ x 10–3 units (Tables I and II, page 205; the last two lines of page 206). The figures should have been expressed in γ x 10–5 units. Thus, the fertilized Arbacia egg contains an average of 20 γ x 10–5 ribonucleic acid P and 0.7 to 1 γ x 10–5 desoxyribonucleic acid P.  相似文献   

19.
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孵化行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亮  张晓爱  李来兴 《动物学报》2002,48(5):695-699
鸟类的个体发育是在双亲、雏鸟及巢组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中完成的,稳定的热环境是它们完成孵化和雏鸟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White et al., 1974; Purdue, 1976; Ellis, 1982; Haftorn, 1983; Morton et al., 1985; Schnace et al., 1991; Vatnick et al., 1998; 张晓爱等,1995).因此亲鸟的伴巢行为及时间花费在保证繁殖成功中起重要作用.伴巢行为是指亲鸟在繁殖期间,为筑巢、防御、抱卵、孵雏及递食而出现在巢中或附近的所有行为(Oppenhaim, 1972).亲鸟拌巢的时间分配与巢环境有密切关系,已有大量的报道(如Purdue, 1976; Ellis,1982; Schnace et al., 1991;张晓爱等, 1995). 张晓爱等(1995)比较了高寒草甸地区的地面、灌丛及洞穴3种不同营巢类型亲鸟的伴巢时间分配模式,但是对亲缘关系较近,营巢生境相同鸟类之间的伴巢时间分配模式,以及坐巢行为与巢环境之间关系没有报道,国外对这方面的报道也甚少.本项研究选择高寒草甸的两种百灵科鸟: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和小云雀(Alauda gulgula)作为研究对象来比较亲鸟在孵化期坐巢行为与巢址微环境的关系,对研究鸟类繁殖行为与环境关系及从生活史进化角度研究相似种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半野生麋鹿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陆军  丁玉华 《兽类学报》1995,15(3):198-202
麋鹿在半野生状态下喜集群活动,不同月份集群的大小以及各种组群出现的频率均有所变化。半野生麋鹿有5种组群类型:雄鹿群、母仔群、混合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其中混合群出现频率最高,集群最大,是其主要的组群类型,雄鹿群最为稳定,母仔群中采食组群所占比例和组群大小都大于非采食活动的组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出现频次较少。麋鹿发情期与非发情的集群有明显差异,不同生境内的集群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