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高寒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中大气 -土壤 -植被 -动物分室碳素储量及碳素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草毡寒冻雏形土土壤库 0~ 30 cm碳素储量为 2 4 7.30 t C/ hm2 。土壤 CO2 平均释放速率 70 .94± 54.76kg/ (hm2· d) ,年释放量为 6.630 t C/ (hm2·a) ,比退化草地 4.62 0 t C/ (hm2·a)释放量高。植物包括根系总固碳量为 4.648t C/ (hm2· a) ,动物亚系统中 ,藏系绵羊个体同化的碳素为 7.562 kg C/ (hm2· a) (成年羊 ) ,作为畜产品迁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固碳量占每年土壤 CO2 释放量的 70 .1 6% ,占生长季土壤 CO2 释放量的 96.43% ,退化草地土壤 CO2 释放量比初级生产固碳量要低。认为高寒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是大气温室气体 CO2 的小的排放源。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四种林分土壤CO2释放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长白山地区 4种典型林分下土壤释放CO2 通量的研究表明 ,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 ,4种林型在CO2 释放通量上有显著的差别 ,各林型CO2 通量的释放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其释放顺序为 :山杨白桦混交林 >原始阔叶红松林 >白桦林 >山杨林 ,其中山杨白桦混交林对CO2 释放的贡献最大 ,而山杨林最小。 4种林分土壤CO2 通量的全日变化过程并不一致 ,除山杨白桦混交林和气温有较一致性的规律 ,呈较明显的单峰型外 ,其余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凋落物对林地CO2 释放通量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 ,有凋落物覆盖的林地土壤CO2 释放量明显大于无凋落物覆盖的林地 ,其平均通量为 2 6 2 86~ 5 5 6 5 5mgC·m-2 ·h-1,而无凋落物覆盖林地土壤CO2 的平均通量为 2 0 5 85~ 395 6 9mg·m-2 ·h-1。凋落物排放CO2 量占林地总排放量的14 %~ 30 % ,并且改变了林地CO2 释放通量大小的排序。  相似文献   

3.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签署提升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碳循环变化的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格局下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土壤碳库对全球变暖格局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土壤CO2释放作为土壤-大气CO2交换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成为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CO2释放通量以及相关气候、生物等因子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的分布规律,以及这种规律性分布的气候、生物影响因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南北跨度大的国家,不同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通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全国尺度上,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通量平均值为(1.79±0.86)gCm^-2d^-1,而且土壤CO2释放通量随着纬度增加逐渐降低。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土壤CO2释放受到生物、非生物因子或独立、或综合的影响。通过分析指出,在全国尺度上,年均温、降雨量、群落净生产力及凋落物量显著地影响森林土壤CO2释放通量。同时,也正是这些影响因子的纬度分布,导致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通量的纬度分布规律。作为衡量土壤CO2释放对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指标,计算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约为1.5,该值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人工林土壤CO2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排放特征,于2007年8月、2007年10月和2008年5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杏树、沙棘和刺槐3种人工林下土壤CO2释放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研究,探讨了半干旱地区侵蚀环境下不同植被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杏树、沙棘和刺槐3种人工林土壤CO2释放存在差异,日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0.83~2 61μmol·m-2·s-1、0.83~3.32μmol·m-2·s-1和0.80~3.45μmol·m-2·s-1,刺槐和沙棘人工林土壤CO2释放速率高于杏树林,3种人工林的土壤CO2释放速率日变化及季节性变化表现一致,春季和夏季的土壤CO2释放高于秋季.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CO2释放的主要因子,但在干旱的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是土壤CO2释放的主要限制因子,同时,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也对土壤CO2释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娓  郭继勋 《生态学报》2002,22(5):655-660
根据静态气室法的测量结果 ,分析了羊草群落土壤呼吸量和枯枝落叶分解释放 CO2 量的季节动态 ,及其与地上生物量 ,枯枝落叶分解量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 1 )在整个观测期内 ,羊草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呈现单峰曲线 ,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 1 3.2 7g C/( m2 · d)。 ( 2 )羊草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地上绿色体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同步。( 3)羊草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与枯枝落叶分解量的季节动态同步。 ( 4 )羊草群落土壤呼吸量与土壤 0~ 1 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 5 )地表枯枝落叶层直接排放 CO2 量的季节动态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 ,释放量平均为 -0 .87g C/( m2·d)。有减缓土壤向大气排放 CO2 的作用。 ( 6 )枯枝落叶分解释放 CO2 量同地表枯枝落叶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淮北白浆土是苏鲁交界地区主要低产土壤 ,同时也是我国黄淮地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土壤资源。该土壤除了剖面发生分异强烈、土壤理化性质不良外 ,有机碳匮乏是其主要肥力限制因子 [1]。土壤有机碳不但是维持和培育土壤质量的关键组成成分 ,而全球土壤有机碳每年分解释放大气 CO2 而且达到 0 .1~ 5.4C Pg·年 -1,土壤碳 0 .1 %的变化将导致大气圈 CO2 浓度 1 mg· L - 1的变化。因而其存储和释放的变化与大气 CO2 动态有密切的关系 [9,10 ] 。农业土壤对大气 CO2 的截存贡献是研究陆地系统对大气 CO2 的汇效应 (sink effect)的焦点 …  相似文献   

7.
 应用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Populus davidand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 a、18 a和25 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土壤在30℃和60%田间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180 d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差异(以180 d累计释放的CO2-C计)。结果显示:农田和草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180 d释放的gCO2-C·kg-1干土)分别比天然次生林低65%和23%,差异主要在0~40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155%和 17%,差异主要在0~70 cm土层。农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分配比例(即180 d释放CO2-C/土壤 C)比天然次生林平均低12%,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平均高18%,差异主要在0~40 cm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平均高29%,草地比人工林平均高9%,差异主要在0~5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的差异比其分配比例的差异大。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和分配比例总体上都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不大;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中大;随土层递减的幅度方面,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比其分配比例大。这主要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输入和稳定性等差异所致。结果说明土壤碳矿化速率随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而下降,随在农田或草地上造林而增加, 矿化速率变化幅度比分配比例的变化幅度大。另外,土地利用变化也使不同土层土壤碳矿化速率和分配比例差异改变,其中速率改变的幅度比分配比例改变的幅度大。  相似文献   

8.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休眠期的土壤呼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侯琳  雷瑞德  刘建军  尚廉斌 《生态学报》2008,28(9):4070-4077
林木休眠期林地土壤CO2释放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绝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林木休眠期土壤CO2释放过程测定困难,国内有关林木休眠期CO2释放,量化方面的研究开展较少.采用动态开路气室法对秦岭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土壤呼吸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mgCO2m-2h-1)与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率的关系,基于土壤日均呼吸速率和土壤日均温度指数方程与观测季的总天数,估算了林木休眠期林地土壤CO2释放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异.不同观测部位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出现时间各异,呼吸作用较弱的时段也不一致.同一观测部位不同观测月中,土壤日均呼吸速率变异系数分别为48.38%,82.51%和81.88%;(2)当土温>8.5 ℃时,0~5 cm和5~10 cm土层,土壤日均温与土壤日均呼吸速率间存在极显著(p<0.001)的指数关系,Q10分别为1.297和1.323;(3)0~5 cm和5~1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与土壤呼吸速率间关系复杂;(4) 林木休眠期研究区林地土壤CO2释放量变化于(977.37±88.43)~(997.19±80.73) gCm-2(p=0.005)间.  相似文献   

9.
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植物生长季节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高寒嵩草草甸覆被下草毡寒冻雏形土的 CO2 释放速率。其结果表明 :CO2 释放速率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日最大排放速率多出现在 1 4 :0 0~ 1 6:0 0时 ,最小排放速率在 6:0 0~ 8:0 0时。植物生长季日最大振幅为 797.75mg/m2·h,最小振幅 1 97.33mg/m2·h。CO2 排放白天大于夜晚。不同物候期 CO2 释放速率不同 ,其顺序为草盛期 >枯黄期 >返青期。生长季土壤 CO2 释放速率的范围是 4 41 .72 mg/m2 · h± 1 55.2 9mg/m2· h,最大日均值为 681 .0 6mg/m2 · h( 7月 1 6日 ) ,最低值 1 76.65mg/m2 · h ( 6月 1日 )。退化草地土壤 CO2 释放速率明显低于未退化草地 ,生长季平均日均值低 1 37.4 7mg/m2·h。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 CO2 排放速率与气温、地表温度、土壤5cm、1 0 cm、1 5cm、2 0 cm、30 cm地温均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关系。温度是影响土壤 CO2 释放速率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干湿交替是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近年来,随着极端降水和极端干旱气候事件增加,干湿交替对土壤C和N循环过程影响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以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模拟土壤干湿交替对土壤C和N矿化速率影响及其延时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呼吸CO2释放速率随土壤干旱化增加不断降低,干旱土壤重新湿润后,土壤呼吸速率能够迅速恢复到初始水平。与恒湿处理相比,干湿交替变化能够降低土壤呼吸CO2释放累积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而干湿交替处理土壤呼吸CO2释放累积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净硝化速率均显著高于恒干处理。在干湿交替结束后延时期间,土壤呼吸CO2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对干湿交替变化表现出延时性,而土壤净硝化速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土壤水分是影响半干旱地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和N循环的重要环境因子,且土壤C和N矿化速率对土壤干湿交替变化的延时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垄沟覆膜栽培冬小麦田的土壤呼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官宇先  师日鹏  韩坤  王林权 《生态学报》2012,32(18):5729-5737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垄沟覆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呼吸规律。结果表明,垄沟覆膜栽培条件下垄脊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平作栽培,而垄沟部土壤呼吸速率小于平作。冬小麦生育期内垄脊平均呼吸速率为(2.06±0.44)μmol CO2·m-2·s-1,垄沟为(0.75±0.11)μmol CO2·m-2·s-1,而平作栽培为(1.14±0.20)μmol CO2·m-2·s-1。土壤呼吸季节变化显著,越冬期低,夏季高。不同生育期土壤呼吸日变化规律不同,越冬前和返青期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成正相关,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呈单峰曲线;拔节期后垄脊部的土壤呼吸日变化明显,呈现双峰曲线;而平作和垄沟的土壤呼吸速率平稳,没有明显峰值。5 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在一定范围内(<24—31℃),土壤呼吸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过高反而会抑制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f(R)与5 cm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表示;5 cm土壤温度T和土壤含水量W的交互效应可用函数:f(R)=a(bT2+cT)(1+dln(2W)/T)+e表示。垄沟覆膜栽培显著改变了冬小麦田的土壤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及对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2年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了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土壤温度对沼泽湿地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的影响,并对CO2排放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融冻作用开始,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不断增大,根层土壤温度与气温间呈显著指数关系(R2=0.94,P<0.01),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小,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强度减弱.沼泽湿地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与根层土壤温度有关,二者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R2=0.84,P<0.01),利用模型模拟计算出沼泽湿地2003年生长季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通量平均值为664.5±213.9 mg·m-2·h-1,野外定位观测值为634.0±227.7 mg·m-2·h-1,二者之间差值不大,表明利用此方法可以对沼泽湿地生长季CO2排放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样地布置施肥试验,研究板栗林土壤CO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施无机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混合肥(1/2无机肥 + 1/2有机肥)4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法测定土壤CO2排放速率,以及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结果表明: 板栗林中土壤CO2排放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最小值均出现在2月,最大值均出现在7、8月.施用无机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混合肥的土壤年累积CO2通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9.5%、47.0% 和50.7%.施用无机肥的土壤WSOC含量(105.1 mg·kg-1)显著高于对照(76.6 mg·kg-1),但明显低于有机肥(133.0 mg·kg-1)和混合肥处理(121.17 mg·kg-1).无机肥、有机肥和混合肥处理的土壤呼吸Q10值(1.75、1.49和1.57)均高于对照(1.47).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5 cm温度、WSO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施肥导致土壤WSOC含量增加可能是板栗林地土壤CO2排放速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季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的全天候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退化草毡寒冻雏形土CO2的释放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日最大释放速率出现于12:00-14:00,最小释放速率出现于6:00-8:00;植物生长季的最大振幅为462.49mg·m^-2·h^-1(8月18日),最小振幅为114.97mg·m^-2·h^-1(5月9日),CO2释放速率白天大于夜晚。不同物候期CO2释放速率亦不同,草盛期>枯黄期>青期。最大日均值为480.76mg·m^-2·h^-1(8月18日),最小日均值为140.77mg·m^-2·h^-1(5月9日)。释放速率与气温、地表温度及土壤5cm地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温度是决定CO2释放速率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寒温带针叶林土壤 CO2排放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气氮沉降增加情景下北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及其相关控制因子至关重要。在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建立了大气氮沉降模拟控制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CO2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温度、水分、无机氮和可溶性碳含量等相关变量,分析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氮素输入没有显著改变森林土壤含水量,但降低了有机层土壤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并增加有机层和矿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增氮短期内不影响土壤NH+4-N含量,但促进了土壤NO-3-N的累积。增氮倾向于增加北方森林土壤CO2排放。土壤CO2通量主要受土壤温度驱动,其次为土壤水分和DIC含量。虽然土壤温度整体上控制着土壤CO2通量的季节变化格局,但在生长旺季土壤含水量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在分析增氮对土壤CO2通量的净效应时,除了土壤温度和水分外,还要考虑土壤有效碳、氮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壤-玉米系统中土壤呼吸强度及各组分贡献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蔡艳  丁维新  蔡祖聪 《生态学报》2006,26(12):4273-4280
用特殊设计的气体采集箱法对玉米生长期间潮土呼吸强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施用150kgNhm^-2的裸地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是294g C m^-2,约为种植玉米土壤的一半。用根去除法测得的玉米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苗期小于20%,拔节到收获期波动在30%-70%之间,全生长期平均为46%。玉米生长期间因土壤有机碳分解而释放出的CO2总量为2.94MgChm^-2,大约是0—4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总储存量的8%,因此需要输入7.35Mghm^-2的碳含量40%的作物残留物才能平衡土壤中有机碳的损失,约为玉米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根量的一倍,但与残留根量及玉米生长期间根系分泌到土壤的有机物量的总和相当,因此土壤中有机碳总体处于平衡状态。在玉米生长期间,施用氮肥可使土壤CO2排放量降低10%。土壤排放CO2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温度效应Q10为1.90-2.88。  相似文献   

17.
下辽河平原稻田非生长季碳排放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对下辽河平原稻田非生长季碳排放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非生长季 (10月至翌年 4月 )稻田CH4、CO2 和N2 O排放总体上随气温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冻融期 (3月中下旬 )CO2 和N2 O有明显的排放。非生长季节的稻田是大气CO2 和N2 O的源 ,作为大气CH4的源或汇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A combustion experiment with cedar pellet fuel was carried out in a semi-pilot scale bubbling fluidized bed combusto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fluidized velocity, and bed material particle size on the emission of NOx, CO, and CO2 were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s in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and gas concentration i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of the combustor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temperature can improve 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 and decrease CO emission. Moreover, increasing the fluidized velocity suppressed CO formation. In addition to temperature and fluidized velocity, the bed material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cedar pellet combustion. Coarse bed materials were better than fine materials. In these test runs, the CO emission varied from 20 to 189 ppm, CO2 emission ranged from 5.7% to 19.5%, while NOx emission was quite stable at about 220 ppm.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土壤65d的室内培养,比较研究了种上荷木、肖蒲桃和黄果厚壳桂幼苗并受模拟酸雨淋洗42月的盆栽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的差异。结果发现,种植肖蒲桃的土壤CO2排放显著大于种植荷木和黄果厚壳桂的土壤,种植肖蒲桃和黄果厚壳桂的土壤CH4吸收显著大于种植荷木的土壤,而树种对土壤N2O的排放影响不明显。分析表明,土壤CO2的排放和对CH4的吸收的树种间差异并不完全由树种导致的土壤碳氮性质差异引起的,而导致树种对N2O的排放无差异的原因则很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