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西藏日喀则境内,喜马拉雅山脉被"砍"了4个缺口,这些缺口最终形成了日喀则的"四大名沟":吉隆沟、樟木沟、嘎玛沟和亚东沟。这4条沟全都发源于雪山,海拔从5 000多米骤然下降到3 000米以下,河水在低处流到尼泊尔或印度。同时,在这4条沟的周边,还耸立着喜马拉雅山脉中5座海拔在8 000米以上的雪山: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和希夏邦玛峰。高山与深壑,地貌如此独特,造就了当地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的多样化发展。亚东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平均海拔3500米,北部宽高,南部窄低,为西藏自治区边境  相似文献   

2.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2001,47(4):476-478
有关西藏聂拉木的亚东蛙Rana yadongensisWu的分类问题,曾在《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胡淑琴,1987)已有讨论,文中指出聂拉木的标本与亚东者有“变异”,并言:“Dubois(1979)根据地理分布将分布于亚东的亚东蛙作为布兰福棘蛙Rana(Paa) blanfordii Boulenger之异名;分布于聂拉木的标本可能属于波留宁棘蛙Rana(Paa)polunini Smith.”当时由于缺乏尼泊尔的标本对证,该书暂未采用Dubois上述意见.费梁等(1990)将亚东蛙改隶为亚东棘蛙Paa yadongensis.1994年11月和1996年4月我们与法国学者Dubois教授在互访成都和巴黎期间,先后两次共同核查了亚东、聂拉木和尼泊尔3地的标本.  相似文献   

3.
正在亚东的日子,每天清晨7点30出发,下午6点返回驻地,无论是亚东沟谷的密林,还是乃堆拉、则里拉、夏巨拉雪线附近,都留下了"昆虫队"4名队员寻觅精灵的足迹。2瓶矿泉水、一包饼干、一块巧克力就是一天的干粮,而大多数时候,他们根本没觉察到饿。因为要拍摄、记录的品种是那么的丰富;时间、天气又是那么的苛刻。所以,大家沉浸在忘我的工作中乐此不疲。就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队员们分别记录到了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蜉蝣目、双翅目多种科属的昆虫影像,为西藏昆虫生存、分布状况留下了宝贵的、可待参考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革螨二新种,西藏厚厉螨Pachylaelapsxizangensissp.nov.和亚东毛绥螨Lasioseiusyadongensissp.nov,1985年采自西藏亚东。  相似文献   

5.
花粉与孢子为形态学上的重要实体,它反映出植物进化的某些侧面与事实。在孢子外壁的各种特征中,萌发孔被认为是最保守的。菌藻类植物的孢子为原始型(其萌发孔不明显)颈卵器植物的孢粉为三型的(具三裂缝,单裂缝和无裂缝);而被子植物的花粉为多型的(具沟、沟孔、孔等等,且在数目与形状上有很多的变化)。三型孢粉为被子植物前身的颈卵器植物的特征,它在被子植物中的出现可能被看成是提供了一种表明该类中原始分类群的指示。面对这—背景,我们主张被子植物在其进化系列中是三种系发生的,有三条独立的系统发育主干,即单子叶植物主干、木兰类双子叶植物主干和毛茛类双子叶植物主干。  相似文献   

6.
亚东璃眼蜱各发育期体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东璃服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Olenev的生理特性尚未有系统研究,本文为亚东璃眼蜱各发育期体重变化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西藏蚋属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文报道采自西藏亚东的蚋属一新种,根据产地命名为亚东蚋Simulium(Simulium)yadongense sp.nov.,对其雌、雄、蛹和幼虫的形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为澄清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特有属高山豆属(Tibetia)中凉山高山豆(T.liangshanensis)的花粉粒形态及其分类学地位,用电子显微镜重新扫描了本属的花粉粒。报道了除一个可疑种中甸高山豆(T.forrestii)外所有5个种的花粉形态,即高山豆(T.himalaica),云南高山豆(T.yunnanensis),凉山高山豆(T.liangshanensis),黄花高山豆(T.tongolensis)和亚东高山豆(T.yadongensis)。结果纠正了凉山高山豆的花粉粒形态,而另外4个种的花粉粒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仅在形状和大小上稍有差别。本属的花粉粒呈圆球形或近长球形,表面有穿孔凹陷,3 孔沟和4 孔沟两种花粉类型与高山豆属分为两个组相吻合。但我们发现凉山高山豆的花粉是4 孔沟类型,而不是之前报道的3 孔沟类型。另外,凉山高山豆与中甸高山豆的形态差异明显,凉山高山豆茎长,小叶13~17片,托叶分离,花冠紫色;而中甸高山豆茎短,小叶7~9片,托叶基部合生,花冠黄色,叶片下表皮细胞形态差异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凉山高山豆独立作为一个种,而不是作为中甸高山豆的异名。  相似文献   

9.
西藏厚厉螨属一新种和毛绥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革螨二新种,西藏厚厉螨Pachylaelaps xizngensis sp,ov,和亚东毛绥螨Lasioseius yadongensis sp,nov。,1985采自西藏亚东。  相似文献   

10.
"亚东黑耳"是西藏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种特色野生珍稀食用菌,但对其分类学地位尚无定论。本文基于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了东亚、欧洲和北美洲与亚东黑耳相近的黑耳属标本,发现碟形黑耳Exidia recisa是个物种复合群,已知包括4个种,欧洲有碟形黑耳和浅波黑耳E. repanda两个种,北美洲有钝齿黑耳E. crenata,东亚的为1新种,本文将其描述为亚东黑耳Exidia yadongensis。这4个种在系统发育关系中相近,形态相似,但亚东黑耳的子实体边缘基本是全缘,担孢子大小为12–16×3–4μm(Q=3.62–3.83),而欧洲的碟形黑耳E. recisa和北美洲的钝齿黑耳E. crenata子实体边缘通常锯齿状,担孢子分别为13–15.5×2.8–3.8μm (Q=4.51)和12–14×3–4μm (Q=4.11),浅波黑耳E. repanda具有垫状至波浪状折叠的子实体,区别于其他3个种的盘状至耳状的子实体,其担孢子为12.7–15.7×2.8–3.7μm(Q=4.33–4.57)。此外,亚东黑耳具有树状分枝和叉形的子实层侧丝,但其他3个种只有树状分枝的子实层侧丝。尽管亚东黑耳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但由于亚东黑耳的汉语名称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所以我们提出了上述拉丁学名。  相似文献   

11.
“亚东黑耳”是西藏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种特色野生珍稀食用菌,但对其分类学地位尚无定论。本文基于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了东亚、欧洲和北美洲与亚东黑耳相近的黑耳属标本,发现碟形黑耳Exidia recisa是个物种复合群,已知包括4个种,欧洲有碟形黑耳和浅波黑耳E. repanda两个种,北美洲有钝齿黑耳E. crenata,东亚的为1新种,本文将其描述为亚东黑耳Exidia yadongensis。这4个种在系统发育关系中相近,形态相似,但亚东黑耳的子实体边缘基本是全缘,担孢子大小为12-16×3-4μm (Q=3.62-3.83),而欧洲的碟形黑耳E. recisa和北美洲的钝齿黑耳E. crenata子实体边缘通常锯齿状,担孢子分别为13-15.5×2.8-3.8μm (Q=4.51)和12-14×3-4μm (Q=4.11),浅波黑耳E. repanda具有垫状至波浪状折叠的子实体,区别于其他3个种的盘状至耳状的子实体,其担孢子为12.7-15.7×2.8-3.7μm (Q=4.33-4.57)。此外,亚东黑耳具有树状分枝和叉形的子实层侧丝,但其他3个种只有树状分枝的子实层侧丝。尽管亚东黑耳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但由于亚东黑耳的汉语名称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所以我们提出了上述拉丁学名。  相似文献   

12.
甲藻环沟藻属于一类无色素体、表面有脊的裸甲藻, 因可捕食一些重要的赤潮生物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关中国近海环沟藻属的物种多样性信息非常有限。本文报道了2个新记录种——纺锤环沟藻(Gyrodinium fusiforme)和莫氏环沟藻(G. moestrupii)。纺锤环沟藻细胞呈纺锤形, 长48.0-58.0 μm, 宽18.0-23.0 μm, 长宽比为2.4-3.0, 和模式种相比体型和长宽比都较小。莫氏环沟藻细胞也呈纺锤形, 长约30 μm, 宽约15 μm。我们测定了纺锤环沟藻和莫氏环沟藻大亚基的部分序列, 并根据大亚基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环沟藻属是单源的, 纺锤环沟藻和裂缝环沟藻(G. fissum)聚合在一起, 但是与螺旋环沟藻(G. spirale)分离。纺锤环沟藻和莫氏环沟藻分别可以摄食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 前者在米氏凯伦藻赤潮中的大量出现显示它可以促进赤潮的消退。  相似文献   

13.
亚东鲑的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亚东鲑在青藏高原河流中的生长特点。对1999—2002年间在亚东河共采集的462尾亚东鲑(体长范围为93—364mm)进行了年龄与生长的研究。通过鳞片对其中302尾进行年龄鉴定并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雌性(♀)Lt=709.44[1-e-0.1656(t-0.0845)](R2=0.9993,n=132)和Wt=6017.46[1-e-0.1656(t-0.0845)]2.9724(R2=0.9845,n=132);雄性(♂)Lt=797.82[1-e-0.1428(t-0.0058)](R2=0.9994,n=170)和Wt=8566.72[1-e-0.1428(t-0.0058)]2.9822(R2=0.9724,n=170)。亚东河中的亚东鲑群体由1—4龄组成,种群年龄趋于低龄化,雌雄性比为1∶1.29,生长指标为9.05—14.23(♀)和10.76—19.22(♂),雌雄鱼的平均标准体长分别为(192.60±69.92)mm和188.91±53.18mm。根据Von Bertalanffy方程的估算表明雌雄两性在体长、体重生长上有显著的差异;雄鱼比雌鱼有更大的渐近体长和渐近体重,两性个体均远未达到最大体长和体重;雄鱼比雌鱼生长更快,寿命更长。  相似文献   

14.
作者等以往描述的库蠓新种中,发现有两种与国外报道同名,根据国际命名法优先律的原则。更改新名如下: 1.亚东库蜢Culicoides yadongensis,nom.nov. Culicoides spinulosus Chu,1977(nec Khamala et Kettle,1971)syn.nov.我国西藏亚东的刺甲库蠓 Culicoides spinulosus Chu,1977(昆虫学报20(1):100)与采自非洲乌干达的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钩藤属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钩藤属(Uncaria Schreb)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钩藤属植物的花粉为单粒,小型,辐射对称,赤道面观圆球形至近长球形,极面观3-裂圆形,具3孔沟,萌发沟裂缝状,长达两极.萌发沟中央有"内壁加厚突出"结构.外壁具条纹至细网纹饰,表面光滑无附属物.钩藤属花粉大小、形状、萌发沟和纹饰类型都较接近,属于单一型花粉.钩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是茜草科(Rubiaceae)中较为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亚东璃眼蜱的延迟交配对吸血时间和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蜱类种群密度的制约因素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两类,分析和认识这些规律,对蜱类的防治上有重要意义。 蜱类的生殖是维持种群密度的重要一环。后肛沟类硬蜱的雌虫当吸附在宿主体时,由于某些原因可发生延迟交配现象。蜱类延迟交配对生育力的影响,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为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Olenev的延迟交配对吸血时间、饱食后的体重以及产卵量等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自西藏发现的荨麻科二新种,亚东冷水花和定结楼梯草,并分别给出二种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形态试验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沈海鸥  郑粉莉  温磊磊  卢嘉  韩勇 《生态学报》2014,34(19):5514-5521
基于同一降雨强度下的室内连续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典型坡度条件下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形态,分析了细沟的空间分布特征、发育状况及距细沟沟头长度、细沟宽度和深度关系。结果表明:第1次降雨坡面以断续细沟为主,侵蚀方式主要为溯源侵蚀,细沟累积长度为39.3 m,坡面细沟总面积占试验土槽面积的14.2%;第2次降雨坡面以连续细沟为主,细沟沟壁崩塌增强,坡面的破碎程度增加,细沟累积长度增加32.1%,坡面细沟总面积增加115.6%。与第1次降雨相比,第2次降雨后细沟平均宽度、深度和坡面细沟侵蚀平均深度均增加,且在4—7 m坡段内增加幅度最大。单位斜坡长上细沟平均宽度和深度随斜坡长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表明径流能量的消长对坡面细沟侵蚀发育过程及形态特征有明显影响。第1次降雨单条细沟长度均小于3 m,细沟宽度随距细沟沟头长度的增大而增大,第2次降雨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细沟深度随距细沟沟头长度的增加一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细沟宽度与深度的拟合关系最好,细沟深度随宽度的增加而增大,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西藏真菌增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力古尔  李玉 《植物研究》2001,21(2):191-194
报道在西藏亚东、林芝等地区采集到的西藏新记录真菌34种。其中包括担子菌22种,子囊菌7种和粘菌5种。凭证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HJAU).  相似文献   

20.
发现亚东黄耆Astragalus yatungensis Ni & P. C. Li和单花黄耆A. monanthus K. T. Fu实际上就是A. donianus DC.,因此予以归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