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我看了1958年4月号“生物学通报”上“家蚕的病害”一文。其中谈到微粒子病,文中只谈到预防方法,究竟发病后怎样治疗并未涉及。我在初中与高中时都喂过蚕(家蚕),有一次,蚕将大眠的时候突然生病了,病状和生物学通报上谈的相同。但当时我并不知道是微粒子病。我的老祖母告诉我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刚从栢树上折下来的  相似文献   

2.
烟草野火病是由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引起的能够危害植株叶片、花、蒴果、种子等部位的细菌性病害,是世界上各主要产烟国普遍发生的细菌性病害,在我国,由于在近些年的烤烟生产中大面积种植不具有抗野火病特性的品种以及种植品种较为单一等原因,使得烟草野火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日趋严重,逐步成为了影响我国烟草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本研究较系统地阐述了烟草野火病的发病特点、分类、致病性分化、生理特性、寄主范围、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重点介绍了烟草野火病的病原学研究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为烟草野火病综合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植物病害的研究中,有一类属于典型黄化的病害,病征特点:植株黄化、侧枝丛生、矮化、萎缩、花器变叶等。例如桑树萎缩病、枣疯病、泡桐丛枝病、柑桔黄龙病、翠菊黄化病、三叶草变叶病等均属黄化型病害。这类病害,最早认为是生理病害所致,后来有许多工作者又认为是病毒病害,因为在这类病株中未发现有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它们又能用人工嫁接方法感染或通过叶蝉、木虱以及菟丝子等媒介传播。但长期以来对这类病害未能采用通常分离病毒的方法分离出病毒粒子,电子显微镜观察也未能见到分离的病毒粒子。许多人把未能分离到病毒的原因归于病毒不稳定或含量过低。最近  相似文献   

4.
<正> 辽宁省蚕区,一年放养二代柞蚕,春蚕以制种为主,秋蚕则大量饲养采茧。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tibialis(Chao)一年发生一代,柞蚕啮食了带有蝇卵的柞叶而被寄生。蝇卵进入消化管后很快孵化成蛆,穿过消化管壁进入体腔,形成包囊,最后在寄主的气门附近形成呼吸漏斗,以呼吸外界空气,病蚕仅能作一薄茧。几天后蝇蛆从寄主体壁及蚕茧钻出,入土化蛹。  相似文献   

5.
正确识别和诊断家蚕蚕病,对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夺取养蚕无病丰产有着重要意义。现将几种传染性蚕病的识别、诊断简介如下。 一、病毒性蚕病 (一)中肠型脓病 中肠型脏病农村叫干白肚,各个蚕期都有发生,尤以夏秋期发病更为严重,是家蚕主要病害之一。发病蚕儿群体大小不匀,眠起不齐,发育缓慢,蚕体瘦小,灰黄,食桑减少或不食,常爬到蚕座外缘平伙不动,粪粒变形发粘。起蚕发病是起缩症状,体皮松皱带有锈色;四、五龄2—3日后发病,胸部略透明呈空头症状;病重则完全停止食桑,第二、三胸节扁瘪多皱,腹部肿胀,尾部萎缩,排泄微绿色或乳白色粘粪,静伏蚕座,有时吐出大量胃液而死。  相似文献   

6.
蓖麻蚕Samia ricini为大蚕蛾科樗蚕属的绢丝与食用的非滞育型经济昆虫,且是少数可以室内大量圈养的绢丝昆虫,全年可累代饲养.在蓖麻蚕室内大批量圈养的生产过程可能遭受毁灭性病害的侵害,包括蓖麻蚕微粒子病、脓病、软化病等,且随着累代对病原物的不停积累蚕病会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病原愈发难以清除.因此,对蚕病的监测是防控蚕病爆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掌上纳米孔测序仪MinION是一款便携式高通量测序平台,便于实地进行DNA测序并对病原物进行检测.本文通过MinION测序仪对蓖麻蚕病蚕DNA进行测序,并对未知病原物DNA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了利用MinION测序仪鉴定蓖麻蚕病原的可行性,对蚕病的监测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家蚕性别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君霆 《遗传》1980,2(2):1-5
家蚕的性别控制是一个实践和理论上的重要间 题。雄蚕茧比雌蚕茧出丝率高20% 以上,雄蚕休质比 雌蚕强健,养蚕生产上所用一代杂交种(大体是雌雄各 半)如果全是雄蚕,那么既不用增加成本,又不用多费 劳力就可增产10-15% 的丝。  相似文献   

8.
烟草黑胫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烟草黑胫病是烟草上重要毁灭性病害之一。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大部分烟区发生普遍,造成的损失惨重,对烤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对烟草黑胫病的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策略进行系统论述,以期为更好地防治该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昆虫知识》2009,(4):578-578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与群马县蚕丝技术中心等研究组成功大量培养出可结出荧光色蚕茧的转基因蚕,并研发出能保持发光特性而将蚕茧转为生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西洋参抗病力弱。据文献报道,为害西洋参的病害种类有20余种之多。我国南方高山上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于病菌繁殖蔓延。目前在福建省引种地发现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猝倒病、黑斑病,日烧病、锈腐病等。这些病害常导致植株提前倒苗,抑制了营养生长,影响根的增长量。如何积极预防,控制病害发生,直接关系到引种地西洋参能否巩固与发展。现对几年来西洋参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生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1.
养蚕总希望提高蚕茧利用率,但在一般情况下,采茧时总会有15%左右不能缫丝的下脚茧,鲜茧烘干进缫丝厂时又要淘汰10%左右的下脚茧,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做茧时造成很多黄斑、柴印和双宫等大茧,还有少部分因蚕病引起的印头、烂茧、棉茧、薄皮和蛆孔等下茧,所以在养好蚕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做好茧。目前蚕区大都用稻麦草做成蜈蚣蔟、伞型蔟和折蔟做茧,但仍有不同程度的下脚茧产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通过试验用方格蔟营茧的方法,基本上克服了产生下脚茧的缺点,同时节省了大量蔟草并提高了蔟室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引起蚕过敏的组分。方法:利用磷酸缓冲液提取蚕茧和蚕蛹的总蛋白,用SDS-PAGE分析蚕蛋白组分,将蛋白胶转印到PVDF膜上,用蚕过敏患者的阳性血清进行IgE结合试验来鉴定蚕茧和蚕蛹的过敏原组分。结果:蚕茧蛋白可辨条带有8条,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18×10~3、27×10~3、30×10~3、38×10~3、42×10~3、44×10~3、51×10~3和58×10~3;蚕蛹蛋白主带有6条,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23×10~3、27×10~3、30×10~3、33×10~3、38×10~3和51×10~3;蚕茧和蚕蛹在相对分子质量约30×10~3和51×10~3附近有2条印迹主带。结论:提示家蚕蛋白中存在特定的过敏原。该研究为蚕过敏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蚕分为桑蚕和柞蚕两种。我们北方主要以养柞蚕为主。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蚕是由神经系统来调节活动的,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关系。外界环境条件发生的任何变化,蚕体不能适应,表现出机能紊乱,发生病态。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柞蚕常见的病害和敌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物产业技术》2012,(4):46-50
蚕茧产量超过日本总产量4%的群马县,从1年前开始转基因蚕的实用化饲养。世界遗产登记和动物保护法的修订支持了转基因蚕的实用化养殖。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提出了利用转基因蚕进行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的7个课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5 0年代刘经芬等在江苏记录过苜蓿细菌性叶斑病 ,发生不普遍。以后几十年来未见报导。作者于 2 0 0 1年在朝阳市草原工作站示范苜蓿地的苜蓿幼苗上发现过这种细菌性叶斑病。但此地未见过成株苜蓿发生这样病害。本病在美国、俄罗斯 (前苏联 )、印度、日本、澳大利亚、苏丹均有发生的报导。前苏联曾报导种子因病害减产达 6 0 % ,并使幼苗猝倒。多数情况下 ,本病未引起较大损失。1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于叶片上。初为小而圆的水渍状病斑、黄色、分散 ;后期呈不规则形 ,淡褐色。叶片反面水渍状边缘明显。病部中心干枯呈纸状 ,有发亮的淡黄…  相似文献   

16.
纳米二氧化钛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化学惰性,无毒且不会与生物引起排斥的生物材料,已被广泛用于与药物传送、防晒护理、环境治理和抗菌等领域,在畜牧业和蚕业也报道了与其相关的积极生物学效应,其在提高家蚕饲料效率方面效果显著,且增加了蚕茧的产量以及家蚕抗病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本综述主要从家蚕生理生态、蚕病防治、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丝蛋白合成等领域综述纳米二氧化钛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分子机制,并结合广西蚕区特征及气候条件,探讨了其在广西蚕区推广应用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参非侵染性病害一直没有得到人参种植户的认识和重视。经过几年的生产实际观察、总结,发现人参非侵染性病害是对人参生长影响比较普遍的病害,必须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8.
幽影病毒的基因组不编码外壳蛋白,不形成通常的病毒粒体结构。这类病毒往往和黄症病毒复合侵染引起植物病害,蚜虫传播是病害在田间传播流行的主要方式。对幽影病毒引起的胡萝卜杂色矮缩病、花生丛簇病以及烟草丛顶病等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生与危害、病原物特性以及病害的控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幽影病毒的基因组不编码外壳蛋白,不形成通常的病毒粒体结构。这类病毒往往和黄症病毒复合侵染引起植物病害,蚜虫传播是病害在田间传播流行的主要方式。对幽影病毒引起的胡萝卜杂色矮缩病、花生丛簇病以及烟草丛顶病等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生与危害、病原物特性以及病害的控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广西驯养蛇类腐皮病病因调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膜清广西驯养蛇类腐皮病的发生原因。方法 连续二年对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养蛇场蛇类腐皮病发生、流行病学及其病原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 5种驯养蛇腐皮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7.82%和9.65%,主要发生于夏季;主要病原为变形杆菌属、普鲁威登斯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的细菌以及绦虫;生物环境的改变等应激因素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导因素。结论 蛇类腐皮病是驯养 类夏季的一个主要问题,它不是单一病因引起的一种疾病, 是多个病因导致的一个临床病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